当前课程知识点:自然辩证法概论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 >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

返回《自然辩证法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在线视频

下一节: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返回《自然辩证法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刘彬

我们今天来学习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第二章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是基于马克思 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

概括和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

本体论和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

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是密切相关的

本章我们将围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

来介绍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等问题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

科学技术的本质

大家来看一下

科学及其特点

科学这个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广泛使用

大家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

“科学”是一个纯粹的外来语

中国古代秦汉之际的礼仪论著

《礼记•大学》中存有

“格物”“致知”两个词

意思就是

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

大约在十六世纪以后

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当时中国学者

将英文“science”翻译成“格物致知”

简称“格致”

十九世纪下半叶

日本也一直沿用“格致”这个词

并且将英文的“science”翻译成

“格致学”

后来

随着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

“格致”的涵义与后来的科学

在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

于是在日本

有人用日文汉字

创造出“科学”一词

与英文的“science”对译而成

1885年康有为在翻译

介绍日本人的书目时候

首先把“科学”这个词引入了中国

之后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

严复在《天演论》《原富》中

都使用了“科学”一词

“科学”这个概念在中国

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

从近代到现代

不同的科学家

科学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从不同的侧面对科学这一概念

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英国著名学者克洛德·贝尔纳

综合了各家观点

他认为

“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中

表现为方法 知识 信仰

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

体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征

是难以定义的”

在这里

我们采用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

科学在本质上

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它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一般说来

科学具有客观性真理性

逻辑系统性

创新探索性

重复检验性

通用共享性

和间接物化性等六个特点

我们下面对这六个特点

分别加以介绍

首先来看一下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内容

科学不承认有超自然的

神秘的事物存在

它用物质世界本身来解释物质世界

科学研究中科学事实的发现

科学定律的提出

科学假说的构想

科学理论的建立

是与科学实践密不可分的

任何科学知识都以科学实践为基础

要经受科学实践长期的反复的检验

当然

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内容

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

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

科学具有的第二个特点

是逻辑系统性

科学是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

联系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零散的 经验性的知识

通过简单的汇集还不能形成科学

只有把这些零散的知识

有机地纳入概念的体系中

形成确凿的理论时

这些知识才可以变成科学知识

科学还具有创新探索性

创新性往往表现在

科学不断地揭示自然事物的

新的属性和新的自然过程

以及运用知识去创造新的物质文明成果时

科学不是停留在已知领域里

而是不断地开拓未知领域

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

会充满机遇和冒险

因为在科学工作中

人们不能完全确定知道它的结局

常常会有出人意料情况发生

科学的第四个特点

是重复检验性

科学的重复性是指

科学发现可以被任何人

通过实验再现相同的结果

科学结论可以在可控的条件下

重复接受实践的检验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科学发现本身却是非重复性的

否则科学发现不会被公认

也不会并被继承下来

任何科学知识都必定有其检验的方法

如果一种科学知识

不但无法在技术上接受实践的检验

而且在逻辑上也不能够被检验

那么它就没有资格

跻身于科学的殿堂之中

科学的第五个特点是

通用共享性

科学知识不是特定国家或社会的产物

而是不同民族长期创造的

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科学没有国界

只要我们尊重客观事实

不管国家类别 阶级状况

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如何的不同

对于同一自然现象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均可以得出相同的观点

形成相同的理论

当然

由于研究 掌握

和利用科学的人是社会的人

在阶级社会里总是要从属一定的阶级

一定的社会集团和一定的国家的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

他是要受那个阶级 那个集团

那个国家的影响

为那个阶级 为那个集团

为那个国家服务的

并且要受到统治阶级的支配和制约

但这与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

没有国别性

没有私利性是不发生矛盾的

科学的最后一个特点

是间接物化性

科学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不同

它更容易用到社会物质生产中去

并不断地提高物质生产力的水平

去创造物质财富

科学在没有与物质生产相结合之前

表现为动态的逻辑知识体系

是物质生产的潜在动力

它一旦借助于技术这一中介

应用于物质生产

便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所以科学

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是一般生产力”

这是科学

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一下

技术以及技术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

技术泛指“百工”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指出

“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天 地 材

可以看作是自然界和物质的特性

“工有巧”则是工匠

人的技术

所以精美器物的形成

离不开天时 地利

材料和工匠各种因素的结合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人们把技术看作是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

手艺和配方

近代以来

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

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

产生了技术科学

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

技能 经验本领等主观性的因素

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十八世纪末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

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

把技术定义为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

方法 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

则从人与自然物的关系角度

认为技术在本质上

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和实践关系”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

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一般具有

统一性 中介性 动态性

三个特点

技术的统一性是指

在技术系统中客观的物质因素

比如说像

工具 设备等劳动资料的物质因素

和主观的精神因素

比如说像人的知识和技能等

是统一在一起的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

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经验

这些主体要素在技术系统中

有重要的作用

即使在现代技术活动中

经验性的技能

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

仅仅有主体的能力和知识

还不能实现技术的功能

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

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

所以技术系统中的

客观物质因素和主观精神因素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性要求我们

既不能把技术理解为物质手段

而忽视人了的活动

也不能把技术看成是纯粹的

人的精神因素而忽视物质因素

技术还具有中介性的特点

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科学

应用于生产过程的中介

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中介

没有技术

科学理论就不能进入生产过程

就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也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诸要素包括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技术广泛地渗透于其中

制约着它们相互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也能明示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比如

计算机技术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

就高于蒸汽机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技术的第三个特点是动态性

技术的动态性是说

技术是一个由潜在形态

比如

技术思想 发明 方案设计

到现实形态

如生产技术 工程技术

转化的过程

科学技术论文

发明专利

可以是技术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或开端

但未必就是现实应用中起作用的技术

某种技术要想成为现实技术

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

还需要有相关和相邻技术的支持和配合

以及社会系统的保证

从另一个角度说

技术存在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

动态过程当中

也就是存在于把天然自然

变为人化自然 人工自然

或者把一种人工自然 人化自然

变为另外一种

人化自然 人工自然的动态过程之中

知识形态的东西并不等同于技术

设备 工具 能源

材料等劳动资料也不等同于技术

只有按照人所设定的目的

在运用知识和物质手段实现对

自然界控制 改造的过程中

才能找到技术的痕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列表: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作业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及新时代意义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及新时代意义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及新时代意义作业

-绪论 阅读材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业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业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业

-四、系统自然观

--四、系统自然观

--四、系统自然观作业

-五、人工自然观

-- 五、人工自然观

--五、人工自然观作业

-六、生态自然观

--六、生态自然观

--六、生态自然观作业

-第一章讨论

-第一章 阅读材料

-第一章 教学案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作业

- 二、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二、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作业

- 三、科学发展动力及模式

--三、 科学发展动力及模式

-- 三、科学发展动力及模式作业

- 四、技术发展动力及模式

--四、技术发展动力及模式

-- 四、技术发展动力及模式作业

-第二章讨论

-第二章 阅读材料

-第二章 教学案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 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

--一、 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

--一、 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作业

-二、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二、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二、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作业

-三、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三、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三、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作业

-四、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

--四、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

--四、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作业

-五、科学技术活动方法

--五、科学技术活动方法

--五、科学技术活动方法作业

-第三章讨论

-第三章 阅读材料

-第三章 教学案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作业

-二、 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二、 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二、 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作业

-三、 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

--三、 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

--三、 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作业

-四、 科学技术在社会建制化过程中的规律性

--四、 科学技术在社会建制化过程中的规律性

--四、 科学技术在社会建制化过程中的规律性作业

-五、 科学共同体及其规范

--五、 科学共同体及其规范

--五、 科学共同体及其规范作业

-六、科学组织形式——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表现之一

--六、科学组织形式——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表现之一

--六、科学组织形式——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表现之一作业

-七、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之经济、政治

--七、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之经济、政治

--七、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之经济、政治作业

-八、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之文化、教育

--八、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之文化、教育

--八、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之文化、教育作业

-第四章讨论

-第四章 阅读材料

-第四章 教学案例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创新观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创新观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创新观作业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技术观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观作业1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作业

-第五章讨论

-第五章 阅读材料

-第五章 教学案例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