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城市地理学 >  第七章 城市内部实体空间结构 >  7.3 芝加哥学派 >  7.3.1 视频 芝加哥学派

返回《城市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3.1 视频 芝加哥学派在线视频

下一节:7.3.2 图文 芝加哥学派

返回《城市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3.1 视频 芝加哥学派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解的是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代表了

20世纪前30年

在美国活跃的一批城市研究学者

在城市地理学

和城市社会学领域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第1个主要的

社会学学派

主导了美国20世纪初期的

社会学研究领域

芝加哥学派

以对芝加哥城市的实证研究著称

关注芝加哥的地方社区

社会问题

城市结构与形态等

其对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是

研究城市社区

和城市形态的人类生态学

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

产生的同心环模式

芝加哥学派的兴起

及其研究倾向

与当时美国城市

特别是芝加哥的发展

密不可分

在当时芝加哥

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城市

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快速带动了城市结构的变化

1840年芝加哥只是一个小镇

但是到1890年

但是到1890年

芝加哥发展成为

拥有100万人口以上的

美国第二大城市

芝加哥真实的展现了

一个现代工业城市

原始增长的动态过程

极具美国现代都市的特征

由于优势的交通区位

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芝加哥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涌入城市

也就决定了

它是一个独特的多元文化的城市

文化的冲突和邻里的变化

在芝加哥市的城市变化中

成为重要的城市现象

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芝加哥学派学者的广泛关注

这些社会问题包括

在城市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

原有的村庄和城镇建设

已经不能适应

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要求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城市贫富分化严重

都市中存在着大量的贫民窟

传统价值面临严重的危机

犯罪

堕落

社会冲突等问题

层出不穷

从现实出发

对于社会问题的刻画

以及解释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从1892年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创建开始

芝加哥学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的主要学者包括

斯莫尔

托马斯等

这一阶段

是芝加哥学派发展的早期

主要是开创和推进

实证调查研究方法

提出关注城市发展的研究思想

第二阶段

是芝加哥学派

发展的黄金时期

代表着芝加哥学派

实证研究的正式开始

这一时期

帕克是整个学派研究的灵魂人物

他提出了

人类生态学的基础概念和框架

并参与和指导了

大量的芝加哥城市研究

以帕克

伯吉斯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

从不同侧面

对芝加哥城市的社会现象

和社会问题进行了实证探讨

其中《城市社会学》一书

为芝加哥学派奠定了

在城市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

这一时期也是人类生态学研究

最为丰富的时期

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竞争

支配和演替过程

及其对人口与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

影响为核心的研究

二是对自然区的

物质特征和其居民的

社会经济人口统计特征

进行详细描述的研究

三是对特殊社会现象的

生态学背景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之后

芝加哥学派失去了领导地位

逐渐衰落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

非常多元化

提倡将数据融入理论框架

或者将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

结合进行研究

其创始人之一的

斯莫尔十分强调实地调查和直接观察

并成为了芝加哥学派的

学术传统和基本方法

1918~1926年

托马斯的经典研究著作

《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 出版

开创了芝加哥学派

这一时期的实证研究

正式确立了芝加哥学派

在美国和国际的主导地位

作者不仅收集了报纸

档案资料等历史文档

还创造性的使用了私人信件

移民申请

生活史等个人资料

这种研究方法在后来学者的研究中

不断得到体现

在帕克成为

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之后

实证研究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帕克特别关注城市背景下的社会过程

主张将城市作为实验室

强调重视第1手的观察

和理解行动者的主观视角

例如

内尔斯安德森在研究

芝加哥的无家可归者时

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住在一个无家可归者较多的

地区的旅馆

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

和地方景观

以非正式的方式

访问了大量的无家可归者

并融入他们的部分生活

从内部切身的感受和体验

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个研究路径

是定量研究

伯吉斯对于这一方法的开创

和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人类生态学的研究中

最重要的定量技术是

统计制图

这一方法

将不同的现象

绘制在地图上

并检验它们的相互关系

对于表示生态学变量的影响

非常重要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

是从生态学的角度

研究社会群体和社会过程

他们认为

人类行为是集体性的

可以通过类似社会过程

社会态度

社会价值

道德观念

文化等概念来分析

在最广义的层面上来说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

与环境的关系的视角和方法

狭义的人类生态学

是指理解城市区域内

空间形态形成的过程和模式

以及不同人群

和功能要素

在有限的区域内

分布的方式等问题的学科

帕克认为

人类生态学

试图解释生物平衡和

社会均衡得以维持的过程

以及当它们被破坏时

从一个秩序

向另外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

转换的过程

因此人类生态学重视

研究时空间中

社区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及社区内部的个体

或组织的区位

对人类组织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

是竞争和选择的结果

而且这种关系

由于改变原有竞争关系

或者促进人口流动等

新的扰动因素的加入而变化

人类组织和人性本身

也会因适应空间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

竞争

共生

适应

侵入

演替

同化等概念

是理解人类生态学思想的基础

(一)竞争与共生

生物之间的联系表明

每一个物种

都不能离开其他的物种独立存在

这种现象就是共生

帕克认为

这种共生关系

在人类社会同样存在

表现为不同个体

或者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

协同合作的关系

社区是由同一个地域上集聚的

具有共生关系的人群

组成的群体

同时他们也要对这一地区的资源

进行竞争

(二)隔离

隔离是指社区内居民

由于种族宗教

职业

生活习惯

文化水平

或者财富差异的原因

相类似的群体

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居住

不同群体彼此分开关系疏远

有的甚至存在歧视

或者敌对的态度

城市中典型的隔离区

包括贫民窟

少数民族聚居区等

(三)侵入与演替

侵入是群体之间

相互代替的过程

意味着一个隔离区域

对另一个隔离区域的侵占

社区范围内的侵入现象多种多样

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土地利用形式引起

另一类是由于土地占有者的更迭

而引起

前一类如居住区转变为商业区

一种侵入

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地区

不论这种侵入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其发展过程中

必定发生一个演替和选择的过程

演替是指区域的人口类型

或者土地利用类型的完全改变

(四)自然区

一系列生态过程共同作用

所导致的一般效果是

发达的社区

形成具有明确界限的分区

每个分区都具有自身特有的选择性

和文化特征

自然区是帕克在分析城市社区时

提出的中心概念

他提出自然区是自然群体的生境

不同的自然区之间

在人口属性上具有差异

每一个自然区

都是生态力量作用的结果

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道德秩序

展现出其居民的质量和属性

与居民的利益兴趣的一致

具有群体的地方感情

芝加哥学派

运用生态学的观点

分析城市问题

形成了自己对于

城市和城市过程的观点与理解

人类生态学希望

把在城市内部存在的

各种指导人和社会组织

有序分布的力量分离出来

并且描述这些力量共同作用下

产生的人和社会组织的典型集聚

从竞争的角度看

城市发展中

对于有限空间资源的竞争是核心

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各种自然区的形成

自然区往往具有同质的土地利用

和的人口

不同的自然区之间相互吸引

或者排斥

导致了与劳动分工的

功能分异相符合的城市空间分异

如中央商务区

高级居住区

贫民窟

移民社区等

而劳动分工

导致原来的基于家庭纽带

地方感情的社会组织

以及基于文化

家庭

社会阶层的组织

日益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职业利益

和行业利益的新型组织

城市社区的空间结构

在竞争和劳动分工的

间接作用下

由支配原则进行支配

城市中心区

在城市中占据支配地位

城市中心区的位置和变化

决定了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

只有那些最有竞争优势的群体

才能进入城市中心区

形成了中央商务区中

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集聚

中心区附近的区域

常常处于剧烈的变化和演替过程中

因此中心区外围

往往是不稳定的过渡区域

从中心区向外

不同竞争力的群体

通过竞争关系得到适合的区位

并逐渐适应自己所属的社区

形成城市生态秩序

但是生态学模型的假设

是基于空间的经济竞争

并没有考虑政府通过规划施加的影响

也没有考虑情感可能的角色

存在一定的问题

今天的讲解

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谢谢大家

城市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发展史

-1.1 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1.1.1 视频 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1.1.2 图文 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1.1.3 作业 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1.2 中国近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2.1 视频 中国近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2.2 图文 中国近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2.3 作业 中国近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城市发展和城乡划分

-2.1 城乡划分

--2.1.1 视频 城乡划分

--2.1.2 图文 城乡划分

--2.1.3 作业 城乡划分

-2.2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2.2.1 视频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2.2.2 图文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2.2.3 作业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城市化原理与进程

-3.1 城市化定义

--3.1.1 视频 城市化定义

--3.1.2 图文 城市化定义

--3.1.3 作业 城市化定义

-3.2 城市化类型的测度

--3.2.1 视频 城市化类型的测度

--3.2.2 图文 城市化类型的测度

--3.2.3 作业 城市化类型的测度

-3.3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3.3.1 视频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3.3.2 图文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3.3.3 作业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3.4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3.4.1 视频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3.4.2 图文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3.4.3 作业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3.5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5.1 视频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5.2 图文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5.3 作业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第四章 城市职能分类

-4.1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4.1.1 视频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4.1.2 图文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4.1.3 作业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4.2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4.2.1 视频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4.2.2 图文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4.2.3 作业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第五章 城市规模分布

-5.1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1.1 视频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1.2 图文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1.3 作业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2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5.2.1 视频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5.2.2 图文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5.2.3 作业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5.3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

--5.3.1 视频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

--5.3.2 图文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

--5.3.3 作业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

第六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1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6.1.1 视频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6.1.2 图文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6.1.3 作业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6.2 克里斯塔勒学说

--6.2.1 视频 克里斯塔勒学说

--6.2.2 图文 克里斯塔勒学说

--6.2.3 作业 克里斯塔勒学说

-6.3 从中心地理论到区域发展理论

--6.3.1 视频 从中心地理论到区域发展理论

--6.3.2 图文 从中心地理论到区域发展理论

--6.3.3 作业 从中心地理论到区域发展理论

第七章 城市内部实体空间结构

-7.1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7.1.1 视频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7.1.2 图文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7.1.3 作业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7.2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7.2.1 视频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7.2.2 图文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7.2.3 作业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7.3 芝加哥学派

--7.3.1 视频 芝加哥学派

--7.3.2 图文 芝加哥学派

--7.3.3 作业 芝加哥学派

-7.4 城市中心商务区

--7.4.1 视频 城市中心商务区

--7.4.2 图文 城市中心商务区

--7.4.3 作业 城市中心商务区

-7.5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7.5.1 视频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7.5.2 图文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7.5.3 作业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第八章 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8.1 城市社会空间

--8.1.1 视频 城市社会空间

--8.1.2 图文 城市社会空间

--8.1.3 作业 城市社会空间

-8.2 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感应空间

--8.2.1 视频 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感应空间

--8.2.2 图文 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感应空间

--8.2.3 作业 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感应空间

7.3.1 视频 芝加哥学派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