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城市地理学 >  第三章 城市化原理与进程 >  3.4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  3.4.1 视频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返回《城市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4.1 视频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线视频

下一节:3.4.2 图文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返回《城市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4.1 视频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解的是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表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

中国城市化水平在

1960-1980年间停滞不前

此后才开始加速

2005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3.0%

同期

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8.7%

2015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6.1%

世界平均水平约为55.0%

中国城市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起伏波动是最显著的特点

图1显示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初

至2015年间

我国城市化水平起伏波动的过程

其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即短暂发展时期

起伏波动时期

停滞时期

过渡时期

乡村城市化时期

和快速发展时期

1949年以后

中国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伴随着工业化的展开

城市化也在全国范围内

开始了新的进程

首先

我们一起了解城市化的短暂发展时期

1953年

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把工业建设的重点

放在重工业部门上

工业布局考虑国防战备的需要

重点放在东北和内地城市

这样

获得重点项目较多的城市

大多成为我国发展较快或新兴的工业城市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

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一五”时期

我国城市总人口

年平均增长率为7.8%

其中

自然增长率为3.3%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时期

一五时期的发展

存在着两大失误

影响深远

首先

片面强调经济基础变革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试图通过

加快私有制的改造

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

在城市的所有制改造完成后

城市经济的发展

受到中央计划经济的严格控制

地方自主发展的活力几乎丧失

在广大农村

人民公社实行准全民所有制

严重破坏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

照搬前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

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

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导致经济结构开始失调

1953年

农村实施“统购统销”政策

“统购”政策的实质

是压低农产品的价格

让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

“统销”则是对农产品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粮食被统销后

城市人口数量就必须予以控制

这样

户口制度逐步强化为限制农村人口进城的主要手段

从而引发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制度的形成

接下来

我们共同了解

1958—1965年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起伏波动时期

1958年

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在这一期间

发动了“大跃进”

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英美”

把中国建设为工业化国家

在此背景下

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市

城市人口的年递增率高达10.5%

为配合大跃进

农村迅速完成了人民公社化

造成1959-1961年

为期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从1958年的303kg

锐减至1960年的216.5kg

在此期间

全国人口停止增长

在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城市化水平仍快速增加

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从1961年开始

中央采取多种措施

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的规模

并要求全国城镇人口

在1960年底1.29亿的基础上

三年内减少2000万人以上

结果1961年和1962年两年内

全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4%

这次国民经济的调整对城市化的影响

反映在两个方面

就短期而言

为缓解城市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政府动员大批城镇人口返回农村

使之造成反城市化现象

就长期影响而言

为控制城市的发展

一是全面加强户籍制度

二是提高市、镇建制的标准

非农业人口身份制度的实行

是从1961年开始的

他把全国人口分为

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两大类

前者由国家发给粮票

保证一定份额的粮食供应

后者的口粮自理

1966年

开始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

且后续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78年末

对城市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

工厂内迁

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迫害

被迁往农村

在本次反城市化的过程中

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是主体

当然

这里所指的反城市化

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

是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

由于极左思潮造成的

大规模城市人口

向农村迁移

不仅迁移的距离可达数千公里

更重要的是

城市居民身份变为农村人口

从1978年起

中央开始纠正历次政治运动

造成的错误

各类下放农村人员

大规模返城

1981年

城市化水平达到20.2%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

1980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1个阶段从1979年至1991年

这一时期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

取得很大成绩

促进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但有低度城市化的现象

第2个阶段从1992年起至今

全国城乡实施了全面的改革与开放

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的流入城市

城市化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1982年

中央1号文件正式承认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指出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此后

包产到户在全国推行

掀起了改革的第1次浪潮

在此背景下

城市化发展的两个前提

足够的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

都得到实现

如何安排

包产到户后出现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

主要应该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转移

走城市化的道路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央就一直鼓励

各地农村发展乡镇企业

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但要求就地安置

提倡离土不离乡

1984年的中央1号文件

及以后的文件制定了

允许务工

经商

办服务业的农民

自理口粮

到集镇落户的政策

把农民进城限制在县城以下的集镇

1984年公布了新的设镇标准

凡达到一定标准的乡

可实行撤乡设镇

实际上降低了设镇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

有三种层次

一 进入城镇

二 进入集镇

其中大多数人白天进集镇工作

晚上回村庄居住

没有完全实现空间转移

三 就地转换

主要是在村

及村以下企业中工作的农民

绝大多数只有职业转换

没有空间转换

从1978~1988年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

大多数属于就地转化型

因此

当时我国农村工业化的速度

要大大超过城市化的速度

出现了过低城市化的现象

过低城市化的出现

本质上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

从城市方面看

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控制农转非政策

和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政策

加上长期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

这一城市建设方针

都使农村人口难以转化为城市人口

20世纪80年代

虽然倡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但只是作为城市国有工业的补充

根本不可能在城市里布局

只能够采取离土不离乡方式

因此进入乡镇企业的农民

并不列入城镇人口的统计中

使统计上的城市化水平上升比较缓慢

这是产生过低城市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大城市的发展仍然受到束缚

对农村人口的跨区域迁移有所限制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当时的城市化进程

进入90年代

中国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

大城市

城市群的发展加速

1992年以后

土地批租政策迅速推广

成为城市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对城市改造更新

以及新区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从长期的短缺经济

转为一定条件下的供大于求

通胀转为通缩

2000年

中共中央15届五中全会指出

随着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

要不失时机的

实施城镇化战略

2002年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4年

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

11823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23.8%

从外出劳动力的地域分布看

70%在东部地区

劳动力跨省流动的比例为51%

其中

安徽 江西 贵州三省

跨省流动的比例高达80%以上

广西 湖南 湖北达70%以上

四川 重庆 河南达60%以上

从农民工就业地点看

在地级市以上城市就业的比例

达62.4%

在县级市占20.5%

两者合计 占82.9%

综上所述

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

流动的两个特点

一是外出劳动力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二是外出劳动力

主要流向沿海地区的城市

特别是大中城市

这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一致的

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谢谢大家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解的是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表1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

中国城市化水平在

1960至1980年间停滞不前

此后才开始加速

2005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3%

同期

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8.7%

2015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6.1%

世界平均水平约为55%

中国城市化率

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起伏波动是最显着的特点

图1

显示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初

至2015年间

我国城市化水平

起伏波动的过程

其大致可分为

六个时期

即短暂发展时期

起伏波动时期

停滞时期

过渡时期

乡村城市化时期

和快速发展时期

1949年以后

中国步入一个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伴随着工业化的展开

城市化也在全国范围内

开始了新的进程

首先

我们一起了解城市化的

短暂发展时期

1953年

我国开始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

把工业建设的重点

放在重工业部门上

工业布局

考虑国防战备的需要

重点放在东北和内地城市

这样获得重点项目较多的城市

大多成为我国

发展较快

或新兴的工业城市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

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一五时期

我国城市总人口

年平均增长率为7.8%

其中

自然增长率为3.3%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

最高时期

一五时期的发展

存在着两大失误影响深远

首先

片面强调

经济基础变革

对于生产力发展的

推动作用

试图通过

加快私有制的改革

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

在城市的所有制改革完成后

城市经济的发展

受到中央计划经济的严格控制

地方自主发展的活力

几乎丧失

在广大农村

人民公社实行准全民所有制

严重破坏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

照搬前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

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

忽视轻工业和

第三产业的发展

导致经济结构开始失调

1953年农村实施

统购统销政策

统购政策的实质

是压低农产品的价格

让农业为工业化

提供原始积累

统销则是对农产品

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粮食被统销后

城市人口数量

就必须予以控制

这样

户口制度逐步强化为

限制农村人口进城的主要手段

从而引发城乡隔离的

二元结构制度的形成

接下来

我们共同了解1958到1965年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

起伏波动时期

1958年

我国进入第二个

五年计划时期

在这一期间

发动了大跃进

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

赶超英美

把中国建设为

工业化国家

在此背景下

农村人口爆发性的

进入城市

高达10.5%

为配合大跃进

农村迅速完成了

人民公社化

造成1959到1961年

为期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从1958年的303公斤

锐减至

1960年的216.5公斤

在此期间全国人口

停止增长

在经济处于

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城市化水平

仍快速增加

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从1961年开始

中央采取多种措施

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大力压缩

基本建设的规模

并要求

全国城镇人口在

1960年底

1.29亿的基础上

三年内减少2000万人以上

结果1961年和1962年

两年内

全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负的5.4%

这是国民经济的调整

对城市化的影响

反应在两个方面

就短期而言

为缓解城市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政府动员大批城镇人口返回农村

始知造成返城市化现象

就长期而言

会控制城市的发展

一是

全面加强户籍制度

二是

提高市、镇建制的标准

非农业人口身份制度的实行

是从1961年开始的

他把全国人口

分为

非农业人口和

农业人口两大类

前者由国家发给粮票

保证一定份额的粮食供应

后者的口粮自理

1966年

开始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

且后续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1978年末

对城市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

工厂内迁

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迫害

被迁往农村

在本次反城市化的过程中

广大城市

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主体

当然

这里所指的反城市化

完全不同于

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

是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

由于极左思潮造成的

大规模城市人口

向农村迁移

不仅迁移的距离

可达数千公里

更重要的是

城市居民

身份变为农村人口

从1978年起

中央开始纠正历次政治运动

造成的错误

各类下放农村人员

大规模返城

1981年

城市化水平达到20.2%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最高水平

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

1980年以来的

城市化进程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1阶段从1979年至1991年

这一时期

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

取得很大成绩

促进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但有低度城市化的现象

第2个阶段从1992年起至今

全国城乡

实施了全面的改革与开放

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的

流入城市

城市化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1982年

中央一号文件

正式承认

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指出

生产责任制

长期不变

此后包产到户在全国推行

掀起了改革的

第一次浪潮

在此背景下

城市化发展的两个前提

足够的剩余粮食

和剩余劳动力

都得到实现

如何安排

包产到户后

出现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

应该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转移

走城市化的道路

中央就一直鼓励

各地农村发展乡镇企业

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但要求就地安置

提倡离土不离乡

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及以后的文件制定了

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

自理口粮

到集镇落户的政策

把农民进城

限制在县城以下的集镇

1984年公布了新的设镇标准

凡达到一定标准的乡

可实行撤乡设镇

实际上降低了设镇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

有三种层次

一,进入城镇

二,进入集镇

其中大多数人

白天进集镇工作

晚上回村庄居住

没有完全实现空间转移

三,就地转换

主要是在村

及村以下企业中工作的农民

绝大多数只有职业转换

没有空间转换

从1978到1988年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

大多数属于就地转化型

因此当时我国农村工业化

的速度要大大超过

城市化的速度

出现了

过低城市化的现象

过低城市化的出现

本质上

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

从城市方面看

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

控制农转非政策

和控制农村人口

进城的政策

加上

长期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

这一城市建设方针

都是农村人口

难以转化为城市人口

20世纪80年代

虽然倡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但只是作为城市国有工业的补充

根本不可能

在城市里布局

只能够采取离土不离乡方式

因此进入乡镇企业的农民

并不列入城镇人口的统计中

使统计上的城市化水平上升

比较缓慢

这是产生过低城市化现象的

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大城市的发展

仍然受到束缚

对农村人口的

跨区域迁移有所限制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

当时的城市化进程

进入90年代

中国城市迎来了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城市化最显着的特点是

大城市城市群的发展加速

1992年以后

土地批租政策迅速推广

成为城市政府重要的

财政收入来源

对城市改造更新

以及新区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从长期的短缺经济

转为一定条件下的

供大于求

通胀转为通缩

2000年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

已渐成熟

要不失时机的

实施城镇化战略

2002年

中共16大报告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

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4年

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

11823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23.8%

从外出劳动力的地域分布看

70%在东部地区

劳动力跨省流动的比例为51%

其中安徽 江西 贵州

三省跨省流动的比例

高达80%以上

广西 湖南 湖北

达70%以上

四川重庆河南

达60%以上

从农民工就业地点看

在地级市以上城市就业的比例

达62.4%

在县级市占20.5%

两者合计,占82.9%

综上所述

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

一是

外出劳动力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二是

外出劳动力主要流向

沿海地区的城市

特别是大中城市

这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是一致的

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谢谢大家

城市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发展史

-1.1 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1.1.1 视频 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1.1.2 图文 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1.1.3 作业 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1.2 中国近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2.1 视频 中国近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2.2 图文 中国近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2.3 作业 中国近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城市发展和城乡划分

-2.1 城乡划分

--2.1.1 视频 城乡划分

--2.1.2 图文 城乡划分

--2.1.3 作业 城乡划分

-2.2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2.2.1 视频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2.2.2 图文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2.2.3 作业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城市化原理与进程

-3.1 城市化定义

--3.1.1 视频 城市化定义

--3.1.2 图文 城市化定义

--3.1.3 作业 城市化定义

-3.2 城市化类型的测度

--3.2.1 视频 城市化类型的测度

--3.2.2 图文 城市化类型的测度

--3.2.3 作业 城市化类型的测度

-3.3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3.3.1 视频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3.3.2 图文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3.3.3 作业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3.4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3.4.1 视频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3.4.2 图文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3.4.3 作业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3.5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5.1 视频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5.2 图文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5.3 作业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第四章 城市职能分类

-4.1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4.1.1 视频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4.1.2 图文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4.1.3 作业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4.2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4.2.1 视频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4.2.2 图文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4.2.3 作业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第五章 城市规模分布

-5.1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1.1 视频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1.2 图文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1.3 作业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5.2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5.2.1 视频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5.2.2 图文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5.2.3 作业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5.3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

--5.3.1 视频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

--5.3.2 图文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

--5.3.3 作业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

第六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1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6.1.1 视频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6.1.2 图文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6.1.3 作业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6.2 克里斯塔勒学说

--6.2.1 视频 克里斯塔勒学说

--6.2.2 图文 克里斯塔勒学说

--6.2.3 作业 克里斯塔勒学说

-6.3 从中心地理论到区域发展理论

--6.3.1 视频 从中心地理论到区域发展理论

--6.3.2 图文 从中心地理论到区域发展理论

--6.3.3 作业 从中心地理论到区域发展理论

第七章 城市内部实体空间结构

-7.1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7.1.1 视频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7.1.2 图文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7.1.3 作业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7.2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7.2.1 视频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7.2.2 图文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7.2.3 作业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7.3 芝加哥学派

--7.3.1 视频 芝加哥学派

--7.3.2 图文 芝加哥学派

--7.3.3 作业 芝加哥学派

-7.4 城市中心商务区

--7.4.1 视频 城市中心商务区

--7.4.2 图文 城市中心商务区

--7.4.3 作业 城市中心商务区

-7.5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7.5.1 视频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7.5.2 图文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7.5.3 作业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第八章 城市社会空间与感应空间

-8.1 城市社会空间

--8.1.1 视频 城市社会空间

--8.1.2 图文 城市社会空间

--8.1.3 作业 城市社会空间

-8.2 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感应空间

--8.2.1 视频 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感应空间

--8.2.2 图文 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感应空间

--8.2.3 作业 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感应空间

3.4.1 视频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