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通信产业经济 >  第八章 信息化及其测度 >  8-1 宏观经济计量法 >  宏观经济计量法

返回《通信产业经济》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宏观经济计量法在线视频

下一节: 8-1社会信息化的测度(1).pptx

返回《通信产业经济》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宏观经济计量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社会信息化的测度

社会信息化的测度关心的是

信息经济

和信息社会发展程度的衡量

大家都知道

信息社会

是人类社会发展及工业社会之后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全球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发展的快慢也不一样

如何来衡量

不同国家和地区

信息化发展的这种程度

信息经济发展这种水平

或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这种发展程度和水平进行比较

就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些方法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

全球范围内

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还有一些国际机构

提出了相关的社会信息化测度的

一些模型和方法

不下几十种

归纳起来

最主要的最流行的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宏观经济计量法

一种是信息化指数模型法

宏观经济计量法

它的一个基本原理是

以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为研究对象

通过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

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

它的一个关键内容是要

确定信息产业的内容

信息化指数模型法

是通过采集一些

能够表征社会信息化发展的

一些相关指标

建立一个指标体系

然后在这个指标体系基础之上

来测度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第一种方法

宏观经济计量法

世界上第一位采用

宏观经济计量法

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

进行测度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但是马克卢普

当时提出的并非是信息产业

而是知识产业

1962年马克卢普

出版了一本书

叫做《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在这本书中

他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

并对知识产业构成

知识产业的产值

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比

以及知识产业劳动结构

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例

和知识产业收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对美国知识生产

与分配的机制进行了研究

他的研究可以说是开创了

信息经济测度研究的先河

观察到经济社会当中

知识对整个社会的这种影响

马克卢普提出的知识产业

共包括五个分支

它包括研究和开发

教育产业

通信媒介产业

通信设备产业

信息机构

大家看这里涵盖了

这些产业涵盖了知识的生产

知识创造

知识的应用

相关的知识的传输和传播

以及相关的信息设备

和相关的信息服务内容

基于知识产业的分类

马克卢普

收集了1958年美国的实际数据

具体测算了每一个分支

它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又测算了

整个知识产业产出总量占GDP的比重

按照他的测算结果

美国知识产业

在1958年已经占到GDP比重的28.5%

具体在测算的时候

他采取的方法是

按照国民经济的支出法计算的

相关知识产业的增加值

继马克卢普之后

马克.波拉特

对信息经济信息产业

及社会信息化发展

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1977年

马克.波拉特在美国商业部的资助下

出版了一个九卷本的研究报告

名称是《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

马克.波拉特在马克卢普研究基础之上

在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研究报告当中

发展了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理论

将信息活动

从国民经济

各个部门当中逐个识别出来

然后构成一个第四产业

信息产业

形成了自己一个独特的

行业分类方法

马克.波拉特

提出的信息产业的具体包括内容

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

在马克.波拉特的信息产业的构成中

第一信息部门

指的是

直接面向市场

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

这些产业构成的

它其中包括了

八个分支\八个分产业

这些分产业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分产业

这些分产业继承了

马克卢普的一些研究成果

它具体包括

知识生产和发明性产业

信息流通和通信产业

等八个产业

这里也涵盖了

涉及到信息的制造

信息的传输

信息设备和信息应用

信息服务等部门

第二信息产业部门

和第一信息产业部门不同

它不是直接面向市场

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

而是指的那些为组织内部

提供信息服务的经济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

企业

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

内部的涉及到

计划决策管理相关职能的

这些管理机构

这些部门的经济活动

马克.波拉特的研究当中

他把这部分内容也作为

信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把它纳入到信息产业的构成当中构成

第二信息产业部门

大家可以看一下

这个表格就显示了

第二信息产业部门

的相关经济活动

以及相关主要投入

基于上述对信息产业的界定

马克.波拉特

对信息产业结构进行了测算

他具体测算了信息经济的增加值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首先在测算过程当中

马克.波拉特首先

采取支出法和生产法

对第一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值进行了测算

并测算了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次又采取收入法

把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的

产值进行了测算

大家都知道利用收入法来测算增加值

它包含四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劳动者报酬

第二个内容涉及到的是

企业的生产盈余

第三个部分涉及到

固定资产的折旧

第四个部分涉及到生产税净值

基于这个口径

它测算了第一信息产业部门

增加值

第一信息产业部门

由于是对社会、对市场提供服务的

因此它的计算是没什么问题

但是对于第二信息部门

由于

这类活动只针对部门内部

组织内部提供服务

不直接对市场提供服务

因此

它在利用收入法

测算它的增加值的时候

不包括

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

所以它只包括两部分内容

就劳动者的收入部分

和固定资产折旧部分

此外

马克.波拉特还对

信息产业

的劳动就业结构进行了测算

它把第一信息部门

和第二信息部门

整个的劳动就业人口数加总计算了

它占整个社会当期社会

劳动就业人口总数的一个比重

这一片PPT

显示了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

波拉特以1967美国实际值

计算了信息

美国GNP25.1%来源第一信息部门

21.1%来源第二信息部门

也就是说

1967年在美国GNP当中

有46%是由

信息活动、信息产业带来信息活动创造的

另外一个结论是

1967年在美国的劳动就业结构当中

美国信息劳动者人数

占就业人数总数的45%

同时信息劳动者的总收入

占就业者总收入的53.2%

信息部门人员收入

比非信息部门就业人员的收入

平均高了38%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

美国整个劳动就业结构当中

信息产业已经是

占了一个绝大比重

第三个重要的结论就是

基于对美国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分析

马克.波拉特明确提出了

四次产业划分理论

就是第一产业是农业

第二产业是工业

第三产业是服务业

第四产业是信息业

下面我们对宏观经济计量方法

进行一个评价

宏观经济计量方法

虽然说测算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

需要对产业进行界定

非常复杂

但是采取这种方法

能够比较好地考察

一个国家和地区

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

信息经济所占的比重

信息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

所发挥的作用

但是

这个计量方法在用于

对不同国家进行分析的时候

有一些局限性

就是说对于信息相关产业的界定

特别是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

这种界定方法的时候

这样的话

就会影响到

这个结论的这种权威性和广泛性

马克卢普和马克.波拉特

提出的这种宏观经济计量方法

在他们之后

国际社会、发达国家

包括发展中国家

包括中国在内

都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大量的这种研究

最后都集中到如何来界定信息产业

如果我们看到马克波拉特之前

对信息产业的这种界定

我们可以看到

其实它这个界定

把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

全部都归纳

作为一个信息产业还是太宽泛了

不同的这种界定

当然带来的这种结论就也不一样了

这种局面一直到

国际社会参与研究

OECD是世界经合组织

对信息产业界定的研究

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2008年

联合国一个产业标准产业划分方法4.0版本

具体提出了

一个信息产业的备选分类

这个分类

实际上给全球各个国家

对信息产业的界定

提供了一个权威性的

一个参考依据

对信息经济的这种测算

和研究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当然现在整个社会当中

一个非常火热的词就是

关于数字经济的

这种测算和研究

数字经济实际上

我们可以说是

信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实际上

对数字经济的这种研究

它的这种研究方法

也会牵扯到

如何来界定

数字经济和数字相关产业

相关数字经济活动的问题

实际上

相关的这种研究方法

最早

也可以追根溯源到

马克卢普和马克.波拉特的这种研究上

这个研究

给后续的这些研究

奠定了一个基础

这个知识点就介绍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通信产业经济课程列表:

第一章 通信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分析

-1-1 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性

--1-1 规模经济性

--1-1规模经济性.pptx

-1-2 范围经济性

--范围经济性

--1-2 范围经济性

--1-2范围经济性.pptx

-1-3 网络外部性(1)

--网络外部性(1)

--1-3网络外部性(1)

--1-3网络外部性.pptx

-1-4 网络外部性(2)

--网络外部性(2)

--1-4 网络外部性(2)

--1-4网络外部性.pptx

-讨论题1

-讨论题2

-讨论题3

-讨论题4

第二章 通信产业自然垄断性及其发展变化

-2-1 自然垄断理论及其发展

--通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及发展变化(1)

--2-1 自然垄断理论及其发展

--2-1通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及发展变化.pptx

-2-2 成本弱增性及其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关系

--通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及发展变化(2)

--2-2 规模经济与现代自然垄断理论的关系

--2-2通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及发展变化.pptx

-2-3 通信业自然垄断性的发展变化

--通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及发展变化(3)

--2-3 通信业自然垄断性的发展变化

--2-3通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及发展变化.pptx

第三章 通信产品的计量

-3-1 通信服务产品计量

--通信服务产品计量

--3-1 通信服务产品计量

--3-1 通信服务产品计量.pptx

-3-2 不变单价

--不变单价

--3-2 不变单价

--3-2不变单价.pptx

-3-3 通信业产出计量指标

--通信业产出指标

--3-3 通信业产出计量指标

-- 3-3通信业产出计量指标.pptx

-3-4 通信业务收入

--通信业务收入

--3-4 通信业务收入

-- 3-4 通信业务收入.pptx

-3-5 通信业量收剪刀差

--通信业量收剪刀差

--3-5 通信业量收剪刀差

-- 3-5通信业量收剪刀差.pptx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四章 通信成本

-4-1 通信成本概述

--通信成本概述

--4-1 通信成本概述

-- 4-1通信成本概述.pptx

-4-2 通信成本概念辨析(1)

--通信成本概念辨析(1)

--4-2 通信成本概念辨析(1)

-- 4-2通信成本概念辨析(1).pptx

-4-3 通信成本概念辨析(2)

--通信成本概念辨析(2)

--4-3 通信成本概念辨析(2)

-- 4-3通信成本概念辨析(2).pptx

-4-4 通信成本测算-方法及模型

--通信成本测算-方法及模型

--4-4 通信成本测算-方法及模型

--4-4通信成本测算(1)-方法与模型.pptx

-4-5 完全分摊成本法

--完全分摊成本法

--4-5 完全分摊成本法

--4-5通信成本测算(2)-完全分摊成本法.pptx

-4-6 长期增量成本法

--长期增量成本法

--4-6 长期增量成本法

-- 4-6通信成本测算( 3)-长期增量成本法.pptx

-讨论题1

第五章 通信资费

-5-1 通信资费基础

--通信资费基础

--5-1 通信资费基础

--5-1通信资费基础.pptx

-5-2 成本补偿定价及效率增进

--成本补偿定价和效率增进

--5-2 成本补偿定价及效率增进

-- 5-2成本补偿定价和效率增进.pptx

-5-3 二部定价及福利增进

--二部定价及福利增进

--5-3 二部定价及福利增进

-- 5-3二部资费及其效率增进.pptx

-5-4 非线性定价及效率增进

--非线性定价及效率增进

--5-4 非线性定价及效率增进

--5-4非线性定价及其效率增进.pptx

-5-5 高峰负荷定价

--高峰负荷定价

--5-5 高峰负荷定价

--5-5高峰负荷定价.pptx

-5-6 捆绑定价

--捆绑定价

--5-6 捆绑定价

--5-6捆绑定价.pptx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六章 通信市场

-6-1 通信市场

--通信市场

--6-1 通信市场

--6-1市场范围的界定.pptx

-6-2 市场结构及影响因素

--市场结构及影响因素

--6-2 市场结构及影响因素

--6-2市场结构及影响因素.pptx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七章 通信业规制

-7-1 管制理论基础

--管制理论基础

--7-1 规则理论基础

-- 7-1规制理论基础.pptx

-7-2 通信业规制实践

--通信业规制实践

--7-2 通信业规制实践

-- 7-2通信业规制实践.pptx

-7-3 通信资费管制

--通信资费管制

--7-3 通信资费管制

--7-3通信资费管制.pptx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八章 信息化及其测度

-8-1 宏观经济计量法

--宏观经济计量法

--8-1 宏观经济计量法

-- 8-1社会信息化的测度(1).pptx

-8-2 信息化指数模型法

--信息化指数模型法

--8-2 信息化指数模型法

-- 8-2社会信息化的测度(2).pptx

-讨论题1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宏观经济计量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