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形势与政策 >  专题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4.7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 >  4.7.4 PPT和阅读材料

返回《形势与政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7.4 PPT和阅读材料资料文件与下载

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pptx---点此下载文件

4.7.4 PPT和阅读材料

阅读资料: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源:2018.9.10人民网)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习近平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习近平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在提速降费、网络建设方面给予特别照顾。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增强容纳能力,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同时,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民族教育李克强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更加重视、充分发挥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李克强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2. 全国政协委员林忠钦:加快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改革

(来源:2020.5.2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3日电(李依环)当前,5G、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方兴未艾。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接受人民网专访,就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应当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人民网:过去一段时间,网友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讨论很多。您认为,新技术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带来哪些影响?

林忠钦: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是对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的全面优化和深化。在计算技术已经深度渗透的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赋予“计算”一词以全新的意义;在计算技术尚未占领的新地带,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会带来前所未见的影响与冲击。

第一,以5G、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实时数据化,必将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潜力。

第二,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控制科技的进步,会大量替代高阶劳动,进一步释放闲暇时间,为人类自我实现提供新的平台。

第三,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为代表的未来科技,或将智识与情感数据化,在“他者”的创造中教会人类更深邃地理解自己。

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其中当然包括对大学的功能特别是其根本职能——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人民网:您刚刚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大学人才培养会产生深远影响。您觉得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来说,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林忠钦:首先,要应对知识更新速度带来的挑战。科技发展的摩尔定律使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超出大学知识传授体系更新的极限速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距。大学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为无法避免、不可逆转的新常态。面对这样的新常态,就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

其次,要应对学科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5G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赋能万物”特性,既为各个领域研究能力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工具,也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与新生。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更加多元的需求,培养学生更具兼容性的知识体系,我国的大学专业学科设置正不断从精细划分向大平台宽口径转变,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融合趋势相比,我国当前的学科设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间。

长远来看,未来的学科布局设置与当前相比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我们现在看五十年、一百年前的大学学科设置一样。因此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地规划更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的专业设置,是培养适应面向未来事业需求人才的重要支撑。

第三,要应对科学伦理问题带来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风险,其背后还有许多新出现的科学伦理问题。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一方面,它可帮助公安部门迅速追溯、追踪案情,将犯罪分子尽快缉拿归案,还社会以正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对个人隐私也造成了新的威胁。越是先进的技术,在被不当使用时对社会的威胁也越大。

大学生终究是要融入社会的,学校的职责不仅是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使命与价值,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所学科学技术背后的使命与价值,这就需要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上,就是要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人民网:高校汇聚了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您如何看待战疫中的科学力量以及高校发挥的作用?

林忠钦: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科技的策源地和思想的引领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在驰援抗疫前线、检测试剂和疫苗研发以及抗疫知识传播、壮大抗疫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来说,一是医护员工驰援抗疫前线。疫情发生后,我们学校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相关医护员工,以“国有难,召必应,战必胜”的英雄气概,冲在抗疫最前线。自除夕以来,569名交大白衣勇士驰援武汉,占到全市援鄂医疗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3家附属医院在医护员工不辞辛劳、无私奉献,为守护在沪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弘扬广大医护员工应勇抗疫精神,学校设立“校长奖”特别奖,于学校建校124周年大会上,为驰援抗疫前线医务员工发放奖励证书,向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积极宣传他们爱国之情和拼搏之志。

二是加强科技助力抗疫一线。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成功研发了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等一系列成果在武汉等抗疫一线进行应用。与此同时,学校研制实现了产业化的纳米磁性载体,为上海之江生物研发的国内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防疫第一线和各地医院、疾控中心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人工智能领域,电信学院和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等成功研发的对话式疫情排查机器人,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预测新冠疫情未来发展等。

三是发挥资政启民智库作用。疫情发生后,学校主动设计“新型冠状病毒防治”专项软课题,加强理、工、文、医的交叉融合,设立鼓励广大教师和医护人员围绕国家疫情的发生与演变、防控与管理、社会影响、疫情后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和难点开展研究,为国家疫情防控及后期需解决的问题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学校通过主渠道报送专报400余篇,内容涵盖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建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城市治理、疫情数据管理与公布机制、疫情引发的社会舆情风险、疫情国际影响、疫情中的法律监管、疫后经济建设、疫情中民众心理调适及疫情防控科普等诸多方面,许多文章也被主要媒体转发报道,在资政启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本次疫情也让全世界更加深刻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学校医学院与爱丁堡大学联合成立全健康研究中心,目标围绕人类、动物和环境领域之间的重大健康领域和治理系统,重点聚焦三者之间交叉的“盲点”和“难点”,发展“全健康”学科体系。

人民网: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就人才培养话题,您认为高校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林忠钦: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就人才培养的方面,我们要更加坚定自信,更加重视质量,更加突出贡献,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关注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落实价值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校要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改革,加强学生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要大力推进课程的“挤水铸金”,同时要加强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第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强化对导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将对导师的师德师风与学术道德要求贯穿于选聘、晋升、考核等各个环节。加强人才的引育并举,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校要培植大师孕育大师,转身遇见大师的育人文化。

第三,加强科研创新,要鼓励学生在科研上永攀高峰。要开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知识能够造福于人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使中国的文化能够更多的影响世界。

第四,加强就业引导,倡导学生与祖国同行、与强国共进。鼓励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学术研究,我们学校设已经有一批优秀的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重大科研项目,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交大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召开就业引导大会,鼓励学生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推进高水平学术就业,倡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进程之中。

 

 

 

3.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如何开展?教育部10问答详解

(来源:2020.11.0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学科评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学位中心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工作方案》出台的背景。

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

《总体方案》对学科评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自2002年开始,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评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着力反映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和阶段性进展。学科评估遵循教育规律,依托广大高校、专家学者、专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凝聚最大共识,以评促建、以评促升,推动我国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位中心就《工作方案》研制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到一线开展面上调研,召开20余次调研会,当面听取了100余所高校和部分省市教育厅400余位专家意见建议。二是召开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座谈会,有针对性开展调研,专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改革。三是征求有关部委、相关司局意见,多次沟通反馈。四是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分专题组开展研究,深入论证。五是紧紧依靠学科领域专家,对每个一级学科指标体系书面征求高校和部分学科评议组专家意见,形成最大程度共识。学位中心对各方意见逐条研究、反复推敲,最终形成《工作方案》。

2.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本轮学科评估的总体改革思路。

答:在深入总结前四轮学科评估经验基础上,第五轮学科评估立足新时代,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按照“改革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在以下十个方面改革完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进一步强化师德与师能相统一;进一步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价;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评估信息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专家评议质量和评价科学性;进一步完善结果发布方式;进一步强化评估诊断功能。

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上,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以破除“五唯”顽疾为突破口,在保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改革教师队伍评价,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

3. 问:学科评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答:学科评估以“聚焦立德树人”为《工作方案》首要原则,指标体系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贯穿于评价全方位、全过程,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个维度上,强化“五性”评价。

一是方向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于评价在校生和毕业生始终。二是系统性。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成效相结合、在学质量与毕业质量相结合、总体情况与代表性成果相结合,系统评价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过程性。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评价,重点考察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及国际交流学习等方面情况,突出科学研究等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四是成长性。考察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成长度,以及科研训练对学生学术道德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度。五是多元性。探索多元评价方法,在同行专家评价基础上,对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

4. 问:学科评估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坚持以立促破,破立结合。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不“以刊评文”,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局面。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融合评价”方法。

5. 问:学科评估如何有效抑制人才无序流动?

答:学科评估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在抑制人才无序流动方面采取了如下“组合拳”。一是评价教师队伍继续沿用“队伍结构质量和代表性骨干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按学科方向列举代表性骨干教师,不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不统计人才“帽子”数量,扭转过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倾向。二是教师成果严格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对于引进人才在原单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单位统计使用。三是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的评价导向,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避免产生通过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人员”专攻科研指标、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四是关注骨干教师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和授课情况,供专家评价参考。

6. 问:学科评估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方面有何举措?

答:加快构建科学权威、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轮评估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强调政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住学术评价中的政治关。二是更加彰显中国特色。重点考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方面的特色和贡献,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如:将“三报一刊”文章作为重要研究成果,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强调课程、教材评价更加突出思想性、时代性,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中国实际。三是更加体现学科特点。淡化实验室、基地等条件资源类指标,强化对学术著作、艺术实践成果等进行“代表作评价”,适度降低学术论文等指标权重,不设置专利转化等指标。对于人文学科,强调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贡献;对于社会科学,鼓励其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方案,研究解决中国重大问题;对于艺术学科,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点,更注重考察其实践性,强调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并重。四是更加突出服务社会。充分认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公共服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加大社会服务“案例”权重,丰富“案例”内涵。五是更加强调同行评价。相对于自然科学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成果难以通过量化指标全面呈现建设成效,更加依靠学术共同体,采取切实举措,提高同行评价质量。同时,加强国际评价,首次在教育学、心理学、考古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设置学科“国际声誉”指标,邀请境外专家开展学科声誉调查。

7. 问:学科评估如何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

答: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第五轮学科评估在以下六个方面综合施策。一是优化评估参评规则。充分考虑“小规模学科”和“新设立学科”实际情况,优化完善“相近学科同时参评”规则,坚持成果“归属度”原则,既鼓励学科生态优化和交叉融合,又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二是充分使用公共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和国内外第三方数据机构合作,建立学科大数据库,提供给学校审核补充或与学校填报数据比对核验。三是加大材料核查力度。通过材料形式审查、信息逻辑检查、公共数据比对、证明材料核查、重复数据筛查、重点数据抽查、学科归属分析等七大措施,对评估材料进行全面核查和“清洗”。四是开展信息网上公示。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选取部分评估材料进行网上公示,接受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异议。五是创新专家审核机制。应用“融合评价”方法,请专家对成果学科归属等情况进行审核,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六是建立违规惩戒机制。对于因数据填报失实而被删除的数据,不得再进行补报或调整到其他学科;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视其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和处理。

8. 问:学科评估如何有效提高专家评价质量?

答:学科评估着力提高专家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努力提升专家评价质量。一是适度扩大专家数量。增加评审专家数量,每位专家仅评审部分指标,保证评价“精度”和“深度”,提高评价针对性和保密性。二是科学遴选评审专家。为不同评价指标分类制定遴选规则,分别选取评议专家,确保科学性;通过信息系统依据遴选规则随机选取专家,确保公平性。三是研制专家评价指南。制定评价指南,明确专家评价原则和评价重点,统一评价标准。四是探索“融合评价”方法。在科学把握定量和定性结合度的基础上,融合定量和定性评价优势,充分发挥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在专家评价中的辅助研判作用,提高专家定性评价可靠性。五是完善结果统计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去极值”“标准化”等统计学方法处理,剔除专家评价的“奇异值”,提高结果可信度。

9. 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如何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答:为切实减轻学校负担,减少对高校正常办学干扰,本轮学科评估着力加强评估专业化建设,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评估流程。一是构建“公共数据与学校填报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模式。充分利用学位中心“全国学科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国内外公共数据资源,将有关数据提供学校审核确认,有效减轻学校收集汇总数据的负担。二是提升评估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提供智能核查、智能比对、智能提示等功能,帮助学校高效填报与核验数据。三是首次实施“全程无纸化”报送。所有材料均通过评估系统提交电子文件,不再报送任何纸质材料。四是评审工作全部通过网络开展。不“进校”开展评估,减少对学校正常办学的干扰。

10. 问:学科评估工作下一步有何安排?

答:学位中心将于近期向全国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发出《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邀请函》,正式启动评估工作。符合参评条件的单位自愿提出申请,提交有关信息,学位中心将严格按程序开展信息核查、信息公示、反馈复核、专家评价、问卷调查、结果统计、结果发布等工作。评估结束后,将深入开展信息挖掘分析服务,帮助高校总结阶段性进展,查找结构性短板,发现优势与不足,发挥评估诊断作用,推动学科内涵式建设,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


下一节:4.7.7 讨论题

返回《形势与政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形势与政策课程列表:

专题一 一带一路专题

-1.1 “一带一路”的逻辑起点与背景

--1.1.1 “一带一路”建设是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的需要

--1.1.2 “一带一路”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1.1.3 小节PPT

--1.1.4 小节测试

--1.1.5讨论题

-1.2 “一带一路”的空间布局

--1.2.1 “一带一路”的空间布局

--1.2.2 小节PPT

--1.2.3 小节测试

--1.2.4 讨论题

-1.3 “一带一路”的合作模式

--1.3.1“一带一路”的合作模式

--1.3.2 小节PPT

--1.3.3 小节测试

--1.3.4 讨论题

-1.4 开放理念与“一带一路”

--1.4.1 开放理念与“一带一路”

--1.4.2 小节PPT

--1.4.3 小节测试

--1.4.4 讨论题

-1.5 “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意义

--1.5.1 全球化及其当下特点

--1.5.2 “一带一路”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5.3 小节PPT

--1.5.4 小节测试

--1.5.5 讨论题

-1.6 “一带一路”的传统文化底蕴

--1.6.1“一带一路”的传统文化底蕴

--1.6.2 小节测试

--1.6.3 讨论题

-1.7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带一路”

--1.7.1 中国传统诗词中一带一路

--1.7.2 小节测试

--1.7.3 讨论题

-1.8 “一带一路”何为?

--1.8.1 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1.8.2 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8.3 小节PPT

--1.8.4 小节测试

--1.8.5 讨论题

-1.9 “一带一路”中的法治护航

--1.9.1 “一带一路”中的法治护航

--1.9.2 小节测试

--1.9.3 讨论题

-1.10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1.10.1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1.10.2小节测试

--1.10.3 讨论题

-1.11 “一带一路”——改变生活

--1.11.1 “一带一路”——改变生活

--1.11.2 小节测试

--1.11.3 讨论题

专题二 “全球治理”专题

-2.1“全球治理”的历史逻辑及理论内涵

--2.1.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阶段(一)

--2.1.2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阶段(二)

--2.1.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阶段(三)

--2.1.4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

--2.1.5 讨论题

--2.1.6 资料阅读

--2.1.7 课后习题

--2.1.8 章节测验

-2.2 从西方治理到中国治理

--2.2.1 何为全球治理体系?

--2.2.2 西方治理与全球治理

--2.2.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

--2.2.4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

--2.2.5 讨论题

--2.2.6 PPT和阅读资料

--2.2.7 课后作业

--2.2.8 章节测试

-2.3 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

--2.3.1 全球治理的治理赤字

--2.3.2 如何应对全球治理赤字

--2.3.3 讨论题

--2.3.4 PPT

--2.3.5 章节测验

-2.4 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

--2.4.1 信任赤字的新闻背景与内涵

--2.4.2 信任赤字的典型表现

--2.4.3 当代全球治理中信任缺失的原因

--2.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诚信的解读及实践

--2.4.5 当代全球治理中信任赤字的对治

--2.4.6 讨论题

--2.4.7 PPT

--2.4.8 章节测验

-2.5 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

--2.5.1 何谓和平赤字

--2.5.2 世界和平赤字的根源

--2.5.3 破解世界和平赤字的中国密码—坚持和平理念,倡导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2.5.4 破解世界和平赤字的中国密码—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5.5 破解世界和平赤字的中国密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2.5.6 阅读资料

--2.5.7 课后作业

--2.5.8 章节测试

--2.5.9 讨论题

-2.6 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

--2.6.1 何谓西方治理的经济发展赤字

--2.6.2 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导致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2.6.3 收入分配不平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2.6.4 全球发展空间失衡,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

--2.6.5 应对经济发展赤字的中国方案

--2.6.6 PPT和阅读资料

--2.6.7 课后作业

--2.6.8 章节测验

--2.6.9 讨论题

-2.7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意义

--2.7.1 应对经济发展赤字的中国方案

--2.7.2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特点

--2.7.3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意义

--2.7.4 讨论题

--2.7.5 资料阅读

--2.7.6 课后习题

--2.7.7 章节测验

专题三 全面从严治党”专题

-3.1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

--3.1.1 “窑洞之问”与窑洞对

--3.1.2 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

--3.1.3 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3.1.4 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质

--3.1.5 讨论题

--3.1.6 PPT和资料阅读

--3.1.7 课后习题

--3.1.8 章节测验

-3.2 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3.2.1 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3.2.2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战略部署

--3.2.3 从严治党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3.2.4 讨论题

--3.2.5 PPT

--3.2.6 章节测验

-3.3 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3.3.1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已取得的成就

--3.3.2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3.3.3 怎样才是好干部?

--3.3.4 怎样选拔好干部?

--3.3.5 怎样选拔好干部?——德才兼备,方堪重任

--3.3.6 怎样选拔好干部?——用人以公,方得贤才

--3.3.7 怎样选拔好干部?——管好干部,从严治吏

--3.3.8 讨论题

--3.3.9 PPT和阅读材料

--3.3.10 课后作业

--3.3.11 章节测验

-3.4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3.4.1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意义

--3.4.2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与建设

--3.4.3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3.4.4 讨论题

--3.4.5 PPT和阅读资料

--3.4. 6 课后作业

--3.4.7 章节测验

专题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4.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

--4.1.1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1)

--4.1.2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2)

--4.1.3 讨论题

-4.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

--4.2.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2 PPT和阅读资料

--4.2.3 课后习题和测验

--4.2.4 小节测试

--4.2.5 讨论题

-4.3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3.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4.3.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4.3.3 PPT和阅读材料

--4.3.4 章节测验

--4.3.5 讨论题

-4.4 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坚持人民的教育立场

--4.4.1 坚持人民的教育立场(1)

--4.4.2 坚持人民的教育立场(2)

--4.4.3 坚持人民的教育立场(3)

--4.4.4 PPT

--4.4.5 讨论题

-4.5 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5.1 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

--4.5.2 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

--4.5.3 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

--4.5.4 PPT

--4.5.5 章节测试

--4.5.6 讨论题

-4.6 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6.1 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6.2 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4.6.3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4.6.4 PPT和阅读材料

--4.6.5 课后测验

--4.6.6章节测验

--4.6.7 讨论题

-4.7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

--4.7.1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4.7.2 增强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4.7.3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7.4 PPT和阅读材料

--4.7.5 课后习题

--4.7.6 章节测试

--4.7.7 讨论题

-4.8 增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4.8.1 增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1)

--4.8.2 增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2)

--4.8.3 增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3)

--4.8.4 讨论题

-4.9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4.9.1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教育

--4.9.2 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4.9.3 以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

--4.9.4 PPT和阅读材料

--4.9.5 课后作业

--4.9.6 章节测试

--4.9.7 讨论题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4.7.4 PPT和阅读材料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