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分析化学 >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 >  7.5沉淀纯度的影响因素 >  Video

返回《分析化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Video在线视频

下一节:Video

返回《分析化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Video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沉淀重量法中

沉淀的纯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因此

必须了解影响沉淀纯度的原因

找出减少杂质混入的方法

获得尽可能纯净的沉淀

影响沉淀纯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共沉淀和后沉淀现象

当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

某些可溶性物质混杂于沉淀中一起析出的现象叫共沉淀

表面吸附、形成混晶、吸留和包夹

是产生共沉淀现象的主要原因

表面吸附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是硫酸钡在过量沉淀剂稀硫酸存在下

表面吸附杂质的示意图。

在硫酸钡晶体中

每个钡离子周围

被6个带相反电荷的硫酸根离子所包围

整个晶体内部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但晶体表面上的钡离子或硫酸根离子

只被5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包围

静电引力不均衡

表面上的离子就有吸附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离子的能力

首先被硫酸钡沉淀表面吸附的离子

是溶液中过量的构晶离子硫酸根

组成吸附层

使硫酸钡沉淀带负电荷

为了保持电中性

吸附层外面又通过静电引力

吸附溶液中带正电荷的离子作为抗衡离子

例如铅离子

钙离子等

这些处于较外层的离子结合得较松散

叫做扩散层

吸附层和扩散层电荷相反

形成包围着沉淀颗粒表面的双电层

双电层能随沉淀一起沉降

从而降低沉淀的纯度

因此

表面吸附共沉淀主要是由杂质离子

与沉淀表面之间的静电作用引起的

根据静电引力作用

溶液中任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都可能被沉淀表面吸附

但是

表面吸附共沉淀是有选择性的

一般遵循下列规律

1. 吸附层中

构晶离子优先被吸附

2. 扩散层中

与构晶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越小或越难离解的离子

越容易被吸附

3. 离子的价态越高

浓度越大

越容易被吸附

4. 沉淀的总表面积越大

吸附的杂质量越大

5. 溶液的温度升高

杂质的吸附量减少

因为表面吸附现象发生在沉淀的表面

所以洗涤沉淀是减少吸附杂质的有效方法

如果杂质离子与构晶离子半径相近

能形成相同的晶体结构

则杂质离子就能进入沉淀晶格中

形成混晶共沉淀

常见的混晶有硫酸钡和硫酸铅

氯化银和溴化银等

在有些混晶中

如果杂质离子或原子并不在正常的晶格位置

而是进入晶格的空隙

这种混晶称为异型混晶

高锰酸钾可以通过再结晶过程嵌入到硫酸钡晶体中

形成粉红色的异形混晶沉淀

用水洗涤不会褪色

混晶的生成使沉淀严重玷污

很难通过改变沉淀操作条件避免

预先分离去除杂质

是减少或消除混晶的最好方法

在沉淀过程中

如界沉淀剂浓度较大

晶体生长太快

表面吸附的杂质还来不及离开沉淀表面

而被包藏在沉淀内部

这种现象称为吸留

吸留是由吸附引起的

也遵循吸附规律

在沉淀过程中

有时溶液也可能被包夹在沉淀中而引起共沉淀

不过

这种现象只容易出现在可溶性盐的结晶过程中

吸留和包夹引入的杂质

可以采用陈化或再沉淀等方法减小或消除

当沉淀析出以后

在放置过程中

溶液中本来难以析出的杂质离子

慢慢地在沉淀表面沉积

而且放置时间越长

杂质析出的量越多

这种现象称为后沉淀(或继沉淀)

例如

沉淀草酸钙时

陈化时间不宜太长

因为可能会发生草酸镁的后沉淀现象

缩短沉淀与母液共置的时间有利于消除后沉淀现象

共沉淀及后沉淀现象会导致沉淀玷污

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实际工作中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沉淀的纯度

1.选择适当的分析步骤

当被测组分含量较低

杂质组分含量较高时

应先沉淀被测组分

2.选择合适的沉淀剂

一般选用有机沉淀剂可以减少共沉淀的发生

3.通过改变杂质离子的存在形式

除去或降低其浓度

4.将已得到的沉淀过滤再溶解

再进行第二次沉淀操作

即再沉淀

再沉淀时

因溶液中杂质含量大大降低

共沉淀或后沉淀会显著减少

5.通过选择合适的沉淀条件

来提高沉淀的纯度

如果以上措施都没有效果

则应测出沉淀中的杂质含量

然后对分析结果加以校正

以上就是本节的主要内容

希望大家对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有了深入的了解

谢谢

分析化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分析化学的任务、定义和作用

--Video

-1.1分析化学的任务、定义和作用--作业

-1.2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Video

-第一章 绪论--1.2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1.3分析过程及结果的表示方法

--Video

-1.3分析过程及结果的表示方法--作业

-1.4滴定分析法概述

--Video

-1.4滴定分析法概述--作业

-1.5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Video

-1.5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作业

-1.6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Video

-1.6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作业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1误差的分类

--Video

-2.1误差的分类--作业

-2.2误差与准确度

--Video

-2.2误差与准确度--作业

-2.3偏差与精密度

--Video

-2.3偏差与精密度--作业

-2.4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Video

-2.4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作业

-2.5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Video

-2.5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作业

-2.6标准正态分布和t分布

--Video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2.6标准正态分布和t分布

-2.7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Video

-2.7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作业

-2.8显著性检验

--Video

-2.8显著性检验--作业

-2.9可疑值的取舍

--Video

-2.9可疑值的取舍--作业

-2.10有效数字的位数

--Video

-2.10有效数字的位数--作业

-2.11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运算规则

--Video

-2.11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运算规则--作业

-2.12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Video

-2.12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作业

-2.13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Video

-2.13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作业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3.1酸碱理论与酸碱反应

--Video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1酸碱理论与酸碱反应

-3.2酸碱反应中的化学平衡

--Video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2酸碱反应中的化学平衡

-3.3酸碱溶液中的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Video

-3.3酸碱溶液中的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3.4分布分数

--Video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4分布分数

-3.5一元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Video

-3.5一元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6其他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Video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6其他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7酸碱缓冲溶液

--Video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7酸碱缓冲溶液

-3.8酸碱指示剂

--Video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8酸碱指示剂

-3.9酸碱滴定原理-一元强酸(碱)的滴定

--Video

-3.9酸碱滴定原理-一元强酸(碱)的滴定

-3.10酸碱滴定原理-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Video

-3.10酸碱滴定原理-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3.11酸碱滴定原理-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

--Video

-3.11酸碱滴定原理-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

-3.12终点误差

--Video

-3.13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4.1 分析化学中的配合物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1 分析化学中的配合物

-4.2 EDTA及其配合物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2 EDTA及其配合物

-4.3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3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4.4 配位滴定的副反应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4 配位滴定的副反应

-4.5 EDTA的副反应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5 EDTA的副反应

-4.6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6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

-4.7 MY的条件稳定常数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7 MY的条件稳定常数

-4.8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8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9 金属指示剂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9 金属指示剂

-4.10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10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4.11配位滴定可行性判断及酸度控制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11配位滴定可行性判断及酸度控制

-4.12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12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

-4.13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Video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13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

-5.1氧化还原平衡与条件电极电位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1氧化还原平衡与条件电极电位

-5.2条件电极电位的影响因素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2条件电极电位的影响因素

-5.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5.4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4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5.5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5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5.6氧化还原指示剂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6氧化还原指示剂

-5.7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7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

-5.8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8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5.9高锰酸钾法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9高锰酸钾法

-5.10重铬酸钾法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10重铬酸钾法

-5.11碘量法

--Video

-第五章 氧还原滴定法--5.11碘量法

第六章 沉淀滴定法

-6.1 沉淀滴定法原理

--Video

-第六章 沉淀滴定法--6.1 沉淀滴定法原理

-6.2 莫尔(Mohr)法

--Video

-第六章 沉淀滴定法--6.2 莫尔(Mohr)法

-6.3 佛尔哈德(Volhard)法

--Video

-第六章 沉淀滴定法--6.3 佛尔哈德(Volhard)法

-6.4 法扬司(Fajans)法

--Video

-第六章 沉淀滴定法--6.4 法扬司(Fajans)法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

-7.1重量分析法概论

--Video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7.1重量分析法概论

-7.2溶解度与溶度积

--Video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7.2溶解度与溶度积

-7.3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Video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7.3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7.4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Video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7.4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7.5沉淀纯度的影响因素

--Video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7.5沉淀纯度的影响因素

-7.6沉淀条件的选择

--Video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7.6沉淀条件的选择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

-8.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Video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8.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8.2光吸收基本定律

--Video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8.2光吸收基本定律

-8.3分光光度计

--Video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8.3分光光度计

-8.4吸光光度法的误差控制

--Video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8.4吸光光度法的误差控制

-8.5光度分析法的设计-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Video

-8.5光度分析法的设计-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8.6光度分析法的设计-测量条件的选择

--Video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8.6光度分析法的设计-测量条件的选择

-8.7其他吸光光度法

--Video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8.7其他吸光光度法

-8.8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Video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8.8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分析化学样题

--html

-仪器分析样题

--html

-仪器分析实验预习测试题

--仪器分析实验预习测试题

Video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