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七章 北宋词(五) >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在线视频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下一节:7.5拓展阅读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 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

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

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

半篙

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

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

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

似梦里

泪暗滴

这首兰陵王

历来被认为是周邦彦的代表作

它的特点也确确实实

是音节流美 辞采和雅

大家注意

这首词刚才是用普通话朗诵的

其实用普通话朗诵这首词

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首词通篇押入声韵

而普通话里是没有入声的

通篇读起来全部不押韵

不押韵的诗还叫什么诗呢

不押韵的词也就没有多少词味了

所以我们凡是会有南方方言的

有入声韵的同学

希望还是用入声韵来读这首词

这首词用兰陵王这个词牌

同学们注意一下

兰陵王这个词牌

跟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词牌

并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词牌

通常是单片词

比如说忆江南 如梦令等等

就是一小段

二十几个字 十几个字

就是一首

也有更多的

是大家见到的上下两片的词

也就是说双调

双调上片和下片

平仄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称为双调

这一首兰陵王是三片

虽然整个词并不特别长

但是却为三段

分三片

还有更长的

像《莺啼序》就分四片

但是就是一首

除了《莺啼序》之外

没有分四片的词了

分三片的还有像《西河》等

还有一些分三片的

这首词虽然题目是柳

内容却不是咏物词

而是一首送别词

时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所以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词分前后三叠

第一叠借隋堤柳烘托离别的气氛

第二叠抒写自己的别情

第三叠写渐远以后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首词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大家注意

碧 直都是入声字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这个直字

不妨从两方面去体会

一是当时时当正午

日悬中天

柳絮的阴影

不偏不倚的直铺在地上

此其一

第二长堤上柳树成行

柳影沿着长堤伸展开来

画出一道直线

此其二

因为河堤河沿本身造的很直

那么堤岸以及柳树

都栽的很直

烟里丝丝弄碧

大家知道

柳树啊

常常柳条斜垂下来

尤其那种斜柳随风荡漾

丝丝弄碧

正好那碧绿的景色婀娜多姿

柳阴直 三字

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

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

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

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

有一种长条故惹行客的意境

隋堤上 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这里的色也是入声

隋堤 隋朝的堤

过去相传从汴河

一直通到扬州

这一条新筑的运河

堤上都种上杨柳

因为是隋代隋炀帝所开凿的

所以这个堤称为隋堤

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拂水飘绵写得很精工

摹画出柳树婀娜多姿

随风飘拂而且杨花飘飞的景象

柳树啊 当柳絮飘飞的时候

极天际地到处都是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登临望故国

故国 大家注意

古诗词当中的国

并不都是指国家

在这里的故国称故都

就是指都城

当要离开京都了

站上一个高处

回头朝京城里望去

谁识京华倦客

这里显然是作者自指

他自己在京城里好多年了

但是官做不上去

还是官卑职微

所以自称京华倦客

长亭路

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

长亭 古代在大路边上

古代一些通衢大路边上

常常五里一小亭

十里一长亭

五里十里

长亭短亭

或者小亭又叫短亭

长亭路

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

在这个路上

长亭边上

看惯了许多人间生离死别的情景

人们在离别的时候喜欢折柳赠别

借柳树的柳和留下的留声音相似

希望你留下

即使你要走了

也希望早点回来

所以古人有折柳赠别

柳树亲眼看到年去岁来

就是一年年地

看惯了这种离别的场景

折去的柳条应过千尺之多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

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大家注意

《兰陵王》这首词

节奏比较急管繁弦

每一句都押韵 闲寻旧踪迹

除酒趁哀弦的弦之外

灯照离席的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这四句中就有三个韵脚

迹 席 食都是韵脚字

都是押韵的字

当离别之际

回首自己在京都留下的旧踪迹

酒趁哀弦

灯照离席

送别的情景

回想离别之前

心爱之人为自己

送别旧新衣裳的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

这句涉及到古代人的

一个风俗习惯

古代人过去用硬木钻木取火

当时既没有打火机

也没有火柴 火石

古代人要不用一个火塘点着

要不停的经常地加柴火

让火不灭掉来保留火种

另一种就是用钻木取火

相传每到春天

到清明节的时候

皇宫里要给百官赐新火

送钻木取火的木头分给大家

梨花榆火催寒食

榆木是一种硬木

古代有这种钻榆木取火的习惯

催寒食

寒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相传晋朝由介之推的故事而来

又酒趁哀弦

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这是船开以后寻思的旧事

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

情人为他送别

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

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

如今坐在船上

又一次会想起那番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

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

旧时风俗

寒食这天禁火

节后另取新火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

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这里驿站的驿

天北的北

也是入声字

也是韵脚字

船开出之后

风顺船疾

行人本来应该高兴

词里却用一个愁字

因为船开得越快

离自己心爱之人也就越远

一箭风快

半篙波暖

写船走的太快了

回头迢递便数驿

回头就好多个驿站过去了

望人在天北

已经写出怅惘凄婉的感觉

词的最后一段

凄恻

恨堆积

凄恻是两字句

两字句在词里往往用短小的句子

我们前面用到的那个定风波里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个谁怕就是两字句

另外词中两字句用得较多的

是在下片或一段的开头

像满庭芳这些这些词牌

下片的开头

像双双燕开头

都是用一个两字句开头

这里兰陵王的第三片

也是用一个两字句开头

凄恻

凄恻两字就定下了

整个后面这首(片)词的基调

恨堆积

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船越行越远

遗憾越来越重

一层层的堆积在心上

难以排遣

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萦回

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这里岑寂的寂

和无极的极都是入声字

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因为是傍晚

渡口已经冷冷清清

只有守望所孤零零的立在那里

大概这个堠

有时候就是一个土墩子

大家知道古代坐船

老远看到船渐渐的远去

只有站在高处可以看的远一些

说实话

在码头边上设立土墩

是很人性化的一种标志

渐别浦萦回

津堠岑寂

到黄昏

码头边上的河 土墩

也岑寂下来

斜阳冉冉春无极是黄昏的时候

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古人写送别的诗词

多半安排在黄昏

这使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

我曾经和清华同学说到这个事情

很多同学发起了一场争议

讲为什么送别都选在黄昏时候

黄昏的时候一离开家

不是很快就要找地方住宿了么

你干嘛不在自己家里过夜

第二天早上起早赶路呢

偏偏许多送别词安排在黄昏时候

斜阳冉冉春无极也是这样

念月榭携手

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

似梦里

泪暗滴

月榭是水中的一个小亭子

往往有个小桥跟岸上连在一起

月光底下

水榭之中

露桥之上

度过的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露桥闻笛

可以说是有一个典故的

相传是唐玄宗时期

唐玄宗在天上带下了

霓裳羽衣曲

回来叫皇宫里的乐工演奏

演奏天上带来的霓裳羽衣曲

按道理人间没有

哪知道皇宫外面

有一个很懂音乐的人

拿了一个笛子学

听到皇宫里传来的音乐

简直美极了

他就在栏杆上把这个乐谱记下来

第二天他又在同一个地方

用笛子吹奏这个曲谱

唐玄宗在皇宫里一听

我从天上带下来的音乐

怎么皇宫外还有人吹奏呢

赶紧派人把他抓去

所以过去诗词里经常有

李謩擪笛傍宫墻

偷得新翻数般曲

这样的典故

露桥闻笛

用这个典

当然不懂这个典故

并不影响对这首词的理解

沉思前事

似梦里

泪暗滴

显然是一个跟自己心爱的女子

好像是梦中相见时的

泪暗滴

最后以泪暗滴

背着人独自滴泪

写自己的心事和感情

无法使旁人理解

也不愿让旁人知道

写暗自悲伤的情景

词就写到这里为止

统观全词

萦回曲折

似浅实深

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

无论景语 情语

都很耐人寻味

注意这首词

萦回曲折

似浅实深

写得应该说是很感人的

相传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周邦彦到妓女李师师家

去了不久

两个人正在柔情蜜意的时候

听说宋徽宗皇帝来了

宋徽宗来了之后周邦彦

只好躲起来

躲起来之后

看到宋徽宗和李师师在谈心

事后皇帝知道周邦彦躲在后面

非常大怒

就下决心把周邦彦贬到外地去

被贬走的那天

李师师到码头上去送他

周邦彦就写了这首《兰陵王·柳》的词

谁知道

李师师送别周邦彦回到家

宋徽宗皇帝已经在家等她了

他说你到哪里去了

他看到脸上还有泪痕在

他说你去哪里了

她说我到码头上去

他说你是不是去送周邦彦了

她说是的

他说周邦彦有没有写什么

李师师就把这首《兰陵王·柳》的词

告诉皇帝

后来宋徽宗到底也是个才子

看到这首词之后倒深深感动

说周邦彦不要把他贬走吧

还是把他招回来

当大晟府的提举

当然这是传闻未必可靠

但是供我们一笑谈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