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  16.4 《深虑论》B >  16.4 《深虑论》B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6.4 《深虑论》B在线视频

16.4 《深虑论》B

下一节:16.5 《深虑论》C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6.4 《深虑论》B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呢 连举历代的许多个例子

来说明这个道理

当秦之世 而灭诸侯 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

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

天子之位可以世守

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

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

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以为同姓之亲 可以相继而无变

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下面 我们解读这么一段文字

先看开头一部分

当秦之世 而灭诸侯 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

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

天子之位可以世守

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

而卒亡秦之社稷

这一段文字讲秦国

秦国接受了周朝的教训

因为周朝的灭亡是因为大兴诸侯

最后诸侯强大了

先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时期

接着是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

最后秦国终于灭掉关东的六国

最后统一天下

当然周朝也就彻底灭亡了

彻底灭亡了

认为变封建而为郡县

所谓封建就是封邦建国

古代把帝王的爵位或土地

赐给亲戚 或功臣

使他们在领地里建立邦国

把这种封建制转变为郡县制

就设立郡 县

就像我们现在的州 县

省 州 县这样的一种体制

由中央朝廷统一掌管

认为这样做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就不再会有诸侯的争霸天下了

但是没想到这个

以为兵革可以不用

天子之位可以世守

所以秦始皇把古代的三皇五帝

各取一字 就自称是 皇帝

他超越三皇五帝

而且自己命自己是始皇帝

是开始的第一个皇帝

以为世世代代

一千代一万代都可以做皇帝

他没想到只传了两代 二世而斩

而且秦朝很快就覆灭了

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

陇亩是草野

刘邦并不是什么大家出身

也没有多少很强的政治背景

他就是一个泗上一个小小的亭长

一介匹夫 竟然最后灭亡秦之社稷

社稷是 社是土神 稷是谷神

也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最后使秦国灭亡的是

起于陇亩之中的

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

汉惩秦之孤立

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以为同姓之亲 可以相继而无变

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应该说汉朝分封诸侯

这种做法是历史的倒退

郡县制是比封建制要先进的

秦国的灭亡

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所致

不是郡县制所致

所以汉朝错误地接受教训

认为秦国实行郡县制

除了皇帝之外

这些皇子皇孙们这些人

都没有多强的力量

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以为同姓之亲 可以相继而无变

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这一点是历史的倒退

倒退到西周时期

西周就是大封庶孽

把妃妾所生的儿子通通都封为诸侯

以为可以互相帮助 实际不是那么

后来呢

接着不久就出现吴楚七国之乱

是指汉景帝时候吴 楚 赵 胶西

济南 淄川 胶东等七个诸侯国

于公元前145年同时发生叛乱

史称 七国之乱

或者叫吴楚七国之乱

来想夺取帝位

最后使得国家还是大乱

武 宣之后 析之而分其势

以为无事矣 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 魏之惩汉 晋之惩魏

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 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武 宣 就是汉武帝 汉宣帝之后

削除了诸侯国的一些势力

以为从此就无事了

而最后王莽却夺取了汉朝的政权

最后光武帝重新夺得政权之后

接受了哀 平的教训

魏国接受了汉朝的教训

晋朝接受了魏的教训

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各找到他灭亡的原因而为它做准备(防备)

而最后他们自己的灭亡

却出于准备之外

唐太宗听说武氏要杀他的子孙

希望在疑似之际除掉

但是最后武则天就在他身边

却 他却不能够发现

武则天原来是唐太宗的妃子

后来又被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

娶过做皇后 最后建立国号 周

来夺取了唐家的天下

最后把唐代的唐家的子孙杀之殆尽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

据记载 唐贞观二十二年

唐太宗密问太史令李淳风

传说有个女主武氏

代唐有天下之事

这是真的吗 李淳风回答说

仰观天象 俯察历数 此人已在宫中

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 其兆己成

唐太宗要把怀疑对象全杀掉

但被李淳风劝止

其实武则天就在身边

唐太宗却并没有觉察 并没有觉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使力弱而易制

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 盖世之才

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 而祸兴于彼

终至于乱亡者 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 而不可以谋天

这一段 总括刚才对历代统治者

继承前代的 接受前代的教训

却最后还终于亡国的一段论述

首先讲了宋代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使力弱 而易制

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宋太祖指赵匡胤

他是宋王朝的建立者

公元960年到976年在位

见五代的方镇

五代就是

梁 唐 晋 汉 周 这五代

后代呢为了区别于前代的

都把它们称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梁 唐 晋 汉 周 这五代

因为地方的方镇

就是节度使 掌握兵权

这些人有尾大不掉之势

所以宋太祖就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

宋太祖两次宴请掌有兵权的重臣

以高官厚禄为条件

解除他们的兵权

加强中央的集权统治

后人称之为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之后

一些军官一些武人

就不再握有大量的兵权

节度使和藩镇的这种情况

就从根本上消除了 这样呢

他们没有太多的兵力

难以跟中央叫板

所以宋代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政变

也没有底下的节度使或者藩镇来

挑战中央的 没有这个实力

但是最后子孙却困于敌国

宋朝从建国一直到灭亡

尽管延续了三百一十多年

但是一直受外来的欺侮

早期受辽国 接着又受西夏

后来又受金国 最后受元 蒙古

受欺侮总之受欺侮

跟人家订立不平等的条约

向外国进贡 这些使得卒困于敌国

这些都是符合历史的事实的

后面总括前面的这些历代

他们的经验教训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 盖世之才

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 而祸兴于彼

终至于乱亡者 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 而不可以谋天

此其人是这里列举的从秦 汉

一直到宋代

各朝各代的这些君主们

都接受了前代的教训

最后总难保(不)灭亡

他们有盖世之才 才能居当代之首

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在事情治乱存亡的事物发生变化的

前兆 迹象 都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都曾经认真地加以思虑 考虑

并且加以审视但是 考虑也很周全

但是最后还是 终至于乱亡者

这些朝代最后都是败亡而结束

什么原因呢

方孝孺总结出

盖智可以谋人 而不可以谋天

人只能算计人事 而不能掌握天道

文章说 良医之子 多死于病

良巫之子 多死于鬼

岂工于活人 而拙于谋子也哉

乃工于谋人 而拙于谋天也

这段话比较好懂

好的医生的儿子常常都生病而死

那些巫婆一些人

她的常常儿子都死于鬼

被鬼魂鬼神折磨而死

难道他工于能救活别人

像比如医生 能治好人家的儿子

却治不好自己的儿子吗

能弄出鬼神

最后是因为工于谋人 而拙于谋天

就是可以为人做谋想

但是却无法谋天

这里他实际上讲了有些

有一点天命论的观点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16.4 《深虑论》B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