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在线视频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下一节:32.2《怀念萧珊》解读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今天这次课呢

我们给大家讲大学国文下当中的

现代散文下这个单元

在这个单元当中

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两篇文章

分别是巴金的《怀念萧珊》和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如果说在这两篇文章当中找到

一个共同的切入点

以开启我们

这个单元的阅读之旅的话呢

我想他们共同之处

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

对文革的一种回顾

那文革持续的时间呢

是1966年到1976年

它的终结点距今已经四十年了

那距离这么长的时间段

我们很多读者

尤其是很多当下的读者

可能不理解

为什么我们要持续地回望文革

都是谁在回望呢

回望有意义吗

那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呢

那么我们这个

单元的标题呢

我就给它命名为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在这一部分当中

我们主要给大家

一起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是为什么要回望文革

第二是谁在回望

第三是如何让回望

那么在这个部分当中呢

首先是对于我们要一起了解的是

为什么要回望文革

对于将近四十年前的

发生的这样一段历史事件

那么我们今天来回望它

意义在哪里

或者说

我们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

来回望它

回望的价值何在

那王岳川先生在他一本题为

《后现代注意文化研究》的

书当中呢

是这么解释的

他说

对历史的理解

标志着一个人 一个民族

一个时代的风尚和意识

过去的历史

不在于它已经过去

而在于怎样理解过去

对人而言

过去不仅过去了

而且现在仍然存在

那么这段文字呢

就提醒我们

对于我们来说

对于人类发展的整个进程来说

历史虽然过去了

但是我们回望历史

并且从中呢

看到所来之处的种种现象

由此呢

能让我们更加看清历史

也更加看清现状

由此对我们要向哪里去

这样一个问题呢

又跟深入地思考

拿在这段文字当中呢

我们有几点可能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呢是

回望 是亲历者应有的姿态

那我们每个人都

每个人都亲身经历的

此时此刻

正在生活的时刻

也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段

那所有经历的历史

对于一个个体生命而言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

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呢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

回忆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所以回望呢是以应有的姿态

第二个呢

我给它提到的一点呢就是

我们在回望当中质询和发现

质询什么呢

质询历史序列当中的合理性

那么在历史的一系列事件当中

它是否存在着合理的逻辑

如果不存在

在哪个环节呢

出现问题

要质询之后呢才会有发现

发现历史的真相

从而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历史

那么第三点我提到的是

回望历史

也换就话说

就我们本单元的两篇文章而言

回望文革

对我们的启示在于

他不是一个人的回望

而是一个民族的自省

那么在这个自我反省当中呢

我们不断地能够看清

我们这个民族在发展过程当中

它所经历的所有的曲折

所有的方向

然后再不断的反省当中

来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个民族的

文化不断更新和生长

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

这是我给大家提到的

为什么要回望

那么关于回望这个问题呢

我们第二个环节需要了解的是

谁在回望

那我们讲到

我们确实需要不断的回望历史

但是有人在回望吗

如果有

这样的人数多吗

它是不是一个群体行为

如果是的话

那么哪些人在回望

他们站在一个

怎样的立足点在回望

回望的角度 立场以及结论

有什么差别吗

关于这个问题

我首先的给的一个提示点是

这种回望呢

是群体性的

同时也是存在的多元差异的

群体性呢

意味着他不是一个人在回望

是一个民族在回望

那么这个当中

都会以一定量的存在

我们通常说

通过量化呢来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那么在这个当中

我引的是丁帆先生

在《中国新文学史》当中

就这样一个现象

他做的一个阐释

他说

文革 书写

在当代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不同代际的作家

对 文革 的认知方式也各不相同

那么在这段文字当中

我们看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个是很大的比重

在当代文学当中很大的比重

这就意味着不是一个人在回望

一定有一批人

一批人产生一大批的作品

他们都在回望

那这是一个比重的问题

也就是一个数量的问题

那第二个我们关注到的点呢是

提到不同代际的作家

对它的认知方式也各不相同

这里呢

就提到我的小标题当中提到的

多元差异

也就是在不同回望的群体的当中

他们是由共同代际的作家组成的

那可能有50后作家

在文学史上

我们把他们称为

知青一代的作家

也可能有60后一代的作家

那这批作家呢

我们把他称为这个晚生代的作家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

不同代的作家

他们经历文革的个人体验不同

所以他们在回忆文革

在文学作品中书写文革的时候

他们写出来会是完全不同的作品

那么对于同一段历史的

不同的阐释

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很大程度上呢

也是人文学科的魅力所在

那么自然学科往往

有一个单一的推理过程

和一个固定的结论

但人文学科呢

它充满了弹性空间

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体验

不同的作家的价值立场

可能对于这段历史的阐述呢

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

在这个歌当代文学史当中

有多少作家参与了这种回望

他们各自回望的角度

又有怎样的差别

在当代文学当中

我们通常在文学史上而言

当代文学刚好

跟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时段是

相吻合的

1949年以后

那么就文革而言呢

对文革的反思或者是回望

当然是在文革之后

也就是我们说的新时期

也就是1976年以后

那么在1976年

至今的文学史发展过程当中

先后有一批的作家参与了

这样一种回望的写作

那么在这些作家当中

我们可以把他大致地

概括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呢

我们称为反思型

这种类型的代表作家呢

有巴金

巴金的代表作品是《随想录》

还有杨绛

杨绛呢关于这一题材的

代表作品呢是

《干校六记》

那么这一类的作品

主要倾向于对文革的反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

导致我们的民族走向

这样一个十年的劫难

那么第二种类型呢

是以王小波《黄金时代》

和林斤澜《十年十癔》作为代表的

这两部作品呢

它的共同之处呢

是描摹病象

就是对文革时期一些奇怪的

有悖乎人性的

那种奇特现象的描摹

我们称为描摹病象型

第三种类型呢

代表作家作品是

老鬼《血色黄昏》

和王朔《动物凶猛》

《动物凶猛》呢

后来被导演姜文呢拍成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么它们的共同特点呢是书写了

在大时代的红色激情之下

个体生命的残酷青春

那么这一类呢

我们就把它概括为青春残酷型

除了这三类呢

还有丁帆先生在文学史当中说到

有些作家在怀旧情怀当中对

病痛有所淡忘

甚至对罪恶有所宽恕

那就说这批作家呢

他们就不像前面那三类那样

深深地感觉到文革

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伤痛

而好似在他们的

个体生命的成长当中

他们的回忆当中

对一些温情的因素

比如说作家方方《乌泥湖年谱》

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那么这类作品呢

我们把它称之为温情记忆型

那么对于文革的

严肃的这种审视呢

我们主要集中在前面三种类型

因为第四种呢

他个人的那种温情

已经很大程度上

掩盖了历史本来的残酷性

好了

这是对

文学史的回望文革的情况呢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在这样的梳理过程当中

我们回应了前面一个结论

即使回望是一个群体的行为

他不是一个人在回望

是一群人

而在一群人当中

又因为各自的体验不同

立足点不同

回忆时候的立场不同

价值参照的体系不同

所以呢在文学作品当中

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那讲了这么多基本现象之后

我们就为这两篇作品

建构了一个开阔的

宏观的文学史视野

那从这样的角度呢

大家也能够理解

为什么这个单元我们选的是

巴金和王小波

他们分别代表了我们讲到

回望文革的两种类型

一个是反思型

还有一个是描摹病象型

当然这个《怀念萧珊》呢是

选自巴金的代表作《随想录》

而王小波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呢

主要是他的散文随笔

而我们举例子的《黄金时代》呢

主要是他的小说集

但是这不影响

一个作家回望历史时候的基本姿态

好了

这是我们对于文革回望的群体性

还有多元特征做了一个梳理

具体到本单元的两篇文章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个作家

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作家

他们的回忆

在这两个作家当中

我特意把他们的生平和经历

放到一个ppt上

通过这一张ppt

大家可以看出来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我刚才跟大家讲

文学的魅力所在呢

也就在此

完全不同的一个生命个体

他们的内在体验

是各自有各自的丰富

那么他面对一段历史的时候

他们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我们选的两个作家呢

分别是巴金和王小波

这两个作家在我们进行对

他的比较的时候至

少有三点切入点

可以看出

这两者的成长过程

思想上的背景

还有这个主要的立场观点上

根本的差异

首先是他们出生的年代是不同的

那么从巴金来看

大家可以看到

他是出生于1904年

然后呢去世于2005年

基本上是和冰心一样

是被称为世纪老人的

他和新文学发展的总体进程

一直到当下呢是相始终的

而王小波呢

他在这个上个世纪生成的时段呢

整整比巴金小了一半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生命的长度

并不能决定

并不能完全决定

生命本身的质量

那么第二个

我们要看到的呢

就是作家的成长经历的不同

那么这两者成长经历的不同呢

主要是体现在

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主要的影响

那巴金呢

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

巴金的重要的人生价值的形成

主要是在随着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

于是呢

在他的价值观当中呢

多数是启蒙之下

产生的对人的价值

尊严 人道主义这些思想的尊重

那么王小波呢

跟他是另外一种情况

我们从王小波的经历当中

可以看到

除了插队之后

他接受过非常系统的这种教育

尤其是

受过非常系统的西方的教育

那么这个教育呢

就形成了王小波在思想上

跟巴金的追求呢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他的差别呢

主要是王小波的作品

无论是从小说

我们这里呢提到很多作品

对于这个单元的作家呢

因为我们在文章的选择上

非常有代表性

巴金和王小波的知名度呢

都足够高

所以对具体的生存年月

这些详细的这些呢

我没有做太多的介绍

每一个作家呢

都重点提醒大家注意他的关键词

那么王小波的关键词当中呢

我们可以注意到

他对精神自由的这种追寻

所以不论是他的

时代三部曲

还是他的杂文

《沉默的大多数》等等

这样的作品呢

都是有很明确的

对于精神自由的这种强调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我们在这个版块的

最后一个单元当中呢

会给大家解释

为什么是王小波而不是其他人

那就这两篇呢

文章的写作而言呢

《怀念萧珊》是《随想录》

当中的一篇

它是1978年的时候

巴金应香港的 大公报 的

要求写的

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呢

是王小波的杂文集

《沉默的大多数》当中的一篇

那么都是他们一组文章

当中的代表性的作品

除了广为流传之外呢

很大程度上

也能体现他们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还有作家的基本立场

那么除了这两点之外呢

我们还强调了

他们思想资源的问题

那么巴金呢

主要是来自于五四

王小波呢

主要是来自大半个世纪之后的

西方的文学思想

除了刚才

我们列举到的这些点之外

事实上

我们从生平和经历的介绍当中

大家还可以看到

这两个作家在文学史处境上

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也是他们最重要的差别之一

那么巴金呢

我们从他担任的职务

还有他在文坛中的地位呢

可以看出巴金一直

是一个非常主流的作家

我们在他的生平经历当中

可以看到

他担任过中国文联的副主席

作协的主席

担任过主流的纯文学杂志当中

《收获》的主编

这样的非常重要的

主流文学阵地的一些职务

那么王小波呢跟巴金相比

王小波刚好是巴金的一个反义词

他从来没有主流过

那么文学史呢

甚至在写王小波的时候

不知道把王小波放在哪里好

那么就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当中

我们会经常看到有的文学史

专门列了一章叫文坛的局外人

王小波

那他始终处于一个

非主流的这样一个地位

他不能跟任何一个

思潮流派相归并

来合并同类项

把他合并进去

所以他是文坛上的一个另类

因此呢

他所追求的

那种个性化的精神自由

也备受大家瞩目

这是这两者呢

在文坛处境上的一个重要的差别

那这种差别呢就决定

他们同样是回望文革

在如何让回望这个问题上

很有差别

这是我们在下个板块

如何回望

那如何让回望呢

我首先是把它做这样的概括的

巴金在回望文革的时候

它是写个体生命

在文革当中的毁灭

也就是对个体悲剧的

时代原因做出

直接呢做出建立逻辑关系

也就是个人的悲剧

是由文革这个时代造成的

这是讲是一个生命的悲剧

但王小波的思路呢

完全不一样

王小波是分析一个人

在文革钳制下之下的精神压抑

那么也就说王小波已经不再探讨

一个生和死的问题了

他不是活不活的问题

那就像史铁生说过

死是容易的

活着才是艰难的

那么在王小波的探讨当中

他关注的是

人虽然活着

虽然没有死

但是他活得不好

他的精神很压抑

所以呢

他探讨的是如何活得更好的问题

王小波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叫

一个人拥有此生

他还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所以他对精神方面的需求都很高

所以他回望文革的时候

他重点关注文革

对人造成的精神压抑

也就是说

即便不死

你也活不好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大家可以看到

他们俩的角度

甚至层次呢是有差异的

那具体呢

我们通过文本的解读来关注一些

具体的差别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