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五章 北宋词(三) >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在线视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下一节:5.4拓展阅读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这一首《江城子》是我们

今天要讲的另一首苏轼的前期词

苏轼的早期的词已经

开始出现豪放的苗头

这一首词

它是早期豪放词的代表作

苏轼呢 一般认为他写词比较晚

过去传统都认为苏轼到三十六岁

担任杭州通判的时候才开始写词

到这个密州担任知州的时候

他写词的历史还很短

但是很快 由于他豪放的人格

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以很快写的词就具有

一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

很难设想苏轼

一辈子停留在

像温庭筠那些 词风的缠绵悱恻

寻寻觅觅当中

写得很豪放

其中这首词在苏轼的

一生的创作史上

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首词

大家注意 写这首词

跟写上一首词 时间相隔不远

都是写在山东密州

在山东密州是词人创作的

第一个高峰

在这里不但写了这两首《江城子》

还写了著名的《水调歌头》 中秋

我们后面再跟大家一起复习一下

《水调歌头》 中秋

而且大家注意

早期他用的词牌也很相近

前面叫《江城子》

这一首也用的《江城子》这个词牌

但是内容差距很大

前一首是悼念亡去的妻子

这一首却要写国难 爱国的题材

北宋时期 当时的主要军事威胁

来自北方的辽和西北方的西夏

虽然朝廷已同他们

订有屈辱的和约

但是边防仍得不到安宁

这首词借出猎场面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从军报国的壮志

和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

大家都知道 赵匡胤即位之后

一方面接受晚唐五代以来

一些地方军阀割据政权强势

使得朝廷相对闇弱的这个局面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使得中晚唐和五代时期

这些政权的统治者

都相对比较软弱

然后呢 他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

夺去一些地方官员 这些军官的

军事指挥权

而让他们回去颐养天年

但是这样一来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兵不知将 将不知兵

也使得重内的同时也就虚外

在对待外族 方面 军事力量不强

所以从北宋建国

一直到最后南宋的灭亡

我们一直受到

外界外族政权的欺凌

而订立一些不平等的条约

要向外族进贡

这也是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 因为它是第一首豪放词

写的是一次出猎

把原本只在诗中

表现的题材放进词里

出猎之余 触发了词人

长久蓄积在胸的忧时之心

和报国之志

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

因为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

以至于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

西北边疆弯弓杀敌

这样的内容在苏轼的一生中

也是不很多见的

大家注意在密州时期

虽然苏轼在政治上并不很得志

当时朝廷已经开始王安石变法

他在京城呆不下

才担任杭州通判

接着任期届满之后调任密州知州

但是更多的苏轼一生经历的

更多的那些大劫还都没有到来

苏轼这个时候还是期望着

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甚至希望带兵到前方英勇杀敌

这一点也并不是好像是天方夜谭 不是

我们在宋代初期的词坛上

像范仲淹

就亲自带兵到前方去打过仗

他也是文人出身

也跟苏轼一样都是从进士出身的

也是读书人

下面我们分析这首词的上片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 气概豪迈

一个 狂 字贯穿全篇

这个词的上片

一上来就写打猎观猎的场面

有席卷而来

呼啸且去的场面和声势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是作者自己

但实际上

苏轼写着首词的时候

才虚岁三十九岁

根本不老

但是古人一般寿命较短

你像陆游算是古代文人中

最长寿的

也才活到八十五六岁

如今活到九十岁的多的不得了

活到一百多岁的也时有人在

这里 老夫聊发少年狂

自称自己年老了

却像年轻人那样狂放

聊 是姑且的意思

左牵黄 右擎苍

牵黄 是牵着黄狗 猎狗

擎苍 是举着苍鹰

狗和鹰都是古人打猎时常来用来

追捕猎物的

像老鹰你打一个

把天上的一个鸟射下来

一掉掉在树枝上

那么你自己爬不上去

那么就要放个猎鹰去把它叼下来

如果你打一个野兽

钻到一个小山洞里去

人进不去 就要放猎狗进去

把有些猎物叼下来

或者是掉到河里啦 掉到什么地方

要用狗

这里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岗

锦帽貂裘 写自己当时的衣着打扮

是古代贵族官僚的服装

这里是故意的这样写

实际上在密州的时候

苏轼的生活很清苦

有的时候甚至到了不上班的日子

他自己甚至

跟通判一起出去采野菜

来过着非常凄苦的生活

并不是真的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岗

这里的 千骑 可能也有一点

取其成数的意思

形容随从人物之多

并不是真的有千骑之多

他因为毕竟不是武官

卷平岗 就是平坦的山岗

不是很高 凶险的那种山岗

千骑卷平岗 写出打猎的那种气势

这篇词开篇就出手不凡

其中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

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左手牵黄 右臂架着苍鹰

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的武士锦帽貂裘

打猎的装束

千骑奔驰 腾空越野

写得气势很雄壮

这一点是这首词

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也跟写的内容有一定关系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报 报答

写州里的这些老百姓啊

很感激太守

所以倾城随太守

满城的老老少少啊

都出来看打猎

看知州 随太守

太守本来是汉朝的官名

汉朝的一个州的长官叫太守

后代尽管也叫州

多半他的管辖的范围

要比汉代的小很多

汉代的州很少

到宋代的时候

设立的州郡就多得多了

但习惯上也叫州

人们也称他为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相传啊孙郎 这里孙郎是指孙权

相传孙权曾亲自骑马射虎

当然在这里苏轼

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

大概是没有的

有点夸张的写法

山东这个地方

古代也就没有太多大山

当然了大家都想到泰山

但是整个山东的山并不很多

山东有没有老虎

武松打虎也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差不多跟苏轼也差不多同时候

那个景阳冈上有老虎

那么可能密州那里

有 亲射虎 这样的经历

是不是可能有

或许也有

但是我们不要太顶真

在这里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写出了那种豪放的精神来

为了报答全城士民的盛意

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

一显身手

这是词的上片

词的上片主要写打猎

后面就是展开议论

在这个打猎的基础上生发议论

下片词人进一步抒写

少年狂 的胸怀

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豪志壮情

我们念一下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过篇的这三句写酒酣

酒喝得很多

往往打猎的人喝上一点酒能壮兴

大家看水浒

武松之所以能打虎

跟他吃的醉醺醺的

很有关系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尽管前面自称老夫

自己鬓角上已经开始出现白发了

又何妨

仍能像年轻人一样气势雄壮

过片这个句子

言词人酒酣之后

胸胆更豪 兴致益浓

他本来就豪放不羁

再加上 酒酣 的原因

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

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物的描述

词人并不是一味豪放

很快词就一转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持节是拿着使者凭据的符节

节是指符节

古代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

云中是汉代的郡名

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

托克托的东北

何日遣冯唐

冯唐是汉文帝时候的一个郎官

据《史记 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

魏尚打败匈奴有功

因上报杀敌的数字

与事实略有出入

便被削职

冯唐认为这种处罚太重

向文帝直言劝谏

文帝便派他持节去赦免魏尚

复任云中太守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用的是冯唐跟魏尚这样的

一个故事

为什么用这个故事

跟作者自己当时的处境

有相似之处

这一次苏轼到杭州 从杭州到密州

是任期届满

原来是通判 现在改任知州

是一种小小的提拔

但是对有着雄图大志的苏轼来讲

在山东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州郡

担任知州

是并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的

他也渴望像魏尚那样

朝廷能启用自己

也派冯唐来持节云中

让我 通知我去担任杀敌报国的

更大的更重要的位置

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暗含着

有一点怀才不遇的意味

当然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

还料想不到

他后面的人生道路

更为坎坷

他在密州的这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

能够带着老百姓去打猎的这种日子

已经是他人生当中

最潇洒最豪迈的事情

今后他再也很难有这样的遭遇了

很难

当时作者还期望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作者在这里是以汉文帝时候的

魏尚自比

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来启用自己

能委以边任 赴疆杀敌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会 这是想象之词

如果我也能遇到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这样的遭遇的话

我也会挽起雕弓 把弓拉到极点

大家知道弓本来是一个弦

是一个小半圆

但是如果把弓拉直了

这样的弓背可以弯的像满月似的

西北望 射天狼

天狼是天上的恶星

在这里代指西夏这些入侵者

屈子《东君》有 举长矢兮射天狼

这里用来比喻侵扰北宋的

西北的少数民族西夏

届时 词人将会挽弯弓如满月

狠狠打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这里的 西北望 射天狼

是当时宋与西夏的战事

表达了词人渴望

上疆场弯弓杀敌的决心

这样的杀敌报国的志向

在宋词中

在北宋的词中很少出现

在南宋

在陆游 辛弃疾的词中

就出现的比较多

全词洋溢着报国杀敌的豪情

充满着高昂豪放的精神

音调铿锵激越

从这首词起

开始把词中历来妩媚无骨的

儿女之情

换成了有胆有识的英雄之气

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壮词

这在中唐以来

不仅词中没有

诗中也很少有

苏轼本人写过一封信

叫《与鲜于子骏书》

其中就有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

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成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

所获颇多

得一阕

令东周壮士抵掌

顿足而歌之

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

所指的就是这首词

就是这首词

看来这首词写的相当一部分

是真实的情景

他确实曾经带着一些军民去

在郊区打过猎

而且那一次还收获颇多

收获除了能打到一些动物

一些飞鸟之外

同时一个重要的收获

是写下这一首

在苏轼豪放词的创作中

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代表作

这首《江城子》写出猎之行

抒兴国安邦之志

拓展了词境 提高了词品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用叙事 言志 用典为一体

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

多角度 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

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

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好 关于这一首《江城子》

我们也就讲到这里

我们今天讲了两首《江城子》

都写于密州时期

如果再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

《水调歌头》 中秋

就把苏轼在第一个

词的创作高峰时期的三首代表作

都接触了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