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  31.5《雅舍》解读 >  31.5《雅舍》解读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5《雅舍》解读在线视频

31.5《雅舍》解读

下一节: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1.5《雅舍》解读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好了

我们现在来看《雅舍》这篇文章

就这篇文章而言呢

首先提到的是它的古典情怀

但是这个古典情怀呢

跟之前的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

差别在于

朱自清的文章主要是在

审美情绪上的古典情怀

而梁实秋这篇文章呢

主要是在价值立场上的古典性

那么在价值立场上的古典性方面

我们特别强调了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随遇而安的这种达观的心态

那么这个心态在文章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

他反复地提到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提到呢

客里似家家似寄

那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如果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寻找一个源远流长的根源的话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

比如说在孔子的《论语》当中

讲到

有这样一段文字说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那么这个当中呢

也就写了《论语》当中讲到的这种

随遇而安的心态

除此之外

我们在苏轼的诗词当中

很多也会有提到

像他的《临江仙》

有一首《临江仙》是这样写的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那么在 倚杖听江声 当中呢

我们很好地能看出来

古人的那种达观的心态

然而 除此之外

苏轼有一首《定风波》

也同样谈到了类似的

这个随遇而安的这种心态

那么在这些作品当中呢

我们都能看到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体系当中

随遇而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调节个体自我内心的一个准则

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好多点上呢都能看到这个特点

那这样一种心态

具体落实到谈《雅舍》的

这篇文章当中

它是如何体现的呢

那么我们从他对于

《雅舍》的建筑的一个介绍

以及它的方位 它的周围的声音

以及它的基本布局等等

在这个过程当中呢

我么都能看到

它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呢

承认雅舍本身是简陋的

虽然它名为雅舍

但是其实呢他是住在半山坡上

然后呢

基本设施也是非常简陋的

那整篇呢《雅舍》这篇文章呢

基本上就是沿袭了我们说的

这样一个逻辑思路

无论是谈建筑

谈方位 谈基本设施

谈它的声音

那么基本上都是首先承认它的简

它确实很简陋

但是因为有了

随遇而安的心态的调整

那么能够从简当中呢发现乐趣

这就是这篇文章当中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文人的品质当中呢

非常具有审美性的一面

那首先我们看在建筑这一方面

在这篇文章当中

建筑呢

它是首先提到作为一个居住之所

它的建筑是很简陋的

他提到呢

说它

风来则洞若凉亭

雨来则渗如滴漏

那么风来的时候呢

它就像凉亭一样

雨来呢

它是在上面是渗雨漏雨的

作品当中说呢

一开始的时候

是希望它能避风雨

但是后来发现连避风雨也不可能

因为它有窗没有玻璃

有瓦呢而空隙不少

所以有窗无玻璃的情况下

风来则洞若凉亭

风一来呢

直接穿窗而过

那有瓦

而瓦的之间有很多的空隙

所以雨来呢

就雨来则渗如滴漏

那么这是它的简陋的状况

但是作者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

作者说

现在住了两个多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那就是说即便是在这样一种

有窗无玻璃

有瓦依然渗漏的情况下

作者依然能在这个当中

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好感呢

油然而生 即便它不能避风雨

他也依然觉得这是一个有趣之所

这是建筑

那么方位呢

就雅舍而言

这篇作品当中说它

位居山腰 地处荒凉

那么具体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呢

具体的位置说

它在半山腰

下面距离马路呢

有七八十层的台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远山

旁边有高粱地 竹林 水池

还有粪坑

但是后面呢

他说除了荒僻的

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荒凉呢真的是非常荒凉

但是我们刚才说了

这整篇文章的

它的逻辑都是首先

承认它简陋

承认它荒凉

但是有了我们

随遇而安的心态的自我调节

这是中国文人

人格当中非常自足的

也非常美好的一部分

那么有了这样的心态调节之后呢

他再看它的时候就

大家看到他使用了很多词

阡陌螺旋的稻田

几抹葱翠的远山

然后呢

在这个月明之夜

风雨之时

也常有客到

那么即便是如此荒凉

但是呢它并不寂寞

在月明之夜 风雨之时

他设定了这样两个时刻

月明之稀 风雨之时

都是非常美好的时刻

而这时候呢

有游客来

而孔子说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这种情况下他写

虽然这个雅舍

居住的地方非常偏僻

也非常荒凉

距离马路呢有很多级台阶

但是它并不乏雅趣

这种稻田呢也是阡陌螺旋

然后远山也有几抹葱翠

除此之外呢

还有朋友来访

而且朋友来访的时间也非常美好

月明之稀 风雨之时

那么这个当中呢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就看到在雅舍的

从方位的角度上看

它也很简

但是呢

同样能发现简中之趣

这是方位

第三个呢

这篇文章呢写到了

最关键的一个部分

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形态

那么日常生活的形态是怎样的呢

我用八个字来概括

蚊鼠猖獗 不得安枕

那么在这样一个住所当中

蚊子是很多的

老鼠也是随便自由行动的

作品当中把简陋

写到了这篇文章的一个极致

那么他说

鼠子呢便自由行动

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滚下

除此之外呢

比鼠子更为严重的是蚊子

那么这个蚊子非常多

他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

说它像玉蜀黍一样把人的身体

咬出来那么多包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他也没有产生

那种怨天尤人的心态

所以在作品当中说

但我仍安之

所以古人经常说既来之 则安之

这就是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然后呢

即便在这样的骚扰之下

他也想了冬天一到

蚊子自然会绝迹了

来年夏天呢

来年夏天

谁知道还住不住在这儿

所以说

在这样一种心态

你会看到他呢

虽然蚊鼠猖獗 不得安枕

每天这个蚊飞鼠跳

但是他依然

能够在这个一片嘈杂当中

能够感觉到他心的宁静

所以前面我们说苏轼讲

此心安处是吾乡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

我们可以看到

雅舍虽简

他依然能在最日常的生活当中

发现生活的情调

那这是我们所讲的

民国风情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性感受

也就说即便说

很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节奏

非常简陋的处境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他依然能有一种审美的心态

来过好每一天

所以这一点

是我们这两篇文章当中

共同的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

那么这是声音方面

如果说除了居住的建筑

方位和声音之外

我们特意从审美的角度

如果说刚才只是

一种客观的描述的话

那么我们特意从一个文人的

审美的角度来看《雅舍》的话

它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讲到的第二点

简中 见趣

这里面说到了月和雨两项

《雅舍》呢说最宜月夜

他首先写到雅舍的月夜

文人 中国古典文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是有挥之不去的

对于月亮的审美情结

所以说在雅舍当中

在和月亮的对望当中

感受到月夜这样的宁静的时候

那么审美的情调呢

也就随着而升了

在《雅舍》当中

它首先提到月亮刚出来的时候

像红盘乍涌

一霎间

清光四射

天空皎洁

四野无声

微闻犬吠

他写出了月夜的这种宁静

清空四射

天空很皎洁

四野无声

那微微的犬吠声呢

为了更加衬托这个环境的宁静

那么外在的环境的宁静

往往跟内心的安宁是有一致性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他写到了坐客无不悄然

非常安静

那么月亮随着它逐渐的升高

月至中天

月至中天之后

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

地上阴影斑斓

他这个地方用了一个词叫幽绝

幽绝

此时尤为幽绝

很幽静

这样一种场景

月至中天

青光从树上散下来

地上阴影斑驳

非常美的一个意境

那即便是在

这个非常简陋的情况下

他依然能感受到月夜之美

这种美很容易就跟

传统文人对于月夜的审美呢

直接在情感上呢就获得一种沟通

那么月至中天之后

还有月落

接下来他写

直到兴阑人散

归房就寝

月光仍逼近窗来

助我凄凉

那么就是夜阑人散

客人都散尽了之后

月光还追随着一直走到窗里来

那么这样对于月亮的审美呢

我们就感觉到

除了日常生活的节奏之外

还有专门的赏月这样一种情怀

那么在赏月的情怀呢

我们在古典文化当中呢

也会看到很多

像古代的一些诗歌当中呢

都会有

写月亮的空和静

这是我们古典审美当中

非常重要的两个词

一个是很空

再有一个是很静

而这种空和静和人的内在呢

是联系在一起的

古典诗词中有

月光如水水如天

像《琵琶行》当中也有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王维的诗歌中也有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所有这些诗歌作品

共同强调了

古典诗歌当中空和静的审美情调

而这种审美情调

我们在即便是在

非常简陋的雅舍当中

也依然能够感受到

那这是赏月

除了赏月之外

古代的诗歌当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调

就是听雨

雨这种东西呢

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自然现象

那么白天的雨和夜间的雨

是完全不一样的

夜间的雨带给人的感受

主要来源于听觉

当然除了听觉之外呢

也带给人视觉上的效果

雅舍呢

特别注重呢

谈到了这一点

作品当中说

细雨濛濛之际 雅舍 亦复有趣

那么这种有趣呢

首先是视觉上的

他说推窗展望

俨然米氏章法

若云若雾

一片瀰漫

这句呢

非常有文人情调

那么他说

推开窗户之后

看到外面细雨濛濛

若云若雾

这种若云若雾像什么呢

像米氏章法

那么米氏章法

这里是讲到米氏的书法

那我们经常讲说

文学作品的欣赏

往往是在

是一个立体的 系统的工程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

你可能仅仅

阅读过文学作品是不够的

还需要足够的艺术素养来支撑

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妙处

那么这个地方呢

就运用到我们在书法方面的这个

积累的感性经验

米氏书法的章法是什么样呢

若云若雾

跟眼前的雨的濛濛呢

一下子对接起来

所以有的作家在谈到过

这个问题的时候

说不同的人面对外在世界

内心换取的艺术感受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

汪曾祺曾经在写小说

写一个孩子

在路上发现很多很美很美的花

汪曾祺先给他写了

大段大段的那种很诗意的感受

后来觉得不对

这个孩子是一个

尚未成人的一个小孩

他对审美的感受是们非常懵懂的

那么他也不可能有那些诗意的

那些非常能够具体化的体现

所以后来呢

就用一句话

那个小孩觉得很美

怎么美呢

跟做梦似的

那么这样一个说法呢

就把它表达得很符合

这个感受者的年龄特征

那么就这篇文章而言呢

我们刚才说

推开窗户

看到细雨濛濛

能想到米氏章法的

也就是像梁实秋

这等学贯中西的文人

才会有这样的审美情调

那么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文化的人

他可能看到水汽濛濛

他说不定想到

水蒸气

想到厨房

想到水开

但是他不会想到米氏章法

所以说像这样的文章

我们说现代散文的民国风情

很大程度上呢

也体现了这种

非常典雅的审美情调

那么这是他观雨的时候

那关于这个雨呢

在古典的文学作品当中呢

也有写过很多的

像那个晚唐就有诗

山翠自成微雨色

溪花不隐乱泉声

还有像

空烟迷雨色

萧飒望中来等等

这些作品呢

都是写到雨的美好

那么在观雨的过程当中

它也能够和传统的文化对于

自然界的审美情调是相通的

所以说我们

在民国时期的散文当中

尤其是这些学贯中西的

大家的散文当中

很容易就能看到这样一种

属于文人的气息和情调

刚才我举例子给大家分析过了

这样的一种感受

这样的由外在的自然现象换取的

直觉的体验

需要一个足够的艺术素养

审美情趣的积累

然后才会有这样的文字呈现

好了

这是我们讲的他的古典特点

那么这种古典的特点

跟随遇而安的心态

也就是他的价值观

这一点呢

是密切相关的

是它的古典性

那么这篇文章的现代气质

我刚才分析了

它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呢

不一样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主要是靠价值观

来体现现代性

而《雅舍》这篇文章

它的现代气质呢

则是有它的审美观来体现的

那么在现代气质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

我把它总结为四个字

叫尊崇个性

尊崇个性是通过哪些来体现的呢

我们在文中大量地

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那首先它又讲到

有个性就可爱

那么这个作品它讲雅舍虽然简陋

但是呢

这个雅舍简陋的非常有个性

它提到一点说

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还提到一点说

人入我室 即知此是我室

那么别人进来一看

就知道是我的房间

说明非常有个性

那么它提到了有一点

有个性就可爱

这是非常具有

现代气质的一个观点

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都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群体 轻个性的

那么群体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的立场 个人的价值

一向是被忽略的

为什么这样呢

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当中

很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他说与西方的

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同

中国是注重整体主义

群体本位的

这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小农经济

在自然经济下

一家一户成为生产单位

共同生活

久而久之

家庭观念就深入人心

在处理个人与民族关系时

人们都以家族利益为重

这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

这段文字呢

向我们阐述了

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

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是重群体而轻个体的

因为小农经济

因为大家要结成群才能生存下去

所以呢

他们要注重团结

团结成一个整体

整体的利益大过任何个体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非常注重群体性

而忽略个体性

个体必须服从于群体的利益

所以个人的一切

什么价值尊严

这都是五四以后

新的观点传进来之后

启蒙之后

才唤醒的一种觉醒意识

之前个人的一切

都是服从于家庭的

那包括个人的身体

发肤都不是自己的

婚姻呢

也是用来满足

满足整个家族的利益的

这样的一些问题

所以在现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开始之后

西方的价值观

对于人的个性的追崇

对于个人的关注

这样一些文化传进来之后

我们才注意要有个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我和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

人的审美观呢

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所以他的雅舍的现代气质呢

就体现了对个性的强调

非常强调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那么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当中

对这个问题呢

他也进一步阐发说

在中国没有个人观念

一个中国人似不为其自己而存在

在中国几乎看不见有自己

那现代文学当中

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质的一个点

这在现代文学的各个文体当中

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当中

都会有所体现

那么一个重要的点

就提出立人

鲁迅先生呢也提出

首在立人

人立而后凡事举

那么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独立

要凸显每个人人之为人的

一些基本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

这个价值观呢

就传进了中国

由此在我们现代散文当中

就得以体现

那么因为个性的强调

所以他并不要求在居室的布置上

并不要求整齐划一

所以文章说中国旧式家庭

陈设都是千篇一律的

正厅上是一条案

前面一张八仙桌

一边一把靠椅

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

那么这是中国传统旧式家庭

千篇一律 每个家庭都这样

那么只有这样才符合

我们这个而共同的审美需求

也只有这样呢

他们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感觉都安全感

那在一个重群体而轻群体的

这个文化当中

如果有个性

那么跟其他人不一样

就会产生内心的不安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重群体

大家就都是一样的

不要求有变化

事实上呢

这种居室的布局

不仅仅是因为群体利益

和群体审美的这种注重

很大程度上它也是跟

中国的伦理秩序是相关的

那么我们这样

下面有一段文字呢

是在分析中国传统的

室内陈设当中蕴含的

伦理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的室内布局呢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

那么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当中

它是这样讲的

由宫殿而民间

自上而下

构成了座北朝南 背依屏壁

面朝入口的厅堂室内格局

在礼仪性厅堂室内平面布置中

屏壁 条案前的一双椅子

是主人与贵宾首席

东为主 西为客

两旁拱卫竖直排列椅座

两椅一几 一椅一几

四 六 八座不等

两旁卑位椅子与尊位处椅子在

材料 工艺 尺度 造型乃至结构上

或显或隐都存在区别

以强化卑位的陪衬

应答尊者为序的宾主关系

人伦尊卑一目了然

也就是传统的室内的格局

为什么是千篇一律的

大家 每家人家都是一样的

那是因为在我们的伦理秩序当中

长幼尊卑的关系都是一致的

所以在这样的布局当中

大家不可能有个性

不可能

在你家里面尊位是这样设置的

在他家呢

尊位就设到另一个方位

这不可能

所以在传统的文化当中

要求统一的情况下

在布局上呢不可能有个性化的发挥

这是《雅舍》这篇文章当中

对个性的强调当中

跟传统反差最大的一点

那么《雅舍》当中强调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

最忌排偶 那么有个性

要参差

不对称

不再讲究在室内的布局当中呢

寻求一种伦理秩序的回应

所以这样呢

我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呢

我们可以看出来

《雅舍》这篇文章呢

也同样具有我们一开始讲的

民国风情的两个基本元素

就是古典的情调

和现代的价值立场

那这它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一起构成了我们对现代散文当中

民国风情的解读

最后呢

我们给大家总结说

现代散文作家

是一批站在古典

与现代交汇之处的先行者

他们带着古典的诗意

和现代的立场

审视眼前世界的人和事

用文字书写了

属于那个时代的优雅和气度

由此生成了现代散文中的

民国风情

好 今天的课呢就上到这儿

谢谢大家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31.5《雅舍》解读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