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  29.2 李叔同《送别》 >  29.2 李叔同《送别》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9.2 李叔同《送别》在线视频

29.2 李叔同《送别》

下一节: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9.2 李叔同《送别》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来看

李叔同的《送别》这一首诗

有人说李叔同是一个 谜

的确一个

家资万贯 风流倜傥的豪门公子

曾经东渡扶桑

是我国第一个

赴日留学

学习西洋艺术的留学生

回国以后 为中国的艺术史

音乐史和话剧史

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

文采风流的艺术家

居然在三十八岁盛年之际

悄然皈依佛门

二十多年以后

被佛门弟子

奉为律宗的第十一代宗师

李叔同

他1880年出生于天津

幼名成蹊

后来改名为文涛字叔同

他的祖籍是在浙江平湖

他的家族是 浙西矩族

他的父亲在同治四年的时候

中了会试的进士

曾经在吏部任职

后来在天津改营盐业

晚年笃信佛教

所以这样一个家庭背景

既是一个传统

儒家文化深厚的家庭

同时又是一个亲近佛教的家庭

这种家庭背景

对李叔同以后的人生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青年时代的积极入世

爱国济民以及

要用艺术改良社会的理想

以及他后来的

皈依佛门都是与此相关

李叔同从小就对艺术情有独钟

对传统的艺术门类都十分喜爱

他的文友曾经评价李叔同说

李子怀文抱质

会心独往 博学多艺

1898年李叔同迁居上海

在上海期间

他与沪上文人结社交游

在诗文和艺术上

表现出了艳艳惊才

李叔同生活的历史时代

恰好是中华民族

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历史危机

这使得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

觉醒起来开始寻求

种种救国救民的途径和手段

掀起了学习西方

改造旧体制的维新变法运动

这种文化启蒙运动

给李叔同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他曾经自己刻了一枚印章

上书 南海康君是吾师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他当时的思想倾向

1901年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学习

掌握了日文 英文等外语

从而获得了接触了西方文化

了解西方近代社会和

西方艺术的便利和自由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啊

迅速地走向了近代化

中日文化的地位

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

许许多多中国留学生

为了求西学而东渡日本

随着这个潮流

李叔同也在1905年去到日本

到日本以后

他的主要的兴趣就集中在学习

介绍西方艺术上面

这既与他个人早年

受到艺术的熏陶有关

也源自于他自觉地把艺术

当作开启明智

改良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

1910年李叔同回国

先后在天津 上海 杭州等地

编辑杂志

在一些学校里面任教

他开始系统地向国内介绍

传播西方的艺术

成为近代绘画 音乐 话剧的先驱

和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启蒙者

有人曾经统计

李叔同在中国近代的

艺术教育史上

创下了十多个第一

他主持创办了

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 春柳社

他主编写了

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

《音乐小杂志》

组织了中国第一部话剧

《茶花女》的演出

开创了中国话剧的先河

他是第一个将西方的

通俗音乐介绍到国内的音乐家

他是中国采用

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

是第一位编著《西方美术史》教材

讲授西方油画艺术的教育家

他是最早创作倡导

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的教育家

最早他编纂了

《西洋乐器种类概说》

开创了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先河

后来李叔同先生受马一浮的熏陶

对佛教 渐有所悟

在1918年他在杭州的

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

从此以后他一心向佛

精研律学 弘扬佛法

普渡众生

后来他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是中国

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所以林语堂先生评价他说

李叔同他是我们时代里

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

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夏丏尊评价他说

综师一生 为翩翩之佳公子

为激昂之志士 为多才之艺人

为严肃之教育者

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而以倾心西极 吉祥善逝

下面我们进入

《送别》这一篇课文

《送别》这一首诗啊

是李叔同根据西方的乐曲

填词而写就的

要讲到《送别》

我们就不能不提到 学堂乐歌

这种中国近代音乐史上

最有名的一个事件

清朝末年

随着废科举办新学

出现了许多新式的学校

这些学校里面音乐课

所教的歌曲就是 学堂乐歌

传唱学堂乐歌就成为

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新风尚

李叔同他是最著名的

学堂乐歌的作者之一

也是最早进行音乐教育

的艺术家之一

李叔同曾经作过一种有趣的尝试

就是把一些西洋的名曲

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

这首《送别》就是这种尝试当中

产生出来的最有名的名作

也是 学堂乐歌 的代表作之一

二三十年代 这首歌曾经在

中国的中小学风行一时

后来《早春二月》

《城南旧事》等多部影片

都曾经利用过这一首歌

《送别》这一首诗

它所依据的曲调

它其实是来源于

美国的作曲家奥德威

所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后来日本音乐教育家犬童球溪

以这个曲调填写了《旅愁》

并且取消了

原曲当中每个乐句末尾

强拍上面的切分倚音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

就接触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

他后来就根据《旅愁》的旋律

新作词填入乐谱

并且改名为《送别》

这一首曲子啊

旋律凄清婉转 余韵悠悠

充分表现了游子漂泊异地

思念故乡亲人的复杂情感

李叔同所作的歌词

能够在曲调上面

与原曲的色彩 情调境界

契合无间

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

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致使这首名曲产生了

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一个东方的艺术家所填的歌词

填入到西方音乐家的曲子当中

这种其诗与乐在精神 情致上

能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实在不能不令人赞叹

《送别》这一首诗啊

一共有三节

第一节作者用一支淡淡的彩笔

从不同的方位和层次

勾勒出一个 送别 的场景

第一节里面的五个意象

都是古典诗词当中

经典的送别意象

它把全诗就置入到长亭送别

的传统的意境当中

我们来看第一句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个里面他所用到的三个意象

长亭 古道 芳草碧天

都是传统送别诗词当中

经典的意象

长亭 秦汉时期

在驿站上面大约每十里设一个亭

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宿舍

提供给养

后来也成为人们

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的地方

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颂

十里长亭逐渐就演变

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唐代李白《菩萨蛮》里面讲到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宋柳永在《雨霖铃》里面说道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送君十里长亭 折支灞桥垂柳

就成为古人送别的经典的场面

第二个意象古道

古道就是通向远方的道路

提起古道我们马上就会想到

李白的诗句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提到芳草碧天

我们就不禁会想到

李煜《清平乐》里面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我们看这三个意象

呈现出点线面的一种结构

构成了一个由近而远

逐渐绵延伸展

铺展为一个辽阔的画面

随着视线展开就是想象的展开

想象着朋友转身离去

愈行愈远

慢慢地消失在芳草碧天的尽头

随着想象的展开

就是离绪愁情的展开

开始的时候

犹如长亭般一点

渐渐地延伸成

古道似的一条线

慢慢地洇濡弥散开

就像青草一样

铺满大地 充塞苍穹

第一节里面的第二句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个地方

他从视觉开始引入听觉

从声音和形象两个方面

来强化离情的抒发

诗歌啊

它是属于抒情语言

抒情语言它偏向于

要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

它重点要擅于利用画面和声音

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我们说第一句话

它是展现了画面感

那么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就开始引入听觉

晚风拂柳笛声残

这个地方它是化用了

临别折柳和羌笛的两个典故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树的柳与留下的留谐音

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当中

就有《折杨柳枝》的歌

它的歌词唱到

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 愁杀行客儿

提到了行人临去折柳

那么这种折柳赠别之风

在唐代极为流行

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所吹的

就是《折杨柳》的曲调

所以它才能触动了

征人的离愁别恨

晚风拂柳笛声残

这里的 残 字

与 羌笛何须怨杨柳 中的

怨 字一样

都是写出了声音的感情

笛声残 一个 残 字

把笛声如泣如诉的

落寞惆怅写出来

为送别增加了几分悲凉的气氛

紧接着下去

夕阳山外山这一句

又转换成一幅具有景深的画面

这一句话不禁让我们联想到

欧阳修《踏莎行》里面的诗句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闺中人凭高远望

所见是一片原野

原野的尽头呢是隐隐的春山

所思念的人

更在春山之外 渺不可寻

这两句话不但写出了

楼头思妇凝目远望

神驰天外的情景

而且还透出她的一往深情

正越过春山的阻隔

追随着征人飞向天涯

这个地方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与欧阳修的这一句

正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出了飘渺的笛声

随着夕阳的残照

飘荡远去 空蒙落寞

将笛声悲残的情绪

渲染了上一层更浓重的色彩

又使得离情愁绪

更深广地扩展开来

第二节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这是诗人感慨送别之后

即将感到孤寂和伤感

用了天 地两个极端之间的

空间间隔

天之涯 地之角

两个极端空阔当中的疏离

来表示朋友间的分离

知交半零落

语蕴沉痛 几多哀伤

自然地引发出下一句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离别的伤悲在朋友的温情面前

有所舒缓

在感伤当中有振作

沉痛里面也有宽慰

这一句诗

隐隐地体现出了

中国传统诗歌中

哀而不伤的传统审美观

第三节啊它重复了第一节

以重章复沓的传统手法

一唱三叹

来强化古道送别的场景

来强化抒情

起到了增强音韵节奏的这个作用

这首诗歌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

化用古典 无迹可求

第一他就是对于

传统意象和典故的化用

这首诗多处化用

古典的意象和典故

但是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全以白话的形式写出

没有一丝的雕琢感和生硬感

比如芳草碧天

让我们联想到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夕阳山外山

让我们联想到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整首诗的意境

也像《西厢记》里面

第三本第四折的

这样一种意境

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

这首诗歌对古典诗歌

形式上面的化用

这首诗化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

具体来说呢就是化用了

《喜迁莺》小令的形式

《喜迁莺》是一个词牌名

它又名《鹤冲天》 《万年枝》

《喜迁莺令》

有小令 长调之分

小令它是起于唐人

一共 四十七字

上片五句四平韵

下片五句三仄韵两平韵

下面两个PPT

就是《送别》第一二两节

与《喜迁莺》词牌的

这样一个对比

我们看到文字显示的部分

是《送别》的第一二两节

文字下面以横 竖和加号

表示的是《喜迁莺》的词牌

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

《送别》前两节与

《喜迁莺》的词牌相比啊

第一它们在

句数上面完全相同

啊完全相同

从字数的角度来看

《送别》的第一节与

上片的字数完全相同

第二节就仅仅比下片

少了一个字

也就是知交半零落这一句

第三从押韵的角度来看

第一节的押韵跟

《喜迁莺》的词牌完全相同

第二节的押韵韵脚跟

《喜迁莺》的词牌只有一句相异

也就是天之涯这一句

天之涯按照《喜迁莺》的词牌

它应该是押仄声韵

而天之涯这个涯字

它押了平声韵

第四从平仄的角度来看

《喜迁莺》的词牌

跟《送别》的一二两节相比

我们可以看到

有十二个字的差异

第一节有六个字的差异

第二节有六个字的差异

所以从《送别》诗

前两节的形式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

它非常典型地是化用了

《喜迁莺》的小令形式

只不过最后一节

他做了一个重复

这也是《诗经》传统的

这样一个技法

所以这首诗

最大的特点就是

新形式旧内容

虽说是新体诗

但是整体的意象意境是古典的

形式技法也是借鉴的传统

所以散发出了一种浓浓的

古典诗歌的味道

这是新诗初创时期的

局限性的表现

但是也展现出了

作者的创造力

同时也说明

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

并非水火不容

古典诗歌恰恰是现代诗歌

一个的重要的资源

这一首《送别》

在新旧交替的二十世纪

已经成为一代名曲

它词浅意深 哀而不伤

配以舒缓的旋律

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

我们这一古国

在这一百多年里

已经用这一首歌

送别 了太多的东西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29.2 李叔同《送别》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