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  30.5《回答》解读 >  30.5《回答》解读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0.5《回答》解读在线视频

30.5《回答》解读

下一节: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0.5《回答》解读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那么接下来一部分我们就从

这首诗的抒情结构和精神特制

这样一个特点

从回答这首具体的作品

到北岛本人的整个创作

再到北岛之外的

整个朦胧诗的群体的创作

告诉大家在回答这一首诗歌当中

我们不仅仅看到之前我们呢对

具体的作品解读所获得的信息

而且知道诗歌写作走到朦胧诗这一段

它走了多远 那么限度在哪里

好下面我们来看这首具体的诗歌作品

在分析这首诗的抒情结构的时候

我用四个词要概括它

整个抒情结构的蔓延过程

第一是审视 第二是怀疑

第三是否定 第四是挑战

对于这首诗歌本身而言

经过这么多年的诗歌写作

诗歌的阅读

诗歌的读者群的培育

这样一个过程之后

大家今天再读这个作品的时候

当年所谓的朦胧造成的阅读障碍

在今天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尤其是大家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之上

我们如何从另一个高度

来解读这篇作品呢

是我们在抒情结构中所要落实的问题

诗的一二节是抒情主人公我

我们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

也会有一个主人公

在抒情诗当中

我们一般称抒情主体

那么抒情主体我

开始打量这个世界

他眼前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样子的呢

就涉及到了我们很著名的

这首诗当中广为人知的两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那么我们大家知道

一般来讲我们说

卑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品质

人会因为具有这样不好的品质

而在品行上会有一些污点

被大家否定

从而在行为上被批判

但是这个作品当中

他第一句写的就是

到卑鄙者因为自己的卑鄙行为

所以能在这个社会上畅通无阻

而高尚者

因为高尚而找不到生存的出路

那么我们首先就会感到

他审视的这个世界

是错倒的 是颠倒的

在这个当中 不光是这两句

接下来他说的

死者的弯曲的倒影

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

都体现了这个世界是不公正的

是颠倒的是没有规则的

即使好望角发现了

即使怎么样到处还是冰川

到处还是死海里千帆相竞

这个世界是可疑的 应该被质疑的

对于这样一个世界

作者会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这也就是抒情结构的第二部

作者是持一个怀疑的态度

就是一个质疑的开始

我们整个现代文学史当中

大家都会发现

五四 带有一种启蒙的性质

在启蒙当中

它会在文学作品当中

大量地开始写人的觉醒

在启蒙之后人的觉醒

这种主题在朦胧诗中经常能得到回应

我们在鲁迅的作品当中经常

看到那些狂人面对一个约定俗成的事件

他会突然质疑

从来如此就对吗

这是质疑的开始

质疑就意味着有独立思考

所以在朦胧诗当中

我们也同样能看到

对这个世界的质疑

在接下来的几节我们看到

抒情主体他说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 绳索 和身影

那么在朦胧诗当中

意象密集是它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他的每一个意象

都会被索解出一个新的含义出来

纸代表着书写

绳索代表着捆绑

只带着身影

代表着孤身一人前往

带这些是为了在最后的审判之前

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

独立思考的开始

那么他独立思考

他首先对世界表达了怎样的立场

他说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那么他不相信什么呢

我们接下来会告诉大家

这是质疑的开始

他说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表达了自己质疑的强烈愿望

我不相信

前面他用的是他题目的名字

我告诉你把世界

抒情主人公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面对世界时

他的态度是我不相信

他不相信的什么呢

接下来一段我们可以看到

他不相信有四个宾语

第一个是天是蓝的

第二个是雷的回声

第三个是梦是假的

第四个是死无报应

我们注意到

这四个都是我们约定俗成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

那么对于所有约定俗成的

司空见惯的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

一种惯性的思维当中

一个结果 抒情主体全部发出他的质疑

我不相信这些都不相信

那么都不相信之后

独立思考才开始

我刚才说了

从鲁迅文学的启蒙传统开始

我们就不断地写人的觉醒

人只有不断觉醒才能独立思考

才能独立地判断这个世界

所以这几节是在表达对于世界的质疑

我不相信

因为不相信我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

这是一种清醒的理性的回归和显现

清醒的理性的回归之后

这个抒情主体

他表达了对世界怎样的态度呢

我们在抒情结构这部分把它称之为

否定之后的使命感的呈现

那么这是接下来这一段当中

我们要看到的

他说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我们看到他从质疑转而

代一代人行使自己的使命

他说海洋的决堤和陆地的上升

这都让大家感觉到这是时代的大变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

沧海桑田 历史的剧变

如果历史在这一刻一定要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让谁来承担这些变化呢

抒情主体说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这是朦胧诗当中非常经典的姿态

几乎所有的朦胧诗

从回答到北岛的其他创作

再到其他朦胧诗人的作品

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使命感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整个时代的苦难

让一个具体的个体来承担

这是这一代人在精神上

以及朦胧诗当中

我们能读到一种崇高感的一种

非常重要的原因

个体对历史承担的使命感

过会我们从回到到整个作品的分析

还会再强调

那么他说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在这个当中 我们大家看到

除了个体的选择之外

他还帮助人类重新选择了一条新的出路

这是我们讲的抒情结构的另一个环节

那选择之后会怎么样

诗歌接下来的最后一段

给大家许诺了一个未来

这个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说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那么在这个诗歌当中我们看到

这是一个非常光明的尾巴

从鲁迅写呐喊的时候开始

他就提到我们喜欢一光明的尾巴

就是许一个光明的未来

那么在这首朦胧诗当中我们看到

从质疑到光明的尾巴

到光明的未来的承诺

这中间没有经过任何的论证

那么之前北岛在前面说过

这一代人情绪的巨大空洞感

在很大程度就来源于此

就盲目的乐观

只要你重新选择一个生存的峰顶

马上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就会出现

那在这个当中我们看到他使用一些意象

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这都是跟整个民族相对应的

那么他意味着说

只要你重新作出选择

未来就是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这是这是诗歌当中

我们重点提醒大家关注的

从质疑到承担再到未来

这之间缺少一个合理性的逻辑

那么在这个当中

当我们从回答这首诗

单篇的作品

然后延伸到这个北岛的创作

再由北岛蔓延到整个朦胧诗群体的时候

我们大家会发现

这种空洞的乐观

在诗歌作品中非常多

那么这种宏观的空洞的乐观

跟之前文革期间的诗歌作品中

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非常相似的

这就是我回应了我们之前跟大家讲的

北岛为什么说

在写到这首诗的时候感到羞愧

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他感到羞愧

他感觉到这一代人

在精神上 在精神的建构上

有一些空洞的地方

有一些在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

留下来的印记

在此呢我们只是初步地提一下

过会会仔细地分析

如果我们从刚才分析的

回答这首诗的抒情结构出发

我们进一步把我们的视野

扩大到整个北岛的创作

我们会发现

北岛的诗歌世界

他有一个非常清晰的

我们称之为北岛气质

或者说北岛特色的东西

那么这个东西当然他可以再和其他

诗人的参照当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那么精神特质他们是共同的

虽然和舒婷的

女性的那种柔软的气质相比

北岛体现了阳刚的气质

但是这种阳刚和舒婷的温婉之间

有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他们精神上的相通性

这种精神上的相同性我通过几点

来给大家介绍

那么第一点是写世界的荒诞

什么叫荒诞

我们大家接触荒诞文学

荒诞派作品的时候

提到了荒诞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

缺少逻辑

没有逻辑 逻辑上讲不通的就是荒诞

那么在北岛的诗歌作品当中

除了回答当中的两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们给大家讲过

这世界的荒诞性在于

卑鄙原本是应该让卑鄙者走向一个

很不好的下场的这样一个元素

但是他却成了他的通行证

同样呢高尚没有给高尚者

带来一个光明的前途

而是把它引向了墓地

那么这样的当中你就可以看到

世界的荒诞

同样在《结局或开始》这首诗当中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荒诞感的存在

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在公开地掠夺

那么黑暗和太阳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概念

因为太阳这个意象

最容易让我们看到的是光明

是灿烂的世界

但是黑暗居然可以以太阳的名义

这都显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诞

那么世界的荒诞通过诗歌来呈现

就是指它意象上

悖论式的意象

所选用的意象完全是相悖的

他们之间在逻辑上是对立的

像回答当中说的

冰川纪过去了到处还是冰凌

到处是冰凌应该是冰川纪的特点

但是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还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死海里还是千帆相竞

那么《雨中纪事》这首诗当中

就更好地体现意象的悖论

他说在大地画上果实的人

注定要忍受饥饿

栖身于朋友中的人

注定要孤独

那么我们知道

果实应该是解决饥饿问题的

但是画上果实的人却要忍受饥饿

在朋友中的人却要孤独

所以果实和饥饿之间

朋友和孤独之间

都是存在悖论的

那么世界的荒诞在诗歌层面上

就通过悖论式的意象组合得以呈现

那么除此之外像《一切》这首诗当中说的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很奇怪

欢乐竟然是没有微笑的

苦难竟然是没有泪痕的

这里面都是一种悖论

那《八月的梦游者》也说

八月的梦游者 看见过夜里的太阳

那么黑夜和太阳之间本身就是

存在一种相背离的关系的

所以时代的乖谬感

通过意象的非逻辑性组合

完全不能建立逻辑关系的两种东西

或者相反的不能并存的两种东西

把它放在一起

使他很强烈地背离感

这是在诗歌层面的一个体现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世界的荒诞

和意象的悖论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能在整个北岛的世界

看到回答当中所体现的

清醒的理性视角与使命感

刚才我们大家看到

他说了如果要怎么怎么样

就让所以的苦水注入我的心中

这就是一代人承担历史的使命感

那么这种使命感事建立在一个

清醒的理性的基础上的

我刚才跟大家说过

回答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

抒情主体的清醒的理性

我不相信

对于一切司空见惯的东西 他提出质疑

质疑源自于独立思考的开始

所以这是一个清醒的理性思考的呈现

尽管世界如此混乱

但是抒情主体他还带有一种清醒的视角

他的清醒视角怎么呈现呢

《履历》这首诗当中有个非常有趣的角度

他说 当天地翻转过来

我被倒挂在

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

眺望

世界是混乱的

针对这个混乱的世界

我用一个倒挂的视角

也许就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就像我们讲

负负得正一样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角度

那么他清醒的批判视角

还体现在回答当中说的我不相信

那么这是一个质疑的开始

独立思考一定要始于质疑

就像我们刚才讲的

鲁迅先生的小说当中说的

狂人喜欢说的

从来如此就对吗

那么没有这样一个质疑的开始

永远不可能有独立思考

那么除了独立思考之外

抒情主体甚至这一代人

都有强烈的使命感

回答当中我们刚才提到的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这一代人对于历史的承担

这也是我们说的

朦胧诗当中始终有一种悲壮的气质

或者说有一种崇高的气质

在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北岛另外有一首诗叫《走向冬天》

也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当中说走向冬天

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一个神圣的预言

走吧 走过驼背的老人搭成的拱门

那么最后的结果还是走向冬天

那么走向冬天 本身和走向太阳

走向春天

带给人的审美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走向冬天带有种悲壮感

从西方的诗歌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

诗歌史上一直在说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那么春天是一种期待

意味着温暖 光明

意味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是这首诗歌告诉大家

明知道前面是冬天还是要走过去

就像说的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它是神圣的使命感指引之下的选择

所以在北岛的诗歌当中我们说

我们可以看到刚才讲的 世界的荒诞

然后呢通过意象的悖论来呈现

最后我们看到抒情主体

他具有清醒的理性

同时还有强烈的使命感

这是我们从回答这首单篇的诗歌作品

蔓延到整个北岛的创作

如果我们把视野从对北岛

具体一个诗人的关注

再转向整个朦胧诗群体

我们会发现

刚才北岛的抒情结构

几乎是整个朦胧诗群体的

一个共同的抒情结构

也就是一个公共的抒情结构

那么我们在第四部分讲的就是

个体思想者的集体诉求

北岛喜欢使用的句式是

我决不 我要 我习惯了

我一定要做什么

是一种非常决绝的话语姿态

刚好跟他理性的叛逆的态度是相一致的

同为朦胧诗诗人的舒婷

比如在《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当中

用了一连串的我是什么我是什么

一个判断句的结构

大家注意到呢

这个判断是一个自我判断

也就是说我是什么

这个判断是由我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的开始

这在我们分析女性写作的时候

也会有这样的视野

我们将女性写作陈染林白她们写作当中

经常使用一个意象叫镜子

那么镜子就意味着自我判断 自我执行

自我对自我的观察和审视

那么我们讲西方哲学的时候大家也知道

西方哲学中一个永恒的命题就是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那么舒婷的这个诗歌当中

她一再地对自己下判断

我是什么我是什么

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她开始有清醒的独立的自我认知

同样是作为朦胧诗群体

诗人当中的重要诗人梁小斌

梁小斌写过很多诗歌作品

比如《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么在这样的作品当中

他经常使用一些祈使的语句

让我怎么样 让我怎么样 让我怎么样

在这频频出现的让我如何的句式当中

可以很好地呈现一种

朦胧诗群体当中始终弥漫的

一种焦灼的使命感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30.5《回答》解读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