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 >  第5周 环境学院、人文学院、物理系 >  姜海波《人的存在与作为真理之本质的自由》 >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答辩陈述

返回《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答辩陈述在线视频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答辩陈述

下一节:人文学院姜海波-问答及答辩结果

返回《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答辩陈述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老师 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那么今天姜海波同学的这个论文

博士论文答辩

我们正式开始

下面由申请答辩者姜海波同学

报告他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以及进展方面的内容

各位答辩委员会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大家能够参加

我的论文答辩

我的论文的题目是

人的存在与作为真理

之本质的自由

那么整个这个介绍内容

大概需要40分钟左右的时间

我的汇报大概分八个部分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论文选题的

问题缘起

那么我之所以选择作为

福柯作为我的论文的研究选题

或者说把福柯的政治伦理思想

作为研究主题

跟我原有的知识结构是相关的

那么在学习哲学之前

我原来是学习经济学的

按照经济学选择一个

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来说

选择研究问题

一般要把最新的问题

或者最新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那我在选择这个研究对象的时候

也基本延续了我原有的

这样一种学科思维惯式

所以我力图把握哲学

最新的一种思潮

因此在选择问题的时候

我就把这个后现代主义作为

自己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后现代主义的学者当中

福柯是一个非常主要的

一个代表

那么尤其他在法国的

后现代主义当中

他被认为是在萨特之后

公认的第二代

学术领袖

所以我把福柯的

政治伦理思想作为

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一个论文的研究的问题

当我们想对这个福柯

进行这个研究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其实

现有的学者对福柯

已经进行了非常广泛

而深入的研究

无论是从国内学者来看

还是从国外学者来看

都已经对福柯进行了

非常深入的研究

从国外的学者研究来看

对我比较具有启发的

而且具有比较代表性的意义的

有这样一些学者的研究

那这些学者分别研究了

福柯晚期思想中的真理

与主体化问题

包括福柯思想中的伦理意义

以及福柯的权力分析

及其心理学的关系

还有福柯的自由思想等等

尤其是关于福柯

这个自由思想

对我这个论文选题

具有一个直接的指引作用

我的论文实际上

也是把福柯的一个自由问题

作为研究里的核心问题

但是我的研究思路

跟国外学者之间

会有一定的差异

这个我后边会有详细的阐释

从国内的学者来看

对福柯的思想

其实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比如说福柯的主体性理论

福柯的人学理论

福柯与其他法国思想家的

联系与分析

福柯的认识型思想

以及福柯的微观权力观等等

国内学者从这些方面

也都对福柯的政治伦理思想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综合以上的国内外研究

我们会发现现有的福柯

研究

大部分体现了

或者说集中于对福柯思想的

特定方面进行阐释

那么它缺乏对福柯思想

不同阶段之间内在关联的

一种总体把握和理解

那么同时对福柯

政治理论思想中的形而上学指向

缺乏应有的一个重视

研究的深度往往还

尚嫌不足

关于福柯政治伦理思想的

核心主题还没有形成

一致理解

目前对于福柯思想

整体的特征

和他的思想内涵

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作为我的论文选题来说

把人的存在与

作为真理之本质的自由

作为标题

力图在以下方面

对以往研究进行一些

完善和补充

第一方面就是以自由和真理

为核心线索

展现福柯政治伦理思想的意义内涵

也就是说我这篇文献

它不完全是对福柯思想的

单纯的一种文本解读

我是试图把自由和真理

作为核心线索去凸现

福柯政治伦理思想的

本身所具有的

意义内涵

第二我这个选题的

目标是

以人的存在

为形而上学指向

揭示福柯政治伦理思想的

形而上学意义

以往对福柯的

政治伦理研究

往往对于福柯伦理思想

所具有的价值以及

形而上学的内涵涉及比较少

或者说还研究得相对不足

那我的论文的主要意图

实际上就是力图在

欧陆传统哲学意义上

和思想背景下去展现

福柯思想

和它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指向

第三方面

整个这个论文选题

力图通过福柯政治伦理思想

不同阶段的主要代表性著作

为载体

在我进行

对这个福柯政治伦理思想

做解读的时候

我是把他不同阶段的

主要的代表性著作

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然后在著作

分析的基础上

去描绘福柯政治伦理思想

的总体特征

这是我的选题

跟以往

国内外研究

的区别和联系

具体来讲

我选择这样的论文题目

人的存在

与作为真理之本质的自由

实际上它是具有三重意义指向

第一重意义

它揭示的是什么?

它揭示的是伦理思想所蕴含的

形而上学预设

也就是我这篇论文

以这个题目

来阐释论文研究

实际上具有一个潜在的

核心假设,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当我们

试图去揭示一个伦理学思想

包括福柯的伦理学思想的时候

我们要认识这样一种

伦理学思想背后

所隐藏的一种形而上学预设

或者换句话来讲

其实任何的伦理学思想背后

它都有一套形而上学的

预设在里面

所以在这方面

我选择这样一个题目

从最原始的伦理学意义上来看

似乎这个题目

不是一个伦理学意义上的题目

它更像是形而上学的题目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作为一个伦理学学科的

论文题目

它的一个意义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我要凸显出

福柯政治伦理思想背后

所隐藏的一种

形而上学预设

那么第二重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就是说表明论文研究的

理论背景

也就是说就我的论文来讲

实际上它的理论背景

总体上讲

实际上以海德格尔为基础

而具体来讲人的存在

实际上指向的

就是海德格尔在

《存在与时间》当中

所提出来的基础存在论

而他所设定的作为

真理之本质的自由

实际上指向的是什么呢?

就是海德格尔的一本著作

当然他也有一篇同名文章

就是《论真理的本质》

通过他这两种文本

我通过这样一个题目

实际上力图揭示的就是

整个论文的思想背景

尽管我的论文分析

不是严格的或者纯粹的按照

海德格尔的思想去解读的

但是海德格尔他始终是

我这篇论文里面很重要的一个

背景材料

这是第二重意义

第三重意义在哪呢

也就是说它蕴含了我的

论文研究的关键的三个主题

三个主题体现在哪里呢

一个就是人的存在

另外一个就是真理

还有自由

那么接下来我就把我这个

论文当中所蕴含的关键主题

给大家进行一个阐述

这些内容在我的论文里面

实际上涉及不多

我在阐述的时候把它相对来说

比较充分的展开论述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

对于人的存在的理解

人的存在

我对于人的存在的四个维度的划分

实际上是借鉴了什么标准呢

是借鉴了海德格尔

对于being这样一个

分析结构,以之为参照

海德格尔在

《形而上学导论》里面

实际上他把being做出划分

当他分析being的时候

是把being分为四个维度

来加以分析的

比如说being and seeming

也就是说在与表象

being and becoming

就是在与生成

being and thinking就是在与思

还有一个being and the ought

在与应当

他是把being

划分到四个维度里

去对“在”进行揭示

那么我对人的存在的分析

实际上是我是以两本著作

为参考

作为基本的文本依据

然后我把human being

也就是把人的存在也是

划分为四个维度

那我所参照的两本著作

如果单单说以存在

为主题来讲

基本上是20世纪里面

以存在为主题来说

可以说是最重要

两本著作

一本就是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还有一本是萨特的

《存在与虚无》

那么在海德格尔的

《存在与时间》里来说

实际上从理解人的存在来讲

我把它归纳为两类

一个就是“在历史的存在”

也就是说being in history

还有一个是“在世界中的存在”

being in world

那么从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这样一本著作里面

我是借鉴了他

两个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

一种刻画

一个是什么呢?就是

being for others

就是“为他存在”

being for others

在传统意义上

我们在以往的其他的

哲学著作里面

翻译形式

一般的结果是

把它翻译成“为他”

简单的“为他”

我是故意把它翻译成

“为他存在”的

为什么呢

就是说如果我们

只把它解释成为他的话

那这个存在的意义呢

基本上是被遮蔽了

以往我读哲学著作

有时候我会读不懂的

原因是什么

比如以往来说

我们翻译being for others

包括being in themself 都翻译成

“为他”、“自为”

所以我怎么读也没读出来

这个自为或者为他

它具有的哲学意识

那么看它的英文原文

其实它都有一个什么呢

都有一个being在里面

那么being实际上

它指代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它指代的是

存在的方式

或者说存在的一种形式结构

所以在这里面来说

我就根据这个《存在与虚无》

我把being来

划分两个维度

一个是being for others

还有一个

就是所谓的自为之在

或者叫自为存在

叫being for oneself

那么这个就是我在

论文当中

实际上把人的存在

它四个维度的划分

实际上这个也是我整个

论文来说

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的

一部分

这是第一部分

就是人的存在

第二个主题就是什么呢

就是真理

关于真理从哲学上来说

有不同的对于真理的理解

那么我这里把真理

概括成了四重意义

当然也是有文本依据的

我基本的文本依据

就是这个福柯的1984年的

法兰西的演讲

法兰西学院演讲

在那个演讲里面

福柯他的

演讲的题目叫真理的勇气

他把真理

在分析希腊语的基础上

在古希腊真理意义的基础上

他把真理揭示成四重含义

那第一重含义

就是非遮蔽(Unconcealed)

非遮蔽式的含义

就非遮蔽来讲

明显借鉴了谁的结论呢

明显的借鉴了海德格尔

对于真理的理解

在海德格尔

《论真理的本质》里面

实际上来说

它对真理的理解

基本上主要就是从非遮蔽

或者说显现的维度

处理真理的内涵

那么对福柯来讲

在他分析Truth这个概念的时候

他也把它分析成这个含义

就是他把它揭示成

是非遮蔽这种状态

第二种意义是什么呢?就是

Unalloyed

Unalloyed是什么呢

我把它翻译成非合成

非合成状态

第三个意义是什么

就是Straight

大家可以当做“直接”来翻译

把它翻译成“直接”

那这个直接是什么

实际上来说如果这么来看

它指向一种行为

它实际上是指行为特征

行为与规范相符合

第四个是什么就是非变化

就是Unchanging

那么这个真理这四个

含义来讲

实际上来说

我把它用一个比较简单形式表达

用汉语比较简单的形态

概括我把它概括为四个字

就是所谓的“明”、“纯”、“正”、“恒”

这是我从汉语的

解释的角度

把它概括成这样一个

四个字的一种说法

当然我也借鉴了

中国的经典

像《周易》里面“元、亨、利、贞”的说法

那我在这里就把真理

把它概括成明纯正恒

这四个字

是不是恰当我们还可以讨论

这是真理的四重含义

第三个方面也是我的

论文里面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关于这个自由的理解

这个理解来讲

其实我在论文里面没写

为什么没写

什么叫让存在者存在

这句话我没有展开去解释

为什么没有展开去解释呢

因为这句话呢我自己是有理解

但是我的理解一般来说

它缺乏一个直接的文本依据

我是通过一个哲学史上的一个

或者说对海德格尔思想

进行一个追溯和挖掘

然后理清了自己的一条理解思路

但这条理解思路呢

它本身是不是在从

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而言

是不是能够保证

有它的合理性

我没有太大把握

所以我写论文的时候

并没有直接把它写进去

但是在这里面我可以

把我的基本的理解阐释一下

向各位老师求证

第一个自由来讲

如果它从英文来讲

就是让存在者存在

把它翻译成英文

就是let beings be

就这三个词

我把它分解成三个意思

第一个就是说海德格尔

讲这个自由的话

他为什么总是问存在

为什么总和存在问题相联系

甚至海德格尔

不是说讲自由的时候

才用存在

他几乎讲所有的思想的时候

都会用到存在

这个呢如果从海德格尔的

思想传记当中

或者他的传记当中你会发现

他最开始接触哲学思想的时候

他受到谁的影响呢

他实际上是受到布伦塔诺影响

而布伦塔诺在他的博士论文里讲

那个标题是什么

就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中

存在的多重含义

海德格尔最开始接触

哲学思想的时候

他受到布伦塔诺

博士论文影响

就是论述亚里士多德存在思想的著作

很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他思考

存在问题的时候

实际上是以什么为根源呢

是以亚里士多德

存在思想为根源

这在海德格尔后期

在他思想发展时期

他也专门讨论

亚里士多德存在思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

他想存在-自由问题

他以一个存在为切入点

从思想史来看

他有他的学术根源

第二个就是讲存在

和存在者

也就是说为什么

作为自由来说

让存在者存在

存在和存在者之间

为什么在海德格尔

思想当中

他总是把存在

和存在者相联系

至少是说“此在”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时候

它总是跟存在相联系

他为什么要这样讨论呢

实际上这个明显体现了谁的影响呢

明显体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

因为胡塞尔的现象学

虽然很复杂

现在来讲研究胡塞尔哲学的人也很多

对于胡塞尔的

现象学的阐释也有很多

我是这样理解的

胡塞尔在

在巴黎演讲

或者说在他的

《笛卡尔的沉思》

那本著作里面他说过一句话

说现象学其实就是20世纪的

笛卡尔主义

那么为什么他说现象学

就是20世纪笛卡尔主义呢

这个跟什么有关系呢?

跟胡塞尔的现象学中

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就是意向性有关系

也就是从意向性来讲

如果用最通俗的话来讲

说意向性是什么

它就是指的作为一个

意向来讲

它总是跟物相关联

那么他本身用来克服的是什么

其实他就是用来克服

笛卡尔“心物二元论”

也就是说他希望用

这样一个意向性

引入意向性的概念的时候

克服“心物二元”

这样的理论困境

因此来说

胡塞尔思想意向性

也就是说意识它总是跟

物相联系的

而这个意识跟物相联系

当转换到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当中的时候

实际上海德格尔把它

进行了一个转换

也就是说他不再讨论说

这个意识跟物之间

是个什么关系

他把它转换成什么

把它转换成存在者

和存在的关系

因为他在这里面来讲

这个最明显的体现

就是海德格尔

在《存在与时间》当中

他说过一句话

或者他有个论述

说寻问存在问题

无他

不过是对包含在

存在者中的存在倾向

刨根问底而已

也就是说他讨论存在问题

也就是说基础存在论

一个最原始的一个理论导向

是什么

它就是从存在者而去

分析存在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现在很多学者

会讨论说海德格尔在

现象学上

在多大程度上超过了胡塞尔

其实这种问题

其实它本身来讲

实际上不是很正确

也就是说胡塞尔和

海德格尔思想

确实有差异

但是并不是因为海德格尔

超越了胡塞尔

而是胡塞尔和

海德格尔他对于

哲学是什么是有不同理解的

对于胡塞尔来说

哲学是什么呢

哲学就是严格的科学

他力图用这种现象学的方法

去为科学

奠定一个严格的基础

这是它的理论导向

但是对于海德格尔来讲

哲学它不仅不是科学

而且他明确说过什么呢

说科学不产生任何思想

而对于哲学来说也不能

从科学上借鉴任何结论

因此作为海德格尔来讲

实际上他就否决了

哲学作为科学的一种

形态的可能性

所以正是因为什么呢

正是因为胡塞尔和

海德格尔其实他对于

哲学本身的理解

不一样

所以才导致了当他们同样

使用现象学方法的时候

那么他通向哲学道路是不同的

所以在这里面

海德格尔所讲的存在

和存在者之间内在联系

实际上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现象学

在存在论当中的一种

理论表现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第三个我们就讲一个让

这一个让字这个Let

表面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

好像很稀松平常

但实际上这个Let

这个思想按照我个人的理解

他体现了什么

它体现了尼采的

强力意志思想

和存在论的一种融合

他的意志哲学

为什么在哲学当中

起到一个

这么强烈的作用

实际这也有思想史的

渊源

这个思想史如果我们去推演的话

它最早可以推到谁

至少可以推到康德的影响

因为在康德的理论体系当中

我们都知道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按照他的一般结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强调什么呢

“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

“自在之物”既然是不可认识

那么人认识的是什么东西呢

人认识的就是物以现象的形态

向人所呈现出来的

那一种现象形态

因此来说海德格尔认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所讨论的

是什么呢

就是现象之所以能够

被认识的主体性条件

他讨论是这个问题

但是他的思想

就是整个康德

体系到谁那里

进行了转换呢

到叔本华那里

也就是在叔本华的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他就明确提出什么东西

说自在之物是存在的

但是自在之物是什么东西呢

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所以说他的著作叫做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那么在这里面

作为这本著作

在叔本华体系

意志是什么特征呢

它是指说欲望熄灭之后

对整个世界的一种

纯粹的静观

这个是叔本华意志的概念

那么到了尼采这里

他就强调什么

意志已经不是一个对

世界的静观概念

而是什么呢

而是意志让世界

是其所是

也就是什么呢

尼采的强力意志

代表他重估一切价值的

理论倾向

而对海德格尔来讲

当他讲这个让存在者

存在的时候

实际上他明确的体现了什么

明确的体现了尼采的

这样一个强力意志

和他所倡导的存在的

理论上的结合

那么在这种结合里面

所谓这个自由的特征

就体现了让存在者

作为整体而存在

这个是我们整个自由概念

就是说海德格尔

在他的“论真理的本质”里面

当他强调这个自由含义的时候

他为什么讲“让存在者存在”

这是我从思想角度上

自己做的一种阐发

为什么在论文当中

我没有明确去写

因为这样去阐述

是我自己的一种感受

但是缺乏明显的文本的依据

所以在论文当中

其实我没有详细去阐述这个问题

这个就是论文研究的关键主题

接下来我就讲讲

我这个论文研究的

结构设计

那么我这个研究结构设计

实际上基本的思路

就是我把前面的研究主题

和什么呢

和福柯政治伦理思想

它的发展阶段

把它融合起来

概括来说实际上我整个

这个论文的核心论断来讲

实际上就围绕着一句话来展开

这里我们看是什么

就是说自由是真理之本质

在人的存在中中的显现

就在这句话

那么整个我为什么会

采用这种研究方式

实际上也受到了什么呢

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影响

因为海德格尔

在他研究尼采的时候

他有一个很大的一本书

就叫尼采 上下两卷很厚

那本书虽然很长

其实海德格尔在分析

尼采思想的时候

他就把尼采的思想

实际上概括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

就是说存在者之为

存在者的基本特征是强力意志

存在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他就把尼采那么复杂的思想

用两句话带表述出来

而我在研究这个福柯思想的时候

我力图就用一句话

把整个

福柯思想的特征

整体呈现出来

这一句话就是我在这写的

自由是真理之本质

在人的存在中的显现

那么这样一句话的话

实际上来说

我想用它概括是什么

想用它概括就是说

整个福柯的政治伦理思想

实际上就是这样一句

核心论断在他不同的阶段

以不同的主题形式

所展开的衍生的内容

因此呢在我分析这个

福柯政治伦理思想

发展阶段的时候

实际上我遵循的

一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就是所谓的历史和逻辑

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它是以福柯的四本

比较重要的代表著作

为文本依据

然后把福柯的一个思想

划分为三条主线

这三条主线就是

科学、权力和伦理

三条主线

将整个福柯政治理论思想

划分为四个阶段

那么这四个阶段

实际上具体化就是

论文的正文的四章内容

为什么我论文只有四章内容

实际上它基本的一个原则

就是按照福柯的政治理论思想

发展四个阶段来加以展开的

那么从整个论文的结构设计来看

我这个论文结构实际上

是参照了欧陆模式和

英美模式

不同的学术论文的结构方式

来加以组合的

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来讲

我专门看过

就是国外学者写的

如何撰写博士论文的著作

按照国外学者的概括来讲

博士论文它大概

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叫做欧陆模式

一种叫做英美模式

欧陆模式是一个什么特征呢

它主要是以专著形式为主

所谓专著形式

就是强调什么呢

它的论文各个部门不是独立

它都综合在一起

才有一个整体意义

而这个论文集形式

是什么形式呢

论文集形式

是说它各个部分之间

可以相对独立

那么它本身只要每一部分

都达到发表的水平

那么整体的论文

它就是被认为是

可以接受的一种

博士论文的成果

所以说这是对我们来说

欧陆和英美

所具有的不同的

两种博士论文的

体系结构

而在我这个论文的章节里面

实际上我其实是同时

参照了这两种

一方面来说各章篇

它是平行发展

比如各章的内容方面

结构是相对应的

所以看起来每章来讲

基本上是以一部著作分析为主

那么它看起来好像各章

也是相互独立的

但另一方面来讲

论文来说

它整体是有机整体

也就是说它是按照一个

三条不同的轴线

或者三条不同的主线

把福柯整体的各种

伦理思想把它结合起来

所以说我这个论文里面

实际上来说

它是综合体现了

专著和论文集的

两种结构的一种组合方式

你单独看一章也是可以

但是你把这个各章

如果全部读完之后

它是应该有一种

不同的逻辑性

那么从各章内容分布来看

作为整个这个各章来看

它基本上是一种平行结构

那第一章来讲

基本上我讨论的都是

每一章的第一节来看

它基本上讨论都是一个

存在论的探讨

第二节讨论是什么

是一种诠释学的方法

第三节讨论是一个

文本内容的诠释学分析

第四节基本讨论的

是一个文本内容的

语用学分析

第五节基本讨论是与

英美学者的思想对比

第六节基本上是一个

论文主题的深化讨论

那么整个这个论文的

正文的四章

它基本上都是按照

这六节内容来展开

这个就是我论文的

整个基本结构设计的

思路

那么从论文的研究的

内容来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论文研究的第一步

第一部分它的一个主题

是什么呢

就是关于疯狂史的

一种叙事分析

我把它概括为是

疯狂叙事和自由

从它的一个文本对象来讲

我讨论的就是一个

《《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这本著作来讲

实际上我这个封面打的是

一个英文版的这个著作封面

但是英文版里它不叫

《《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叫什么 叫做《疯癫与文明》

这个《疯癫与文明》和《《古典时代疯狂史》》

是个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疯癫与文明》

这个当然也有汉语版

汉语版也有叫《疯癫与文明》

它实际是《《古典时代疯狂史》》

的缩译本

也就是说《《古典时代疯狂史》》原文很长

在英文版的时候它截取了一段

它不全

所以我在这里参照的一个文本对象

实际上我是参照的

中文版的《《古典时代疯狂史》》来做的

那么他这本书为什么重要

一个它本身标志的什么呢

它标志了一个

它是一个福柯最早的一部

代表他整体学术风格的

一本著作

它不是他最早的一本著作

他在《古典时代疯狂史》之前

也有其他著作

但是其他著作

在《古典时代疯狂史》

出版之后

福柯基本上就禁止在他

就是在这本书之前的

那些著作再版

因为他在此之前

写的那些东西

不能代表他的根本思想

所以他之前的那些书

他有不让出版社再出版了

他把这本书

就是《古典时代疯狂史》

作为他自己的一个真正的

学术的第一部的代表作

而且这本书也是福柯的什么著作呢

也是福柯本人的博士论文

他这个博士论文

据我个人理解

我觉得他是20世纪

所有哲学家里面

写得最好的两本

博士论文之一

这本是一本

还有一本

能跟它相提并论的博士论文

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逻辑哲学论》

比福柯影响更大的思想家

固然有

但一般的学者来讲

很少能以自己的博士论文

成为他的学术代表作

但是福柯这本书

应该说还是能够在很大意义上

代表他真正的一个学术成就

他的学术的代表性著作

从对他的分析来讲

我是把我前面的

一个论文主题

把它纳入到对这样一个文本的

分析当中

也就是说从人的存在理念

我认为在这个里面

福柯展现了什么呢

他展现了一个在历史中

存在的人的一个生存的维度

那么在对人的一个

一个历程存在生存维度的

展现当中

福柯体现了一个真理的意义呈现

是什么意义呢

就是非遮蔽的意识形态

在这样一个意义形态

自由意义形态体现

就是让理性主体存在

那么同时来讲这个文本的主线来讲

它是什么呢

它是延续一个科学、权力和伦理的主线

那么这种概括来讲

实际上并不完全

是我的判断,也借鉴和引用了

福柯自己在晚期

一个“谈话录”当中

他对自己的思想的概括

他明确提过

就是在他最早的学术著作

就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面

实际上他所讨论的这三条主线

就是科学权力和伦理

实际上是有一个什么

有相互结合

以不同形态来体现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

我对文本的具体分析

也就是文本意义的叙事理解来看

在这本书里面

它篇幅固然很长

它到底阐释了一个什么内容

是什么内容

我是把它这样理解的

也就是说在《古典时代疯狂史》中

它阐述的内容就是

理性主体在对疯狂的叙事

理解中获得自身的

存在根据

也就是以往来说

我们过去的理性是不言自明的

那么理性就是我们

所应该遵循的

决对的最终意义

对于理性如果再去寻求

它的依据的话

如果按照

亚里士多德理解来看

就是对那些不能够证明的东西

如果你仍然要去证明的话

那是一个缺乏教养的体现

所以在这里理性好像

就不能够再去证明了

但是福柯在这里面给我们

揭示的恰恰是什么

作为理性主体和理性来说

实际上它是在疯狂的

叙事理解当中

获得自身的根据

也就是说理性它之所以

能获得具体的

历史形态来说

实际上你只有联系到

对疯狂的不同理解

才能够加以确定

那么在权力的历史话语当中

理性将这个疯狂界定为

野蛮状态

那么在这样的野蛮状态下

在驱逐疯狂基础上

那么获得自身的存在依据

这就是开始的时候

比如说他在那个

《古典时代疯狂史》

最开始出现的一个《疯人船》的

一个历史景象

在这个《疯人船》实际上

他所展现的是什么

就是理性以权力话语的形式

将疯狂驱逐出社会

社会范围之外

通过这样驱逐疯狂的方式

理性为自身确定了

合理性的依据

这是第一种理解形式,就是权力话语形式

第二种在科学的历史话语当中

理性主体是通过将疯狂

界定为知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它力图运用这种

医学的形式

把这种疯狂纳入到

自身所能宰制的范围之内

那么在整个统摄疯狂的

过程中

获得理性自身的存在根据

第三种就是它在第三卷里面

实际是在什么

是在伦理的历史语境

或者是在道德历史语境下面

那么理性主体它是将疯狂

界定为一种异常现象

就疯狂是不正常,是异常现象

那在这样的话语当中

实际上在规训疯狂的过程中

理性获得了自身的存在根据

那么疯狂的叙事意义显现出什么呢

作为理性主体构建自身的根据

其实是相互一致的

也就是说当理性主体

在具体的一个历史语境当中

会自身确定合理性依据的时候

其实它也就是什么

它也就是对自身

或者为这个疯狂

确定它自身的一个

历史依据

它界定疯狂过程

和理性主体建构自身的过程

其实是同一个过程

这个实际上就是

我们说在福柯

在对疯狂史进行分析的时候

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启示

那么从这样一个

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

我把福柯的关于这种

理性的思想跟谁呢

跟怀特海进行了比较

为什么跟怀特海进行比较呢

有评审专家

也提出过质疑

就说我后面也有

我每一章来讲基本上

都是福柯跟其他英美学者

进行比较

那么有的评审专家就问

说你为什么唯独要跟这四个人进行比较

为什么不跟其他学者进行比较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怀特海

进行比较

或者还有其他英美学者

为什么一定要选他们几个人

跟福柯进行思想对比呢

实际上原因是什么

其实原因是在于我想凸显

福柯思想的一种

一种总体特征

也就是说为什么现在

这四个人

其实是有目的的

目的是什么

就是要凸显出福柯理论

自身的特点

比如说这个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为什么要选怀特海

把他的理性思想

跟这个福柯进行比较

实际上怀特海的理性思想

他建立在什么

他建立在所谓的他的

过程哲学基础上

也就是说他运用理性的空间

试图要干什么呢

试图要为整个这个宇宙来讲

确定出一种向上的

进化秩序

也就是说他认为什么呢

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我们就能够理解整个

宇宙的一个演化过程

甚至理解整个世界的

变化的格局

这是怀特海

对理性理解

总体的理论意图

而福柯来讲

他不承认

历史存在进步的方向性

也就是说在福柯看来

其实我们整个

整个世界发展来讲

并没有呈现出一种

进步的必然性

它并不像怀特海

所理解的宇宙一定是有一个

向上的一个进化秩序

他并不赞成这个观点

他认为什么呢

他试图建立恰恰是什么

理解差异的历史语境

也就是说福柯他承认什么

承认理性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

具有不同的含义

但他不承认的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在历史上来说

我们能够发现有所谓的

总体的进步的一种方向性

他不承认是这样一种

理论结果

我所要一个比较结果

实际上就是要凸显一个什么呢

作为福柯来讲

当他的分析理性的时候

他所具有的

差异性的特征

而不是像怀特海

试图用理性的观点

确立出整体的宇宙秩序的

一种理论能力

从文本意义的深化理解来看

我就把我的主题跟

福柯关于疯狂史的理解

把它融合起来

我是这样理解的

也就是说从这个文本当中

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

一个具体的一个思想启示

所以可以这样来概括

也就是说自由呢

在让理性主体

存在的历史过程中

它是显现意义

那么对真理来讲

在历史话语中

又彰显出一个非遮蔽的

内涵

自由的可能性在人的存在

所具有的

在历史中存在的生存维度中

通过叙事而得以实现

那这个是整个来说

从我对这个文本分析来讲

他大致来说获得的思想启示

和阐述的内容联系

这是就这部分来讲

这是第一部分

那么第二部分呢

从这个文本依据来看是这样

我只是第二个文本依据

确定在分析《词与物》上

那么《古典时代疯狂史》

从它这个出版时间来看

它大致出版于1960年

《词与物》来讲比它晚了5年

它大概出版在1965年

其实也代表了

从我个人理解来看

代表了福柯思想

发展的第二阶段

那在这个阶段里面

实际上从我把我的主题

和那个文本结合分析来看

我是把

在这个阶段当中

福柯所呈现的人的存在维度

展现为什么样呢

在世界中存在

那么这个时候真理的意义呈现

呈现为什么呢

所谓的非合成的一个特征

符合纯粹性的一种特征

那么自由的意义形态

在这一阶段

我把它归纳为是让科学主体存在

那么这个文本主线来看

它这个在《词与物—

人文科学考古学》里面

它所呈现的主要的文本主线

是研究这个科学的维度来展示的

从这样一个文本分析来看

我是这样来理解的

从这个文本意义

从单纯解读这本书来看

它这本书的主要的思想意图

或者说它主要需要阐述的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

它具有一个这样的总体结论

比如科学认识

它是具有一定的间断性的特征

在这个间断性的特征里面

科学认识形式是以不同的形式

对世界的隐喻理解的方式

为自身的存在前提

也就是说科学本身来讲

它具有不同的形式

而当科学具有不同的形式

它实际上是有前提

它这个前提是什么

就是以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那么科学主体的建构

则只是在特定的科学认识方式中

才能获得自身的一个可能性

福柯在他的文本当中

实际上确立了四种不同的

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一种是相似隐喻

一种是表象隐喻

一种是思的隐喻

还有一种是人的隐喻

这四种隐喻构成了

不同的世界隐喻

也就是说构成了不同的

理解世界的方式

但在这样不同的

理解世界的方式当中

实际上人以科学主体

展现其形象

它只是什么

只是在人的隐喻

作为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时

才得以可能

所以在这本书

福柯提出了一个

在他的思想当中

其实很著名的一个命题

是什么呢

就是所谓人之死的命题

但人之死所指向的

具体是什么呢

实际上它指向只是说

科学主体

在特定的世界理解方式中产生

但又终将会消失的一个过程

与这个福柯人之死来讲

实际上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在我这个文本当中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

其实它隐藏的在文本里是有的

一个论题就是尼采的

上帝之死

还有一个论题是什么呢

就是罗兰·巴特的

作者之死

有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

作为理解后现代思想

其实非常重要

尼采的上帝之死指向的是什么呢

其实它指向的是

对基督教思想的一种重新评估

也就是说它是跟尼采

整个的

整个的一个重估价值的

一个理论努力相联系的

而那个罗兰·巴特

那个作者之死是指什么呢

其实他是指说

当我们对这个文本的意义

进行解释的时候

实际上并不存在

并不存在脱离于

读者诠释过程的那样一个

作者所具有的客观意义

就像我说在伦理学里

麦凯讲过什么呢

说客观价值是个怪物一样

在我们文本分析当中

实际上当我们试图去追求那个

与读者的理解过程

相独立的那样一种客观意义

其实客观意义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这里面他强调

作者之死

这个实际上也是为什么

在我这样阐释

福柯理念思想的时候

为什么会这样去阐释呢

其实它有一个法国思想的背景在里面

虽然我的文本里没有提到

其实这个跟“作者之死”是有关的

这是第二部分

我阐述这个文本的意义

那在第二部分里面呢

我也作了一个比较

我是把福柯的这一科学思想

与费耶阿本德的科学思想

进行了一个比较

那么费耶阿本德的

思想是说

如果用概括来讲

一般来说

他自己把它概括成什么

就是所谓的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知识论

那么他的无政府主义知识论

导向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说

费耶阿本德他强调

的一个最核心的意义

当然也是最根本的

但是也是经常受人误解的

就是他认为科学研究怎么都行

用英文来说anything goes

怎么都可以

但是他这个怎么都行

所指向的是什么呢

他并不是说

说排斥任何方法的可能性

而是指什么呢

而是指方法上来说

应该采取一种方法论的多元性

我们并不应该

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

去判断说哪些方法是可行的

哪些方法是不可行的

按照费耶阿本德来看

其实我们是找不到

这样一种普遍的方法理论

去为方法确定一个

正确与否的标准

他认为

方法,各种方法

应该是在相互比较的过程当中

在多元主义的发展当中

来实现一个人本主义的目标

所以他

方法论人本主义

实际上是最符合人道主义

它最有利于人的充分发展

他是认为这样一种方法论

那么福柯他对于这个科学理解

为什么我要

把他跟费耶阿本德比较

是因为什么呢

是因为福柯对科学的理解

往往被人们也认为什么

具有相对性倾向

那你既然是说

比如说福柯

说在对世界的不同的一个

理解世界前提下

科学是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

科学它也是可以采取任何形式

任何形式的科学都是没有差异的

其实这跟福柯讲的

概念是不一致的

福柯认为什么是对的呢

他怎么样来说呢

说科学的方法

包括科学的具体形态

是以对世界的隐喻理解为前提

那也就意味着

当我们对世界理解

采取一种固定形态的时候

其实科学也是具有

相对固定的一种形态

它并不是这一形态

他是说科学的具体形态

它是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相关联

而不是随意能够采取的

任何形态

这是福柯

跟费耶阿本德

他对科学方法来讲

通过一个对比

我能就能够把握

对于福柯思想来说

他所具有一个特征

从文本理解来看呢

我是把它来这样理解

也就是说

自由在让科学主体存在的

历史过程中它显现意义

那么真理在历史话语中

彰显一个非合成的意义

非合成在这里

是一个纯粹的意义

也就是说

科学所具有的纯粹的意义

或者纯粹的那种内涵

实际上它是在对世界的

特定理解当中才得以可能的

而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在人的存在所具有的这种

在世界中存在的生存维度中

是通过隐喻而得以实现的

这个是我对整个第二部分来讲

他的一个文本理解这一块

对这个文本理解

深化的阐释

第三部分我分析的是

也是以这个福柯另外一本

是一个比较著名的著作

就是《规则与惩罚》

为这个文本的依据

或者文本的对象

那么在这里面来看

我把它的意义阐释

为权力关系的象征意义

权力 象征和自由

那么我把福柯

在这本著作当中

或者说在这个阶段

《规则与惩罚》

实际上它从出版年代来讲

它出版于1975年

那么前面那个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出版于1965年

中间还相差了十年

那这个阶段来讲

实际上来说

福柯他所分析的侧重点

有所变化

就是他分析的问题有所变化

那么这就是什么呢

作为真理的意义呈现来看

它呈现一种什么呢

非间接或者直接的特征

那么从自由的意义形态

它体现的形态是什么呢

是让权力主体存在

从文本的主线来看

在这里面

虽然说前一阶段

福柯主要研究是个人文科学

或者他考虑的是一个科学问题

当他转向

权力主线的时候

他并没有把这个科学这条主线

把它抛在一边

而是把这个科学的主线

和权力的主线两者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他自己的

权力分析的一种特征

那么在这一个分析当中

我对他的一个文本的理解

或者象征阐释是这样来阐释的

也就是说权力运作

和知识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

权力关系为知识生产

确定一个前提条件

而这个知识生产

则使权力关系获得一种

自身的合法性基础

那么福柯明确讲过

他阐释的权力和知识生产

并不能作一个简单的还原关系

也就是说所有的知识

都不过是隐藏着权力关系

或者说

或者你把它反过来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

是相互联系的

但这并不等于说

说所有的知识生产

所有的这个知识的内涵

它都是隐藏着的

特定的权力形态

这两种说法是不一样的

那么对

福柯来讲

权力关系是在不同象征中得到理解的

我们试图理解权力的形态

他是以战争的象征

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权力-

知识关系

提供了一个思想指引

在他这个战争象征

在他的文本中

首先就以一个断头台的

这样一个象征

而获得一个意义象征

在他断头台描述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描述的是

君主权力所指向的这种权力

知识关系的象征

那么君主权力在惩罚机制中

维护它自身的一个权威

那断头台本身它是一个惩罚机制

在这个惩罚机制当中

它通过这个惩罚机制

实际上它目的是什么

就是维护君主权力的权威

而这个监狱来说

它实际上是不同于断头台的

另外一种权力的象征形态

那么监狱象征的是什么呢

其实它象征社会权力

所指向的权力知识的

关系象征

由这个断头台向监狱的转换

实际上是不同的

权力象征形态的一种转换

在这个转换过程当中

社会权力在规训机制当中

塑造其权力客体

而通过福柯的阐释

通过对监狱的分析

这本书有个标题

《规则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他通过监狱的分析

他所要证明的是什么呢

就是说现代社会

通过监狱群岛这样一个效应

而使所有人都处于

权力知识关系的规训当中

所以通过他

这种分析来说

实际上来说让我联想到什么呢

让我联想到卢梭

卢梭

说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无处不在枷锁中

如果从这句话来理解

说当人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实际上我们可以想到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什么呢

说我们能不能够诉诸于

挣脱这个枷锁

实现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什么

说大概人只能处于特定的枷锁中

我们只能用一种枷锁的形式

去替代另一种枷锁的形式

但是你始终无法摆脱这个枷锁

而这个福柯这个分析来讲

实际上他通过这样一种

监狱机制的分析

通过两种象征形态转换

他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说虽然是说

人他只能处于特定的

这样一个枷锁中

比如说这个监狱机制

但是实际上来说

人是无法摆脱

所有的枷锁

摆脱所有的枷锁

而实现一种

在这种条件下的

一种绝对的自由

在他对自由的实现的论述中

通过他的著作来看

实际上他告诉你

其实这种监狱机制

它可以有不同的转换

但它不同的转换最终来看

仍然是规训机制

仍然是人处于特定的权力关系

所以说福柯所揭示的

这种权力关系

跟我们一般意义上

所指向一种

宏观的权力关系形态

是有区别的

所以按照国内很多

包括国外学者也有这样理解

把福柯的这个权力

叫做微观权力机制

因为他实际上来说

福柯的权力关系

大体相当于

我们在哲学里讲的

主体间性

因为他是把只要是人与人之间

存在的相互关系

他都把它纳入到

权力关系这样一个范围之内

所以说在福柯自己讨论说

他分析权力关系的时候

他要分析什么呢

他要分析具体到人的

毛细血管形态的权力关系

他要分析到具体的

最微小的毛细血管中

去分析权力关系

也就是说他是从最微观的角度

去揭示人与人之间

所必然存在的相互关系

他把这种相互关系

都归纳成

权力关系的范畴

这个是他权力关系的一个

分析的一个重点

那么福柯的权力关系

我把它跟这个

英美式的相比较

我是把它跟迈克尔·曼的

这个思想相比较

为什么要跟迈克尔·曼的思想

相比较呢

因为迈克尔·曼

权力思想

很明显是具有

宏观形态

因为他把这个特定的权力形态

比如说经济权力

比如说军事权力

比如说意识形态权力等等

他把它解释为什么呢

解释为一种

驱动社会和历史变迁的

一种整体力量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

这样一种具体的权力关系

在整个这个社会-历史变迁

才采取了

或者才呈现了一个

特定的一个历史过程

而那个福柯来讲呢

其实他的权力关系

和那个知识生产

或者说他所倡导的

这种权力和知识的

一个相互关系来说

那正是突破了以往

以迈克尔·曼为代表的

这样一种从宏观上

对权力关系进行理解的

一种思维方式

他所倡导的恰恰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我们把这种权力关系

纳入到一种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

微观层次加以考虑

所以说我把迈克尔·曼

和福柯的权力思想相比较

其实也是有目的的强调什么呢

福柯的权力关系

所具有的微观权力关系

他不是一种权力的整体话语

而是微观权力关系

从文本的深化理解的角度

我们这样理解

就是说自由在这个过程当中

是体现了

让权力主体存在的

历史过程中显现意义

因为它是在让权力主体存在的

历史过程中才彰显意义的

那么真理在权力知识关系中

彰显一个直接性的内涵

自由的可能性

在人的存在所具有的

为他存在的

这样的一个存在维度当中

通过象征得以实现

这个是我对文本的一个

进一步的深化理解

整个这以上是我文本的第三部分

文本第四部分来说

我是分析的是

福柯的《性经验史》

《性经验史》这部著作来说

实际上他已经完成的来说

它有第一卷和第二卷 第三卷

但是第一卷和二 三卷

他完成的时间 出版的时间

相差很多

他第一卷出版的

实际上是1976年

但到二 三卷出版的时候

已经到他逝世的时候

也就是说1984年它才出

所以说一般意义上来讲

就理解这《性经验史》来说

这个第一卷

就是“导论”那一卷

和这个二 三卷来说

实际上一般认为来说

它代表着福柯思想的不同阶段

就是说第一卷来说

往往认为仍然是处于

他的权力分析的阶段

二 三卷一般来说

认为代表着福柯思想的

所谓的晚期的伦理转向

而这是一般来说

理解福柯思想的思路

在学术界

大部分学者都是这样理解

所以我在分析

福柯的第四部分的时候

我分析福柯这个思想的时候

我也是

集中考察的

《性经验史》二三卷

我是以二三卷

为主要的文本依据

从它研究主题来看

我把它设定成

是自我艺术的生存美学

就是伦理 审美和自由

但在这个维度里面呢

我把它的跟我所建立的

这种整体分析框架

相结合来说

我把它阐释为

说人的存在维度展现为

是一种自为存在

就是being in oneself的特质

而这个真理的意义

呈现为

就是非变化的特质

那么自由意义实际上是什么呢

就是让自我存在

而从它的文本主线来看

实际上是什么

是科学 权力和伦理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

其实福柯整个这个

这个思想主线的一个发展来看

实际上它最初来看

就是从《古典时代疯狂史》开始

他就有延续这三个主线

那么当回到他最后一个阶段

实际上

他又实现了一个

他三点主线融合

如果用尼采的话来讲

他整个一个思想的发展

就体现一种什么呢

永恒轮回的特征

也从他最开始的起点

当他回到终点的时候

又回到他原始的起点

但是他回来的时候

已经不是在原始阶段的重复

而是对自身的思想

有了本质上的一种提高

那么接着我们就要来看一看

在他这个《性经验史》呢

他这本书来说

到底写的是什么东西

福柯的这本书来说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

可以把它看作是什么呢

可以把它看作是他对自身来讲

因为他这书出版的时间

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因为1984年福柯就去世了

这本书来说

其实也是1984年出版的

所以说这本书来讲

你可以看作是

福柯自己生命当中的

忏悔录和申辩篇

他用这本书

实际上描述了什么

他整个一生当中

他生命的历程当中

他最后的思想经验

到底是什么

他用这本书来忏悔

不是忏悔 来阐释

他在这本书当中实际上来说

他向我们核心的一个

阐释的主题是什么呢

就是说人是作为艺术品

而使自我在生存美学当中

实现一个主体化过程

人作为艺术品来讲

实际上来说

人和艺术品之间的关联

这个不是福柯在思想当中

首先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回顾思想史来讲

人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就能回顾到什么

当然回顾到

至少能够回顾到康德

在康德那里

实际上在他的“判断力批判”里

实际上就对人和艺术有所阐述

而席勒

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

直接延续了这个

康德的美学观点

他认为什么呢

说人只有在游戏状态当中

才能成一个完整的人

摆脱什么呢

摆脱一种自然法则强制状态

也摆脱一种道德法则强制状态

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这个是在美学来讲

从人和游戏 人和美学上

最高的一个阐述

而到了尼采那里

在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就是真正意义上他学术的开端

《悲剧的诞生》里面

实际上

人和艺术品的关系

有所体现

比如在尼采看来

说世界和此在

只有作为审美对象

才具有合理性

在尼采那里

实际上已经具有了一个

明显的阐述形式

而这个福柯来讲

当他阐释的时候

只要从他的理论脉络来看

他明显地受到了

尼采的影响

但是他这个分析

跟尼采所强调的

那种强力意志

是有区别的

福柯在他的这个

《性经验史》

当他尤其是在二 三卷里面

实际上他强调的了什么东西

实际上他是强调了

三种主体化的过程

而他在这里面

实际上是强调了一种

三种主体化的实践形态

而这三种主体化实践形态

是什么呢

就是养生学 家政学和性爱论

如果你从他的标题看

它叫《性经验史》 是吧

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东西呢

实际上单纯从这个标题来看

实际上他有他的

从标题来看 一个字面意义

解释跟他的

讲这三个(问题)是合适的

这个养生学来讲

如果从《性经验史》这个角度来看

它针对的是什么呢

它针对的是婚外的这种性关系

那这个家政学

如果从这个《性经验史》角度

它针对的是什么 婚姻内部

而这个性爱论

如果从这个《性经验史》角度

它针对的是什么

是同性之间的性关系

所以在这里

他如果说从

《性经验史》的角度来看

实际上从这三个标题来看

也有他的婚姻关系

但是福柯讲的东西

主要不是讲的什么

讲的性的问题

福柯自己也说

说单纯讨论这个性的问题

是一个非常令人厌倦的

其实他也不愿意讨论这个话题

他只是借助于

这样一个性的经验

来阐释什么呢

来阐释人作为主体化来讲

它的一个实践形态

而作为养生学来讲

实际上他讨论的是什么问题呢

在福柯讨论

他是把这个三种

自我主体化的形态划分在

或者说具体描述在三个

应该是三个历史时期

但是他这个著作没写完

他第四卷没写完

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

《性经验史》

他只写了两个时期

因为他第四卷没有写

不是没有写

因为他去世了

没有来得及写

在第二卷里面

比如说他讲这个养生学来讲

他写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

也就是说作为养生学来讲

实际上他通过什么

他是通向一种节制的一种

主体化的一种实践形态

也就是说养生学来讲

虽然说他讲的是

说在婚外来讲

有可能是人追求快感的

一种实践形态

但它并不是通向

纵欲的一种状态

而是什么呢

在人的这样一种实践形态中

通向什么

一种节制的

一种主体化的一种实践

因为养生学来讲最多来看

他最核心的主题是什么

是节制的问题

而家政学来讲它通向什么呢

实际上是一种教化的

主体化的一种实践形态

也就是说在

按照古希腊的观点来看

实际上来说

人和人之间从灵魂结构来看

实际上是不相同的

那么他认为呢这种家政学

管理家庭来讲

或者管理家庭事务来讲

实际上是对那些灵魂结构

比如说妇女 比如说儿童

相对来说它的灵魂结构

还不是非常健全的这样一个主体

跟他一个共同塑造的一个过程

在塑造的过程当中

实现一个主体化的一个实践过程

而这个性爱论来讲

他尤其是讲这个

比如说成年人跟未成年人之间

他为什么有这种这个亲密的关系

具有一个道德意义呢

他是这样来阐释

就是说作为这个未成年来讲

作为一个 尤其是儿童来讲

他是未来的什么

城邦公民

那么通过这样一个性爱论

它通向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一种友爱的主体化形式

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来说

通过讲这三个主体化形态来讲

实际上试图通过描述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试图描述的是

三种主体化的具体的实践形态

那么这样一种具体化实践形态

福柯用什么来描述呢

用这个生存美学来加以概括

因为这三种主体化形态

构成了一种

我们可以称之为生存美学的

那样一种生活方式

而这种生活方式

按照福柯来讲

福柯的分析来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

实际上受到人们的关注点

是不同的

在古希腊时期来讲

这个生存美学来讲

实际上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受人敬仰的

一种生存方式

也就是说这种生存美学并不是说

他的目标并不是对所有的人

普遍的 确定的

都适应的一种高度

不是这样的

他只是为少数人确立一种什么

高贵的生活方式

他这个是这种

而在古罗马时期来讲

实际上这种生存美学方式

本身来说

他仍然是被人能够接受的

也许他不是一种说

为少数人所能够确立的

那样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

但它仍然是被大众所能接受的

一种生活方式

唯独这种生活方式

在福柯从未完成的这个第四卷

就是《性经验史》其实他没写完

它至少应该还有第四卷

第四卷在它那个书里面

按照他这个思维应该叫做什么呢

应该叫做肉体的忏悔

肉体的忏悔他应该写什么呢

实际上他应该写基督教时期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里面

按照他的逻辑思维来说

他应该仍然是写这三种实践形态

而这三种实践形态

如果按照他的理论逻辑

来推演的话

如果他继续写下去的话

他应该说在基督教时期来讲

实际上这三种

就是说这种生存美学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说

应该是受到压制的

或者是应该受到什么

应该是受到否定的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说总体来讲

作为福柯来讲

他这个在《性经验史》

所分析一个思路

他为我们揭示的是什么呢

就是说在生存美学

作为在古希腊来讲

一种受人敬仰的方式

到古罗马那里

演变为被人接受的方式

唯独到了基督教那里

实际上它演变成什么

一种受人否定的生活方式

其实在这里来看我们就看到

当福柯在他生命的终点

走向他思想的最终

反思的最后阶段的时候

实际上他反思的是什么问题

恰恰就是西方思想当中

两希源头的问题

因为他在反思

基督教思想跟古希腊思想

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这个来看

实际上我们就可以反思

通过这个福柯的这种这个

《性经验史》里面

能够让我们看到谁的影子呢

尼采的影子

尼采在他的一个

道德的谱系里面

实际上就直接批判了

直接批判了这种基督教

这个道德形态的

一种道德意义

福柯

尽管跟尼采这个思想

不完全一致

但是他在这里面

作为这种理解这个文本来讲

如果我们能够参照这个

尼采的这个道德谱系

去理解福柯思想来说

可能是具有一个

至少具有比较有益的借鉴价值

这个是我对这个文本意义的

基本理解

那么对福柯的这个自我理论来说

最后我把它跟米德的一个思想

进行了一个比较

所以米德这个思想来讲

为什么我要把他进行比较

因为米德他也分析自我

但他那个自我来说

他是以什么呢

以社会自我为具体形态

也就是说按米德来讲

就是人的个体自我

如果脱离开这样一个社会情境

实际上是无法形成

自己的自我观念

也就是说自我

如果说它具有一种

这样的意义形态来说

它一定是以社会自我形态

来加以体现

而用福柯来讲

他恰恰强调什么呢

说自我在生存美学中实现什么

主体化过程

并能够成就一个个体价值

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来说

福柯强调的

恰恰是一个个体自我的

一个主体化过程

而因为米德恰恰强调的

社会自我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把它作一个对比

实际上是想凸显出什么呢

所以福柯对自我的一个理解来看

他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的

我们从社会的维度去理解自我

理论能力

是想突出它一个特征

那从这文本的深化理解来看

我是这样来理解

就是说自由在让整个这个

自我存在的历史过程中显现意义

真理在权力 知识 伦理关系中

彰显非变化的内涵

那么自由一个可能性

在人的存在所具有的

自为存在的生存维度中

通过审美而得以实现

这个整个是对他文本的一个

意义的一个深化理解

这个就是我论文

基本的研究内容

第六个部分是一个

论文一个创新价值

从创新价值来看

我把它理解为三点

第一点就是说

本文是以这个自由问题为主题

以这个科学 权力和伦理为主线

揭示了福柯政治伦理思想

四个阶段的一种内在内涵

使得从总体上理解

福柯政治伦理思想成为可能

福柯政治伦理思想

从总体上上展现了

在人的存在不同维度当中

真理所呈现的不同意义形态

以及自由的可能性

那么这一结论呢

是本文基于这个

新的视域 层面和方面

所得到的这个新结论

第二个一个意义呢实际上来说

这个前一个结论

主要从理解福柯的角度

这个本文来说

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第二部分就是讲了

从理解哲学这个角度

福柯的一个

从研究福柯这个思想

也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借鉴

本文是以研究

福柯政治伦理思想为契机

丰富了对于哲学自身的认识

相对于以往研究

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从福柯政治伦理思想出发

我们可以对以往

关于哲学自身的认识

进行一个再思考

哲学本身他思考什么问题

如果按照康德的一个总结说

他可以概括四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我们可以认识什么

从福柯这个思想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可以认为

最终来说我们认识只能是什么

只能是自我

第二一个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行为

从福柯的观点

尤其是从晚期来看

如果从行为的角度来看

我把它归纳为如何行为

应该是关注自我

第三一个

就是我们可以相信谁

在我这个文本理解来看

我认为我们可以认为

我们可以相信真理

第四个就是人是什么

人就是自由

这是我们从

福柯政治伦理思想来看

能够深化我们以往

对于哲学的一种传统理解

这是我第二方面的理解

第三方面来讲就是说

从福柯政治伦理思想出发来讲

能够深化对人的

一个存在的一种理解

也就是从福柯来看

实际上来说

我们可以把人理解为什么呢

你可以把人理解为一种艺术品

这个艺术品这个角度来讲

实际上如何产生这个

艺术品的过程呢

我是借鉴一个

海德格尔关于美的一个论述

关于艺术的一个论述

以及这个审美经验

现象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从这个创作者和这个审美者

或者说观赏者两个角度

去对艺术品进行一个理解

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具有意义

一方面在于

人以主体化的形式

为自身开辟一个生存的道路

在不同的道路选择中

显现一个存在的意义

那另一方面在于什么呢

在于人的主体化

需要其它主体化过程的

参与者才能够实现

这个是从艺术品的角度

对于能够丰富和深化

对于人自身的一个理解

那么从我研究这个现实启示

这个我就

这个也是说我从以往的

在我的研究当中

对一些传统的

一些问题的一种思考

这里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就是我是从

我认为从这样一个

福柯的思想当中

我们可以对以下这些问题

进行一个再思考

或者深度思考

比如说我如何看待人的存在

如何看待历史传统

如何看待西方思想

如何看待自我

如何看待政治

如何看待科学

以及如何看待理性

那么福柯的一个思想来说

固然说他并不承诺说

他能够提供一个永恒的答案

但他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

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从本文的一个这个反思

和这个展望来看

那么在论文的评审当中

尽管评审老师对我这篇论文

给予了基本的肯定

从公开评审老师来说

我的公开评审老师

一位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

黄裕生老师

还有一位是复旦大学的

邓安庆老师

那么两位老师

黄老师给予了A的评价

邓老师给予了B的评价

那么对于这个论文来说

基本上还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两个盲审来讲

也就是说两个隐名评审来说

都得到了A的评价

但是在评价的过程当中

评审老师们指出了

这个论文的存在一些问题

我把主要的问题提炼出来

没有完全涵盖

这个评审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

但主要问题已经包括

一个问题就是认为什么呢

评审老师认为说这篇论文

分析框架本身阐述不是很清楚

说自由和这个真理的本质

论述不充分

还有一些老师认为

说重点不突出

论证的深度欠缺

应注重细节问题的论证

也有老师认为

论述过多 批判甚少

较少涉及这个

福柯政治伦理思想中的缺点

还有老师认为说

应更多注意这个

处理福柯政治伦理思想中的

知识主体和政治主体的部分

也就是因为这两部分写的

可能相对的薄弱一些

应该加强

但从这个自我反思来讲

我对以上各位老师

提出的批评意见

进行了一个反思

一个就是什么呢

就在我这个写作的过程当中

这个论文的分析框架

和这个文本分析结合呢

仍然是不够紧密

我实际上整个一个分析逻辑

就是说我建立一个分析框架

然后把这个分析框架

应用于我对福柯文本的一种分析

但是两者之间的结合来看

就是从分析框架

这个文本分析的结合来看

仍然是不够紧密

可能还需要这个进一步加强

第二一个就是说

论文的结构来看

可能是有点过于宏大

难以充分的一个阐述

所以以后可能应该更加注意

把这个主题更加集中

细致分析这个

展现一个深刻的一个思想

第三个方面就是说

从分析问题来看

也许这个应该更全面

我对福柯的一个思想来说

可能更重于阐释这个

福柯思想本身的思想内涵

那么对于福柯自身的思想

所具有这个局限性的方面

也许这个注重不够

没有更多去把握

再有一个部分

要更多关注主流伦理的

一个关切所在

就是主流伦理

它可能更关切

比如说政治主体的部分

或者说知识主体的部分

那这个我这里面来说

可能侧重点没有完全体现

所以以后可能这方面

要进行反思

从这个对后续研究的展望来看

我想对于福柯的思想的展望

我们可以从以下部分

推进下一步研究

一个就是说对福柯思想

和古典思想之间的联系

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挖

而这个现在已经有国内学者在做

就是说福柯思想其实目前来讲

实际上来说

它并不是拒绝古典思想

它只是说开辟了一条

另一条不同以往的

通向古典思想的一种道路

所以说我们在理解

福柯思想的时候

如何挖掘福柯思想

它和古典思想之间进行联系

可能可以再深入的研究下去

第二个可能就是说

在我这个论文里面

实际上主要是从什么

主要是从德国传统

和与英美学者比较的角度

去理解福柯思想

那么对福柯和其它法国思想家

之间存在的一个思想联系

和它的差异

还没有进行这个有效的研究

所以后来可以进一步比较

和其它法国思想家

之间存在的一种理论渊源

或者说理论联系

这也是未来的一个

可以考虑的一个研究方向

第三就是说

对福柯思想的现实价值来

可以进一步分析

能够利用福柯的一个思想

去帮助我们理解这个

科学 权力和艺术的

一个现实意义

整个这就是我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从最后来讲呢

非常感谢这个

我这篇论文之所以能写到

现在这个一个结果

非常感谢导师

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指导

另外在我的学习的过程中

我也得到了

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指导

在此深表谢意

从这个论文评审的角度

无论是两位公开评审老师

还是两位隐名评审老师

对论文都作出了一个客观评价

给出了非常可行的批评与建议

在这里深表谢意

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答辩老师

参加了这个论文答辩

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

各位同学也深表谢意

我的汇报基本就到这里

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课程列表:

第1周 经管学院

-王鑫《国际化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答辩人王鑫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答辩实况

--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评价

--同学眼中的王鑫

--个人学术感言

第2周 化学系、金融学院、马院

-吴宇恩《Pt-Ni双金属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

--答辩人吴宇恩简介

--论文摘要

--吴宇恩答辩

--吴宇恩回答问题

--吴宇恩导师评价

--吴宇恩感言

-段昊泓《单原子层铑片及铑基二元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答辩人段昊泓简介

--论文摘要

--段昊泓答辩

--段昊泓问答

--段昊泓导师点评

--段昊泓采访

-刘凯《新颖拓扑结构的超两亲分子的构筑与功能》

--答辩人刘凯简介

--论文摘要

--化学系刘凯-个人答辩陈述

--化学系刘凯-问答及答辩结果

--化学系刘凯-导师评价

--化学系刘凯-个人感言

-谢臣哲《金融危机后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对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答辩人谢臣哲简介

--论文摘要

--五道口金融学院-谢臣哲-个人答辩陈述

--五道口金融学院-谢臣哲-问答及答辩结果

--五道口金融学院-谢臣哲-个人感言

-张祎嵩《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欧债危机和欧洲经济政策》

--答辩人张祎嵩简介

--论文摘要

--张祎嵩答辩

--张祎嵩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点评

--个人学术感言

第3周 工物系、自动化系、建筑学院

-吴文斌《基于并行技术的2D/1D耦合三维全堆输运方法研究》

--答辩人吴文斌简介

--论文摘要

--工物系吴文斌-个人答辩陈述

--工物系吴文斌-问答及答辩结果

--工物系吴文斌-导师评价

--工物系吴文斌-个人感言

-李月标《交通流缺失数据补偿算法的研究》

--答辩人李月标简介

--论文摘要

--自动化系李月标-个人答辩陈述

--自动化系李月标-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李月标-导师评价

--自动化系李月标-个人感言

-房宇巍《从采育镇会所设计九号地看传统住宅的当代建构》

--答辩人房宇巍简介

--论文摘要

--建筑房宇巍答辩

--房宇巍问答

-朱琳《以浅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园林并应用于凤河会所6号院设计》

--答辩人朱小琳简介

--论文摘要

--朱琳答辩

--建筑系朱琳问答

-杨睿《北京国家大剧院西侧街区保护与复兴设计策略初探》

--答辩人杨睿简介

--论文摘要

--杨睿答辩

--杨睿回答问题

第4周 建筑学院、航院、自动化系、计算机系、信研院

-邓施莹《应对南方滨海气候环境的酒店过渡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广西北海银滩假日酒店为例》

--答辩人邓施莹简介

--论文摘要

--邓施莹答辩

--邓施莹问答

-任兆欣《超音速两相混合层中颗粒弥散与响应机制的研究》

--答辩人任兆欣简介

--论文摘要

--任兆欣答辩

--任兆欣问答

--任兆欣采访

--任兆欣导师点评

-章佳杰《车路协同框架下信号灯配时优化方法设计》

--答辩人章佳杰简介

--论文摘要

--自动化系章佳杰-个人答辩

--自动化系章佳杰-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章佳杰-导师评价

--自动化系章佳杰-个人感言

-杨凯棣《孤立过饱和交叉口信号配时问题研究》

--答辩人杨凯棣简介

--论文摘要

--自动化系杨凯棣-个人答辩陈述

--自动化系杨凯棣-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杨凯棣-导师评价

--自动化系杨凯棣-个人感言

-秦利静《推荐系统模型与学习算法研究》

--答辩人秦利静简介

--论文摘要

--计算机系秦利静答辩

--计算机系秦利静问答

--计算机系秦利静点评

--计算机系秦利静采访

-吴成钢《Property Testing and Related Problems》

--答辩人吴成钢简介

--论文摘要

--信研院吴成钢-个人答辩陈述

--信研院吴成钢-问答及答辩结果

--信研院吴成钢-个人感言

第5周 环境学院、人文学院、物理系

- 哈米德《Methane Combustion over Lanthanum-based Perovskite Mixed Oxides》

--答辩人哈米德简介

--论文摘要

--伊朗留学生答辩

--伊朗留学生问答

--伊朗留学生导师评价

--伊朗留学生访谈

-赖尚清《朱子仁论研究》

--答辩人赖尚清简介

--论文摘要

--人文-赖尚清答辩

--人文-赖尚清问答

--人文-赖尚清教师访谈

--人文-赖尚清访谈

-姜海波《人的存在与作为真理之本质的自由》

--答辩人姜海波简介

--论文摘要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答辩陈述

--人文学院姜海波-问答及答辩结果

--人文学院姜海波-导师评价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感言

-刘军伟《拓扑晶体绝缘体和拓扑绝缘体的材料预测和性质研究》

--答辩人刘军伟简介

--论文摘要

--物理系-刘军伟答辩

--物理系-刘军伟问答

--物理系-刘军伟导师点评

--物理系-刘军伟访谈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答辩陈述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