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 >  13 清代建筑技术与艺术 >  第三节 >  案例赏析 2

返回《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案例赏析 2在线视频

案例赏析 2

下一节:案例赏析 3

返回《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案例赏析 2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举第二个例子

是故宫的太和殿

故宫的太和殿作为实例

再恰当不过了

因为它可能是清代建设的

重要性最高的一个殿宇

太和殿以前我们提过

它被称为九间大殿

周围加一圈廊子

所以立面上的开间十一间

而且太和殿营造在康熙三十四年

还有 康熙三十四年

有一个叫江藻的人详细地记录下

太和殿所有的建造细节和尺度细节

那这个细节包括什么呢

我们看这张图

太和殿这座殿宇

江藻的《太和殿纪事》里面

写得非常明确

“太和殿明间面阔两丈六尺三寸五分”

两边有八个相同的开间 叫八个次间

八个次间

每间的面阔一丈七尺三寸五分

周围廊 他们叫边间

这两边的边间面阔轴线距离

一丈一尺一寸

好 转到侧面

侧面边间因为是四十五度对称的关系

依然是一丈一尺一寸

后面也是一丈一尺一寸

山面的次间的面阔是

两丈三尺两寸七分

山面明间三丈四尺八寸五分

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概念呢

其实尺度是多么地零碎

我们再看剖面

在剖面《太和殿纪事》里面写的有

首先檐柱的柱高是两丈三尺

这个尺寸稍微完整一些

那接下来是金柱的高度

金柱的高度就是这一根

金柱的高度是多少呢

三丈九尺五寸

差这么多不到四丈

那匠人莫非跟自己过不去?

再往里 正中最高

从柱子的下皮木结构

一直到上面脊檩的上皮

叫正中最高

这个尺度记载的是七丈四尺五寸九分

太过畸零了 怎么回事儿呢?

一个巨大的问号

王璞子先生 傅熹年先生

对此进行了研究

并且都有论文发表

其中有一个代表性的观点

是傅熹年先生提出的

今天我们所见的太和殿

其实它的基址是明代天启留下来的

太和殿毁坏之后 康熙重建之前

他们所面临的是明代留下来的柱础

他们想要盖

盖在明代的柱础上的一个大殿

于是他们拿清朝的营造尺

来量明朝的基址

明朝的基址

原本是用明代的营造尺来量出来的

那势必会发生变化

那清朝人不得已

要精确地建造这个大殿的话

就要把尺度搞得尽可能地细一些

所以看到了我们平面上一些畸零的尺寸

很好的解读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

在平面上畸零

在立面上为何也是这样呢

为何在剖面上那些高度

这尺寸也不是整数

岂不是匠人真的跟自己过不去?

所以需要我们在此做更进一步地解读

来理解 也许在这中间

藏着有匠人设计的“小九九”

有他们对于建筑形象

尺度 比例上的追求

那这个追求就需要

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测量

结合2008年故宫太和殿大修

我和我的同事当时爬了太和殿的脚手架

量了很多细节尺度

最重要的是我们把这个斗栱

至少量了四分之一

而归纳出来太和殿斗栱高度等一些尺度

跟江藻记载的《太和殿纪事》

里面的一些尺度进行对比

然后逐渐地进行分析

其中有一个线索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这个线索是在清代《工程作法》

这本书里边记载的有一个细节

清代建筑檐柱高

说到檐柱高

往往不是指檐柱柱子的高度

它会把檐柱上面斗栱的高度计算进去

檐柱高要一直算到斗栱上面

那挑檐檩的位置

为什么这样?其实也好解释

作为一个建筑的缔造者

我经常希望能够控制建筑檐口的高度

因为古建筑出檐是一个标志性的一层构造

但出檐高度很难控制啊

出檐远一点近一点

椽子粗一点细一点

前面的飞子陡一点缓一点

都是不好调整的

但是我只要调整定好了

斗栱上面挑檐檩的高度

就是这个构件 图纸上面的这个构件

那基本檐口的高度我就可以控制下来

那所以《工程作法》里面所记载的檐柱高

这个高度很重要

我们把我们测量的这部分斗栱的高度

即所谓下层檐的斗栱

单翘重昂的一个七彩溜金斗科的高度

加到檐柱高里面

看看匠人是如何控制檐柱高度的

这个斗栱的高度是三尺三寸五分

这是我们经过复核

包括倒推营造尺的一系列复核

于是我们得到太和殿檐柱的“通高”

从这个挑檐檩到柱子的下皮的高度

就是三尺三寸五分

加上两丈三尺

这个檐柱通高就是两丈六尺三寸五分

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往回倒一页

看一看平面的记载

平面 明间的面阔

这个数据大家还记得吗?

两丈六尺三寸五分

出现在明间的面阔

也出现在剖面上太和殿檐柱的通高

换一句话说

太和殿立面正中间的部分

面阔和檐柱通高形成一个正方形

但是如果推论停留在这个程度

我们不甚解渴

可能还有更有趣的信息在后面

确实如此

下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它的金柱高度是三丈九寸五尺

而不是四丈

凑多一点就是四丈 为什么?

做一个简单的算术计算

两丈六尺三寸五分乘以1.5

答案是三丈九寸五尺二分五

二分五 匠人完全可以作为尾数省略掉

那么在太和殿的正立面

就不仅有这个正方形

而且算到金柱是一个1.5倍的正方形

于是我们可以说

当时匠人接手明代遗留下来的柱础

要设计太和殿

对于控制整个立面有些难度

毕竟是前人留下来的柱础

但是控制明间

和明间的金柱部

却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

在北京7.8公里的中轴线上

在太和殿这个最重要的位置上

穿着一个正方形

和一个1.5倍的正方形

当然如果我们的推论到此为止

也是觉得不够解渴

我们需要再做研究

研究的主题将集中在

为什么太和殿正中最高是

七丈四尺五寸九分

这样一个畸零的数字

是它要附会一个吉祥数呢

还是它藏着什么

构造 比例 逻辑在这个背后?

那我们可以这样计算

我们从太和殿金柱柱头的高度来算起

金柱柱头距柱脚三丈九尺五寸

斗栱总高 通过我们的测量

反映到四尺八寸五分

然后太和殿前后挑檐檩之间的间距的三分之一

基本是整个屋架的抬高

把这个高度两丈八尺九寸计算进去

再计算脊檩的高度

太和殿这个脊檩不是一个完全的圆形

削上下金盘 上面削平放扶脊木

下面要做垫板和脊枋

那这样一个圆的檩子构件削完之后

它所剩下的高度

一尺四寸 削完剩了一尺三寸四分

好 我们把这些尺寸加在一起

三丈九尺五寸 四尺八寸五分

两丈八尺九寸 一尺三寸四分

答案恰恰是七丈四尺五寸九分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解读的可能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小九九藏在背后?

我们现在没有答案

当我们有了更好的实测数据的时候

我们可以进一步倒推

看看除了这种解释的可能

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而这种努力将逐步地导向

全面地揭示清代匠人对于大木结构

及其比例尺度的把握方法上

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例子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课程列表:

9 元明时期的城市与建筑 上

-第一节

--元代的城市与建筑综述

--元上都与元大都

--元大都宫殿

--元代的宗教建筑

--元代的科技建筑

-第二节

--明代制度重建,城市与建筑综述

--明代的北京城

--明代的地方城市

-9--作业

-第九章讨论题

10 元明时期的城市与建筑 下

-第一节

--明代北京紫禁城

--明代北京皇家坛庙

--明代曲阜孔庙

--明南京孝陵与昌平十三陵

-第二节

--明代佛教建筑

--明代道教建筑

--明代教育建筑

-10 --作业

-第十章讨论题

11 清代建筑概述与紫禁城

-第一节

--清代建筑概述 1

--清代建筑概述 2

--Blank HTML Page

--推荐阅读与思考

-第二节

--清代紫禁城 1

--清代紫禁城 2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清代陵寝建筑

--参考文献

-11--作业

-第十一章讨论题

12 城乡生活与建筑类型

-第一节

--清代城市

--律制生活与衙署类建筑 1

--律制生活与衙署类建筑 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信仰生活与礼制宗教建筑

--工商行业与商业会馆建筑

--娱乐生活与演出建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2 --作业

-第十二章讨论题

13 清代建筑技术与艺术

-第一节

--中国与世界:艺术和科学&工程做法

--“准”建筑师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建筑匠 1

--建筑匠 2

--建筑匠 3

-第三节

--案例赏析 1

--案例赏析 2

--案例赏析 3

--html

-13 --作业

14 明清时期古典园林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1

--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2

-第二节

--江南私家园林

--岭南私家园林

--北方私家园林

-14--作业

-第十四章讨论题

1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第一节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北方合院式民居

--江南厅井式民居

-第二节

--南方厅井式民居

--东南客家土楼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设计成就

-15--作业

16 中国多民族的建筑

-第一节

--回族建筑

--满族、朝鲜族民居建筑

--蒙古族建筑

--新疆维吾尔族建筑

-第二节

--西藏地区的藏族建筑

--西南地区多民族建筑艺术

--多民族建筑小结

-16--作业

-第十六章讨论题

案例赏析 2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