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课程在构思特色方面贯彻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课程内容涉及方面追求全而精的原则,课件制作方面突出了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减少文字描述,以最精简的语言,表述最充分的含意。 (1)一是适应面广泛。既可以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又可以作为全校文科类各院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通识教育课。目前,该课程在四个专业6个班进行教学。 (2)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教育的重任,也是该课程的一项突出特色。文化史课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弘扬蒙古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通过学习古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与思维方式,既让学生掌握民族文化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又让学生学找到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多种方法。 (3)为现实服务;学以致用,以古看今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文化史学习的时候,要始终贯彻这一思想。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蒙古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授蒙古族文化史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筑牢共同体意识,为国家的强盛发展做出贡献。
开设学校: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科:文学文化、
本课程在构思特色方面贯彻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课程内容涉及方面追求全而精的原则,课件制作方面突出了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减少文字描述,以最精简的语言,表述最充分的含意。 (1)一是适应面广泛。既可以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又可以作为全校文科类各院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通识教育课。目前,该课程在四个专业6个班进行教学。 (2)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教育的重任,也是该课程的一项突出特色。文化史课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弘扬蒙古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通过学习古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与思维方式,既让学生掌握民族文化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又让学生学找到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多种方法。 (3)为现实服务;学以致用,以古看今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文化史学习的时候,要始终贯彻这一思想。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蒙古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授蒙古族文化史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筑牢共同体意识,为国家的强盛发展做出贡献。
-1.2 蒙古高原气候条件
--蒙古高原气候条件
-1.3 蒙古高原的土壤
--蒙古高原的土壤
-1.4 蒙古高原山川湖泊
--蒙古高原山川湖泊
-1.5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游牧生活
-1.6 游牧人的产生
--游牧人的产生
-1.7 蒙古游牧者的产生及哈姆克蒙古的产生
-1.8 以狩猎为基础的蒙古文化
-2.2 蒙古文使用过的文字
-蒙古人使用过的文字课后习题(单项选择题)
-3.2 回鹘文碑文
-3.3 回鹘文碑文
--回鹘文碑文
-3.4 回鹘文碑文
-3.5 回鹘文碑文
--回鹘文桦树皮文献
-回鹘文文献课后习题多项选择题
-回鹘文文献课后习题多项选择题
-回鹘文文献课后习题单项选择题
-4.1 八思巴文文献
--八思巴文文献
-4.2 八思巴文文献
--八思巴文文献
-八思巴文文献课后习题
-八思巴文献文献课后习题单项选择题
-八思巴文献文献课后习题单选题
-八思巴文献文献课后习题判断题
-汉文文献
-汉文文献课后习题多项选择题
-汉文文献课后习题多项选择题
-汉文文献课后习题多项选择题
-汉文文献课后习题判断题
-汉文文献课后习题判断题
-汉文文献课后习题判断题
-7.1蒙古文化特征
--蒙古文化特征
-7.2蒙古文化特征
--蒙古文化特征
-8.1 狩猎文化
--狩猎文化
-8.2 狩猎文化
--狩猎文化
-8.3 狩猎文化
--狩猎文化
-8.4 狩猎文化
--狩猎文化
-狩猎文化
-9.1 游牧文化
--游牧文化
-9.2 游牧文化
--游牧文化
-9.3 游牧文化
--游牧文化
-10.1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
-10.2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
-11.2 蒙古族狩猎文化
--蒙古族狩猎文化
-婚姻
-图腾崇拜
-图腾文化
-14.1 蒙古族象征文化
--蒙古族象征文化
-14.2 蒙古族象征文化
--蒙古族象征文化
-象征文化
-居住文化
-服饰文化
主讲教师宝音陶克陶教授,硕士生导师,蒙古国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蒙古族文化史》、《比较文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项目一项。出版《科尔沁文学概要》、《蒙古文学潮流论谈》等学术著作10部,参加统编教材一部,自编教材3部。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主讲教师(201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名师(2013)、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名师(2015)、自治区优秀教师(2012)。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10)、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负责人(2013)。主讲《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蒙古族文化史》等多门课程。该团队中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承担第一章、第二章的共16个视频,210分钟时长的教学任务。
主讲教师巨宝山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蒙古族文化史》、《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蒙古族地域文学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中国蒙古学》、《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他是该团队主讲教师之一,承担第七、第八两章的18个视频80分钟时长的教学任务。
主讲教师博·照日格图,作家、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出版《太阳的故乡》、《村庄》两部散文集、发表《猎人阿爸和他的猎犬》等中短篇小说多部。出版学术著作六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和第八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科尔沁文学创作奖、《散文选刊》奖、《花的原野》奖、国际蒙古学联合会与蒙古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二等奖、自治区学术研究政府奖等多种奖项。散文《太阳的故乡》、《爷爷的世界》、《在书店》被选入《高中语文》、《初中语文》、《小学语文》和《师范文选》等全国统编教材。《田头一颗烟》、《实习纪实》、《田野清风》被选入《大学文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讲《写作》、《文学概论》、《蒙古族文化史》等课程,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示范课教师、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他是该团队主讲教师之一,承担第三、第五、第六等三章共11个视频170分钟时长的教学任务。
主讲教师额尔德木图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先后承担《蒙古族古代文学史》、《蒙古民俗》、《神话学》、《蒙古地区文物古迹概览》、《北方民族考古》、《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学研究》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本人主持课题有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内蒙古自治区教坛新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一层次人才。他是该团队主讲教师之一,主讲第九章的8个视频110分钟时长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