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环境污染事件与应急响应 > 第一章 环境应急管理概论(下) > 第四节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现状 > 李干杰: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 谱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壮丽华章
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 谱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壮丽华章 李干杰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要系统总结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辉煌历程,立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谱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壮丽华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 战略部署不断加强 70年来,我国先后召开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从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到将可持续发展道路确立为国家战略,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治理力度持续加大 70年来,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和全过程控制,从点源治理到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我国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向污染宣战,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3—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26.8%,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41.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增至71%,劣Ⅴ类降至6.7%,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生态保护稳步推进 70年来,我国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国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千米,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全国的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约8%提高到22.96%。美国宇航局(NASA)2019年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近20年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动人。 执法督察日益严格 70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龙头,覆盖大气、水、土壤、核安全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各地区各部门严格监督执法,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有效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力度之大、执法尺度之严、守法程度之好前所未有:先后制修订9部生态环境法律和20余部行政法规,“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效果显著。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多个,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取得了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百姓点赞、解决问题的良好效果。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70年来,我国坚持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工作方针。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并实行八项环境管理制度。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环境与发展问题十大对策。进入21世纪以后,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税、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出台实施,排污许可制、河湖长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70年来,从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到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1988年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再到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一直到2008年成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职能不断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2018年国务院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强化了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四个统一”,实现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五个打通”以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贯通,在污染防治上改变了“九龙治水”的状况,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上强化了统一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国际合作不断扩大 70年来,我国批准实施了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2016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河北塞罕坝林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8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19年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我国举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弥足珍贵 回顾70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最重要、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和领袖掌舵领航,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民生。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污染防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制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人民群众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人们从意识向意愿转变,从抱怨向行动转变,加快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新篇章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引、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和金钥匙。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长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谋划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布局中,要善于领悟这一重要思想对大势的把握,不断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遇到问题、困难和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找方向、寻路径、求答案。 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守阵地、巩固成果,克服自满松懈、畏难退缩、简单浮躁、与己无关“四种消极情绪和心态”,落实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两手发力、点面结合、求真务实“六个做到”,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七场标志性战役,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将人民来信来访和举报作为精准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线索的“金矿”,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 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支持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雄安样板”,推动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硬约束,深化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继续推动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 加快完成所有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推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 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方、部门和企业,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围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专项任务开展统筹强化监督,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定点帮扶,推动解决突出问题。坚持严格监督与优化服务并重,进一步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防止处置措施简单粗暴。增强服务意识和本领,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服务平台,促进环境治理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支持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 推进“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坚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政策。发展绿色金融,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撑。加强国际交流和履约能力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际技术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 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坚决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着力培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Ey2trTmdEtzgRsxe1F4iQ
-第一节 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概念
-第一章第一节作业
-第二节 环境应急管理主要内容
-第一章第二节作业
-第三节 环境应急管理基本法律依据
-第一章第三节作业
-第四节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现状
--李干杰: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 谱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壮丽华章
-第一章第四节作业
-第一节 莱茵河概况
--2.1莱茵河概况
-第二章第一节作业
-第二节 震惊世界的莱茵河水污染事件
-第二章第二小节作业
-第三节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的损失
-第二章第三小节作业
-第四节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事故责任赔偿
-第二章第四小节作业
-第五节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的危害
-第二章第五小节
-第六节 莱茵河水环境治理
-第二章第六小节作业
-第一节 爆炸事故是如何发生的?
-第三章第一小节作业
-第二节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如何进行应对的?
-第三章第二小节作业
-2019年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培训班举办
-第三节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第三小节作业
-第四节 水污染事件有哪些危害和后果?
-第三章第四小节作业
-第五节 水污染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第三章第五小节作业
-第一节 建设中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第四章第一小节
-第二节 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
-第四章第二小节作业
-第三节 环境应急管理法定职责
-第四章第三小节作业
-第一节 环境风险管理
-第五章第一小节作业
-第二节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
--第五章第二小节作业
-第三节 突发环境事件预警
-第五章第三小节作业
-第四节 环境应急能力
-第五章第四小节作业
-第一节 伦敦烟雾事件的背景
-第六章第一小节作业
-第二节 伦敦烟雾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第六章第二小节作业
-第三节 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原因有哪些?
-第六章第三节作业
-第四节 伦敦烟雾事件有哪些危害和后果?
-第六章第四小节作业
-第五节 英国是如何治理大气污染的?
-第六章第五小节作业
-第六节 英国大气污染治理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第六章第六小节作业
-第一节 环境应急响应内容和程序
-第七章第一小节作业
-第二节 环境保护部门主要任务
--第七章第二节作业
-第三节 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
--第七章第三节作业
-【聚焦“无废城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的内涵、目标和建设路径分析
-第一节 雾和霾的区别是什么?
--第八章第一节作业
-第二节 PM10和PM2.5的区别是什么?
--第八章第二节作业
-第三节 北京市雾霾污染事件是如何产生的?
--第八章第三节作业
-【聚焦“无废城市”】规范危险废物管理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第四节 雾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八章第四小节作业
-第五节 雾霾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第八章第五小节作业
-第六节 北京空气重污染预警与预案
--第八章第六小节作业
-第七节 APEC蓝与阅兵蓝是如何取得的?你知道哪些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政策措施?
--8.7APEC蓝与阅兵蓝是如何取得的?你知道哪些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政策措施?
--第八章第七小节作业
-第八节 如何治理北京大气污染?
--第八章第八小节作业
-第一节 突发环境事件后评估概念
--第九章第一小节作业
-第二节 突发环境事件后评估实施
--第九章第二小节作业
-第三节 责任追究
--9.3责任追究
--第九章第三小节作业
-第四节 恢复重建
--9.4恢复重建
--第九章第四小节作业
-第一节 天津大爆炸事故的基本情况
--第十章第一小节作业
-第二节 天津大爆炸事件是如何引起的?
--第十章第二小节作业
-第三节 天津大爆炸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十章第三小节作业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四节 天津大爆炸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第十章第四小节作业
-第五节 天津大爆炸事件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第十章第五小节作业
-第六节 天津大爆炸的教训和启示
--第十章第六小节作业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