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西方哲学II:近代部分 >  第五讲 费希特、谢林哲学 >  5.1,费希特哲学 >  费希特哲学

返回《西方哲学II:近代部分》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费希特哲学在线视频

费希特哲学

下一节:谢林哲学

返回《西方哲学II:近代部分》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费希特哲学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西方哲学课程内容

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费希特的哲学

费希特是继康德哲学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家

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代表

他的历史地位通常被看做是继承了康德哲学

并且对后来的黑格尔哲学

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我们先来看一下费希特的个人的情况

费希特是1762年出生于德国

他的父亲是一个手工业者

家里一共有9个子女

他在所有的兄弟姐妹当中他是老大居于长者

由于他天资聪颖

在9岁的时候就在他人的资助下

开始接受学校的教育

从1780年开始

他先后在德国的耶拿和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

后来因为他的赞助人去世了失去了资助

但又在1784年的时候开始了

断断续续的就辍学了

仅靠家庭教师来维持生计

后来他接触到了康德哲学

深深的为康德哲学所吸引

应当说这是费希特一生当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

据说他在几个月之内

就通读完了康德的《三大批判》

他不仅因此彻底放弃了原来的决定论的思想

而且认为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也就是所谓理性的自由的空间

这对他后来的创立知识学体系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791年7月4号

据记载他这一天拜访了康德

但是由于他绝对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年轻人

所以康德并没有特别的接待他

结果他为了认识这位思想界的巨匠

他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赶写了一篇文章

叫做《试评一切天启》

在8月18号寄给了康德去审阅

康德当时收到这篇文章以后

发现这篇论文表述的正是自己的观点

而文笔的流畅又是自己所缺少的

他觉得非常满意

后来就主动的联系了费希特并且接待了他

在康德的推荐下这篇文章于第二年也就是

1792年正式出版了

但是这篇文章应当说是以

康德的道德哲学为原理

来批评天启宗教的一本著作

由于当时没有署名

所以很多人都误以为是期待已久的

康德本人的宗教哲学的批判

后来经过康德的澄清

费希特才名声鹊起被人们看作是康德的继承人

从1794年到1799年

是费希特整个哲学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

也就是他在耶拿工作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他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在康德之后也就是略稍平静的德国哲学界

形成了一场革命

这就是他的知识学体系的诞生

1799年由于受到宗教的迫害

费希特离开了耶拿到达了柏林

撰写了《人的使命》《论学者的使命》等著作

主要从事一些公开的演讲

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

费希特连续14次发表宣传爱国主义的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在德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10年他还就任了参与筹建的

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但是两年以后因为与当局的意见不合而辞职

1814年费希特因为感染了伤寒而病逝

费希特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

《略论知识学的特征》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以及《以知识学为原则的自然法权基础》

《知识学新论》等等

那么所有这些著作他其实都是以知识学

作为他的整个的哲学的命名

那么费希特的这个著作

他的这些所有的工作是要确立什么

是要确立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来建立他自己的哲学主张

因而费希特的整个的哲学思想

都是要批判康德哲学要确立绝对自我的立场

同时提出了关于知识学的基本的原理

那我们来看费希特是如何批判康德的

费希特认为这个虽然他认为它自己的哲学体系

跟康德的哲学毫无不同之处

但是他同时也发现了

康德哲学二元论的不彻底性

所以他一方面保持着对康德的崇敬心情

但另一方面

也对康德哲学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那么他的批判是说他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

是不完善的

因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里

康德的理论理性与他的实践理性之间

安插了一个物自体的存在

而这个物自体在费希特看来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为在康德那里物自体本身是什么

是完全不可知的

因而对费希特来说康德的这样一种

对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其实是不彻底的

因而他一再强调说

这种物自体就相当于是

一个我自身的存在

而他没有把我自身真正的当作哲学的主题

而仅仅当作了物自体背后的一个根据

因而他认为康德哲学在这里是不完整的

或者是不彻底的

而对于费希特来说我们根本没有必要

假设这个物自体的存在

因为一切知识的形式其实都源于自我本身

因而知识的质料也同样

是可以从自我之中产生出来的

因而对于费希特来说

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必须是一个明确无误

不证自明的最高原理

按照内在的必然性而推演出来的有机系统

于是费希特在康德关于实践理性

优先地位的原则的指导下

着手来解决康德哲学的难题

在这里所谓的实践理性优先

其实强调的就是一个自我的概念

在这里自我的概念如何能够实现

对于一切知识的形式和知识的质料的要求

所以如何理解自我的概念在费希特看来

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其实他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说明一切经验的根据

因而哲学本身应当作为一种认识论存在

在这里所谓的认识论在费希特那里

他把他理解为知识学

所谓知识学其实讲的是一种关于科学的科学

或者叫作科学学这是费希特

Wissenschaft or Wissenschaft*

这个德文词表达的含义

那么其实在他看来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当中

有两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一个是物本身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人类的理智

其实也就是从笛卡尔开始确立的心与物的关系

一切物的存在是否根据我们心的存在

才能够得以成立呢

或者说我们一切心的存在

是否能够真的导致物的存在呢

那么其实一切的传统的认识论无非就是在

心跟物之间产生了一个二元分立的关系

对于费希特来说如果我们抽去了物本身

我们就可以保留一个理智本身

如果我们把物抽去掉

我们就可以留下一个理智

可是如果要是抽取了理智本身

那么就只剩一个物了

显然哲学肯定不是在讨论物本身

或者说在费希特看来

我们一切哲学讨论的目的是要解决理智的问题

显然物的存在是一个可得质疑的问题

而只有理智的存在才是真正让我们关心的焦点

这就是为什么整个费希特的知识论

或者他的知识学讨论的全部都是关于自我

也就是关于理智本身的学问

通过这个方式他认为通过这个心跟物也就是

关于物跟理智的关系的问题

无非就是两种理论的存在

一个就是所谓独断论的存在

第二个是所谓观念论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够抛弃理智

而仅仅断定物的存在的话

那么在费希特看来它就属于独断论

因而独断论恰恰是强调物的独立性

物的独立性是以独断论的方式

那么另外就是以自我的独立性

来作为牺牲物的独立性为代价的话

得到的结果就是观念论的存在

其实对于费希特来说

无论是独断论还是观念论其实都是有错误的

因为它们两者其实都是放弃了另一个方面

而使得自己的一方面得以成立

费希特认为这里我们抛开物或者抛开物跟理智

所谓的这样的关系

我们应当进入什么

我们应当进入一个绝对自我的概念

这个绝对自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

二元对立的关系

它强调的是

把如何以自我的观念出发来说明

我们的自我是如何能够解释那个物的存在

因而在他看来所谓绝对自我既不是经验的自我

也不是超验的自我

而是所有自我意识当中的先验要素

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自我意识一般

我们刚开始接触费希特的时候

比较难以理解的就是这个所谓的

自我意识一般的概念是什么意思

其实自我意识一般是指抛开了

一切自我意识的内容

也就是说超越于一切具体的特殊的意识活动

和意识对象存在之上的那个意识本体

因而自我意识一般本来这里面有两个概念

一个是自我一个是意识

这个自我的概念强调的就是绝对自我

而意识的概念强调的是对自我本身的意识

因而只有当我们凸显了

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的时候

而这个自我的概念本身

又不依赖于一切物的存在的时候

我们才能够叫做它是自我意识一般

就像我们自我反省

在做自我反省的时候

我们总是把自我当做对象来讨论来处理的

因而自我意识一般其实就是

讨论作为自我的存在

以他的存在以他物的存在毫不相干的

一个对象的存在的意识

因而在这里绝对自我就变成了一切知识

跟经验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

那么费希特他强调的这个自我本身

其实更加凸显的这个自我

不是一个经验个体的人或者作为类概念的人

他说就连我们自己称为身体的自我

其实也不属于他所讨论的自我本身

因为这个自我他所理解的自我

其实讲的全部都是自我在做出一种意识到

把我跟他人区分开来之前

所形成的某一种自我意识

因而自我的概念是没有主客二分的

费希特在这里是没有主客二分的

而反过来说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

才使得主客可以被区分开来

所以这里的自我一定是主体的绝对的

自主性 独立性或者是能动性

确立在这样一种自主的概念之上的一个存在

也就是说一个讨论其实就是关于如何能够确立

把这样的自我当作一切知识存在的前提

那么不仅如此

费希特还特别提供了一个

关于如何理解这个自我概念的路径

那我们来看他是如何讨论这样的自我概念

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自我看作是什么

看作是如何能够在自我意识当中存在

并且使得这个自我意识

造成了我们一切意识活动

也就是意识事实行动根据的东西

因而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路径叫作事实行动

注意事实行动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讲的同样的道理

就是讲的自我的概念

因而事实行动也就是这些概念本身强调的是

一方面他强调的是行动者

同时也强调了行动的产物

它既是行动者又是行动的产物

既是活动中的一种东西

又是活动所制造出来的东西

那么这就是什么

它就是行动与事实本身

可能大家会觉得很奇怪

这里讲的前面一直在强调的是绝对自我的概念

也在强调所谓自我意识一般的概念

这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事实行动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事实行动跟前面所讲的意识

或者自我意识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在费希特看来所有的意识活动

都是通过事实行动来实现的

因而在这里的事实行动

其实就是纯粹的意识活动本身

所以对费希特来说所有纯粹的意识活动

其实强调的都不过是我们能够完成

使得我们的意识导致某一些物的存在

导致他的存在

导致一切对象的存在的一个出发点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只有在意识当中

产生的对象才能够被作为对象

放在我们的意识之中的过程

听上去很哲学但实际上又是非常现实的

因为当我们每一个人意识到自我的时候

从小时候开始从童年时期开始

所意识到自我的概念

恰恰是通过对他我的理解来实现的

因为如果没有他我所有的事物的存在

都变成自我

可是由于他我的存在

而使得自我真正的回归到

自己的本身一个对自我的完整的理解

因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费希特所说的事实行动

其实不过就是使得自我意识得以完成的活动

不仅如此

其实费希特对所有事实行动的了解

他是要满足我们对理智直观的认识

这个理智直观的概念是什么

其实理智直观对于费希特来说讲的

就是我们所能直观到的东西

使自我意识得以可能的事实行动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意识所导致的一个结果

从自我意识出发进入到事实行动

然后产生一个理智的直观

可以说理智直观是我们既是通过事实行动

所完成的一个结果

同时也是使得事实行动

能够达至结果的一个过程

这里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是说明

我们如何去认识自我

达到所谓的绝对的自我的认识

不过就是通过事实行动和理智直观完成的

我想大家对直观的概念并不陌生

因为直观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经常会使用到的一个概念

我们也会经常借用经验的直观

或者感性的直观来理解事物

这就是康德哲学当中经常会提到的感性直观

如何导致我们对事物一个知识性的一个把握

但是对费希特来说

理智的直观比感性的直观更为重要

因为理智的直观是抛弃了一切经验的内容

它实际上是在我们形成完全的主客二分之前

在没有形成主客二分的时候

我们所存在的某一种直观的能力

因而他把它叫作反思前的我思

或者是自我意识之前的自我意识

所以在这里对于费希特来说

自我 事实行动 理智直观

我们甚至可以看作它们是同一的

因为它们都达至一个所谓绝对的自我的存在

这就是费希特所希望提供的一个

他的关于自我的理解

这个自我的概念其实是完全反对了

康德的关于对象跟认识

也就是跟物自体的存在

关于跟我们的表象存在之间的关系的

这样的一个讨论

因为对康德来说由于物自体的存在

是不可认识的

而我们一切对事物的理解

都建立在我们的感性直观

所产生的表象的基础之上

因而对于费希特来说

其实我们完全不需要去预设一个物自体的存在

我们直接可以通过理智直观的方式

而达到这样一个绝对自我的理解

这就是费希特不同于康德之处

当然对于费希特来说

他不仅仅给我们提出了关于自我

或者绝对自我的这样一个思想

同时他也对如何能够完成自我的这样一种规定

给出了三个重要的基本原理

那么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这三个基本原理来说明

他的整个知识学建立在这三个基本原理之上的

第一个原理它叫作绝对无条件性原理

也就是自我来设定自己本身

注意

在这里自我设定自己其实讲的

就是一个同一律的概念

这里讲的就是同一律

什么叫同一律

我们知道就是A=A的概念

在这里A=A实际上它提供一个

无可辩驳的必然性的真理

但是对费希特来说

这里两个A的存在

这两个A的存在

其实预示了尚未证实的东西

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A=A的时候

我们这两个A既然它是一个A

我们说A=A是不是就等于是说A本身

如果就是A本身我们就不用讨论同一律了对吧

但是我们要讨论A=A的时候

我们就有两个A

至少在形式上我们有两个A的存在

可是由于第二个A跟第一个A

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等于关系

因而我们就毫不加以限定的条件

使得第二个A完全满足第一个A的要求

因而它就变成了那个绝对无条件性的原理

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从第一个A进入到第二个A

这是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满足的

这就是费希特所强调的一个第一原理

就是同一律可以提供一个必然真理

当然我们可以说A=A这个原理本身

其实是既是不可证明的

或者叫不需要证明的

但同时它本身也有一个天然的一个缺陷

就是它没有办法伸展出别的东西来

因为A=A恰恰它只是证明了自己

而不能证明自己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所以他引出了第二个原理

所谓的第二个原理就是建立在

第一个原理基础之上的

就是自我要来设定一个非我

自我设定非我其实讲的就是什么呢

就是讲的就是A不等于非A

或者说A不等于非A的概念强调的是什么

强调的就是显然A跟非A是不一样的

A不等于非A与第一条原理

A等于A同一律的原理是一样的

只是它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

从逻辑上来看这个也是无条件的

因为A不等于非A也是无条件的

这从形式上来说也是毫无质疑的

但是它同时它也是一个有内容的

当我们说A等于A的时候它没有内容

因为它完全是逻辑上一个形式关系

但是A不等于非A它恰恰是一个有内容的

为什么说它有内容

因为它设定了一个新的东西

这个东西就叫作非A

这个非A的存在

虽然它与A之间处于一个非等的关系

但是由于引用了非A使得A就变得不同了

就使得A变得不同了

因而对于费希特来说

这是在内容上有条件的原理

那么这条原理其实它的实质

就是要希望能够从作为万物存在的

本原的绝对自我去推演什么

推演出外部世界的存在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非A的存在

其实就为费希特推出万物的存在

找到了一个根据

这个非A也就是费希特所说的非我的概念

因为这个非A它是被对设出来的

因而它相当于我们意识当中的一个对象

或者世界或者自然的概念

因为绝对的自我只是知识的形式

以内容实在性根据

那如果没有非我的话

自我就只是没有任何内容

空洞的东西了

由于自我来设定一个非我

而使得这个非我变成了自我

能够实现自己自由的场所

因而作为自我的对立面或者是障碍

也可以看作是自我实现自身的一个动力

显然在这里

非我的存在恰恰体现了

费希特非常重要的辩证法的思想

这个辩证法就是通过非我来规定自我

它不是以自我来规定自身

而是通过非我来规定自我

那么这显然就要比他的第一个原理

就要更为深刻

这就是非我的重要意义

费希特不仅规定了从自我进入到非我

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他更提出了第三个原理

这个第三个原理叫作

在自我之中对设一个可以分割的自我

以与不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那么这条原理是说的什么意思呢

这条原理其实就说的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前面我们看到第一个原理是讲的是A等于A

第二个原理是讲的是A不等于非A

那么第三个原理是讲的什么

第三个原理讲的是A加上非A

也就是A与非A的关系

A加上非A会等于什么呢

A加上非A等于X

注意

这个X其实是它预设的

也就是说它预设一个另外一个东西

这个东西其实这个X就是最初的A本身

因为这个X已经是经过非A的洗礼的

经过对象的洗礼而导致第三个绝对的自我

因而A跟非A之间构成了一个X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

在第三个原理当中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与非我进行统一的过程

其实这一点关于非A

或者是关于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的观点

在后来的黑格尔哲学当中得到了

更为明确的阐释

这就是所谓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

都以对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发展

而最后的结果是使得自我

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也就是一切事物的存在

都是以自我否定的方式

而自我发展的

自我否定的方式的自我发展

表示着一个事物的存在

恰恰是不断的否定着自我原有的情况而发展

在自然界当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新陈代谢的现象

同时在人的自我生长过程当中

也是不断的克服自我

而使得自我得到升华的过程

所以费希特的这样一种观点

是非常符合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同时也对后来的黑格尔的辩证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第三个原理的重要意义是在于

在前面两个原理在形式上都是无条件的

但是第三个原理不同

它是用前两个命题所规定的

几乎是完全可以证明的

所以它在形式上是有条件的

为什么形式上有条件呢

因为它需要一个A同时又需要一个非A

因而它需要两个东西也就是一个A跟一个非A

最后才能形成一个X的存在

因而使得它变成了必须与第一条

跟第二条原理为条件

才能够构成第三条原理

但是第三条原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直接听从于理性的要求

所以在内容上来说它又是一个无条件的

所以它仅仅是形式上有条件的原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啊

其实费希特的这三个原理

我们可以说他们其实不过就是

通过正 反 合这三个方式

构成一个对自我的辩证运动的一个发展过程

所谓的正题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同一律的关系

A等于A的过程

而反题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

A不等于非A的过程

而合题就是A加上一个非A等于X的过程

那么表面上看这都是形式上的规定

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容是绝不相同的

因为A等于A它表示的是一个同一律

而这里表示的是排中律

其实排中律在某种意义上从逻辑上来说

它仍然是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那么最后A和非A的统一形成一个X

也就是最后得到了一个结合

这里就变成了综合律

显然从逻辑上来说

它们都符合一些形式上的要求

但是在内容上来说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从正题 反题 合题

实际上它们是有一个逐渐

一方面看到是一个下降的过程

所谓这个下降的概念就是它们的设定

是可分割的自我和非我

因为它们都离开了原来的绝对的自我

但是第三个行动却是上升的

从这看来它们是一个下降的

但是最后它又是一个上升的过程

所谓的这个上升就是使得

它在原来的事实形容当中

使得这样的一种自我的存在回到了自身

因而这里的X其实就是回到了

最初的这个自我A

所以这是一个辩证的运动的过程

这就是费希特所给出的关于所谓的

三条知识学基本原理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应当说这样一种关系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

其实它包含的是什么

包含的是关于实在性

也就是从正题开始看到它的实在性关系

反题来说它是一个否定性概念

对于合题来说它是具有根据性

好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费希特哲学

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因为我们这里知道费希特的工作

其实就是试图使得主观和客观达成合一

也就是说他其实是力图在主客观二分之前

所提出的一种关于自我的绝对的观念论的哲学

那么这样一种哲学它是与通常讲的

实在论的哲学是相对立的

但是他的重要的观点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比如说刚才我们强调一种

循环上升的过程发展的观点

以及从A到非A这样一个

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思想

以及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我想这些关系都导致了费希特哲学

他在整个的德国古典哲学当中

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然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意义

是在于他改进了纯粹主观的唯心论的哲学

推进了康德哲学的辩证法的思想

并且最终影响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形成

应当说黑格尔的客观辩证法的思想

应当感谢费希特

因为正是费希特的思想使得黑格尔

真正认识到辩证法其实是他整个哲学的灵魂

好关于费希特的哲学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收看

我们下次再见

西方哲学II:近代部分课程列表:

第一讲 早期近代哲学(一)

-1.1,引论

--引论

-1.2,文艺复兴(一)

--文艺复兴(一)

-1.3,文艺复兴(二)

--文艺复兴(二)

-1.4,弗兰西斯·培根哲学

--弗朗西斯·培根哲学

-1.5,笛卡尔哲学

--笛卡尔哲学

-1.6,斯宾诺莎哲学

--斯宾诺莎哲学

-1.7,莱布尼茨哲学(一)

--莱布尼茨哲学(一)

-1.8,莱布尼茨哲学(二)

--莱布尼茨哲学(二)

第二讲 早期近代哲学(二)

-2.1,洛克哲学(一)

--洛克哲学(一)

-2.2,洛克哲学(二)

--洛克哲学(二)

-2.3,贝克莱哲学

--贝克莱哲学

-2.4,休谟哲学(一)

--休谟哲学(一)

-2.5,休谟哲学(二)

--休谟哲学(二)

-测试题1--作业

第三讲 法国启蒙运动哲学

-3.1,引论

--法国启蒙运动哲学引论

-3.2,孟德斯鸠哲学

--孟德斯鸠哲学

-3.3,伏尔泰哲学

--伏尔泰哲学

-3.4,卢梭哲学

--卢梭哲学

-3.5,狄德罗哲学

--狄德罗哲学

-测试题2--作业

第四讲 康德哲学

-4.1,康德哲学(一)

--康德哲学(一)

-4.2,康德哲学(二)

--康德哲学(二)

-4.3,康德哲学(三)

--康德哲学(三)

-4.4,康德哲学(四)

--康德哲学(四)

-4.5,康德哲学(五)

--康德哲学(五)

-第四讲 康德哲学--测试题3

期中测试题

-期中测试题--期中测试题

第五讲 费希特、谢林哲学

-5.1,费希特哲学

--费希特哲学

-5.2,谢林哲学

--谢林哲学

-第五讲 费希特、谢林哲学--测试题4

第六讲 黑格尔哲学

-6.1,黑格尔哲学(一)

--黑格尔哲学(一)

-6.2,黑格尔哲学(二)

--黑格尔哲学(二)

-6.3,黑格尔哲学(三)

--黑格尔哲学(三)

-第六讲 黑格尔哲学--测试题5

期末测试题

-期末测试题--期末测试题

费希特哲学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