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六章 北宋词(四) >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1苏轼《定风波》赏析在线视频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下一节:6.2苏轼《临江仙》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1苏轼《定风波》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好同学们

我们下面开始讲

大学国文下的第六讲

也就是北宋词的第三讲

今天呢讲苏轼的两首词

和秦观的《鹊桥仙》

上节课我们讲了

苏轼的两首词

《江城子》

今天呢我们接着讲

苏轼的《定风波》

和《临江仙》这两首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首词啊作于

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也就是元丰五年

词人以一次途中偶然遇雨

这一件极平常的生活小事

来生发人生的议论

小词于简朴中见深意

于寻常处生奇警

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寄寓着超凡超俗

的人生理想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首词

先看词的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啊

写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中遇雨

所以词的开头第一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

穿林打叶之声

在这里是形容雨声

在这方面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

另一方面又以

莫听 二字点明

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见出性情

首句短促而有力

表现苏东坡的

哲思思想和他的道德修养

莫听

莫是一个入声字

莫听就是不听

不去听 不要去理睬

自然界的那个穿林打叶之声

这种不以此为萦怀

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就不妨

不妨吟诵着啸叫着

慢慢走

这句话很出乎常情的

人们在遇到下雨

又没有雨具的情况下

往往有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赶紧

找一个地方躲一躲雨

第二个呢

走快一点

走到下面有

可以避雨的地方

苏轼却不

两种方法都不采纳

照样冒着雨前行

吟啸着前行

而且徐行慢慢走

你走快一点

不是可以少淋一点雨吗

走到哪个下面一个地方

可以躲雨的地方

早一点很快走到那里

就可以少淋雨

他不在乎

他对自然界的这个风风雨雨

淡然处之

吟啸且徐行

徐行是慢慢地走

不改常态地走

我要走的路

我仍然走下去

不妨在雨中

照样舒徐地步行

何妨 两字透出一点俏皮

更增加了一种挑战的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的枢纽

以下的词情都由此而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竹杖芒鞋

作者当时啊

已经是47岁的年纪

在古人47岁算是老人了

因为古人一般寿命都很短

所以杜甫诗中就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很多人

包括我们熟悉的许多大诗人

像李白 杜甫

都没有活到七十岁

杜甫连六十岁都不到

所以四十几岁啊

靠近五十岁

也接近于算老人了

所以他拄着一个竹杖

穿着芒鞋

芒鞋呢我们是设想

大概是草鞋之类的

古人呢我们

当时下雨天

有条件的穿一些钉鞋

钉鞋呢是布做的

然后呢用桐油油上的几遍

它能防雨

当然我们今天可以穿胶鞋

穿这些不透雨的鞋子

既轻便又能够防雨

那时古人没有这个条件

穷一点的呢就穿草鞋

用草或者是废旧的破布

打的那种草鞋

布的草鞋这种

也有呢用麻什么打的

就称为芒鞋

词人拄着竹杖

穿着芒鞋

顶风冲雨

从容地行进

甚至比骑着马还要轻巧

这样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敢于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的

轻松喜悦和豪迈的情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 两个字

也就是不在乎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写心中事

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 古人穿的雨衣

蓑衣用那种蓑衣草编成

蓑衣草呢外面是光滑的

里面是像那个

泡沫塑料似的

那种一种草

过去呢把皮剥掉

可以用来点灯吸油的

那种能做灯草的

那种蓑衣草

到五六十年代的时候

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我们还经常都穿那种蓑衣

后来呢就有一种雨衣

雨衣呢也是用桐油油的

那种雨布做的

后来呢就有

一些塑料的雨衣了

这一句啊烟雨任平生

是讲的对待人生的风雨

的豁达态度

由自然界的风雨

引申到人生的风雨

作者呢当时正在经历

一场人生的疾风暴雨

他在乌台诗案当中

被关了130天

又被贬到黄州来四年多

这才是贬到黄州的第三年

第三年

也就是元丰五年

作者还将在黄州

再度过两个年头

这平生二字由眼前的风雨

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

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行我素

不畏坎坷的超然的情怀

这种形象非常高大

非常令人敬仰

我们试想苏轼这样一个

年纪已经半百左右的

而且呢头发也花白了

在这个风雨中

却拄着竹杖

穿着芒鞋

任凭风吹雨打

这种胜似闲庭信步

的这种气概

这种气概

词啊写到这里

已经刻画出一个高尚的

人格形象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下片

接着由这个

雨后的情景往下写

料峭春寒吹酒醒

因为小序里写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农历的三月初七

正好差不多清明左右

同志们想一下

清明一般是四月五号

阳历的四月五号

四月五号在北方

即使在黄州一带

天气还是很冷的

再加衣服全部淋湿了

再加寒风一吹

所以酒也被惊醒了

这里说微冷

没有过多地强调他的冷

微微感到冷

但是前面注意

风实际还是很冷的

前面用了料峭

料峭往往是形容寒风

冬天的风

现在尽管是春天

但是呢因为衣服被打湿了

所以一吹觉得这个风啊

还是一种刺骨的寒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在江南遇到暴雨季节

经常有这种雨过天晴

马上就有太阳出来

这种情景

我相信黄州啊

跟我们南京

也就是三四百里的路程

地理纬度是一致的

是差不多的

这里写雨过天晴

既与上片所写风雨相对应

又为下面的发生

人生的感慨作铺垫

山头斜照却相迎

快要接近于黄昏了

太阳已经接近山头

这个时候一场大雨过去

太阳又出来

又出现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再看刚才

经过疾风暴雨

吹打过的地方

就是刚才走过的来路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照样回去

萧瑟 跟前面的

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 两字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风雨

转扣前面的穿林打叶

后面的也无晴

又照应刚才的山头斜照

把作者对自然界的风风雨雨

和政治领域里的

风风雨雨啊

都淡然处之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仿佛刚才的那个

穿林打叶声

似乎都没有发生过

没有发生过

在诗人的这种思想境界

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

这饱含着人生哲理意味

的点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

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

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风雨阴晴

既属寻常

也毫无差别

社会人生当中的政治风云

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

这一点

苏东坡这首词啊

是借题发挥

他胸中有许多感慨和想法

因途中的遇雨而受到触发

而后便借此事

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写眼前之景

谈心中之事

因自然的现象

谈人生的哲理

于是便有了这一首

于简朴中见深意

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这首词啊

历来很受后人的看重

在这首词中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

表达他对人生风雨

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

他准备以不避坎坷

任其自然的态度

对待眼前和将来的

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一种坦荡的心胸

和泰然处之的

豁达的人生境界

一般来说

遭受打击之后

能够顽强地活下来

发一些牢骚

还活下来

坚强地活下去

就算很不错了

能够像苏轼这样

对待这种自然界的风雨

和政治风雨同样

淡然处之的很难得

这首词写于在贬谪黄州

这样的一个特定时期

是作者的一个自画像

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

吟啸徐行 的形象

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

处困境而安之若素

把失意置之度外的

精神面貌和阔大的心胸

除掉我们上面讲到

这首词的

用自然界的风雨

来比喻人生和政治的风雨

这样的修辞的方法之外

这首词啊在押韵上

有个非常独到的地方

大家看这个课件

定风波 苏轼

它这里的押韵啊

前后都是押的

第十一部的平声韵

这里像声 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

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迎

和也无风雨也无晴

都是押的

词林正韵的第十一部平声韵

但是中间却加了仄声韵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马和怕

是押的词韵

第十部的去声韵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都是押的

十一部的上声韵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都押的第四部的去声韵

在一个从头到尾

押的一个韵当中

中间有夹杂

押其他的仄声韵

这种韵称为抱韵

这样的用法并不多见

所以过去人们

看这首词的时候

更多的从内容上去分析它

没有注意这首词啊

在押韵当中

也是在平平的

这个平声韵里面

饱含着三处仄声

仄声韵

也仿佛在平静地对待

自然界风雨

和人生风雨的同时

作者心里饱含了

许多块垒

实际上作者

含义非常深刻

所以故意用这个抱韵

是独具匠心的

独具匠心的

所以整个词啊

在平淡中有起伏

在泰然处之中有块垒

所以这首词啊

非常 无论从艺术上

内容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极高的境界

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它甚至比

比起苏轼的有一些名篇

像《念奴娇 赤壁怀古》

像《水调歌头 中秋》

虽然它的知名度

不及那两首

但实际上就它的思想性

它的深刻内涵

这首词啊

是最有代表性的

是黄州词当中的精品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6.1苏轼《定风波》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