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在线视频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下一节:30.3《乡愁》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就诗歌本身而言

我们从第二部分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我用的标题是

如何乡愁 怎么诗歌

在如何乡愁这个部分

我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

比如说 乡愁这种情感

在人类的行程过程当中

它从来就有吗 什么时候开始的

如果有的话

那么古人的乡愁和我们今天的乡愁

是一样的吗

如果不一样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那么继续追究下去的话

乡愁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因为我们觉得

在接下来这乡愁产生的空间基础上

会分析到

乡愁最初的产生是和空间位移是有关系的

但是随着今天交通和通讯的发达

大家会发现

我们越来越对空间的问题在

技术层面上可以解决

比如你早晨可以在家里喝茶

下午呢去伦敦去看鸽子

晚上再回来就像从来没有出去一样

那么空间不再是问题

通讯的发达也使人

对于故乡的思念在技术层面上

很容易解决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乡愁还会永远存在吗

如果它存在的话

它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命题

意义在哪里

这是我们在大家即将解读作品的时候

提出的一些思考的问题

这也是我刚刚跟大家强调的

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一个根本的差别

就是我们不局限于对作品的解读

而是在一个宏观的

诗歌发展的视野

包括人类精神命题发展的视野

来解读一个具体的点

下面我们回应刚刚提出的

几个思考问题当中的第一问题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乡愁

那么我们知道

在学历史的时候大家知道

从猿猴转变到人

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但人类是从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开始

就产生了乡愁吗

很显然不是的

因为从情感的产生的角度来看

我们会注意到

乡愁的产生他首先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呢要一个稳定的故乡

来供它思念

第二呢要离开这个

故乡就是我们标题中所说的

身体位移

那么在人类生活的初期

这两个条件很显然都是不具备的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

人类大多情况下我们早期的先民

都是要依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

也就是整个家族共同努力

然后呢才能完成基本的生存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少分离

因为个体如果和家族分离

就意味着生存受到威胁

除此之外在早期的游牧民族阶段

逐水草而居没有稳定的居所

所以整个家族走到哪里

就迁徙到哪里

杂这种情况下很少有离散

所以他们也没有乡愁的体验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有乡愁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迁徙的频率增加

迁徙的原因有很多种

有的是为了谋生 有的是为了战争

对于女性而言呢 还有一个婚假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离乡的几率的增加

也就是我们说的身体的位移

导致了乡愁产生的空间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

离乡的人开始会思念亲人和故土

由此产生乡愁

这样的乡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这就是最初的起点

在我们传统文学当中

关于乡愁有很多角度有的是

比如说戌边士卒思念家乡

像很早期的我们称为

人类童年时期的歌谣的诗经中

就有这样的作品有一篇叫东山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蒙

那这样一首诗歌呢

就写的是戍边士卒对于家乡的思念

那么除了这样的情感之外

还包括远嫁的妇女

对故国思念而不得还的愁苦

这在诗经中也有例子

比如说《诗经 卫风 河广》这篇中 写

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

这首诗呢写的就是远嫁的女性对于

故国的思念

除此之外呢 乡愁还在很多领域内

或者说因为很多原因导致的乡愁

在文学作品中 都有不同的体现形式

那对于中国的传统诗歌而言

最经典的一个形式大家最熟悉的

就是李白《静夜思》当中的一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几乎成为中国诗歌中

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

就是离乡的游子

一种普遍的思念的情形

凝定成一个固定的姿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看到

空间的位移的产生

身体位移的产生

诗人或者个体生命对故乡的远离

由此产生这样的情感

就决定这样的情感 乡愁在诗歌当中

产生 繁衍 并且不断地发展

这就是乡愁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

存在情况

那接下来呢我们就会看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刚刚跟大家说过

现在通讯发达 交通发达

故乡不再遥远

技术层面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的

个体生命和故乡的距离导致的

乡愁的这种情感

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

人可以随便地离开家乡

也可以很轻易地就回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空间对乡愁的影响力

就开始弱化了

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

人可以早晨离开家晚上呢就回来了

这种情况下 乡愁还存在吗

如果存在的话

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具有古典的这种古老的情感的同时

它会产生现代特质吗

这是我们下一个板块

将要跟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我们第二个探讨的问题呢是乡愁的范围

是故乡的半径

在这个部分

我将具体的通过余光中的乡愁诗的解读

来给大家看一下

在现代的乡愁诗当中

我们在哪些维度上

继承了古典的元素

又在哪些角度上

出现了现代质感

由此告诉大家乡愁这种情感

从古典到现在

它的一个基本的变化过程

那首先是《乡愁》的古典维度

在我刚才的介绍

乡愁主题的发展过程当中

大家可以看到古典时期的乡愁

是由空间阻隔而产生的

那么这种产生的乡愁呢

在余光中的这首诗当中也可以看到

这首诗当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

在这个当做

余光中曾经自己回忆过

这首诗很写实

小时候因为在寄宿制学校上学

所以要给母亲写信

所以邮票呢是当时情感凝定的一个元素

长大以后 结婚以后

去美国求学 要坐船

漂洋过海到美国去

那么船票呢就连接了他和

妻子之间的这种关系

第三段呢写到坟墓

就是生死之间

最后写到海峡两岸这种故国之情

那么我们说

他最初的情感起点

还是有空间阻隔产生的

有家不得归的这种情感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活动半径延伸

导致了他的活动的范围

乃至情感层次

既有对古典的延续

又有更为丰富的一点

比如说从亲情写到爱情写到生死

写到故国之情

在古典诗歌当中

往往是单纯的对于故乡亲人

和故土风物的思念

跟古典时期单纯的维度相比

乡愁继承了古典的以空间的阻隔

产生的情感模式的情况

使他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这跟他活动半径的延伸

有密切的关系

除了乡愁的古典维度之外

这首诗 我们还重点分析它的现代质感

也就是说 他不仅延续了古典乡愁诗歌的

继承

如果说一首现代诗

他仅仅是用白话

重述了古典诗歌中

被重述了无数次的情感的话

那她可能不能对我们现代人的情感

引发共鸣

这首诗歌在写作过程当中

很好地通过意象的使用

形成了现代质感

在这个当中我们首先跟大家比较一下

我们使用的意象

这首诗当中他第一个使用的意象

就是邮票

那我跟大家说呢

相对于古典时期的意象来说

邮票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现代质感的意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大家之前学过古典诗歌

知道在古典诗歌当中

乡愁或者说乡情的传递

通过什么呢 很多诗歌都会写道

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当中写到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李清照也在她的词中表达过类似的情感

那就是古人讲到呢

古人传达乡情用的是鸿雁

用的是鱼

用的是明月千里寄相思 用的明月

这首诗使用的

第一个意象就是邮票

邮票是现代工业社会

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产物

它是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英国

这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脉络是相一致的

英国是现代工业文明起源的国家

邮票本身带有一种商业气质 一种票据

这根古典时期 人靠传书

靠鱼雁传书有很大的差别

除了邮票以外

我们看到他使用的第二个意象是船票

船票也是非常具有工业气息

也就是区别于我们说的农业质地的

那么鸿雁 鱼 明月这些东西

都是跟大自然密切相关的

在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是很大的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

然后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节奏

所以他即便是传递乡情

也用的是鸿雁 鱼 明月 这样的意象

那么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之后

我们看到在余光中的诗歌当中

很明显地体现了在意象使用的变化上

首先是邮票

我刚才分析了

邮票具有非常典型的

现代工业文明的特质

接下来的船票也是如此

古人乘船吗 也乘船的

李白的诗歌中有

那个《赠汪伦》就是送汪伦乘船的

但是古人没有明显的票据性质的那种船票

直到我们读到现代作家沈从文《边城》当中

还能看到

《边城》当中写渡船老人和狗

这个渡船老人就是翠翠的爷爷

他在开船的时候也不使用船票

这样一个票据的

所以船票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

很明显的带有工业气息的意象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可以看到

乡愁这首诗歌

在情感维度上延续了古典诗歌

由空间产生的这种乡愁

那么在意象的使用上

也很明显地体现了它的现代质感

这就回应了我刚刚说的一个问题

在这首诗歌当中

如果说一首现代诗

他仅仅是用白话

重复了古典诗歌中的情感的话

那她很难在现代情感对接当中

引起我们的共鸣

这首诗在这一点做的很好

这就是我们强调说的现代质感

除此之外

我们将之前提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在对余光中的介绍的时候

我曾经告诉过大家

乡愁这首诗歌

不仅仅是情感的回归

也是艺术上的反向

也就是余光中作为诗人

他从早期的对于西方现代诗歌的追慕

模仿了很多西方诗歌

非常晦涩难懂

再到我们今天读到的乡愁这首诗

大家会发现

它非常容易读 简单 浅显

而且节奏很明快

而且有大量的文字的重复

这是我们之前说的

它一定程度上带着民谣性质

或者说童谣性质

这点我们跟诗经当中做个比较

能够看出来

我么说形式特点是简单 清浅 纯净

具有童谣质地

那么这个特点是通过

字数相同 句式一致

以及诗句部分内容多次重复

可以看出来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