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 >  第五单元 跨界对话:李强、格非、郝景芳 >  5.2.2 郝景芳:现实与虚构(上) >  02

返回《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02在线视频

02

下一节:03

返回《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02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今天回到学校

真的非常开心

能够见到学校的同学们 老师们

我也从我学校的经历出发

然后讲一讲我对于文学

对于现实的一点点看法

我之前学物理后来又学了经济

但是我业余从事小说创作

经常会有人问我说

你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学科

你是如何学的

我今天其实是来分享一点点

我的小的经验

如果你想要学一些新的学科

你不妨进行小说创作

以小说创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动力

我们都知道说人其实是一个目的导向的

当你有了一种目的

你其实会非常高效地

有动力去调动起你的全部智力

所以当我们学一个学科的时候

不妨考虑进行一下小说创作

老师也可以布置一下这样的课题

我们学政治学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政治体制

我们学社会学

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我们学物理化学

都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一个新的星球

在创作的过程中

在你有自己的水晶球世界的时候

你就要从天上俯瞰这个世界

你就要考虑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自然 天文 地理 人文

社会 历史 政治

在这样的过程中

其实你的学习效率会达到最高

你会根据这样的过程

去思考过去的那些理论

为什么前人是这样说的

前人其它的制度是这样设计的

所以呢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

是最有效率的

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

我2006年开始在清华读研

2007年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个长篇小说

我就是想要做这样的设计

写一个地球上的世界

写一个火星上的世界

然后因为这样的目的

我就进行了一些选课

我去其它的一些系

旁听了很多很多门功课

有政治史 思想史 制度史

还有一些人文的课社会学的课

在这样的课呢我原本的打算

是给我的小说设定

做一些基础的背景的研究

但是后来我越来越深地

喜欢上了这些课

这些分享呢

是我当时旁听这些课的一些笔记

我后来回想起来

那些课还都是非常美好的记忆

也就是在这些课上

我聆听了李强老师的教诲

格非老师的教诲

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的

第一重意义就是

它让我能够更积极地

去理解这些学科的知识

对我来说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

它让我明白

这些学科之间的区别与它们的共性

实际上这些学科旁听得越多我越喜欢

越喜欢越想深入地去了解

到最后自己走上经济研究的这条路

我会发现这些学科其实它们之间

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它们研究的内容

而在于它们使用的语言

实际上这些学科它们研究的

都是同样的事物

只不过呢它们可能各自有各自的角度

就像我们在盲人摸象

有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

有人摸到了鼻子

有人摸到了大象的脚

但实际上我们摸的都是同一头大象

与之相对的就是西方有一个谚语

叫做房间里的大象 屋中的大象

它说的呢就是

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

有一个非常庞大一个事物

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它

但是所有人都没能把它说出来

这个事物就叫屋中的大象

其实我们所有这些学科

它们都有一个共性

它们都研究的是某一样

共同的它们关心的事物

这个事物的名字就叫世界

世界其实出于佛语

古往今来谓之世

上下四方谓之界

世界就是我们所处的时空

与之相应的呢就是宇宙

宇宙这个词出自《淮南子》

也是上下四方谓之宇

古往今来谓之宙

宇宙也是时空的概念

时间 空间 人世间

当我们真正地抽离出来

站在一个很远的位置

去俯瞰这个世界

就像我们创作小说看到的那个水晶球

这个你创作出来的世界

我们在研究的时候

我们也是采取了同样的视角

我们站得很远我们遥望着这个世界

当我们真正地生活的时候

我们是这个人世间的一个角色

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

我们的平时的焦虑 迷茫 委屈

其实都源于我们处于人世间

我们是它其中的一个角色

我们在人世间一个特定的

很小的一个位置上

我们身处其中 所以为之动容

但是当我们真正有了一种抽离出来

我们站在很远有了这样一个旁观的

俯瞰的一个视角的时候

我们会突然从自己自身

日常生活当中的烦恼中跳出来

有了这样一个遥远的观察

和对它的触摸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世间

看到它的结构它的处境

它的前世今生

有了这样的一个视角

其实人才真正有可能

从你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中走出来

所以实际上这个就是文学

给我的更深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让我有动力

去学习这些学科

更多的是它让我有了这样的一个视角

这才是我真正从日常生活中

很多困境中走出来的

最大的内心的动力

有人问我说

你是如何看待文学的现实性

你写下的小说作品和现实的关系

我是很关心文学的现实性

但是我关心的是抽象意义的现实

什么叫抽象意义的现实

我想在座清华的学生最熟悉不过了

抽象意义的现实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模型

在我们学物理的时候

其实很多人都会问我

你们为什么要研究一个无摩擦的平面

我们千百次地做这种题

一个滑块从一个无摩擦的平面上滑下来

那大家总是问现实当中

永远没有一个无摩擦的平面

我们所有的平面都是像这样

很粗糙 凹凸不平的

那为什么要研究一个无摩擦的平面呢

实际上只有从这样最抽象的

并不存在的处境的研究中

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说

我们现实的这些粗糙的平面

是如何运行的

如果不理解无摩擦的平面

就没有牛顿定律

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理解

在一个粗糙平面上的运行

现实总是很复杂

很多很多种复杂的因素交缠在一起

但是我们要研究一个更纯粹的环境

才能把其中真正的机理研究出来

而对于我来说

文学的抽象意义的现实

就是这样的无摩擦的平面

实际上文学很多时候是思想实验

这个和我们在物理学中

进行的这样的思想实验非常像

只不过文学家

他所进行的是人性的实验

所有的文学家 好的文学家

他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实验艺术家

他给我们其中的角色

设置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处境

他们在里面面临着两难

在这样一个抉择过程中

让我们对人性有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人性实验 这样的文学实验

也是让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视角

实际上像列夫·托尔斯泰

他给安娜·卡列尼娜

设置了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当你和一个(条件)优越的

但是却不爱的人在一起

而面对了一个短暂的激情

你如何处理 如何抉择

当你去选择了你的激情

你接下来的心境会如何变化

你会获得幸福吗

你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

当你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你的心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样的一些实验

和我们做的思想实验非常像

卡夫卡写了一个永远到不了的城堡

这个城堡在现实中绝不存在

但是这个城堡又似乎无处不在

加缪写了一座鼠疫之城

这座鼠疫之城在现实中也从未存在

但是他写到了其中每一个人的

所有的处境

又好像是那么的真实 那么存在

所以文学其实它是

在一种很遥远的尺度上

在一个很抽离的视角上

给我们设置出了这样一个又一个的

思想实验

让我们去想

人如果到了这样一个环境中

他会如何选择 他会如何做

而就在这样的思想实验中

我们能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

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会更深

我们就是从这样的不存在中

更好地去理解存在

而文学和我刚才上面说的那些

政治学 历史学 社会学 物理学

对这个世间的观察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就是文学它是既出世又入世

它在视角上

它在对这个世界的抽离上

和那些学科很像

但是它在真正的书写方式上

它是用入世的带有温度的

带有细节的语言去描述

其它那些学科

本身就会用一些冰冷的语言去描述

这个远远的冷冷的旁观

而文学远远地冷冷地旁观

但是又用最热度的文字去书写

所以文学家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

实际上他在不停地出世与入世

他在这个出世的冰冷

与入世的温度之间始终在进行切换

我记得在格非老师的小说课上

他问过我们说

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家

一定要写一些虚幻的东西

为什么《红楼梦》最开篇不写贾府

而是一定要写一棵草

和一颗石头的木石前盟

为什么像《水浒传》

不一开始就写造反

而是要写一座碑

碑里面出来黑色的妖风

这些妖风从天上投入到人世间

成了人世间的108好汉

实际上中国的艺术家

中国古典的文学家

最理解这种出世与入世

双重视角之间的不停切换

一定要在最开始设定

这样的一些虚幻的背景

就使得所有的读者

一瞬间有了一种

我们从上天俯瞰红尘的

一种俯瞰的视角

我们是从一个神话的视角

去俯瞰这个人世间的冷暖

在从这样的俯瞰中

我们最后投身到了

这种大家族的喜怒哀乐

我们投身到了这个世间的造反与运动

所以我们最终这些文学

写的并不是任何一个角色

他自己的喜怒哀乐

而是写的我们整个红尘人世的

喜怒哀乐

所以文学在这个意义上

能够让我们对这个世间

有了更深的更多层次的理解

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课程列表:

导论

-1.1 单元公告

--html

-1.2 邱勇:打造新人文格局

--导论

第一单元 文学:格非

-1.2【阅读】格非:《文学的邀约》

--单元读物

-1.3.1【讲座】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01)

--01

-1.3.2【讲座】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02)

--02

-1.3.3【讲座】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03)

--03

-1.3.4【讲座】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04)

--观众问答篇

-1.4.1【访谈】格非问答录(01)

--格非问答录(上)

-1.4.2【访谈】格非问答录(02)

--格非访谈录(下)

-第一次练习

第二单元 国学:陈来

-2.2【阅读】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单元读物

-2.3.1【讲座】陈来: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传统

-2.3.2【讲座】陈来:如何看待传统?

--如何看待传统

-2.3.3【讲座】陈来:传统与现代化

--传统与现代化

-2.3.4 【讲座】陈来:传统与当代中国

--传统与当代中国

-2.3.5【讲座】现场问答

--现场问答

-2.4.1【访谈】清华国学社的“前世今生”

--01

-2.4.2【访谈】儒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奠基

--02

-2.4.3【访谈】儒家思想应追溯到孔子之前

--03

-2.4.4【访谈】儒学的来源和儒学的意义

--04

-2.4.5【访谈】陈来:“儒学就生活在你的心里”

--05

-2.4.6【访谈】儒学为社会提供价值理性

--06

-2.4.7【访谈】时代忧虑:追求成功与价值约束的分离

--07

-第二次练习

第三单元 社会学:李强

-3.2 【阅读】李强:《社会分层十讲》

--单元读物

-3.3.1 【讲座】什么是橄榄型社会结构?

--1.什么是橄榄型社会结构?

-3.3.2【讲座】中国目前是怎样的社会结构?

--2.中国目前是怎样的社会结构?

-3.3.3【讲座】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

--3.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

-3.3.4【讲座】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需要什么条件?

--4.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需要什么条件?

-3.3.5【讲座】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

--5.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

-3.3.6【讲座】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6.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3.3.7【讲座】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

-3.4.1【访谈】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及其发展

--1.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及其发展

-3.4.2【访谈】李强与社会学的第一次接触

--2.李强与社会学的第一次接触

-3.4.3【访谈】社会学研究强调尊重事实

--3.社会学研究强调尊重事实

-3.4.4【访谈】从社会结构研究到关注底层社会

--4.从社会结构研究到关注底层社会

-3.4.5【访谈】最基础的研究是社区研究

--5.最基础的研究是社区研究

-3.4.6【访谈】社会学三大问

--6.社会学三大问

-第三次练习

第四单元 伦理学:万俊人

-4.2【阅读】万俊人:《正义二十讲》

--单元读物

-4.3.1【讲座】引言

--0

-4.3.2【讲座】万俊人:何为正义?

--1.何为正义

-4.3.3【讲座】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

--2.正义为何如此脆弱

-4.3.4【讲座】万俊人:正义如何不再脆弱?

--3.正义如何不再脆弱

-4.3.5【讲座】万俊人:正义的远景(上)

--4.正义的远景(上)

-4.3.6【讲座】万俊人:正义的远景(下)

--5.正义的远景(下)

-4.3.7【讲座】问答环节

--6.问答环节

-4.4.1【访谈】 伦理学家的启蒙:国学与西学

--01

-4.4.2【访谈】 贵族的学问和穷人的学问

--02

-4.4.3【访谈】 从伦理学到政治哲学

--03

-4.4.4【访谈】 清华哲学系的复建

--04

-4.4.5【访谈】 伦理学的范畴与伦理学家的使命

--05

-4.4.6【访谈】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

--06

-第四次练习

第五单元 跨界对话:李强、格非、郝景芳

-5.2.1本期简介

--6.2.1本章简介

-5.2.2 郝景芳:现实与虚构(上)

--02

-5.2.3 郝景芳:现实与虚构(下)

--03

-5.2.4 李强、格非、郝景芳对谈(上)

--01

-5.2.5 李强、格非、郝景芳对谈(中)

--02

-5.2.6 李强、格非、郝景芳对谈(下)

--Video

-5.2.7 问答环节

--07

第六单元 礼学:彭林

-6.2【阅读】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html

-6.3 【讲座】彭林:走出半人时代

--01

-6.4【讲座】彭林:人之所以为人 礼义也

--02

-6.5【讲座】彭林:礼乐人生

--03

-6.6【讲座】彭林:《芈月传》婚礼中的错误

--Video

-6.7【讲座】彭林:礼乐教化与君子风范

--Video

-6.8【讲座】问答环节

--Video

-6.9【访谈】彭林:与传统文化结缘

--01

-6.10【访谈】彭林:“陪我度过不堪回首的日子”

--02

-6.11【访谈】彭林:命运的大转折

--03

-6.12【访谈】彭林:礼乐双修走出半人时代

--04

-6.13【访谈】彭林:君子风范

--Video

-6.14【访谈】彭林:礼的缺失与重建

--Video

-第五次练习

第七单元 汪晖

-7.2【阅读】汪晖:《颠倒》

--html

-7.3【讲座】汪晖:人文学科的诞生

--Video

-7.4【讲座】汪晖:两个“脱离” 当代人文学科的重构

--Video

-7.5【讲座】汪晖:从东西/文明之争到科学/人文之辨

--Video

-7.6【讲座】汪晖:两场论战与知识问题

--Video

-7.7【讲座】汪晖:当代人文学科的挑战

--Video

-7.8【讲座】观众提问

--Video

-7.9【访谈】汪晖:思想史研究

--Video

-7.10【访谈】汪晖:鲁迅和我

--Video

-7.11【访谈】汪晖:我为什么要研究二十世纪

--Video

-7.12【访谈】汪晖:我和《读书》

--Video

-7.13【访谈】汪晖:谈谈知识分子

--Video

-7.14【访谈】汪晖:人文学科的兴起

--Video

-7.15【访谈】汪晖:人文学科的当代挑战

--Video

-7.16【访谈】我爱问汪晖

--Video

-单元习题

02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