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在终南读唐诗 > 第六章 佛性禅宗与唐诗 > 6.5 禅悟——变易无常 > 6.5 禅悟——变易无常
同学们
这一节我们来讲禅悟
变易无常的禅悟
变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一个重要层面
古人仰观于天
日月星辰按照自身轨道运行
俯察于地
四时风物也在周流更新
宇宙以它流动的状态而呈现
一切都遵循着
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的
这样一个规律
万物都在时刻地变化
人事也是如此
因而《周易》中就说道
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佛禅也讲求变化
给它命名为“无常”
佛教三法印
有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寂静
在三法印中
其中之一即为诸行无常
就是在谈世间法没有常态
无时无刻不在变易
所以在佛教看来
世界有成 住 坏 空的规律
对于动物
有生 老 病 死的轮回
思想有生 住 异 灭的循环
人在天地间
如果能通晓宇宙的变易和无常
便能去除对常态世界的执着
生活就多了几分淡定和宁静
首先 我们来看终南山中的无常
在终南山的诗歌当中
对无常的抒写
有物质上的成住坏空
也有人事上的物是人非
甚至有交游上的聚散无期
首先 在于物质上的无常方面
有成 住 坏 空
佛教认为
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因缘和合
而生的
随着因缘分散而灭
物质都是经历了
生成 持续 破坏 空灭后
然后又进入到下一轮的
生成 持续 破坏 空灭
是如此循环的
王维在终南山中的辋川别业隐居
他写下文杏裁为梁 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 去作人间雨
文杏本身是树
将它裁剪为木梁
香茅本来是一种香草
将它聚合而成当屋檐
文杏馆非常高
云在梁栋之间相生
转眼间又化成雨从天而降
文杏 香茅 云
都是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
转而变成另一种形式而存在的
顾可久曾经评价这首诗
他说 当是馆在空山中云
然景色虚旷可想
虽然这首诗着力去描绘
文杏馆的景色
然在言语的背后
读者确实能看到世界变化之妙
作为树的文杏
从生长 繁盛到被砍
这是作为树的文杏的成住坏空
当被砍伐后
文杏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它转而被剪裁为木梁
成为文杏馆的一部分
随着文杏馆
进入到下一轮的成住坏空当中
香茅也是如此
作为植物
它按照成长 成熟
干枯的规律循环
这是前一轮的成住坏空
诗人将枯草收集在一起
用作屋檐的材料
从此当成文杏馆的一部分
随着文杏馆的建成
而进入到下一轮的成住坏空
天上的云由水气的蒸腾而形成
从而作为云的存在
当因缘条件变化之后
它又转变成人间雨
化作云是它的前一轮成住坏空
而后变成雨
随着雨就进入到下一轮的
成住坏空当中
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
没有永恒的存在
这就是无常
第二 我们来谈一下人事的无常
也就是物是人非
诗中有说
翠微寺本翠微宫
楼阁亭台几十重
天子不来僧又去
樵夫时倒一株松
翠微宫本来是唐代初年
高宗避暑的太和宫
根据《唐会要》记载
武德八年
也就是公元625年
那一年的4月21日
他建造太和宫就在终南山
在贞观十年
也就是公元636年的时候被废掉
后来贞观二十一年
也就是公元647年的时候
太宗偶然感风寒
公卿就进言
说在太和宫的原遗址上进行修葺
阎立本就负责了此项工程
包山为苑
建成后还将原先的太和宫
改名为翠微宫
成为唐代四大行宫之一
贞观二十三年
那一年的4月
玄奘陪唐太宗李世民来到翠微宫
并且在5月24日
在他的翻经院中去翻译出
至今流传最广的《心经》译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那一月的26日
太宗就在翠微宫中驾崩了
高宗即位之后
将翠微宫改成为翠微寺
骊山的游人游览故地
从翠微寺本翠微宫
联想起历史的一幕幕场景
他说楼阁亭台几十重
它由天子行宫到僧人寺庙
再到如今的樵夫在此伐松
世间的流转 人事的变易
没有永恒的状态
在这时间的跨度下
诗人看到了无常
“诗豪”刘禹锡
他经过翠微寺的时候也感叹
吾王昔游幸 离宫云际开
朱旗迎夏早 凉轩避暑来
汤饼赐都尉 寒冰颁上才
龙髯不可望 玉座生尘埃
诗人从昔时的翠微宫的繁荣写起
进而写到眼前的荒废与落寞
龙髯不可望 玉座生尘埃
这两句就在古今时空的对比之下
描绘了翠微宫的兴衰
暗含了盛唐的一去不复返
物是人非 人世无常
于是就有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样的感慨
王维说
新家孟城口 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 空悲昔人有
王维新搬到孟城口居住的时候
这个地方其实是初唐诗人
宋之问的别墅
宋之问文才出众
后来两次被贬 客死异乡
辋川别墅也就随之而荒废
王维面对着曾经显赫
而如今的荒凉
发出了空悲昔人有的感叹
李华来到仙游寺
他写下了昔时秦王女 羽化年代久
这样两句
也是去感慨昔时的秦穆公之女
弄玉和萧史的爱情故事
旧事的回忆和当下的
日暮松风来 箫声生左右
而形成了对比
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
千回百转 物是人非
唯一不变的就是无常罢了
除此之外
交游方面也是无常
是一种聚散无期
唐代诗人常常在山林和朋友交游
或者拜访 或者送别 或者怀人
留下了许多交游的诗篇
人们就往往喜欢永恒的事物
但世界却恰恰是变易的 无常的
诗人在山中去拜访友人
常常遭遇到不遇的这样一个意外
岑参来到终南山的云际精舍
他想去寻访法澄上人
但是却没有遇到
于是他回到高冠东潭的石淙
在微雨中写下
昨夜云际宿 旦从西峰回
不见林中僧 微雨潭上来
这样的诗句
访友人不遇
这是意料之外的事
然而正是在这种聚散无常当中
引得诗味就倍出了
聚散无期是不可捉摸的
喜聚悲散这样的诗人
常常在怀念僧人
和送别友人归山的诗作当中
流露出无常之感
比如说惆怅人间多离别
梅花满眼独行时
无家度日多为客
欲共山僧何处期
陈羽在山中去送别僧人
满眼都是别离的惆怅
王质夫因为仕途不顺
而回到了山里面
白居易为他送行
白居易写下
曾于太白峰前住
数到仙游寺里来
进而他又说道
惆怅旧游无复到
菊花时节羡君回
人生聚散有时
别离最容易激起诗人
对聚散无常的感慨
因而在别离之后
诗人仍然去怀念友人
皇甫冉的
《望终南山雪怀山寺普上人》
鲍溶的《秋夜怀紫阁峰僧》
马戴的《霁后寄白阁僧》
这些诗作都是在怀念山人的同时
流露出聚散无期的一种惆怅
那么诗人对于无常
又有怎样的思考呢
人在娑婆世界中去寄居
都是过客
不应为物质的成 住
和生命的生 长感到欣喜
也不应为坏 空和老 病 死
而感到忧伤
去除对永恒的执着
接受变易和无常
人生就会增添一份从容和宁静
唐代众多诗人当中
王维对此体悟最深
他往往只是看着无常
而内心不起波澜
他静看栋里云化作人间雨
为无约而至的客人
提前做好了准备
他说 应门但迎扫 畏有山僧来
他在日暮送夫君的时候
看到开阔的山青卷白云
甚至在柳树前
也不学御沟上 春风伤别离
王维的禅悟是彻底的
用佛教的话语说就是最究竟的
他用大而化之的境界
将对无常的理解融入到诗当中
完成了对禅的探索
这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1.1 地理位置与主题提炼
-1.2 文化生态与题材选择
-1.3历史积淀与诗意内涵
-1.4文化心理与创作心理
-1.5郊游山居与创作基地
-1.6人化美化与哲思美感
-第一章 终南与唐诗作业
-2.1终南山的地域兼容与唐诗
-2.2终南山的四时交融与唐诗
-2.3终南山唐诗与春之明媚
-2.4终南山唐诗与夏之绚烂
-2.5终南山唐诗与秋之眀丽
-2.6终南山唐诗与冬之宁静
-第二章 天地四时与唐诗作业
-3.1 人生进退
--3.1人生进退
-3.2 山中远游
--3.2 山中远游
-3.3 流连山水
--3.3 流连山水
-3.4 静坐深思
--3.4 静坐深思
-3.5结庐别业
--3.5结庐别业
-3.6 园居著述
--3.6 园居著述
-第三章郊游山居与唐诗作业
-4.1终南山的隐逸情结
-4.2 以隐待时 再起东山
-4.3 人生苦闷 穷而思隐
-4.4 显隐自由 得大自在
-4.5 终南隐逸与人生进退
-4.6 终南隐逸与思想超越
--第四章 隐逸情趣与唐诗作业
-5.1 中和之美
--5.1中和之美
-5.2 多面视角
--5.2多面视角
-5.3 雄浑气韵
--5.3雄浑气韵
-5.4 绮丽之姿
--5.4绮丽之姿
-5.5 动静互补
--5.5动静互补
-5.6 有无相生
--5.6有无相生
-第五章 审美致思与终南山作业
--第五章 审美致思与终南山作业
-6.1 终南与宗教
-6.2 禅性——真空妙有
-6.3 禅境——无我无相
-6.4 禅寂——动静不二
-6.5 禅悟——变易无常
-6.6 禅心——自然真如
-第六章 佛性禅宗与唐诗作业
--第六章佛性禅宗与唐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