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在终南读唐诗 > 第一章 终南与唐诗 > 1.4文化心理与创作心理 > 1.4文化心理与创作心理
同学们好
我们这节课讲的是
唐代诗人在终南山中的
文化心理与创作心理
终南山之所以能够
丰富唐诗的第四个原因
是它作为长安的后花园
长安人的精神家园
终南山使得诗人们
调整了文化心理
找到了一种
最适合于艺术创作的心态
古今那些最优秀的诗作
大都是诗人在遭到贬谪
被流放的环境中写出来的
生活的困顿 仕途的坎坷
激发了诗人的愤郁之情
遂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
将其喷涌而出
因而杜甫感慨文章憎命达
认为文学艺术创作之类的
精神创造
最忌讳的是作者政治命运的通达
因为艺术创作
需要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
作品个性越强 艺术价值越高
但政治一统要求思想统一
政治生活消弭的是从政者的个性
张扬的是社会性的共性
体现的主要是
统治阶层的思想观念
一个人仕途畅达
其独立的文化人格就被消解了
其作品也就成了政治的传声筒
身在官场而要张扬个性
其仕途只能坎坷
古代绝大多数文人
宦海浮沉的悲剧就在这里
所以欧阳修才感慨
诗人少达而多穷
而文穷而后工
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
艰险环境的磨砺
忧愤郁积于心时
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因而诗人越是穷困不得志
诗作越是富有艺术个性
终南山是唐诗创作
最理想的生态环境
诗人们离开长安城而山居
隐居于终南时
绝大多数不是达而是穷
即仕途失意而身心引退
与长安保持距离
将其真情现之于诗
其作自然而工
其深层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状态的变化使然
诗人奔走于长安城中
跪拜于大明宫阙
面对着车马扬尘
期望着修齐治平
追求的是人生社会性的价值
即仕途上的达
诗作多是命题而作
题材多是奉和应制
因缺乏生活体验而流于形式
很难达到艺术上的工
沈�期 宋之问等宫廷诗人
所写的那些宫廷应制诗
迎合女皇却无艺术性可言
更难以达到工
即使如杜甫 岑参
王维 贾至等著名诗人
在供职大明宫时
写的《早朝大明宫》联章组诗
也与他们其他题材的诗作
大异其趣
贾至诗中的千条弱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绕建章
稍有诗意
王维和诗中的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也不乏气势
但贾诗
共沐恩波凤池里
朝朝染翰侍君王
王诗
朝罢须裁无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则不无庸俗之气
岑参在和诗中
称贾至为凤凰池上客
其作为阳春一曲
杜甫称这次联唱
诗成珠玉在挥毫
确有珠光宝气
却算不上阳春白雪
也说不上工
但这些诗人来到终南山中
恢复了人的自然属性
真情抒写 无需迎合
与艺术的本真之工更为贴近
王维的终南诗作就不用说了
首首皆工
登上古代山水诗的顶峰
岑参在长安仕途失意
偶逐干禄徒 十年皆小官
北瞻长安道 日夕生尘埃
对城中感到迷惘
遂兴来从所适 还欲向沧州
来到终南后才体味到
早知清净理 常愿奉金仙
找回了心态的平衡
他在仙游寺中
夜来闻清磬 月出苍山空
联想到
秦女去已久 仙台在中峰
箫声不可闻 此地留遗踪
其情其境妙合无垠
二是文化心态的变化使然
诗作贵在抒写真情
对此
明代李贽提出了“童心”说
认为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清代袁枚也主张
诗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诗作中所抒写的
必须是发自于诗人的童心
或赤子之心的真实的感情
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但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型的
政治社会环境
偏偏要求诗作
必须征圣 宗经 明道
自觉地传达
当时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
因而诗人创作尽管发乎情
但必须止乎礼
传达所谓的正能量
这样一来
诗人的感情经过礼教重重的包装
往往为教化的目的性
而损害其形象的鲜明性
和感情的真切性
使得诗作语言尽管激切
但流于标语化 口号化
白居易进士及第
在长安城中迹升清贵
在周至县尉任上志在兼济
写出了《秦中吟》《新乐府》等
大量的讽谕诗
表现了可贵的政治热情
但是这些诗作却被宋代张舜民
批评为“乐天新乐府近乎骂”
原因是主题先行 倾向性太强
生活事例有时
却不能完全印证主题
所发议论则直白浅露
有时甚至流于苍白的说教
影响了艺术的表现力
此时 白居易也准备着行在独善
不时来到终南山中
在仙游寺中写作《长恨歌》时
他开始也遵循儒家
“兴观群怨”的主张
想要借此题材来惩乱尤
但这时毕竟是离开周至县城
来到了终南山下
丢开了县尉任上的修齐治平
与马嵬坡事变又相隔了四十年
黯淡了礼乐教化
反思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心态
不能不发生变化
写着写着
就被李杨真挚的爱情深深感动了
感情冲淡了理智
于是便充分驰骋艺术想象
尽管写的是历史事件
是真实的历史上人物
诗人却没有拘泥于历史的细节
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
根据民间的传说 街坊的歌唱
用回环往复
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
描摹出一个
从历史事件中蜕化出来的
回环曲折 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次纯粹的艺术创作
艺术的形象性
冲破了历史的真实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
超越了历史的认识价值
白居易这次的创作活动
之所以从理性的认知开始
而能升华到艺术的感知
将中国历史上那一场惊心动地的
历史巨变故事化 艺术化
就在于诗人此时此地
文化心态的变化
三是创作心理的调整使然
汉代蔡邕主张书法艺术创作
必须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即在一种完全放松的心态中进行
而不能“迫于事”
为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所驱使
实际上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这样
尤其是抒情言志的诗歌创作
但是在长安城中
为某种功利性目的而投诗求引
或遵命应酬而奉和应制
都因为“迫于事”
而使得诗作缺乏真切的审美感受
诗人困穷于长安而自放于终南
与外界建立了一种
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
于是能探求自然界
和社会生活的真谛
王维在辋川
即是浮舟往来 散开怀抱
任情恣性以禅诵为事
从而写出那些纯美型的山水诗作
白居易走进终南
也没有想到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而完全沉浸在
对山光水色的审美感受之中
他在分水岭上
对高岭峻棱棱 细泉流娓娓的山景
观察细致
对早春
西涧冰已销 春溜含新碧的
溪中之景描绘逼真
对山中
草讶霜凝重 松疑鹤散迟的
秋雪之景刻画工切
初出蓝田路
但见绝顶忽上盘 众山皆下视
林间暖酒烧红叶
石上题诗扫绿苔的山居生活
感觉惬意
在晨从四丞相 人拜白云除
暮与一道士 山寻青溪居时
对吏隐本齐致 朝野孰云殊
深感欣慰
白居易的这些终南诗作
尽管缺乏在长安城中
周至县尉任上
所写的那些讽谕诗的
强烈的思想性
认识价值也稍显逊色
但完全不见讽谕诗
那些苍白的说教
审美价值更高
因为他所抒写出的是曲折入微
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本节课就讲到这里
同学们 下节课再见
-1.1 地理位置与主题提炼
-1.2 文化生态与题材选择
-1.3历史积淀与诗意内涵
-1.4文化心理与创作心理
-1.5郊游山居与创作基地
-1.6人化美化与哲思美感
-第一章 终南与唐诗作业
-2.1终南山的地域兼容与唐诗
-2.2终南山的四时交融与唐诗
-2.3终南山唐诗与春之明媚
-2.4终南山唐诗与夏之绚烂
-2.5终南山唐诗与秋之眀丽
-2.6终南山唐诗与冬之宁静
-第二章 天地四时与唐诗作业
-3.1 人生进退
--3.1人生进退
-3.2 山中远游
--3.2 山中远游
-3.3 流连山水
--3.3 流连山水
-3.4 静坐深思
--3.4 静坐深思
-3.5结庐别业
--3.5结庐别业
-3.6 园居著述
--3.6 园居著述
-第三章郊游山居与唐诗作业
-4.1终南山的隐逸情结
-4.2 以隐待时 再起东山
-4.3 人生苦闷 穷而思隐
-4.4 显隐自由 得大自在
-4.5 终南隐逸与人生进退
-4.6 终南隐逸与思想超越
--第四章 隐逸情趣与唐诗作业
-5.1 中和之美
--5.1中和之美
-5.2 多面视角
--5.2多面视角
-5.3 雄浑气韵
--5.3雄浑气韵
-5.4 绮丽之姿
--5.4绮丽之姿
-5.5 动静互补
--5.5动静互补
-5.6 有无相生
--5.6有无相生
-第五章 审美致思与终南山作业
--第五章 审美致思与终南山作业
-6.1 终南与宗教
-6.2 禅性——真空妙有
-6.3 禅境——无我无相
-6.4 禅寂——动静不二
-6.5 禅悟——变易无常
-6.6 禅心——自然真如
-第六章 佛性禅宗与唐诗作业
--第六章佛性禅宗与唐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