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课程是代表学科特点的核心专业基础课,面向对象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内容涉及热学、流体力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劳动卫生学、城市气象学、房屋建筑学、建筑物理等学科知识,展示了人工环境的内在特征、变化规律与理论知识,反映了本学科的跨学科特点。
开设学校:清华大学;学科:工学、
本课程是代表学科特点的核心专业基础课,面向对象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内容涉及热学、流体力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劳动卫生学、城市气象学、房屋建筑学、建筑物理等学科知识,展示了人工环境的内在特征、变化规律与理论知识,反映了本学科的跨学科特点。
-1.1 建筑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
-1.2 适应气候的传统民居建筑
-1.3 适应气候的各类传统建筑
-1.4 本课程的任务与重要性
-补充视频资料
-练习题
--练习题--作业
-2.1 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
-2.2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2.3.1 室外气候
--室外气候
-习题2.1
--习题2.1--作业
-2.3.2 室外气候
--室外气候
-2.4 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
-习题2.2
--习题2.2--作业
-补充视频资料
-3.1 基本概念与术语
--基本概念与术语
-3.2 得热与来源
--得热与来源
-3.3 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
-3.3.1 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
-思考题3.1
-思考题3.2
-思考题3.3
-习题3.1
--习题3.1--作业
-3.3.2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
-3.4冷负荷与热负荷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3.4
-习题3.2
--习题3.2--作业
-3.5 负荷的计算方法
-思考题3.5
-习题3.3
--习题3.3--作业
-4.1.1 人体热平衡
--人体代谢与体温
--服装的作用
--人体的能量代谢
-4.1.2 温度感受系统与调节系统
-习题4.1
--习题4.1--作业
-4.1.3 热感觉与热舒适
--热感觉
--热舒适
--影响热舒适的因素
-4.2 人体对稳态热环境的反应
-讨论1
-习题4.2
--第四讲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习题4.2
-4.3 人体对动态热环境的反应
-4.4 其他热湿环境的物理变量
-4.5 热环境与劳动效率
--热环境与劳动效率
-4.6 人体热调节的数学模型
-讨论2
-习题 4.3
--习题 4.3--作业
-5.1 概论
--概论
-5.2 室内空气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5.3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习题5.1
--习题5.1--作业
-5.4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与标准
-5.5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方法
-习题5.2
--第五讲 室内空气质量--习题5.2
-6.1 概述
--概述
-6.2 室内空气环境营造方法
-习题6.1
--习题6.1--作业
-6.3 基本原理:稀释与置换
-6.4 室内空气环境的评价指标
-6.5 主要评价测量指标的测量方法
-习题6.2
--第六讲 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习题6.2
-7.1 声波的基本物理性质
-7.2 人体对声环境的反应原理和噪声评价
-7.3 声音传播与衰减的原理
-7.4 材料与结构的声学性能
-7.5 噪声的控制与治理方法
-习题7
--第7讲 建筑声环境--习题7
-8.1 光的性质与度量
--光的性质与度量
-8.2 视觉与光环境
--视觉与光环境
-8.3 天然采光
--天然采光
-8.4 人工照明
--人工照明
-8.5 光环境控制技术的应用
-习题8
--第8讲 建筑光环境--习题8
-期末考
建筑学院副院长、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建筑与人体热舒适。多项绿色建筑相关项目获得省部级科学成果一等奖与绿色建筑创新奖,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一项。主持多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际能源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等;是多部绿色建筑相关的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的主要编制者。
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理事、中国室内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产品认证中心专家、《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期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作为项目主持人先后获得四项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主持多项绿色建筑相关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是多部绿色建筑相关的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的主要编制者。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国际室内空气学会 (ISIAQ) 热舒适技术委员会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人体热舒适与热健康。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获得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 (ASHRAE) Ralph G. Nevins 生理与人类环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