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在线视频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下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欢迎大家选修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门课程由胡星铭博士

邵佳德博士和我来共同主持

在本课程的上篇

我将和大家共同探讨

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基本理论问题

而在下篇

胡星铭老师和邵佳德老师

将和大家重点来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

核心的基本的理念

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来学习

上篇的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阿诺德·汤因比是一个英国的历史学家

它也可以说是20世纪

最具世界性影响的

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

他曾经两次造访中国

20世纪70年代初

他接受访谈预言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

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 而是中国”

大家要知道

当时我们中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时期

状况相当之艰难

所以汤因比的这一预言

无疑是极其惊人的

那么汤因比为什么

会做出如此惊人的预言呢

他表示 如此高度评价中国

“与其说是由于中国在近现代史上

比较短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毋宁说是由于认识到

在这以前两千年期间所建立的功绩

和中华民族一直相持下来的美德的缘故”

也就是说

汤因比实际上是基于对

绵延不绝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赞

预言了当时正处于低谷的中国

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拥有的

崇高世界历史地位 由此可见一斑

在世界文明史上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怎么样的地位呢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悠久

而且至今仍富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

我们经常会说

说四大文明 四大文明

或者说四大古文明

这实际上是19世纪以后

才出现的一种说法

在世界各地的历史教科书中间

大家都这么说

但具体的所指不尽一致

最流行的观点认为

四大古文明是指

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产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

产生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以及产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的

古印度文明

世界四大古文明

对人类文明所做的发展

都作出过巨大贡献

都很伟大 都很辉煌

相互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比较可言

也无须比较

但是如果我们从生命力是否顽强

这个角度看

四大文明还是有某种可比性的

到今天 与我们中国并称的

其他三大文明古国

巴比伦、埃及、印度

在历史的长河中间要么已经消亡

要么已经中断

构成其文明核心的民族文化

也已经在世界文化史上逐渐淡出

让位于其他新兴民族的文化

放眼世界四大文明体系

唯有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

绵延5000年而未有中断

学习过近现代史 我们都知道

近代以后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空前巨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

它仍旧保有并焕发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1840年到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渐从曾经的天朝大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

也在西学东渐这样一个大潮中间

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有些学者因此就悲观地认为

说中国传统文化

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必然会随着中国古代社会一起

成为历史 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列品

美国汉学家列文森

在20世纪60年代时候 他说

“犹如古希腊文明

儒家文明也只具有了‘历史的意义’

当所有过去的成就

都成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展列品时

每一个国家的过去

也就成了其他国家的历史

这意味着非儒教化和传统感的丧失”

但是历史已经昭示

中国传统文化虽陷于死地

但通过艰难转型再次生存

并且以新的形态依旧影响、引导

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20世纪的新儒学”

“人间佛教”、“新道学”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

存活于现代世界的一种生动的表征

不过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最突出的表现 我认为

莫过于它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促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正因为如此

毛泽东同志提出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

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

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

有它的特点

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 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最重要的是这句话

毛主席说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予总结

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伟大的运动

是有重要帮助的”

2017年初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其中就指出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

是拥有巨大创造力

并曾创造出辉煌成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华民族开化史上

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还有什么呢 毛主席说

“还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

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

文艺家等等

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有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先民在哲学、史学

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

都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成就

留下了非常多的非常丰硕的文化成果

雅斯贝斯是德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

他曾经写过一本书

名字叫《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在这本书中间

他提出过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概念

叫做“轴心期”的概念

他认为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

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期”

在这个时期里

哲学“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

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我们看

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

在轴心期以及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间

我们中国形成了以

孔孟哲学为标志的儒家哲学

以老庄哲学为标志的道家哲学

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儒、道、释”三大派别的哲学

这个哲学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

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是一个伟大的

罕见的、具有百科全书式风格的哲学家

但是我们知道

由于历史的原因

黑格尔对我们中国思想文化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充满偏见

简单地说 他的观点就是认为

中国不存在纯粹的精神生产

他说 “凡是属于精神的一切

在实际上和理论上

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

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

一概离他们” 这个他们指的是我们

说离我们中国很远

不过我们看到

即便是如此

黑格尔也不得不说

(谈到)历史学 说

“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谈起”

“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

连续不断

实在是任何民族都比不上的”

我们要看到

我们中国所能提供的古代资料

确实要比其他世界东方国家

比大多数西方国家其实都要丰富

我们看 谈到历史

编年史我们有《春秋》、《资治通鉴》

纪传史我们有《史记》、《汉书》等等

“二十四史”或者说“二十五史”

我们还有浩如烟海的制度典章

纪事本末等等

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史家之繁多

我们要说 都是世界历史上

极其罕见的

中国古代文学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

“汉语和梵语、希伯来语

共享这一份殊荣

它们都拥有连续不断时间最长的

文学传统之一

特别是汉语和梵文

在数千年间

覆盖了广阔的地理区域

积累了数量庞大的文学文本

它们至今仍被人研究、阅读”

所以我们看到

诗经、楚辞

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等

我们中国古代文学不仅种类繁多

而且“一代有一代所胜”

给后世留下了大量

具有永恒价值的璀璨的文学典范

英国人贡布里希是20世纪

非常伟大的一个西方艺术史家

他是西方人

但是他称赞“伟大的中国艺术是一种

精雅的艺术”

他甚至认为

说“与中国的大师相比

西方画师可能显得粗糙”

“中国的书法可以与西方的音乐相媲美”

当然我们要说

这种观点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 中国古代艺术确实

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更丰富、更辉煌

建筑、雕塑、书法

绘画、音乐、戏曲等等等等

每门艺术都很有特点 气韵卓然

李约瑟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

更重要的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

他曾经编撰过7卷34册的非常庞大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名著

涉及到了我们中国的天文地理

物理化学等等等等各个方面

在这样一本著作中间

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世界展示了

我们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改变了全世界人们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固有观念

李约瑟认为

“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

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在他看来 中国不仅有四大发明

而且在天文、算术、医药等等方面

都取得过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他统计了一下

说有26项成就

而这些成就比西方先进多少年呢

先进了100到甚至是上千年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李约瑟说

我们有26项伟大的领先西方的成就呢

李约瑟自己给出的解释蛮有趣的

他说 是“因为二十六个字母”

西方的二十六个字母“已用完了

但还有许多例子

甚至还有重要的例子可以列举”

在他看来

“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

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以前更是如此”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表: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第二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三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4.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四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5.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6.1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6.2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第六章测试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七章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1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测试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8.1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8.2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第八章测试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 精忠报国

-11.1精忠报国(上)

--精忠报国(上)

-11.2精忠报国(下)

--精忠报国(下)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测试 精忠报国

第十二章 以民为本

-12.1以民为本(上)

--以民为本(上)

-12.2以民为本(下)

--以民为本(下)

-第十二章测试 以民为本

第十三章 天下大同

-13.1天下大同(上)

--天下大同(上)

-13.2天下大同(下)

--天下大同(下)

-第十三章测试 天下大同

第十四章 勤俭廉政

-14.1勤俭廉政(上)

--勤俭廉政(上)

-14.2勤俭廉政(下)

--勤俭廉政(下)

-第十四章测试 勤俭廉政

第十五章 舍生取义

-15.1舍生取义(上)

--舍生取义(上)

-15.2舍生取义(下)

--舍生取义(下)

-第十五章测试 舍生取义

第十六章 仁爱孝悌

-16.1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

-第十六章测试 仁爱孝悌

第十七章 和而不同

-17.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第十七讲章测试 和而不同

第十八章 敬业乐群

-18.1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

-第十八章测试 敬业乐群

第十九章 诚实守信

-19.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第十九章测试 诚实守信

第二十章 自强不息

-20.1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第二十章测试 自强不息

第二十一章 厚德载物

-21.1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章测试 厚德载物

第二十二章 尊师重道

-22.1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章测试 尊师重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