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在线视频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下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

另一大思想流派

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现在一般认为

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

楚国苦县人

胡适 我们知道

一般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主将

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主将

它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1919年 胡适根据自己

留学美国时候的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

编写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步

系统地应用西方观点和方法

编写而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的发展史上

有重要的地位

胡适评价说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我们知道中国道教神话故事中间

有一位非常家喻户晓的神仙

《西游记》中间非常著名

叫做太上老君

他的原型其实就是被神化了的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

我们现在又称《老子》这本书中间

《老子》非常短

短短五千言

但却是全球被译为

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鲁迅先生就说

“不读《老子》一书

就不知道中国文化

不知道人生之真谛”

由此可见老子哲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也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

老子认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意思就是说

“道”是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源头

是天地之始、万物之宗

“道”具有哪些特征呢

老子认为

首先 “道”具有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永恒性和运动性规律

其次 “道”能生天地万物之“有”

但“道”本身却不是事物

“无”才是其本体

因而道兼具“有”、“无”

具有辩证性的特征

在“道”的思想主导下

老子进一步提出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

“道”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的

同时“道”又是无所不能为的

因此老子建议说

应当“道法自然”

实行“无为而治”

以“无为”而达到“有为”

老子的思想

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宗教等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

魏晋的玄学

以及中国本土化的道教

都是在借鉴老子思想基础上形成

发展出来的

唐诗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个“庄生”就是与老子并称的庄子

庄子 名周 字子休

亦说字子沐

是当时诸侯国 宋国的蒙人

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蒙城县

庄子是老子之后

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中间说

“庄子者 蒙人也 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

就是说庄子的著作以寓言为主

庄子注重精神世界的开拓

他将老子思想中的两极辩证

自然无为等观念融入到人的精神世界

开拓出了一种超脱世俗、万物齐一

逍遥无我的自由境界

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又说“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这样的一种天马行空

无所限隔的这样一种心灵世界

不仅成为后世道教人士所追求

这种道境

其实也为后来的中国艺术家

探寻艺术世界

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十分巨大

郭沫若先生就指出

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

差不多大半是在他

也就是庄子的影响之下发展的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

在中国古代哲人中

实在是绝无仅有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

相伴相长、共生互补

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两大主线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两个结果

一方面 平民的解放

另一方面 君主的集权

平民的解放造就了百家争鸣的

自由繁荣的这样一个局面

促进了儒家、道家等学说的

兴起和发展

而君主的集权则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历史的进步

为提倡从君主出发的法家学说的发展

提供了巨大的社会空间

法家是先秦诸子之中

对于刑名赏罚的法制理念

最为看重的一派

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慎到

韩非子等人

商鞅 战国时期卫国人

他在秦国实现变法改革

使秦国 当时相对落后的一个国家

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商鞅重“法 ”

也就是主张用严刑厉法来推行法令

他认为“刑”乃“义”之本

“以刑治则民威

民威则无奸

无奸则民安其所乐”

也就是说只有刑法

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申不害

战国时期的郑国人

他在韩国推进改革

十五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申不害重“ 术”

也就是强调御下要有方法和技巧

他认为明君驾驭天下的关键

在于什么呢

在于掌握刑名之术

以君主之“无为”

而御臣下之“有为”

慎到 战国时期赵国人

他长期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

门徒众多 享有盛名

慎到重“势”

也就是强调权势

他认为“贤不足以服不肖

而势位足以屈贤矣”

君主只有贵势、任法

才能够保持自己的权位

并使天下臣服于自己

韩非 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曾师从荀子

他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

在此基础上它提出

人皆有“欲利之心”

皆是为利而生 是自私的

因此 人不可能心悦诚服地

出让自己的利益给君主

所以君主必须用法治

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只讲“法”

不讲权术和势是不够的

君无“术”则不知“奸”

君无“势”则臣下乱

因此 韩非子的观点是

法、术、势这三者

也就是此前

法家一些代表人物分别强调的三个要素

法、术、势这三者

在君主治理国家时是缺一不可的

落实到操作层面呢

对“法”而言

就是要制定成文法令

既要严厉 又要公平

对“术”而言

就是操纵臣下时

既要知人善任

又要论功行赏

对“势”而言

就是要独掌权力

处“制人”之至高无上的地位

那么在重法、用术和贵势的基础上

他认为君主便可进一步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推行法治

那么《史记》记载

说秦王

也就是秦始皇见到了韩非子的

像《孤愤》等书的时候

非常感慨

他说 “嗟乎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死不恨矣”

由此可以见出秦始皇对

韩非子的这样一种赞赏

其实秦始皇治国很大程度上

正是受益于韩非子等人的法家学说

法家从政治角度出发的法治思想

切合战国时期的政治需求

因而成为当时的显学

在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间

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汉武帝“独尊儒术” 以后

法家就不再是显学了

但它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而是以外儒内法的隐秘方式

继续存在并对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

产生持续的影响

墨家是战国时期另一门“显学”

墨子 名翟

我们其实对墨子的生平

情况知道的较少

他的生卒年月不清楚

出生地也不是特别清楚

有人说他是宋国人

有人说他是鲁阳人

还有人说他是滕国人

那么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和代表性人物

墨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鲁问》

所记载的十个方面

也就是说

国家昏乱 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 则语之节用、节葬

国家憙音湛湎

也就是说

国家要沉迷于靡靡之音中间

则语之非乐、非命

国家淫僻无礼 则语之尊天、事鬼

国家务夺侵凌 则语之兼爱、非攻”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

也是墨家区别于其他各家学派的标志

那么在墨子看来

“凡天下祸篡怨恨 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

如果人人都能够待人如待己

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

兼爱所有人

那么人人相爱、天下太平的理想

将指日可达

与儒家亲亲有差、尊贤有等这样的一种

“差等之爱”主张不同

墨子强调要用平等的无差别的爱

来代替有差别的爱

如果人人都去爱他人之“亲”

则自己之“亲”也会得到相同的回报

“非攻”是由“兼爱”延伸出来的

国际交往的原则

一方面 非正义的攻伐战争

对于交战双方而言

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另一方面 实行“兼爱”原则后

那么人人友好 天下一家

那么这样一种攻伐战争

自然就没有必要了

所以墨子大力倡导“非攻”

反对非正义的攻伐战争

这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的人们

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于和平的期盼

所以受到了当时下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一度影响比较巨大

墨子的这些思想

即使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

我们说依旧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表: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第二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三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4.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四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5.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6.1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6.2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第六章测试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七章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1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测试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8.1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8.2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第八章测试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 精忠报国

-11.1精忠报国(上)

--精忠报国(上)

-11.2精忠报国(下)

--精忠报国(下)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测试 精忠报国

第十二章 以民为本

-12.1以民为本(上)

--以民为本(上)

-12.2以民为本(下)

--以民为本(下)

-第十二章测试 以民为本

第十三章 天下大同

-13.1天下大同(上)

--天下大同(上)

-13.2天下大同(下)

--天下大同(下)

-第十三章测试 天下大同

第十四章 勤俭廉政

-14.1勤俭廉政(上)

--勤俭廉政(上)

-14.2勤俭廉政(下)

--勤俭廉政(下)

-第十四章测试 勤俭廉政

第十五章 舍生取义

-15.1舍生取义(上)

--舍生取义(上)

-15.2舍生取义(下)

--舍生取义(下)

-第十五章测试 舍生取义

第十六章 仁爱孝悌

-16.1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

-第十六章测试 仁爱孝悌

第十七章 和而不同

-17.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第十七讲章测试 和而不同

第十八章 敬业乐群

-18.1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

-第十八章测试 敬业乐群

第十九章 诚实守信

-19.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第十九章测试 诚实守信

第二十章 自强不息

-20.1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第二十章测试 自强不息

第二十一章 厚德载物

-21.1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章测试 厚德载物

第二十二章 尊师重道

-22.1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章测试 尊师重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