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十七章 和而不同 >  17.1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和而不同在线视频

和而不同

下一节:敬业乐群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和而不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大家好

这一节我们来讨论一下

下篇的另一个核心理念

叫做和而不同

那么在西周末年时候周幽王的太史

伯阳父在与郑伯讨论国政时断言

西周“殆于必弊”

他的理由就是周幽王治国用人方面

采取了“去和而取同”的错误原则

就是说去以直言进谏的正人

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

后来的历史证明

西周果然灭在幽王手中

而到了当代的社会

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不断强调

“和而不同”的这样一个传统理念

那么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认识

“和”和“同”的概念呢

为什么“和而不同”成为从古至今

国人所推崇的价值理念

在今天的国家和社会发展中

这一理念是否仍有其积极意义

这就是本节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和而不同的历史传统

“和而不同”是很早出现的一种

传统价值理念

包含了古代先贤对事物发展规律的

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

这一原则长期以来为国人所推崇

并体现在治国理政、社会交往

和个人修养的各个层面

“和”它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史记》当中记载

黄帝时“万国和”

尧帝时“百姓昭明 合和万国”

《尚书》 、《诗经》当中也有

“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

“庶政惟和 万国咸宁”

以及“既和且平 依我磬声”

和“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等等这样的论述

那么这当中“和”所表达的

都是一种关系的和谐

比如说包括声音之间的配合协调

以及神人关系、邦国关系

家庭关系的和谐等等这些意思

那么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

“和”一直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论语》当中有子曾经说过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表明历来先王的治世之道和礼仪用度

皆以和为贵

《中庸》当中曾经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中节 谓之和”

这是说在个人修养层面

情感的表达合乎礼节之规范

称为“和”

《中庸》还说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这就是认为个人的修养境界

达到“中和”的地步之后

就能与天地万物的变化相协调

孟子讲过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这就强调了“人和”

在社会政治和国家治理层面的重要性

另外道家思想也讲“和”

比如《老子》当中就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说的就是万物有阴阳之两面

但是二者必须通融、平衡

才能达到和谐的境地

小到个人的身心、人际交往

大到国家政治莫不如是

但是“和”这个观念

跟“同”又是有差别的

古人推崇“同”的理念

我们可以墨子为代表来说明

墨子提出“尚同”

认为古时天下之人

各持己见、以彼为非

就导致家庭、社会不和

天下之乱 至如禽兽

这其实就类似于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设想的自然状态

社会中就会发生

“每一个人反对每一个人的战争”

所以墨子主张人民效法

其所属上级的是非标准

来作为行动的指导

最后统一于依

“天志”所选定出的人民的正长

也就是国君

那么墨子认为这样就可避免

欺凌、争夺

达到人人相爱、天下太平

墨子的思想是建立在其对于

“天志”的理想主义的设定上的

它其实是缺乏真正实践的基础的

而更多的只是一种空想

在汉武帝的时候

大儒董仲舒曾经上“天人三策”

提出国家在选贤任能时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后来汉武帝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尚同”

就是以儒家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

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从某种角度来说

独尊儒术和秦始皇时期的

“书同文、车同轨” 一样

对于统一国家

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而言

是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一味的“尚同”也容易造成问题

比如形成思想领域的禁锢

甚至引起政治上专制集权的一些弊端

那么古人对于“和”跟“同”

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有着思考的

形成了所谓“和同之辨”的

这样一个思想议题

在《国语·郑语》当中记载

史伯提出“和”跟“同”的概念

他认为“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

意思就是说把不同的东西

加以协调平衡就叫做和谐

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

而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

用尽了之后就完了

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

而生成万物

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

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

调和六种音律使它动听悦耳

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等等

于是就产生了千种品位

具备了上万种的方法

计算成亿的事物

经营万亿的财物

取得万兆的收入等等

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

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

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

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

这样的话就是古人所认为的

和谐的一个顶点

到春秋时期

齐国晏婴再回答齐景公的问话时

则系统阐述了“和”跟“同”的差异

晏婴认为

“和”是指不同成分的合理配合

比如油盐酱醋鱼肉菜蔬

用水火加工 做出可口的汤

那么大家都爱喝 这就叫“和”

而一种汤

如果只有一个味道

或者只有水加水

只有咸味加咸味

那么这个汤就没法喝

因为它就是“同”

音乐也是这样

有很多乐器

音调有高低缓急 长短刚柔 清浊大小

相互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这就叫“和”

如果只有一个乐器

只发出一个单调的声音

那就是“同”

那就很难听

在政治生活当中

国君说什么 大家也都说什么

国君反对什么 大家也都反对什么

君臣意见都是完全一致的

这就是“同”

那也就像乏味的汤和单调的音乐

实在不好

那么国君如果提出一种想法

大家议论

有的从这方面提出反对意见

有的从另一方面提出质疑

使得国君的想法更加完善周全

这才是“和”

如果一个人独断专行

国君的错误意见得不到纠正

就是“同”

那么再到后来

孔子进一步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也是这一个思想的延续

实际上就是把和而不同

作为儒家理性人格的一个基本要求

同时把同而不和作为批判的一个对象

那么孔子将和同之辩

与人格品质相联系起来

就成为日后儒家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

君子心和 但是他见解各异

是为和而不同

小人为恶如一 但好斗争

是为同而不和

后来朱熹说

“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

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

小人是做个私意

故相与阿比

然两人相聚也便分个彼己了

故有些小利害

便至纷争而不和也”

这里和同之辩又跟义利公私之辨相结合

所谓“和因义起 同由利生”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和而不同的理念能够成为中华民族

核心价值观之一

有其治国理政、思想文化

和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之间

尤其是中原民族

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相处

需要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来处理

方能达到政治统治的最佳效果

一个大一统的中央王权

是维持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

但它不应排斥不同制度

不同文化的并存

而是要求在多元的基础上

承认中原王朝的天子

这一国家统一的象征

那么历代王朝的更迭

册封、羁縻府州制等等

都和中央集权制相随

帮助打破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和各地区间的分裂

为实现各民族百川归海

国家统一提供了一个制度上的保障

同时呢尊重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

等方面的差异

也可以使得中华文化在统一的过程中

不断获得扩充和深化

此外 历代的盛世王朝

君主无不重视各种不同政见的价值

积极求谏纳谏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差异中求统一、在多元中求一体

正是古代帝王先贤运用和而不同理念的

一种政治智慧

其次 思想文化领域的活跃

也得益于和而不同的理念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只有各种思想跟学派

能够自由论辩、竞争

思想文化的发展才能得到充分的空间

而各家思想的发展

又能相互交流、通融

发展出新的文化内涵

比如《吕氏春秋》、《淮南子》

这样的著作

就很难再以某一家一派来加以限制

而是成为融合诸家思想的

所谓“集众议”的作品

而魏晋玄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融合了

儒、道等思想传统的基础上诞生的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

更与中土文明不断碰撞融合

从一种外来文化逐步转变为

与儒、道鼎立的中华文化的

思想主干之一

三教各成体系

而又在多个层面融汇

影响了两千年来国人的思想文化

跟生活实践

第三 和而不同也是协调人际交往

和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准则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需要我们摒除各自的私见

而不是将自我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甚至我们应该学习换位思考

在强调团队合作的基础上

尊重他人的意见

以便发挥集体的最大能量跟效率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

跟多元文明不断交融的时期

我们应当如何来践行

这个和而不同的理念

进而为社会发展注入

传统文化的一个基因

首先 面对多元

我们要懂得尊重

这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世界

那么在尊重的基础上

要懂得互相学习各自的独特视角和优点

学习之后要生成一个更高层次的

文化跟智慧

这个更高层次是对原来的一种超越

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

那么在历史上像唐太宗秉承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理念

积极求谏纳谏

就是一种尊重跟学习

那么惟其如此方能成就一代盛世

而民族、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只有放弃唯我独尊的想法

看到他者的优势

才能够在不同传统的相互学习交融中

求得一个新思想的这种生发

到了解放初期 毛泽东提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

“双百方针”

也是为文艺创作跟学术思想

提供了成长繁荣的沃土

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其次 值得注意的是

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

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

核心理念价值

那么有的人可能会产生疑虑

既然提倡和而不同

为何又说天下大同是至高的社会理想

对于这个问题只有正确理解

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明白和而不同的真确意涵

跟实践要点

所谓天下大同

它指的是一种跟小康相对的天下为公

而非各亲其亲的一个社会形态

并非主张一种高度同质化的思想文化

或者价值追求

相反 大同社会应当是一种政通人和的

和谐状态

第三 处在地球村的全球化时代

我们更应注重在国际交流当中

应用和而不同的理念

2014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

就专门提到了中国思想传统中

“和而不同”的理念

这表明和而不同可以成为

未来世界多元文明交流合作中

所秉承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及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当中

发挥关键性的一个指导作用

那么总结来说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

对于事物关系的一种深入思考

体现了中华文化中

开放、多元、尊重的面向

和而不同的理念成为治国理政

经济往来、文化交融

民族统一、国际交流领域中的

指导思想之一

为中华民族自身的伟大复兴

跟世界民族国家的和睦相处

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一个实践路径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表: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第二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三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4.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四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5.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6.1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6.2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第六章测试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七章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1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测试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8.1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8.2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第八章测试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 精忠报国

-11.1精忠报国(上)

--精忠报国(上)

-11.2精忠报国(下)

--精忠报国(下)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测试 精忠报国

第十二章 以民为本

-12.1以民为本(上)

--以民为本(上)

-12.2以民为本(下)

--以民为本(下)

-第十二章测试 以民为本

第十三章 天下大同

-13.1天下大同(上)

--天下大同(上)

-13.2天下大同(下)

--天下大同(下)

-第十三章测试 天下大同

第十四章 勤俭廉政

-14.1勤俭廉政(上)

--勤俭廉政(上)

-14.2勤俭廉政(下)

--勤俭廉政(下)

-第十四章测试 勤俭廉政

第十五章 舍生取义

-15.1舍生取义(上)

--舍生取义(上)

-15.2舍生取义(下)

--舍生取义(下)

-第十五章测试 舍生取义

第十六章 仁爱孝悌

-16.1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

-第十六章测试 仁爱孝悌

第十七章 和而不同

-17.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第十七讲章测试 和而不同

第十八章 敬业乐群

-18.1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

-第十八章测试 敬业乐群

第十九章 诚实守信

-19.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第十九章测试 诚实守信

第二十章 自强不息

-20.1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第二十章测试 自强不息

第二十一章 厚德载物

-21.1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章测试 厚德载物

第二十二章 尊师重道

-22.1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章测试 尊师重道

和而不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