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线视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下一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我们现在来学习上篇的第九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般说来

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指特定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

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

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它是推动特定文化持续存在

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极其丰富

对它的基本精神的理解与概括

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难以形成完全统一的看法

不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方面

我们还是有一些共识的

第一 要能够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第二 要有广泛的影响

能为大多数人民接受领会

对广大人民发挥熏陶作用

第三 要具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

积极作用

基于这三个标准

我们认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体可以说

包含以下四种基本精神

第一 “天人合一”的整体精神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哲学问题之一

宋代思想家邵雍曾说

“学不际天人 不足以谓之学”

天人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有思想家主张“天人相分”

那么最著名的我们知道就是荀子

荀子主张“天”有自己的规律

不会因为“人”而改变

所谓“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同时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让“天”为人所用

不过总的说来

我们要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

主流还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

“天”含义很多至少有三种

神性之天、自然之天、道德之天

春秋战国以前

“天”的这三种含义都已经出现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它们才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间

得到清晰的阐释

春秋战国以降

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

逐渐取代神性之天

成为“天”的主导含义

不过神性之天也没有彻底消失

而是在和自然之天合为一体

并赋有了道德之天的含义

所以朱熹说

“天之所以为天者 理而已

天非有此道理 不能为天

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

“天下只有一个正当道理

循理而行 便是天”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

中国人所理解的“天”

不仅仅是自然界

而是指在人之外

与人相关联的那个有机的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的这个起源

和发展的路径相当复杂

简单地说来就是

它起源于《易经》

后来经过历代儒家思想家的不断发展

到了宋代的时候变得非常成熟和完善了

最终 宋代思想家张载

他“以《易经》为宗

以《中庸》为体

以孔孟为法”

这是《宋书》中间对张载的一个评论

基于气本论

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进行了系统阐发

张载认为

“乾称父 坤称母

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 吾其体

天地之帅 吾其性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意思是说 人与万物都是气之聚散

所以呢 民胞物与 天人合一

简言之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

人与天不是外在的对立的关系

而是相即不离的整体

主张基于这种整体性

来思考、处理天人关系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今天 在控制自然

征服自然思想的引导下

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现代化成就

但也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

乃至生态危机

我们以这样的一种危机为中介

来重新审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就可以看到

它给现代的社会最大的启示

就是人类必须要反思

近代西方那种把人与自然

对立起来的观点

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会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相处

我们的老祖宗这几千年前的观点

其实和恩格斯在120年前

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时候

所得出来的结论其实是一致的

恩格斯是这样说的

事实上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

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

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

习以为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

或较远的后果

而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

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

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

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

反自然的观点

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这种观点自古典古代衰落以后

出现在欧洲

并在基督教中得到最高程度的发展

第二 是“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

“贵和尚中”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

对这一思想的定型完善贡献巨大

毛泽东就曾经评论说

孔子的中庸观念

是孔子的一大发现 一大功绩

是哲学的重要范畴

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中庸》讲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就是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这绝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

折衷主义

而是一种只有经过严格的道德修养

才能达到的极高境界

孔子曾经感叹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中庸”之德为什么常人难以企及呢

《中庸》的解释是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又说

“舜其大知也与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之所以难以企及

一是因为要“时中”

什么叫“时中”

就是随时根据条件的不同

而选取适当的标准

二是因为要“用中”

也就是做事我们要根据情况的不同

采取适当的方法 不走极端

《中庸》还引过孔子的这样一段话

孔子是这么说的

“子曰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

也就是说 过与不及

都是非中庸的表现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来

中庸之难 就可以以此而见了

“和”就是和合

其中这个“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平

“合”指的是合作、融合

《论语》中间说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这样一些古代明君

之所以能够创造王道盛世

孔子认为就在于他们依礼治国

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民安康

老子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阴阳相互调和

“和”是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

和生存的这样一种基础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是最重要的

所以自古以来

“和合”思想存在于

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

修身养性我们讲究身心和谐

处理家事要“家和万事兴”

社会交往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治理国家要“政通人和”

国际交流要“和平共处”

那么与自然的关系要“天人合一”

“贵和尚中”思想在中国作为

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繁荣发展过程中间

发挥了重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

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

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

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

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

也正基于此

第三 “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间 “刚”就是“刚健”

指坚定

“有为”即“有所作为”

指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刚健有为”思想早在孔子时代

就己经提出

并随着历史的演化而不断发展

为各阶级、各阶层所普遍接受

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

其弟子曾子也认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那么在孔子看来

“刚毅”作为一种品德

和“有为”是分不开的

有志有德之人

既要有坚定的信念

还要有勇于担当的道义

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儒家学派的后继者

继承了这样的孔子思想

对此又进一步发扬和光大

孟子就认为气节就是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他推崇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这样一种

大丈夫的气节

那就是对刚毅品质的一种肯定

大丈夫应当具有独立的人格

遵守一定的准则

不屈服外在压力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强调人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天”

人事的凶吉取决于人如何应对

“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所以呢荀子提出了著名的论断

就是“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周易》的《象传》由此说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就是中国古代对

“刚健有为”思想做的最好

也最通俗的概括

在这句名言里

象传的作者以天

凭借刚强劲健之气周而复始

恩泽万物的这样一种精神

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

“刚健有为”的思想虽然早已有之

但是它真正上升为中华民族

显性的民族精神

可能还是明清之际的事情

那时候 明朝已经灭亡

王夫之参与抗击清军

其间有志于《周易》

后来写了一本书名叫《周易外传》

大力弘扬“健”与“动”的学说

他强调“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

合天德者 健以存生之理

尽人道者 动以顺生之几”

“惟君子积刚以固其德

而不懈于动”

那么在此之后

我们看到刚健有为的精神

便日益彰显出来

弥补了中国传统“贵和尚中”

那种精神在竞争、进取

创新方面的不足

激励后来的仁人志士

为拯救民族危难、开创民族复兴

而不懈奋斗

第四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称“爱国主义”为

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

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

中华民族心中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维系着华夏大地上

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5000多年来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

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

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

同中华民族有着身后持久的

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

崇尚“亲民如子 爱国如家”

中国人把对父母的孝

扩展到对国家的忠

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中国人来说

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为

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历史上

疆域、领土的不断扩充

子孙后代的不断繁衍

到如今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山河壮丽、风光秀美

这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生发一种

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为自己能够成为

中华民族子孙而自豪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为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

而自豪

这种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形成了真挚而深沉的民族情怀

由这种民族情怀而产生的

普遍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 爱国主义体现在

“以天下为己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样一种

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国家和民族的和平

老百姓的幸福安康

是所有中国人内心的期盼

我们国家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风风雨雨

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中国人很早就明白了

“居安思危”这个道理

忧国忧民的这样一种忧患意识

是中国人心中最深厚的民族情感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间

这种忧患意识逐渐升华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每当民族国家遭遇困难的时候

中国人都能团结起来

救亡图存 共度难关

历史上 屈原说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司马迁说

“常思奋不顾身 以徇国家之急”

霍去病说

“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曹操说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植说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诸葛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葛洪说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岳飞则说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等等等等

这些都表达了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的那种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和精神

这些民族英雄的事迹

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传诵

他们的精神影响深远

至今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这种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

民族的生息与发展

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核心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表: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第二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三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4.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四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5.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6.1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6.2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第六章测试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七章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1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测试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8.1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8.2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第八章测试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 精忠报国

-11.1精忠报国(上)

--精忠报国(上)

-11.2精忠报国(下)

--精忠报国(下)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测试 精忠报国

第十二章 以民为本

-12.1以民为本(上)

--以民为本(上)

-12.2以民为本(下)

--以民为本(下)

-第十二章测试 以民为本

第十三章 天下大同

-13.1天下大同(上)

--天下大同(上)

-13.2天下大同(下)

--天下大同(下)

-第十三章测试 天下大同

第十四章 勤俭廉政

-14.1勤俭廉政(上)

--勤俭廉政(上)

-14.2勤俭廉政(下)

--勤俭廉政(下)

-第十四章测试 勤俭廉政

第十五章 舍生取义

-15.1舍生取义(上)

--舍生取义(上)

-15.2舍生取义(下)

--舍生取义(下)

-第十五章测试 舍生取义

第十六章 仁爱孝悌

-16.1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

-第十六章测试 仁爱孝悌

第十七章 和而不同

-17.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第十七讲章测试 和而不同

第十八章 敬业乐群

-18.1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

-第十八章测试 敬业乐群

第十九章 诚实守信

-19.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第十九章测试 诚实守信

第二十章 自强不息

-20.1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第二十章测试 自强不息

第二十一章 厚德载物

-21.1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章测试 厚德载物

第二十二章 尊师重道

-22.1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章测试 尊师重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