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三章 宋诗(上) >  3.3《村行》赏析 >  3.3《村行》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3《村行》赏析在线视频

3.3《村行》赏析

下一节: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3《村行》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

王禹偁的这一首《村行》

我们先念一下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跟我的

人生经历还有段联系

这里的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我记得我考研究生的时候

就曾经出过这个考题

要求说出它的作者和篇名

这两句诗 也是写得特别优美的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首诗

这首《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

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

以妖尼道安诬陷徐铉

当以反坐论罪 反获谴于朝廷

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山村的秋天傍晚

诗人骑在马上

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

听黄昏时候山谷的声响

这首诗的首段写作者骑著马

欣赏秋天的风景 本是一件乐事

但后来却因为看到小桥和树木

想起故乡 首段和末段相比

表达了作家(者)对家乡怀念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注意

这里诗人写的是一个黄昏的时候

在贬为商州商山

这个地方官的时候

一天吃过晚饭 大概是这个时候

这个正好是秋天菊花开的时候

马穿山径菊初黄 菊花初开

诗人饭后牵着马 来溜溜马

让马啃上一点青草

所以呢

并没有多少固定的目标

并不在赶路 并不是骑马赶路

所以叫信马悠悠野兴长

前面 我们多次也遇到过

信马 这样的字眼

比如我们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

就有唐明皇在成都逃难几年之后

长安收复 回长安 路过马嵬驿

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东望都门信马归

信马是由一个成语

信马由缰 压缩而成

我们以前也讲到

要马奔得快有两个

一个是把马的缰绳勒紧

第二个把马肚子夹紧

这样呢马就可以四蹄飞奔而去

相反呢 如果把马缰绳放得很松

又把马的那个肚子也不夹紧

马呢就随心所欲 也就是信马由缰

你马愿意往哪儿走就往哪儿走

特别这一次 王禹偁是牵着马

在饭后来放马的

马呢 骑在马上 随便你往哪里走

你看哪里有草 你就往哪里走

这就叫信马由缰

悠悠 悠然自得的样子

野兴长 写诗人这个样子

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

倒正好来欣赏山野的秋光

正好是菊花初开的时候

大家知道很多地方 包括我们北京

一年四季中 也是秋天的景物最好

我记得我初到清华来工作的时候

那时候那年我遇到张岂之教授

张先生就说 你夫人来了吗

我说我夫人没来 哎呀你叫她来呀

现在这个秋天

正是北京最好的季节

北京很多地方

正好山花山上的那个

有的地方叶子已经红了

有的地方还是黄的

山上的这个山叶红烂漫的时候

正是这样的好季节

就是菊花初开的时候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这是对得很工的一联

也写得很美的一联

大家知道七言律诗中间两联

一般是要求对仗的

到宋人 这个对仗已经非常工整了

在五言律诗

在盛唐和中唐的少数作家

往往呢中央两联并不都对仗

往往颈联是对仗的

颔联常常还有不对仗的情况

当然也有四联都对的

也有三联对的

也有首联和颈联对的

而颔联不对仗的 等等有多种情况

七言律诗到中唐时期

也仍有一些不对仗的情况

但到宋代 这种情况基本绝迹了

基本绝迹

当然基本

我用基本这个词

还是留有一点余地的

这里啊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万壑跟数峰 万 数

是数量词对数量词

壑和峰是同样一个

同小类的词汇相对

有对无 声对语也是同小类的词

含和立都是动词

晚 晚籁和斜阳也对得非常工整

这里 平仄相对 词性相同

每一个词的连小类也都基本相同

所以 这是严谨的工对的对仗

下面就从词意上来说

所谓壑是指山沟

山沟里传来山泉淙淙的

晚籁 就是傍晚时

因风吹从空隙中发出的声音

晚上我们常常说万籁俱寂

所有的声响都没有了

在这里 万壑有声含晚籁

又是秋天

这个是山谷里传来一点点风声

秋风

并不给人以多深的寒意

却给人一种凉爽清新之感

所以这两句

给人常常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

数峰无语立斜阳 既点出了时间

写的是黄昏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

几座山立着 山本不能言

以 无语 称之 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立斜阳 在斜阳之中挺立着

有拟人之意 也有孤寂之意

似乎在诗人满眼看过去

除了这一匹马之外

简直没有多少活物

都是一些山上的石头

无语的斜阳和立在斜阳中的几座山

几座山

周围是一种静谧

静谧的同时也写出孤单

孤单寂寞之感 寂寞之感

这两句 人对山而忘言

山对人而 无语 真契合无间

人与大自然也融为一体

这里对仗很精工 音节很响亮

这是写的大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大家注意 这里呢两句也是写景的

上面讲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也是写景

也就是说这首诗中间两联都写景

大家注意

这倒是写诗较为忌讳的地方

中间两联不宜都写景

当然也有一些诗人 像陆游

甚至八句都写景的

那是很受后人批评的

很受后人批评的

也有些名篇中 中间两联全写景

比如大家熟悉的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四句都写景 但是大家仔细想

它的角度并不一样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是写静景 虽然水流是有一点动

但毕竟都是写的大自然的静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是写的动景 是写人的活动

写浣女 洗衣服的女郎

和那些打渔的人 莲动下渔舟

所以从不同的角度

这里呢虽然基本都写的静景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都是写的静景 写的大自然的景物

但是大家注意 也有所区别

前两句写的大景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写的远景 是环视周围四山的景物

四面的山

很多山峰站在立在斜阳之中

而这里就是细观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就是杜梨 是一种落叶乔木

到了这个秋季 棠梨花已经落了

换句话说 棠梨的叶子

都已经落在地下 胭脂色 发出红色

偏偏这时候荞麦花开白雪香

荞麦开花发出那个像白雪似的颜色

同时呢又香味扑鼻

给人一个农家的清新的感觉

这两句是写小景 或者写眼前之景

如果这个荞麦花在很远的地方开

在山上开

你就是远远地能看到一点白的影子

你也闻不到它的香味

显然这是写就在身边上发生的事情

所以 王禹偁的这首诗

虽然中间两联都写景

但是却有大景和小景的区别

远景和近景的区别

还是有一定层次的

所以说不得是缺点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什么事情是自己

本来前面六句看下来

都是挺高兴的

因为黄昏时分

自己一天工作下来了

吃过饭带着马去溜溜 啃啃草

信马悠悠野兴长 很有滋有味的

看看眼前的景物

远景也好近景也好

都令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但是偏偏最后来一转折

大家注意

诗歌里常常要用起承转合的

在五七言绝句中基本上就

一句一起 一句一承

一句一转 一句一合

当然也有的诗里面

起承转合不很明显

起承转合并不是一切诗的章法特色

但是就这首诗而言

七言律诗呢就用不着

两句一起 两句一承

两句一转 两句一合 可以一句一转

这一首诗呢 就是在第七句转

何事吟余忽惆怅

跟前面的整个的抒情的氛围

都有所改变了

前面是比较高兴的 喜悦的

但是第七句 何事吟余忽惆怅

我每次讲了惆怅这个词

我对它特别欣赏

我很说 我们的老祖宗造词的时候

造的这个字非常好

惆怅这个词跟忧愁什么意思相近

却又不相同

惆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

一种朦胧状态的一种忧愁

说不清道不明

在这里呢 作者用了惆怅

决意试图要解读它

村桥原树似吾乡

勾起了

为什么会突然感到忧伤起来呢

是因为这里的村桥原树

这里的树和桥 房室等等

很像我的家乡的那种情景

又使自己勾起了思乡怀归之情

实际上似乎解答了

并没有完全解答

如果完全解答了

这首诗倒不见得是很好了

它还留有许多含蓄 令人回味之处

王禹偁宦游异乡又是遭贬谪到这里

抱负难以施展 有家也难归

所以发生这种感慨

虽然字面上写的是思乡之情

但是不能不联系自己

在宦海当中的处境

在官场上的处境

自己毕竟是被贬谪到 这样一个

远离京城偏远的一个小地方来

作者不能一味地陶醉在

这个荞麦花开白雪香

这样的情景中

所以产生有所惆怅 有所思念

是很自然的

这首诗啊尽管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这样的句子极端精美

使这首诗增色不少

但是如果没有后面的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没有这样的句子兜底

这首诗的主题就太平了

就仅仅为写景而写景

这首诗就不是一流的作品

那么这首诗的好

也跟它这个结尾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前面没有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那样的句子来做铺垫

当然后面它也不可能

造就一流的作品

所以这首诗啊

在出现在宋初的诗坛上

是令人拍案叫绝的

这首诗写得风格飘逸

淡中有味 明白自然

他自称 本与乐天为后进

敢期子美是前身

与白居易 杜甫的七言律诗

有很相似之处

课件当中特别指出

像他的杜甫的长安诗 成都诗

当然还有夔州诗

杜甫的夔州诗 像《秋兴》八首

《登高》一些作品

这个写的是更成功的

所以这首诗确实像杜甫的诗

诗风有许多相似之处

好 关于王禹偁我们就讲到这里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3.3《村行》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