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8054

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三节我们来

谈一下

民族译名

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也有一些重要的

和民族学研究有关的话题

首先

我们讲的是关于

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一九五四年

范文澜先生在历史研究杂志上

发表了一篇论文

叫做《试论中国

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

那么在这个里面

他就讨论了关于

汉族的形成问题

也就是说

到秦汉的时候

这个汉族已经初步形成

那么

苏联专家叶菲莫夫

1952年来中国

他也讨论了中国民族的形成问题

他发表了论文

叫《论中国民族的形成》

在这篇论文里提出

中国民族是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这个世纪之交的时候

形成的

那么范文澜认为

自秦汉的时候

汉族已经初步的具备了

斯大林所说的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那么

所谓的共同地域

就是

长城之内的广大疆域

书同文 行同轮 车同轨

则分别相当于共同的语言

表现在

共同文化上的

共同心理素质

和共同的经济生活

所以

汉族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

形成的独特的民族

第二个争论比较大

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是民族译名

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那么现在我们中文表述的民族这一个词

它实际上是从外文翻译而来

这个词的形式

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

不过

他的意涵

实际上又要追寻到西文

所以

民族一词的翻译和使用问题

那么是继汉民族形成问题以后

成为中国民族学家讨论的一个热点

在1961年开始

并持续到了1962年的秋天

那么

在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里面

展开了充分的学术研究

学术讨论

1962年的6月份

一些学者

就民族一词在汉译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集中讨论

在中国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工作的牙含章

用笔名章鲁

发表了《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翻译情况》

这样一篇论文

他提出

经典著作中的一些中文译名

既要忠实于

原著的精神

又要照顾汉文的特点

应该把民族的译名统一起来

建议只用民族

而不再使用部族

这样的一些概念

对民族和民族形成问题

进行更大范围的讨论

林耀华先生

则发表了

《关于“民族一词

的使用和翻译问题》的一篇论文

那么当时还有施正一

发表过《论原始民族》等等的一些

有关民族概念的论文

林耀华先生提出

这个如果我们把很多概念

都翻译成民族的话

这个有的时候

在学术上有一点容易混淆

那么怎么办呢

他认为说

在学术的表述中

我们完全可以用

在词的旁边标注号码的办法

把民族分为四类

其实也就是说

他认为民族的外文翻译

其实应该对应四个概念

那么

民族1

指的是一般的

最广义的人们共同体

包括从原始时代

一直到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2

指的是比较广泛的人们共同体

包括了从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的

各个时代的共同体

民族3

指现代民族

也就是具有斯大林所说的四个特征的

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4

也可以用来指那些还没有来的及

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

这样的人类共同体

林耀华先生

他就认为

汉语翻译把表达不同意义的词

简单的统一起来

这个时候是不能够体现他们相互之间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这种复杂关系的

当然

民族问题的理论讨论

还集中在民族形成的时间

民族类型等等问题上

你比如说

在民族形成时间问题上

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

就说民族是在部落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种意见

认为这个 民族

在封建时代

就已经形成

那么第三种

是说民族

是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

那么在民族类型的表述上面

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历史上

其实这个民族

只有两种类型

也就是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

当然

也有人增加了民主主义民族类型

就是说这有三种

还有一种意见

主张历史上有多种民族类型

至少我们看起来

有社会主义民族

资产阶级民族

前资本主义民族

前资本主义民族呢

又包含着原始社会的民族

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这样的不同类型

那么

对民族问题的定义

以及意涵的这个解释

他是和特定的时代

有密切关系

体现了我们从学科史的视野里面来看

它体现了我们的学科

和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

相互作用的关系

当然

这个讨论

我们需要跳出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时代

那么在世纪之交

也就是说

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之交

那么

又掀起了一场新的族群理论的

争辩

1988年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对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关系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主张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当然

大家又有争论

怎样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大概有三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中华民族

是政治范畴的概念

其实不是一个民族实体

第二种概念

主张中华民族既属于政治范畴

也属于民族学范畴

是一个民族实体

第三种主张说

中华民族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广义指中国古代各民族

狭义则是中国在近代

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开始的“自觉”的产物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来理解

多元和一体的关系

最初

我们认为所谓政治上是一体的

文化上是多元的

在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大以后

强调一种新的观念

叫做多元组成一体

一体包含多元

多元离不开一体

一体

也离不开多元

就是这样来强调

多元一体的这样的一种理论模板

那么现在的观点我们也认为

多元是要素和动力

而一体是主线和方向

族群

我们说ethnic group或者ethnicity

它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在西方学术界流行开来的

人类学社会学

社会科学的关键词之一

它是一种建构在世系和共同文化特征的

基础上的人群

1999年

中山大学举办了族群关系

和族群理论的研讨会

而在2003年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开辟了族群问题争鸣专栏

连续刊发了多篇论文

而且这些论文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有概念讨论了

就发展到了具体个案的实证研究

争论也涉及到中国的民族

在译成英文的时候

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概念

比如说我们以前用过的nationality

ethnic group哪一种更好

当然

这个被译为nation的这个群体

是否一定会构成一个主权国家

民族和族群的概念在使用的时候

是否存在着

所谓的泛化的问题

等等的

这样的讨论呢

就深化了我们对民族 族群

这样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间

也曾经是拥有重要的一个地位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