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四节我们来谈一下

科技整合和中国化的探索

首先

我们介绍一下浊大计划

那么这个浊大计划

在这个台湾人类学民族学发展中间

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个浊大计划和中国人性格研究啊

可以说是台湾人类学民族学界

第二代学人走上前台

并且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的一个标志

张光直先生

在台湾试图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

和多学科的

就包括了自然学科行为科学

和历史科学的

这样的一些学科的整合的方式

来研究浊水和大度

两个流域的人群

如何适应当地的

生物生态和地理环境

那么这样就突破了

村落研究的范围和学科局限

来探讨

乡镇甚至更大的空间范围里边

文化作用和互动的机制

来构建一种区域的文化史

浊大计划

在方法上

凸显出文字史料

包括这个家谱

族谱

杯碟牌匾

这些材料的重要性

同时

也促成了研究中国文化大传统的一种

所谓汉学和史学

以及研究中国文化小传统的

人类学民族学的结合

比如说在这个时候就

提出和深化了祭祀圈和土著化两个概念

土著化概念的提出

那么对于

汉人移民社会文化的这种研究啊

有很大的影响力

因为作为汉族移民社群

他们在

这个移民的过程中

到了新的所在地

那文化上的一种发展和变化

和原居地的这个文化比较起来的

这种发展和变化

我们到底怎么来分析

另外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通过一个两岸合作的

闽台社会文化研究计划

对移民社会的文化差别

就开始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

你比如说原生差异说

就说其实在离开原居地之前

这些

走出去的人

和原来在那儿的人

文化上就是有差异的

而另外一种说法

叫环境适应说

是说因为迁徙

迁徙以后

他居住的环境不一样了

他要适应新的环境

当然还有互动合成说

更强调在移民之后

和当地族群的互动

然后构成了新的文化

还有

在台湾学术界

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

是关于中国人性格的

科技综合研讨会

召开这个系列的研讨会

参加研讨的就有心理学

人类学

社会学

精神医学

以及历史学和哲学等等

不同学科的学者

那么

在这样的一种研究里边

大家携手

对于中国人的性格

实际上就是

国民性研究的一个延续

做了更多的讨论

那么

综合研究的过程中

大家又关注到了一个问题

就是社会及行为科学的中国化问题

那么

在1980年的12月21号到24号

那么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就召开了一个研讨会

叫“做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

这样的一个主题的研讨会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的讨论中

这个很多学者就在强调

在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不仅要发挥人的共同性

而且要发挥中国人的中国性

这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自觉

长期侵润在

西方社会及行为科学中的

中国学者

在中国从事研究的时候

他们才会有

要中国化的这种深切感受

而且呢

长期以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从事实证研究的这些专家

他们才能够明了

为什么要中国化

和不断的探索如何中国化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