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首先

是在台湾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机构的设立

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那么

在这一个阶段

就是1949年以后

因为从大陆迁到台湾的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民族学组

和在台湾大学从事研究的人类学民族学家

对于台湾少数民族

开展了田野调查

而且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

中国民族学会

在台湾恢复活动

那么也被认为是

中国民族学会

在台湾活动的一个鼎盛期

同时

1949年

台湾大学建立了考古人类学系

台湾人类学民族学历史的一个

重要的里程碑

就是这个系的建立

它标志着人类学研究队伍

在台湾有了一种再生产的能力

直到现在的台湾学术界

很多的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

都是从这一个系里毕业的

或者曾经在这个系里担任过教学任务

另外

台湾政治学院

也建立了边政学系

这个是全台湾唯一的

以民族学名称命名的系科

这个边政学系

他们的重要任务

是建立

有关民族研究方面的理论体系

以及

对于台湾地方政府的

民族方面的相关工作

提出咨询

建议啊

这样的政策服务

中央研究院

在1950年代中期

就建立了民族学研究所筹备处

这个时候就意味着

台湾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

开始走上机构化和正规化的

这样的一条道路

那么

在民族志的积累

和文化史的构建方面

台湾光复以后

台湾的人类学

就以历史学派的方法为主

以台湾当地的少数民族作为研究

以台湾当地的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

注重田野调查

通过积累台湾少数民族

民族志资料来重构

文化史的研究主流

那个人类学民族学家们

以泰雅

雅美

排湾

阿美

等族群的这个民族志材料

补足了

日据时期尚没有完成的

台湾少数民族

民族志的建构工作

那个时候的研究局限

他是主要是依赖个别报道人的记忆

来回溯过去的历史

而比较少的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

另外呢

注重对于过去历史的重建

而缺少

坚实的人类学民族学方法论的基础

所以得到的一些材料

往往是逻辑层次不太清楚

同时也有以偏概全之嫌

但是在这个阶段中

人类学民族学家

对田野调查是格外重视

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来开展研究

这也成为了台湾人类学民族学

学术界公认的规范

台湾人类学

民族学家

所提供的资料

远远比在台湾研究的外国学者

细腻而丰富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