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二节

我们谈一下民族研究

旗帜下的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

那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人类学民族学

他是在民族研究的名目下

来开展他的研究活动

延安民族问题

和社会历史研究的这种革命传统

还有当时苏联的

意识形态和学科体系

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的这个影响

特别是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

也体现出了

这样的一种发展和变化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

新的局面和新的思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的时候

由于意识形态的根本变化

和完全不同的国家体制

政治制度

以往西方学科体制架构

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

科学研究

和教学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那么

人类学民族学家

这个经常被认为是

带有资本主义的或者帝国主义色彩的

这种伪学者伪学科

因为我们的人类学啊

是从西方长起来的这么一个学问

是有殖民主义色彩的

所以这些做这个研究的人呢

也被认为

是具有这样的思想

那么

当时民族学

虽然更多的被认为是

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而得以保留

并且一度有所发展

但是也经常是受到质疑的

那么

在苏联的学科体系里面

人类学呢

仅仅是指体质人类学

通常被归入到生物学学科门类

而民族学在苏联体系里面

被认为是属于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

在原始社会史等研究领域

认为民族学可以为

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作出贡献

当然也有助于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那么

在这个时期

尽管人类学民族学家

努力的在改变

自己以往掌握的研究理论

但是在

大学的改造

和院系调整过程中间

中国大陆各个大学的人类学系

民族学系

社会学系

或者停办或者撤销

人员呢

也给他并到了其他的学系

与此同时

这个社会学和人类学民族学

在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他还面临着

来自社会就业方面的压力

社会的需求

学生的来源

分配的方式

资金的来源等等的都

激发了很多的变化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开始在

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之下

全面的推进

国家计划指导

学术研究

控制和管理高等教育的模式

那么

人类学民族学家

对于原有的知识啊

怎么为新的社会服务

也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设想

费孝通当时就认为

社会学

经过改造

最后将成为

完全是科学的社会学

也就是马列主义

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人类学社会学家

经常聚会

商议怎么样进行调整

怎么样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

服务于新中国的

社会文化建设

在怎么样看待人类学民族学

在新建立的

人民共和国的初路

却有一些截然不同的认识

那么有些人就认为

对政治统一的

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来说

传统的人类学

特别是社会文化

人类学所关心的

文化多样性

对国家的统一

可能是没有什么

太大的帮助

而从人类心理一致性上

来认识文化的差异性

分析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等等的

在这个时候

被看成是唯心主义的体现

那么

原有的人类学民族学

因此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学科

是宣扬唯心主义的

存在着严重的政治问题

从实践上来看呀

在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来以后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似乎就已经证明了

在社会政策和国家治理上面的成功

那么

为了巩固政权而开展的

对于敌对阶级的斗争

和意识形态的改革

也随之在全国的范围里面

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1950年

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

有些人就主张要停办人类学系

当然

这种主张最终由政府教育部门出面

就得到了落实

接着呢

就开展了

大规模的全国院系调整的

这样的一项工作

从1952年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大规模的调整了

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设置

把民国时期

仿效英美的

教育体制构建的

高等学校教育体制

改造成仿效苏联模式的

高校体制

在1952年的时候

就开始以华北

华东等地的高等院校为重点

进行有计划

有重点的院系大调整

1953年

又以中南区为重点

来继续调整

当时明确的提出

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

是以培养

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发展专门学院

和专科学校

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在这个时候啊

也开始学习苏联经验

由政府办教育的模式

开始大规模地推行

调整

是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之下的

并且参照了苏联的学科体系

来构建中国的学术体系

实行调整的时候

当时就把原有的一些系科进行了改造

使这些系科能够适应新的模式

人类学民族学专业

或者呢

就是停止招生

撤系并科

也产生了很多

跨大学和跨学院的院系

重新组合

在院系调整后

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

综合性大学

文科在校学生和文科教育比重

最小的国家

因为我们大量的这个

专业院系

和学校建立起来

人类学

随之被全面取消

除了由中国地质调查所等机构改建的

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以外

用人类学名称的

复旦大学生物系里面

保留了一个以体质人类学为主的

人类学教研室

当然

在这个时候

新兴的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中心

是中央民族学院

的研究部

那么1950年的11月

政务院在召开

第六十次会议的时候

就批准了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那么

这个所谓的试行方案

更有一个落实的计划

是《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

那么中央民族学院

这个试行方案里面就明确的指出

应当建立研究部

当时就提出

要尽可能的将目前各大学

和国内

各研究有关上述问题的

也就是说指这个民族问题

这方面的适当人才

集中到民族学院

那么

燕京大学的民族系

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

以及

社会学研究所

都先后的并入到了中央民族学院

同时

辅仁大学

中国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

还有中央民委参事室

还有中央民委的资料组

这样一些机构的一批重要的民族学家

和相关学科的专家

也都安排到了民族学院来工作

当时的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

就集中了吴文藻

潘光旦

吴泽霖

杨成志

费孝通

林耀华

罗致平

王钟瀚等一批重要的学者

另外呢

也有一些人类学民族学家

转行到

综合大学的历史系工作

比如说在厦门大学的林惠祥

在上海复旦大学的田汝康

在云南大学的杨堃

江应樑

在中山大学的梁钊韬

那么这个院系调整

使得中国大陆的

民族学人类学的这个区域配置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过思想改造

和机构的这个变化

这个重新的一种组合呀

中国人类学不同区域的学术特点

就逐渐的减少了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多个学派

在这个时候被改造为一种

统一的学术流派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

或者叫做

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学说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