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建筑艺术与赏析 >  第四章 中国古典佛教建筑的艺术赏析 >  第一节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上) >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上)

返回《建筑艺术与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上)在线视频

下一节: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下)

返回《建筑艺术与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你好

欢迎来到《中国古典建筑分类建筑艺术欣赏》的课堂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课题是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宗教建筑所占的比重

和世界上其它的建筑体系相比

都显得要轻很多

宗教建筑物的名称

比如佛寺 道观 庙宇 庵堂 教堂 清真寺等

都是借用已有建筑物

或机构的名称而创造出来的

洛阳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0公里处

距离汉魏洛阳城雍门以西1.5公里

号称中国第一古刹

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

第一所官办的寺院

早期佛教建筑的发展受到官方的限制

佛常与黄帝 老子等同舍祭祀

从东晋十六国起

在国家政权对佛教的支持和倡导下

佛寺才以官方 民间 僧人立寺

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来

南北朝时

佛教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社会活动之一

佛寺的建立已不单为了满足佛教发展的需要

还成为了帝王贵族媚佛 祈福

争奇斗奢的特殊方式

佛教建筑主要是指佛寺

而佛寺又包括地面佛寺和石窟寺两大类

以及一些标志性 纪念性建筑

包括造像塔 墓塔 经幢等

此外还有僧人居住的佛教精舍以及僧坊等

佛寺形态的变化

主要取决于佛寺的建立方式

以及佛寺功能的发展

早期的佛寺只有少量的僧人居住

其功能主要是供这些僧人居住

翻译佛经以及讲经 礼拜等

后来佛寺的规模逐渐扩大

僧众越来越多

功能也不断扩展

佛寺建筑除了受到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

还同时受到本土建筑式样 做法

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制约

这就是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佛寺形态的演变

可以以南北朝中期作为界限

前期是佛教逐渐为社会接受的发展过程

表现为寺院功能的不断扩充与完善

后期则是中国佛教体系完善的过程

表现为寺院规划原则和布局形态的中国化

早期建立的佛寺主要类型为立塔为寺

延续的时间段为汉至魏晋

这一时期的佛寺主体建筑是佛塔

它的布局制式是以一座佛塔为中心

在塔的外围有一些附属建筑

比如阁道 寺舍等

据佛经记载

释迦摩尼火化后

他的弟子收取舍利子

为之建塔

令世人景仰

故佛塔是佛教信徒最初始的礼拜对象之一

也是佛教传入某个地区的显著标志

汉魏西晋时

政府禁止汉人出家

立寺主要为了满足外来僧人礼拜观佛

翻译研习佛经的需要

佛寺中只有少量的僧人居守

因此早期的佛寺都以佛塔作为主体

时称浮屠

佛塔的外围

或有一些附属建筑

地面佛寺的第二种类型

我们称为堂塔并立

延续的时间段是西晋末年至南北朝

这一时期佛寺的主体建筑有了扩充

除了佛塔仍然处于中心主体地位以外

还增加了讲堂

通常佛塔在讲堂之前

西晋末年佛经不断译出

外来僧人以及汉地的出家僧人逐渐增多

在社会动荡 苦难深重的情势下

佛教信徒也大大地增加

佛教进入了大发展的阶段

随着说法论道 观习经典活动的广泛开展

佛寺不再是单纯进行礼拜仪式的场所

而出现了专供法师讲经的讲堂建筑

这时的讲堂并不供奉佛像

一般设立在佛塔的后侧

与佛塔形成一条纵深向的轴线

正对山门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北魏时的洛阳永宁寺

永林寺建于北魏后期

它的平面呈长方形

占地面积达9万平方米

我们在遗址的发掘中看到

山门 佛塔以及正殿均位于中轴线上

其中以一座9层的方塔为中心

殿在塔后面

周以回廊形成廊院

日本奈良的法隆寺金堂与五重塔

也是这种前塔后堂的代表

第三种类型精舍

延续的时间段从西晋末年一直到今天

这种寺院的主体建筑称为精舍

精舍其实是当时儒家的太学 府学的称谓

本就是一种学舍

精舍是佛教的基层组织

佛像常常直接置于房殿之中

而不必立塔

从西晋末年起

出现了这种以讲学修行

为主要功能的学院式佛教建筑

因为与儒家讲学方式相近

故称精舍

它的形制也与当时儒家的学社相近

除了学院式精舍以外

又有佛教僧人仿释迦牟尼修行之法

而建造小型精舍

其形式布局十分自由

这些精舍往往在后来继续发展为寺庙

第四种类型舍宅为寺

延续的时间段主要是东晋至南北朝

这一时期

佛教所提倡的信仰方式

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的观念 习俗

迅速而紧密的结合起来了

东晋时佛教已广泛流传

出于为了天子 祖先 家族祈福的目的

将自己的宅第施舍为佛寺

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佛教信仰方式

这种基本保持宅第总体布局的佛寺

对中国佛寺形态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东晋至南北朝

大部分城市佛寺都因此呈现为居住建筑的形态

因为它是以利用宅内原有的建筑物为前提的

所以通常以前厅为佛殿

后堂为讲堂

其余房舍 厨库之类皆可沿用

由于宅内地势受限

可以立塔也可不立

塔的位置和体量受到限制

第五种类型造立佛殿

延续的时间段由南朝初期始至今

这类佛寺的主体建筑为佛殿和佛塔

佛殿的规模与形式

与殿内的设像方式相关

因此有长方形和近似方形两种平面

屋顶多用庑殿或歇山

另一方面塔的数量增多

地位却降低

佛教初兴时其实并无偶像礼拜

公元一世纪时发展为造像礼拜

而这时正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

随着造像尺度的增大

佛寺中开始出现专为安置佛像而建立的殿堂

供养众多的佛菩萨造像

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信仰方式

南朝初期已经有专为供奉七佛

而立殿的做法

南北朝时最流行的设像方式有

七佛 三佛 主佛加上左右胁持

三种形式

我们可以从麦积山石窟

了解当时地面佛寺的形貌

麦积山石窟始建自公元384年

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

其中的第4窟

明显模仿地面佛殿的形式而开凿

每一开间供奉一佛

共七佛

因此石窟的平面呈现横长方形 七开间

而在石窟的立面

也精心雕刻出了一座庑殿顶建筑的面貌

第六种类型

以佛殿为中心

时间段隋唐以后

从南北朝中期开始

佛殿被大量地建造

一寺造有多塔

甚至自成一区

隋唐以后

以正殿 配殿为中心主体

双塔分置前端两侧

甚至另设别院的布局形式定型

更逐渐衍生出钟鼓楼的形制

从南北朝中期开始

佛塔在佛寺布局中的中心主体地位

逐渐削弱了

一方面是由于佛殿大量建造

佛塔作为礼拜对象的地位有所降低

另一方面

由于出资造塔成为信徒兴造福业的方式之一

一所寺庙常有多塔

这些塔不得不自成一区

佛塔因此不再具有立寺的象征意义

塔的位置也逐渐由中心向旁侧转移

隋唐以后

以佛殿为中心主体

佛塔分置两侧的形式定型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正是唐代地面佛寺的代表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平面布局

根据不同的高差上下分为三台

主体大殿居于高处

左右设配殿

正对山门

据记载

在中间平台上还曾经有一座高大的佛阁

可惜目前已毁无存

河北正定隆兴寺

是一所始建于隋代的寺庙

原名龙藏寺

宋代更名隆兴寺

历代多次大修

现存的隆兴寺保持着宋代以来的总体布局

我们可以看到全寺建筑

沿着一条纵向中轴线做纵深布局

由外而内殿宇重重

建筑高低错落

主次分明

我们总结一下地面佛寺形态的演进过程

第一个阶段

立塔为寺

主要是汉魏以及西晋这一个时期

第二个阶段

堂塔并立

前塔后堂

延续时间是从西晋末年到南北朝

第三个阶段

建立精舍

由西晋发展至今

第四个阶段

舍宅为寺

主要流行于东晋以及南北朝

从南北朝时开始大量地造立佛殿

到隋唐时正式确定以佛阁作为中心

南北朝时地面佛寺终向大型化发展

主体建筑所在的院落作为中院

除中院外又不断扩建别院

依据选址地形的不同

寺院建筑的布局或规整 或自由

除了地面佛寺以外

还有一类佛寺类型称为石窟寺

中国的石窟寺源自印度的僧房窟和塔窟

前者供僧人居住

后者在石窟的后部设石塔

供信徒回旋巡礼和观像之用

石窟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重要的一类佛教建筑

在广大的范围内兴建了不少石窟

以北方地区为多

代表性的有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石窟寺的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

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印度的支提窟

它依靠着天然的崖壁开凿横穴

在石窟的后部建佛塔

中国石窟寺的特点

第一

建筑以石洞窟横穴为主

附属的土木构筑较少

第二

石窟寺的规模以洞窟的多少

与面积大小作为依凭

第三

石窟群常常在总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

与一般地面佛寺

沿纵深向院落式布置并不相同

第四

由于建造需要开山凿石

故工程量大

费时也长

常常会延续数个朝代

第五

除了石窟本身以外

在其雕刻 绘画艺术中

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的形象

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群

开凿时间由北朝延续到元朝

其洞窟的类型有中心塔柱窟

四壁三龛窟 中心佛坛窟等多种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是建筑与壁画

以及泥塑艺术的混合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延续时间十六国至隋

在石窟壁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石窟洞口

被雕凿成地面建筑的形象

是我们了解

当时地面佛寺佛殿建筑形象的重要依据

内部的造像 瘦骨清像

呈现出魏晋风度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

云冈石窟不用泥塑

而用石刻

中心塔柱窟

为我们展现出了

当时木构多层楼阁式佛塔的形象

建筑艺术与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单元 建筑艺术概论

-第一单元作业

第一章 建筑历史源远流长

-第一节 建筑是什么

--第一节 建筑是什么

-第二节 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

-第一节 建筑的造型艺术

--建筑的造型艺术

-第二节 建筑的空间艺术

--建筑的空间艺术

-建筑的空间艺术

第三章 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第一节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建筑艺术的思想源泉

--建筑艺术的思想源泉

-第三节 建筑艺术的视觉语言

--建筑艺术的视觉语言

-第四节 建筑艺术的形式规律

--建筑艺术的形式规律

第二单元 中国传统建筑赏析

-第二单元作业

第一章 中国古典建筑概观

-第一节 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

--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第三节 建筑类型与释名

--建筑类型与释名

第二章 中国古典艺术风格的嬗变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嬗变(上)

--艺术风格的嬗变(上)

-第二节 艺术风格的嬗变(中)

--艺术风格的嬗变(中)

-艺术风格的嬗变(下)

第三章 中国古典宫殿建筑艺术欣赏

-第一节 前朝后寝——宫殿建筑的艺术(上)

--前朝后寝——宫殿建筑的艺术(上)

-第二节 前朝后寝——宫殿建筑的艺术(中)

--前朝后寝——宫殿建筑的艺术(中)

-第三节 前朝后寝——宫殿建筑的艺术(下)

--前朝后寝——宫殿建筑的艺术(下)

第四章 中国古典佛教建筑的艺术赏析

-第一节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上)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上)

-第二节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下)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下)

第五章 中国古典住宅建筑的艺术赏析

-第一节 千姿百态——住宅建筑的艺术(上)

--千姿百态——住宅建筑的艺术(上)

-第二节 千姿百态——住宅建筑的艺术(下)

--千姿百态——住宅建筑的艺术(下)

第六章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赏析

-第一节 两生之花——园林建筑的艺术(上)

--两生之花——园林建筑的艺术(上)

-第二节 两生之花——园林建筑的艺术(下)

--两生之花——园林建筑的艺术(下)

第三单元 西方古典建筑赏析

-第三单元作业

第一章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概述

-第一节 概述:西方古典建筑艺术

--概述:西方古典建筑艺术

-第二节 追根溯源:古希腊建筑艺术

--追根溯源:古希腊建筑艺术

-第三节 追根溯源:古罗马建筑

--追根溯源:古罗马建筑

第二章 古典时期之后到巴洛克时期的西方古典建筑艺术

-第一节 纵横东西:拜占庭建筑艺术

--纵横东西:拜占庭建筑艺术

-第二节 超凡之美: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

--超凡之美: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

-第三节 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第四节 融汇多彩:巴洛克建筑的动态美

--融汇多彩:巴洛克建筑的动态美

第三章 近代以来的西方古典建筑艺术

-第一节 挪用与折衷:复兴主义建筑艺术美

--挪用与折衷:复兴主义建筑艺术美

-第二节 革新与继承:新艺术风格的建筑

--革新与继承:新艺术风格的建筑

-第三节 传承经典:西方传统建筑美学对今天的影响

--传承经典:西方传统建筑美学对今天的影响

第四单元 现代建筑艺术与赏析

-第四单元作业

第一章 现代建筑的审美

-第一节 现代建筑的审美(上)

--现代建筑的审美(上)

-第二节 现代建筑的审美(下)

--现代建筑的审美(下)

第二章 现代建筑艺术及赏析

-第一节 现代建筑艺术及赏析(上)

--现代建筑艺术及赏析(上)

-第二节 现代建筑艺术及赏析(下)

--现代建筑艺术及赏析(下)

第三章 当代建筑艺术与赏析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表现:高技派建筑美学

--技术进步的表现:高技派建筑美学

-第二节 建筑语言的表达:后现代主义美学

--建筑语言的表达:后现代主义美学

-第三节 反形式美学:解构主义建筑美学

--反形式美学:解构主义建筑美学

-第四节 地域性建筑艺术:形成与发展

--地域性建筑艺术: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多元化的认知:地域性建筑艺术形成要素

--多元化的认知:地域性建筑艺术形成要素

-第六节 演变中的地域建筑

--演变中的地域建筑

佛陀世界——佛教建筑的艺术(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