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Green Economy from China's Stories >  10. Environmental Policy Assessment >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b) >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b)

返回《Green Economy from China's Storie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b)在线视频

下一节:10.3 Case study——River Chief Policy

返回《Green Economy from China's Storie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b)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欢迎进入

《绿色经济与中国实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

公众监督性环境政策

什么叫做公众监督型环境政策呢

它是21世纪之后出现的

一种新型的环境政策

这种政策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共舆论

社会道德压力 劝说等措施

间接推动相关环保法律法规

技术标准得到更严格的落实和执行

公众参与性工具的核心

是通过公众参与

能够影响全社会的环境治理绩效

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向政府部门反映自身关于环境政策问题的

基本诉求和立场

根据参与途径和方式的差异

公众参与性工具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府部门主导的方式

包括政府发布社会关注的

环境监测信息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导的

征求意见 问卷调查 座谈会

专家论证会 听证会等

如生态环境部

污染源监控中心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

空气质量水质实时监控

大家可以看一下图

第2类

是公众主动积极反映

自身环保诉求的方式

公民借助于社交媒体 信访等方式

表达自己的环境保护诉求

比如通过微博 微信

公众号 市长热线等

向有关部门举报周围的环境违法事件

2007年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颁布以来

中国政府自上而下推行了

一系列信息公开

和公众参与政策

以期将社会力量

吸纳到环境治理的体系中来

这种尝试究竟有没有效果

研究人员的分析显示

非政府组织或者是公众监督政策

的确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那么我们就思考

另一个有趣而重大的问题

政府部门真的在意公众监督吗

或者说公众监督对污染减排真的有效果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近年来

南京大学的张炳教授

构建了

政府环保透明度指数

英文缩写叫做PITI

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监督

的确能够助庆地方政府

减排公开信息的结果

可能会产生两种影响

第一

会增加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满

如果当地的政府环保透明度

比较低的话

第二

减少中央政府的监管成本

因为此时由公众来对地方政府进行了监督

所以中央政府的监管成本

会相应的降低

但研究显示

一方面

PITI指数公开

并没有直接影响

对公众的不满

和媒体关注的程度

换句话说

地方政府调整政策

改进环保表现

并非出于公众不满

而是处于对自身的要求

另一方面

研究人员通过访谈发现

地方政府官员普遍认为

近年来

来自中央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压力增强

部分城市官员表示

PITI指数公开

增加了本城市相关行为

被中央政府监管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

非政府组织的监督

成为中央政府监督地方的

一种有效补充

公众监督政策有什么优点

和缺点

研究认为

公众对于环境治理的广泛参与

能够通过不同参与机制

向政府反映社会各阶层

各组织的需要和意见

从而减少

政府跟踪检查等活动的执行

有助于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但缺点在于公众参与型工具

具有一定的间接性

发挥效力的时滞较长

公众参与型工具发挥作用

需要借助于行政管理部门的强制力

依赖于相关法律法规

和技术标准的后续调整

最后

我们要看的政策是自愿型环境政策

自愿型环境政策主要是指

居民 企业 民间组织

根据自身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自发开展一系列

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浪费的

自愿性环境保护行动

在当今的社会

自愿性环境政策

是世界各国环境政策演变的一个趋势

从分类上来看

资源型环境政策可以分为自愿行动的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

和自愿环保行动两种

比如说ISO14000系列标准

是为了促进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

而制定的一套环境管理的框架文件

目的是为了加强组织公司企业的环境意识

管理能力

和保障措施

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我国最早的资源型环境政策

出现在2003年

当时山东省政府

和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签署节能自愿协议

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开始实施自愿协议试点

同年

青岛的15家企业

与当地政府

签订的节能自愿协议

在环境管理体系

和生态标志产品上

我国在1997年

全面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国家认证制度

自愿手段在中国的环境政策中

虽然不是一项重要的手段

但以自愿手段和经济手段为内容的

新环境政策工具

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成为了环境治理创新的一个新趋势

那么自愿型环境政策的特点

是什么呢

首先

自愿型环境政策不是靠法律

或其他强制性手段所驱动

而是企业通过内部约定

自发形成的

在环境管理的正式规则

运行费用太高的领域

被管理方自愿的内部管理

将比正式规则效率更高

而交易成本更低

因此

自愿型环境政策

可以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

自愿型环境政策

是企业相应消费者环境需要

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

新的法律法规及潜在的威胁而产生的

自愿型环境政策

是建立在企业自愿遵守的基础上

但是它的运作效率

离不开相关法规和公众监督

中国的自愿型环境政策

大致是从90年代末21世纪初开始

正如前面所言

在强有力的地方政商关系下

自愿型政策

有可能被企业用来向公众传达

他们有意愿消减排污量的消息

获得公众认同

但并没有真正采取消减的行动自愿途径

应成为政府正式立法之前

自我管制的办法

该途径常常和传统的法律工具相结合

从而使其适用性更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

单一的强制性手段

已经开始显现出独木难支的现象

管理者希望寻求新的管理手段

来辅助强制性政策

弥补其不足

同时

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和提高

更为重视

对自身的环境表现力

公众消费者也对自身的环境

和消费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表示

是有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我国现阶段尝试环境资源协议

我国现阶段尝试环境资源协议

这些年来

中国政府政策手段

以行政命令政策为主导

从90年代前

此后逐步转移到以市场激励型手段为主导

进入2000年后

自愿性环境政策和公众监督型环境政策渐渐出现

总的来说

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应该是稳妥和慎重的

既要考虑和满足

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

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

又要照顾当前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实力

改善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

眼前利益

与此同时

还必须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

因此

国家的环境政策

只能在对立与妥协中不断完善改进

任何环境政策都具有时效性

当社会条件变化了的时候

他们可能会部分甚至全部失效

所以

在保持整体环境政策

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环境政策还需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来分阶段进行调整

我们对环境政策的具体分类分析

就介绍到这里

谢谢大家 再见

Green Economy from China's Stories课程列表:

1.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1.1.1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cological Crisis

--1.1.1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cological Crisis

-1.1.2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Governance Results in China

--1.1.2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Governance Results in China

-1.2.1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1.2.1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1.2.2 Refl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Issues

--1.2.2 Refl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Issues

-1.2.3 China's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1.2.3 China's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1.2.3 China's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

--1.2.3 China's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

-1.3 The Origi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1.3 The Origi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Chapter I Test

2. Textbooks and Practice

-2.1 Teaching Materials

--2.1 Teaching Materials

-2.2 Practice in China

--2.2 Practice in China

-Chapter II Test

3. Research Hotspots and Cutting Edge Research

-3.1 Research Hotspots

--3.1 Research Hotspots

-3.2.1 Industrial Ecology

--3.2.1 Industrial Ecology

-3.2.2 Environmental Value Spillover

--3.2.2 Environmental Value Spillover

-3.2.3 "Two Mountains" Theory (a)

--3.2.3 "Two Mountains" Theory (a)

-3.2.3 "Two Mountains" Theory (b)

--3.2.3 "Two Mountains" Theory (b)

-Chapter III Test

4. Circular Economy

-4.1.1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4.1.1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4.1.2 Background in China

--4.1.2 Background in China

-4.2 3R Principles

--4.2 3R Principles

-4.3 3 levels

--4.3 3 levels

-4.4.1 Progress

--4.4.1 Progress

-4.4.2 Policies

--4.4.2 Policies

-Chapter IV Test

5. Low-Carbon Economy

-5.1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5.1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5.2 The origin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theory

--5.2 The origin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theory

-5.3 Practi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5.3 Practi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5.4 Practice in China

--5.4 Practice in China

-Chapter V Test

6. Green Economy

-6.1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nomy

--6.1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nomy

-6.2.1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Green Economy

--6.2.1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Green Economy

-6.2.2 Actions on Green Econom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een Economy

--6.2.2 Actions on Green Econom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een Economy

-6.3 Assessment Methods for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6.3 Assessment Methods for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6.4.1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Thought

--6.4.1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Thought

-6.4.2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s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6.4.2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s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Chapter VI Test

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1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1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2.1 The form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7.2.1 The form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7.2.2 China's Achievement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2.2 China's Achievement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3.1 EKC Hypothesis and Its Origin

--7.3.1 EKC Hypothesis and Its Origin

-7.3.2 Enlightenment of EKC on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7.3.2 Enlightenment of EKC on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hapter VII Test

8. Ecosystem Services

-8.1 The Connotation and Assessment Signific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8.1 The Connotation and Assessment Signific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8.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8.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8.3 Practice in China

--8.3 Practice in China

-Chapter VIII Test

9. Ecological Footprint

-9.1.1 Theoretical Concept

--9.1.1 Theoretical Concept

-9.1.2 Research Prospect

--9.1.2 Research Prospect

-9.2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9.2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9.3.1 Research Scale

--9.3.1 Research Scale

-9.3.2 Research Industry

--9.3.2 Research Industry

-Chapter IX Test

10. Environmental Policy Assessment

-10.1 Environmental Policy Assessment Standards

--10.1 Environmental Policy Assessment Standards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a)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b)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b)

-10.3 Case study——River Chief Policy

--10.3 Case study——River Chief Policy

-Chapter X Test

Final exam

-Final exam

--Final exam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b)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