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Green Economy from China's Stories >  9. Ecological Footprint >  9.3.1 Research Scale >  9.3.1 Research Scale

返回《Green Economy from China's Storie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9.3.1 Research Scale在线视频

下一节:9.3.2 Research Industry

返回《Green Economy from China's Storie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9.3.1 Research Scale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欢迎进入《绿色经济与中国实践》大课堂

这一节

我们向大家讲授生态足迹的研究尺度

这张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现在主流的研究可以把

生态足迹的研究尺度

划分为三个层次

最高的是全球尺度

也就是国际层面的这些研究

其次是国家和省级尺度的一个研究

最后最微观的也是城市

和区域尺度的这些研究

接下来我们就会给大家

依次的介绍这三个尺度的研究

首先关于全球尺度 全球尺度的话

世界自然基金会 伦敦动物学学会

以及全球足迹网络

共同编写了一个地球生命力报告

这个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

会强调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和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量的一个变化

汇总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这里面讨论这些变化

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影响

可以看到 因为伦敦动物学学会参与进来

主要是关注生物多样性这方面内容比较多

在这个报告里面 我们就可以把各个国家

的这个消费来进行一个划分

这个报告里面提到了一些全球主要可以

找到一些消费数据的这些国家

我们都可以查到

以2014年的这个报告为例

这里面就报告里面就显示出了

各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的一个情况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欧美这些发达国家

它们的这个生态足迹整体上来说是偏高的

详细的这个报告的内容 我们可以再查

这个报告正文里面有非常多的详细的解释

其中这个报告里面还有列出了

有一个纵向的一个时间线的概念

最早我们查到数据可以追溯到1961年

1961年到2014年的数据

我们做了一个完整的追溯

到最新的这个情况是全球人均的生态足迹

已经达到了2.84全球公顷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里面

1961年

全球有生态盈余的这个情况

慢慢的这个盈余在减少

倾斜向上的一个曲线

可以看到在中间这个生态盈余没了

一直到后面

生态赤字开始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我们就以2014年的这个数据为例

全球人类的消费量需要多少个地球

才能产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消费品呢

这里面得出一个数据是1.7个地球

其消费可能再生的资源

和吸收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需要1.7个地球来解决我们现在

2014年的时候人类这个生活活动需要的情况

这张图里面我们可以再详细的看一下

这里面有生态足迹 红色这条线

和生态承载力就是蓝色的这样一条线

其中右半部分主要是生态赤字

左边这个是生态盈余

1961年后

整体来说 我们人类的经济活动

对地球影响还是比较小时这样的一个状态

这也就是反应这样我们一个趋势

现在人类的生态足迹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需要加以干预

各国人均生态足迹图

同时2010年的时候

这张图我们也可以做一个了解

就是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态足迹

这里面从大到小给大家做了一个各个国家

人均生态足迹的一个排序 比较有意思

字体可能比较小

大家可以在这个报告里面找到

详细的这些国家对应的这些排序

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排名比较靠前的美国

如果全球都以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那么全世界的人类大概需要4个地球来

满足每年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一个需求量

这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水平

那如果说按照印度尼西亚的平均生活水平

那么只需消耗2/3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就够了

这里面可以看到

就是说发达国家在生态足迹的产生方面

起到了比较大的一些影响的作用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点

然后我们再可以再对比一下

主要经济区域的一个生态足迹

1961年和2010年

这里面在2010年的时候 全球总的生物承载力

比1961年的时候增长了1.2倍

人均可用的生物承载力

从3.2全球公顷下降到了1.7全球公顷

在所有经济区域

人口增长的速度

均超过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

这就是一个基本情况

上面这张图

是1961年时候的一个情况

下面这张图

是2010年时候的一个情况

刚刚我们就是提完了全球尺度的一个研究

那中国现在也一直在强调

生态文明建设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 也在积极的关注这些事情

包括和一些机构在联合做这方面的研究

这里面我们就以这个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

当时的一个研究报告作为案例

给大家介绍一个

国家尺度的一个研究

这个报告主要是从物种的

趋势指数 生态足迹 水足迹三个维度

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

生态系统 基础物种和自然资源环境的健康程度

这里面提到了三个指标

像前面提国际尺度时提到的物种趋势指标

后面这个生态足迹和水足迹

水足迹就是指

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

以及我们消耗完了以后对废水的排放

造成了这样的一个水足迹

那这个报告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

中国生态系统的整体情况

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那么接下来我们带大家看一下这个报告

从这个报告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

一些指数是中国的人均足迹和生态足迹

2010年的时候 以这一年的数据为例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

这里面的这个红色的线是人均生态足迹线

绿色线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线

这张图也是可以看到 在1968年之前的时候

中国因为经济还不是太发达

国家的生产承载能力

人均生态承载能力

是轻微的高过人均生态足迹的

但是随着我们到后面中国经济迅速的腾飞

这些年经济发展的非常快也非常好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2010年开始

我们人均生态足迹是迅速的增长

他和中国人均的

生态承载能力

这个差距会越拉越大了

比如说2010年时候我们查到这个数据

中国的人均需要2.2全球公顷的

生物性土地

来满足环境 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但是2010年时候

中国可用的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只有1 0全球公顷

也就是说超过了这个比例的120%

因此现在中国的现在生态超支

也叫生态赤字情况是非常的严重了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在大量的

保护环境 退耕还林等等

希望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态承载能力

政府在积极的推动

做这些事

那我们再具体的看一下

中国的生态足迹的组成构成

在回顾到1961年到2010年

回顾到这条历史线我们就可以看到

在1980年之前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耕地是

中国生态足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

这里面曲线1961~2010年

分别不同的颜色对应了不同的足迹的来源

这里面有蓝色部分就是这个碳足迹

其他还有渔业足迹

耕地 等等其它

这里面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耕地一直是占一个比较大的组成的

但是1980年以后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生产力迅速的得到了解放

很多工厂都开始建起来了

人均消费水平也慢慢的提高了

这个时候碳足迹

成为了中国生态足迹中

规模最大 增长最快的部分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

比方说我们使用这个火电站 火电站来发电

发电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等

还包括其他的一些一些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我们也都会需要大量的电力

因此这部分碳排放足迹也基本上是

和中国增长呈一个比较相关的趋势在增长

这也就是中国的这样一个情况

那接下来再看一个2012年

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总量

中国各省份

这里面就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

刚刚我们提过了国际的 也提过了中国的

这个时候我们来按行政区划中国

的30多个省份来分类进行一个对比

这个时候我们把中国各个省做了一个排序

分上下两部分

大家可以看一下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情况

是中国大陆各省的生态承载总量

2012年的中国生物承载力总量最高的9个省

集中了全国50%的生物承载力

这是相对来说是比较集中的

同时

中国大陆各省的人均生态足迹

这个报告里面也提到了 表现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最高的是哪里

是广东省 其次是江苏

还有山东等等

这几个省份排名在靠前的位置

整体上来说东部省份 经济比较发达的这些省份

人均消费的生态足迹是相对而言比较高的

与之相对应的 就是中西部省份的

人均消费的生态足迹相对较低

这也是和居民的整体可支配收入的

一个情况是成正比例的一个关系

也就是大量的消费带动了

大量的生态足迹总量 是这样一个情况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大陆各个省份的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情况

同样是选取2012年时候的数据为例

这个时候中国大陆各个省份已经排出来了

他是怎么计算的呢

这里面就是拿各个省份的生态承载能力

减去各个省份的生态足迹

就得出了我们这张图里面的一个概念

红色部分的话就表示这个省份是存在生态赤字

绿色的话就表示这个省份是存在生态盈余的

那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大部分省份都是存在一个生态赤字的

其中最严重的是上海 北京 天津

这些城市的特点是什么呢

人口特别集中

人口特别集中的这些大城市

相应而言它的自然环境比较少

这些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人均生活和生产的密度特别高

因此导致了他这边的赤字特别高

大部分省份现在都是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现在全国来说

只有西藏和青海两个省是

处于一个生态盈余的一个状态

因此中国前段时间在提这个西部大开发的时候

主要强调一点是什么 要保护环境为主

不能因为搞了西部大开发发展经济

从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优势

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来进行一个这样的开发

这是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则

国家尺度讲完了以后

我们现在来说

一些城市和区域尺度的一些报告

这里面中国今年发布了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整体规划方案

那整体的这个经济发展

是要以环境提供支撑的

这个时候我们又要关注一下

这个地区的生态足迹

以及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条件怎么样呢

这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

生态足迹报告2019

也是这里面比较新的一个报告

因为我们非常关注

这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会是怎么样的

这本报告里面就是

从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两个维度

分析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

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情况是

中国整体面临的严峻生态挑战的一个缩影

这个地方经济特别发达

是中国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引擎

但是它现在面临的问题 其实也是

中国一个大部分地区一个典型的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因此选举它作为一个案例

值得其他地区很好的学习和参考的

这张图里面我们可以看出

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承载力总量

这里面我们列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这些主要的城市

里面有肇庆 广州 江门等等城市

还包括香港 澳门 深圳也都包含在内

这个柱状图里面 我们对比了

2000年和2015年的一个数据变化情况

2015年的时候 粤港澳大湾区

人均生物承载力是0.27全球公顷

较全球1.68全球公顷的人均份额

降低了1.4亿全球公顷

其较2000年水平下降了17%

整体情况是生态承载力处于下降的趋势

那这张图里面我们更详细的来看一些概念

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

足迹总量和区域构成

它总量情况是怎么样呢 那各个区域供应

这个情况分布来说

各个区域承担的生态足迹情况是怎么样的

柱状图也是

分别2000年和2015年的时候

我们做了一个对比

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

总生态足迹是2.8亿全球公顷

其中生态足迹比较大的是哪些城市呢

这些经济特别发达的一些城市

像广州 深圳

它们的生态足迹贡献了比较大的这些比例

同时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足迹的这个区域构成

是在我们下面这个饼状图里面可以看到

也是我们可以分析2010年和2015年

这两个年份的一个比例变化情况

我们汇总来看的话

超过80%的足迹都集中在

广州 深圳

佛山 东莞 香港这5个城市

这5个城市贡献了湾区52%的

一个足迹增长量

因此这些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就是经济整体发展比较大的这些城市

他们生态承载力排名不一定靠前

但是它生态足迹这部分产生得很多

然后我们再进行一些详细的分析

对比2000年和2015年这两个年份

通过一些饼状图我们来做一个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赤字的

一个组成情况

那既然它的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

那我们看一下都是哪些 生态赤字主要存在于哪些城市

生态赤字的组成构成基本上保持稳定

生态赤字总量基本上变化总体情况不明显

但是整体情况大家需要可以了解一下这些

其次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赤字

的城市构成

城市构成的话 主要是香港 广州和深圳

这三者就占到了65%左右

东莞和佛山合计占到了21%

其他城市合计占到了15%左右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也就是我们对比粤港澳大湾区

生态赤字的一个组成 以及它随着时间变化

我们对比2000年到2015年时候一个变化的一个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Green Economy from China's Stories课程列表:

1.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1.1.1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cological Crisis

--1.1.1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cological Crisis

-1.1.2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Governance Results in China

--1.1.2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Governance Results in China

-1.2.1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1.2.1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1.2.2 Refl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Issues

--1.2.2 Refl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Issues

-1.2.3 China's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1.2.3 China's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1.2.3 China's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

--1.2.3 China's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

-1.3 The Origi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1.3 The Origi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Chapter I Test

2. Textbooks and Practice

-2.1 Teaching Materials

--2.1 Teaching Materials

-2.2 Practice in China

--2.2 Practice in China

-Chapter II Test

3. Research Hotspots and Cutting Edge Research

-3.1 Research Hotspots

--3.1 Research Hotspots

-3.2.1 Industrial Ecology

--3.2.1 Industrial Ecology

-3.2.2 Environmental Value Spillover

--3.2.2 Environmental Value Spillover

-3.2.3 "Two Mountains" Theory (a)

--3.2.3 "Two Mountains" Theory (a)

-3.2.3 "Two Mountains" Theory (b)

--3.2.3 "Two Mountains" Theory (b)

-Chapter III Test

4. Circular Economy

-4.1.1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4.1.1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4.1.2 Background in China

--4.1.2 Background in China

-4.2 3R Principles

--4.2 3R Principles

-4.3 3 levels

--4.3 3 levels

-4.4.1 Progress

--4.4.1 Progress

-4.4.2 Policies

--4.4.2 Policies

-Chapter IV Test

5. Low-Carbon Economy

-5.1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5.1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5.2 The origin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theory

--5.2 The origin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theory

-5.3 Practi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5.3 Practi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5.4 Practice in China

--5.4 Practice in China

-Chapter V Test

6. Green Economy

-6.1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nomy

--6.1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nomy

-6.2.1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Green Economy

--6.2.1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Green Economy

-6.2.2 Actions on Green Econom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een Economy

--6.2.2 Actions on Green Econom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een Economy

-6.3 Assessment Methods for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6.3 Assessment Methods for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6.4.1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Thought

--6.4.1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Thought

-6.4.2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s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6.4.2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s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Chapter VI Test

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1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1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2.1 The form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7.2.1 The form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7.2.2 China's Achievement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2.2 China's Achievement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3.1 EKC Hypothesis and Its Origin

--7.3.1 EKC Hypothesis and Its Origin

-7.3.2 Enlightenment of EKC on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7.3.2 Enlightenment of EKC on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hapter VII Test

8. Ecosystem Services

-8.1 The Connotation and Assessment Signific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8.1 The Connotation and Assessment Signific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8.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8.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8.3 Practice in China

--8.3 Practice in China

-Chapter VIII Test

9. Ecological Footprint

-9.1.1 Theoretical Concept

--9.1.1 Theoretical Concept

-9.1.2 Research Prospect

--9.1.2 Research Prospect

-9.2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9.2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9.3.1 Research Scale

--9.3.1 Research Scale

-9.3.2 Research Industry

--9.3.2 Research Industry

-Chapter IX Test

10. Environmental Policy Assessment

-10.1 Environmental Policy Assessment Standards

--10.1 Environmental Policy Assessment Standards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a)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b)

--10.2 Typ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b)

-10.3 Case study——River Chief Policy

--10.3 Case study——River Chief Policy

-Chapter X Test

Final exam

-Final exam

--Final exam

9.3.1 Research Scale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