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201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 >  第一周 化学系工程系——胡杨 >  问题及答辩结果 >  问题及答辩结果

返回《201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问题及答辩结果在线视频

问题及答辩结果

下一节:Video

返回《201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问题及答辩结果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先说一点抛砖引玉

说两点 第一点先说一下

这个工作的总体呢

我觉得我们总体的

一个就是说作为论文来说

从这个DMA这个特殊

这个功能单体出发

基于这个乳液聚合

应用到

针对癌症治疗的这种药物输运

金属离子的吸附

包括聚合的染料

整个论文的工作思路非常清晰

非常清晰

从乳液聚合的角度

然后连接到应用的角度 后续的应用

还是很有挑战性

也很有勇气去探索

这个非常好 非常好

整个论文的写作呢

看一下他的思路我觉得非常清晰

比较规范

最近答辩的论文

好多论文都体现出来不规范的

我看了你这个参考文献

就是每一篇文献的

这个写的 研究的格式

还是很规范的

这是总体的比较好的一点

当然我觉得作为论文

也还是有一些

相对有一些瑕疵的地方

需要你修改 修改以后再提交

这些具体的点呢讨论一下

下面我讲的第二点

我想说的就是几个细节的地方

几个细节的地方

一个还是这个

可能是这个打印输入

键盘这个电脑打字

有一些错别字

音对了 字错了还不少

有一些

我都大概标出来了

建议把它改过来

还有一个也是细节的地方

比如说这个英文的简写

规范的写法

比如说这个毫升

毫升正常应该是小写的m大写的L

在你的论文里头

不同的地方

用到的时候还不太规范

有的是写的小写的m小写的l

有的地方是写的大写的L

建议你注意

还有一个就是缩写的这个

比如说分钟min缩写了以后

后面有一个点

小时后面有个点

这个都没有

还是要规范

还有一个也是一个细节的地方

说的这个书写总结的这个地方

你画曲线的时候

你现在大部分用的

Origin工具做的

有的我看是以点划线来描述的

有的只用一个拟合曲线

这个地方我提一个问题

你来回答一下

就是说用点划线

或者用拟合曲线 还是其它的方式

需要的那个

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物理意义

你去选择这种方法

这个曲线来拟合数据 依据是什么

我就对张老师这个

非常好的问题进行一个回应

既然提到这个问题的话

我也做一个例子

就是刚好有

这个图其实和这张图

是一个对比

就是刚好这个图的这个

这个是一个点折线

然后这个是一个拟合线

我当时的这个考虑是这样子

就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

不同pH条件下的表面的

这个表面电位而言的话

我们无法

我们只知道大概的趋势

那就是从酸性到碱性

它的从正到负

逐渐降低的过程

但是它是否是一个

按照一定的这个函数的

这个方法

或者是按照一定的线性比例

是无法确定的

因为其中的这个因素很多

所以我们不太敢

毕竟我们测出来的数据

可能不是一个

就是说无法说

我们很难说只能测到一个几个

然后去平均

所以它到底真实的多少

我们是无法知道的

所以我们只能根据

自己的实际测量的数值

知道那么大概是这样一个

范围的一个趋势

所以我就用了点划线

那么对于这个药物释放来讲的话

我的基于考虑是

我们大概知道

这个药物释放的过程

是一个类似于

前面较快 后面较慢的过程

所以如果我们用点画线的话

就有可能在局部的区间内

产生一个变慢变快的

这样一个范围

这个有可能是因为

实验误差造成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我觉得用趋势的方法

会更好的体现

它药物释放的一个效果

这样可能对这个

尤其是像这张图

对规律性的把握

可能会更加的清楚一点

所以基于这样的的考虑

那么接下来

14页这个图

我还有一个延伸一点的问题

就是回到14页这个

对 这页图里

这个pH值响应的例子

就是Zeta电位的pH值响应的数据

从这个曲线上来看呢

简单看 看不出明显的规律来

对吧

但是其实仔细分析的话

可能在pH值酸性的范围内

还是有变化的

包括碱性范围7以下和7以上

然后包括你那个

第四章第三部分的工作

还有一个类似的

那个图跟这个体现

稍微有一点不太一样

但是大致的规律

也是随这个变化

就是这个里头我不知道你想

就是说他说的pH值

就是表面电位随着pH值的变化

这个响应 到底是什么

对 我觉得张老师这个问题

也非常的就是深入

我个人感觉是这样

就是这个里面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是pH虽然是

以线性的增长

但是我们知道

它是一个PKa的概念

所以它是十倍十倍的变化

那么这种十倍十倍的变化

是不是真正能够

就是十倍的变化

一方面是这个氢离子

比如说酸性条件下氢离子的浓度变高了

那么也使得这个表面的电荷

应该是带的更多

但是我们知道

不断的往pH降低的时候

十倍的变化使它变得更多

但是那个时候

已经被质子化的氨基也相对较多

所以这个时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就是我们一方面环境

会增加你这个

可能这一步

从4变到3或者从5变到4

这个1的过程

会有一个更大的变化

是十倍的量

使得你这个有一个很好的

一个质子化

但是我本身的质子化的

量的多少

也决定了下一步质子化的

比例 提升的比例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

就是刚好是一个相逆的过程

所以也对我造成了

一定的困惑

所以这一块到底

哪一块应该快

哪一块应该慢

我觉得可能还需要后续

继续再探讨探讨

是 我也是这样想的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

从你的后期应用上

药物的一个是输运和释放

跟它的表面电荷是密切相关的

做的非常充实

那这一块呢

当然它这个电荷要求它变

还有一个就是比如说

表面的这个叔胺基的这个浓度 量

对这个是不是 有没有影响

对它的规律性有没有影响

可能更深入的思考一下

对你的这个可能会更有帮助

是 谢谢老师

还有一个小问题

就是这个有效数字

因为你这个里头

比如说你的表里头

用到的pH值的时候

大部分应该是要4.0

或者是7.2这样的一个

小数点后面一位

但是你有的地方是这么

表格里这么写的

但是在实际行文的过程中

就忽略掉了

pH3 pH4这样

我就这么多

谢谢老师

工作量确实很大

而且有发表了很多文章

这些就不说了

有两个具体问题

一个就是说用那个二氧化硅

作为一个芯

然后用氢氟酸去氧化是吧

那么氢氟酸实际上是一个很强的酸

有没有注意过DMAEMA

发生水解的那么一个迹象

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染料这一块

有没有比较过

先季胺化然后去聚合

和这个先聚合后季胺化

它们之间的区别 好吧

就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

关于二氧化硅这个问题

就是加入氢氟酸之后

倒是没有

没有刻意去关注过这一块

DMAEMA本身的水解

但是我关注过

它可能会因为加入氢氟酸过程中

它会有一个膨胀

这毕竟是酸性环境中

这个确实是实际发生的

那么至于水解的话

我觉得可以通过DMAEMA

本身的单体的这个

稳定性的考察

可以再进一步考察

我觉得和聚合之后

可能是相对比较接近的一个

毕竟是个酯键

可能相互比较接近

这个从实际来说

之前没有太关注过

这一块的在酸性条件下是否水解这个问题

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

先功能化再聚合

还是先聚合再功能化

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因为我们知道

就是先功能化再聚合的时候

我们表面和内部的这个DMAEMA

就是只要是它功能化的

都能够聚合进去

但是如果我们先聚合之后

再功能化的话

我们只能保证它表面

那一层的叔胺基是功能化了

那么这样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说

我们其实在做乳液

彩色乳液的时候

我们需要一个色深

或者说染料含量

我们只要进行表面修饰的时候

可以修饰上去

第一可能是修饰效率比较低

第二即使百分之百

全部修饰上去的话

它的总量还是相对比较低

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就选择了先功能化再聚合的

这样一个

那么这个先功能化之后

它的这个亲疏水性发生变化

那么在竞聚率上还是有点变化的

竞聚率这个确实是没有测

因为可能测起来比较困难

但是通过后面的这个数据

想介绍的一个数据就是说

引入两亲基团的

这样的一个结构

那么改变的是什么呢

改变的是它对于这个共聚合

过程中的一个行为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

就是它实际的这样

实际的这个分子

它的竞聚率我们很难去测

但是我们通过

最后去测这个染料分子

本身的转化率

去看它到底是倾向于

共聚上去在微球上呢

还是它自己水溶性比较好

在水中自己聚了

所以我们后面通过这个

索氏提取的方法

先把它制备成这个乳胶膜

再通过索氏提取的方法

去看一看最终的

这个染料转化率是多少

实际上这个染料转化率

都是经过甲醇萃取过之后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共聚上去

只是简单的共混上去

或者说只是溶解在水中

然后成膜过程中

覆盖上去的话

这个都是会直接萃掉的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

就是说不太清楚它的共聚

这个竞聚率的时候

但是它既然都全部转化上去了

说明它的竞聚率

应该共聚倾向还是比较大的

这也是由于我们基于之前

这个双亲结构

这样一个考虑

提升这样一个效果

要从这个染色效果上

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就是这里头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

因为它在这里头

会不会有一些小颗粒

这些小颗粒混在体系中

有没有研究

就是本身它也不会去掉

因为它聚合了嘛

但是只是有它的一种叫

多了一个组成的聚合物的链

因为它本身的量非常的少

最多只有1%

相对于99%的苯乙烯

或者DMAEMA这个单体来讲的话

其实它自己很难成核

它基本上还是倾向于已有的核

它自己无法成核

还倾向于已有核的共聚

并且它自己是一个

就是表面活性剂

就是它更倾向于

稳定在这个

已有的核的表面

使得整个体系的这个能量更低

这也是一个热力学的一个因素

我知道

还是吸附在原来的粒子上

可能性更大

这个设计的还是不错的

首先用叔胺基这种分子特征

和官能团特征

做了两类的这个药物

做了这个金属的吸附

还做了染料的这个季铵盐反应

的特征的设计 还是不错的

而且工作量也很大

我觉得工作也非常系统

我觉得论文本身

无可挑剔

但是有些问题呢

比如说你在这个药物可控

释放的条件下

那么现在就是做这方面的工作很多

你设计这个初衷

有没有这样一个意识

就是光我这个释放

就是可控释放的这个概念 实现了

但是有一个

无论你设计这个

就是这个整体的时候

它本身是有这种

药物可控方面的特征

但是我需不需要附加的

这个生物降解

我不能在这个人体里

它这个苯乙烯跟你这个酸盐类的

这种丙烯酸酯的

带进去会不会有毒

但是如果在这个体内

药物释放完了

它是否会造成危害

这个概念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呢

你这个本身药物释放的特征

给出的条件都是

在时间累积条件下的释放

这种量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实际上

这个给药这种前提下

它实际上有一个持续

有效的浓度的保持的时间

比如说我在这里头

我给药的多与少

是不是

我重要的是达到能够 特定的

或者是有效的给药浓度

那么这个考量有没有

我看这里头没有涉及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 这是两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

一块回答吧

第三个问题你比如说这样的

包括你这个

比如说还是给药这个问题

那么可不可以设计一个核

然后我外头呢

在这个核上 作为一个内核

外头我可以做一个

这个聚合

那么同样有这个特征

然后在我这个Zeta值

变化这种条件下

有内核 我不管它

我就用这个

你这个DMA这种交联的

我能够一对一的

能够把药物载上

我就在这里头

但是在外部的这个环境下

假如说我这个体积

y轴在一个膨胀的过程中

那么就可以从内核

源源不断的输送

把这个药物释放出来

这样的设计理念是不一样的

这些东西你能不能展开一点

三个问题

我首先回答于老师第一个问题

就是降解性的问题

就是首先是这样

当然首先DMAEMA进去之后

这个链段是可降解的

这个链段是可降解的

所以我们正常的使用范围内

我们可以达到15% 20%

甚至我们在后面做50%

那么使得其中50%的组分可降解

可能有50%的苯乙烯不能降解

那我们知道就是在人体

就是如果是你血液静脉

注射的过程中

最终是通过肾的排出

8纳米以下的这个颗粒

是可以通过肾排出进行排出的

所以如果我们设想

其中50%是可降解的话

那可能我们微球的碎片

可能会小于8纳米

因为我们为什么

一共才100纳米左右

所以有可能会达到这个效果

第二个

就是这个关于这个可降解这一块

是这么考虑的

第二个就是累积释药的问题

确实如于老师所说

这个我们希望在一个时间段内

是有一个平稳的释放

使得你的血液中的药物溶度

达到相对较高的这样一个条件

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做的时候

我们并不太希望

它在血液中释药

我们其实比较希望

它在癌细胞附近

或者癌细胞内部释药

那么这个时候其实

我们就是说保证的是什么

我们关注的前提是

在癌细胞接近之前不释药

那么一进到癌细胞之后

立刻释药是这样一个特点

所以我们在后面设计的时候

我们做了表面的修饰

我们做了这个

去考察它的细胞的吞噬能力

包括我们用共焦显微镜去看

确实是我们之前

如果是正常的pH条件下

它是不释放的

或者释放的很慢

那么如果它一旦接近了

或者遇到癌细胞的时候

它能够很快的吸附

通过正电荷吸附

接着通过生物素的介导

然后进去

那么进去效果也非常的好

一个小时之内

就能够几乎把整个细胞内部

全部占满

所以这个时候

因为癌细胞的内部

和周围都是酸性

并且内部与外部的酸性更加的强

所以在这个条件下

我就希望它那个尽快的释放

在短期内就把癌细胞杀死

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是觉得就是对于靶向递药

来讲的话

我个人觉得还是这种

一个刺激性的trigger

这种感觉是最好的

如果是一个缓慢释放的话

我觉得可能是对于其他的

比如说慢性的疾病

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一个

一个治疗

是这样的

第三个就是于老师所说的这个

关于是不是把药先弄进去

外面再包覆聚合物层的

这样一个概念

就是我觉得这个就是

后面讲的

为什么要做中空微球的

这样一个考虑

当然就是中空微球

最终做出来能不能这样用

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工作探讨

但是我觉得这个地方的想法

可能和于老师是比较接近的

就是我们也希望呢

药物能够聚集在这个中空内

而不要就是说均匀的分布在这个

因为它比较相容性比较差

然后这个总的载药量相对较低

所以我们也希望它能够

大部分都能聚集在这个中空内

但是这样就带来

就是这样做就会有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先把它做成中空

再让药进去

还是先有个药

然后再把它做成中空

就是相当于它在这个孔隙中

这个其实两种方法

但是我也觉得

如果事先有药在外面做包覆的话

因为药本身是一个晶粒

这个晶粒的大小

我们很难去把握

它本身不是像这种无定型的球

或者什么

它的晶粒很难把握

就像我们之前

如果提高载药量的时候

当然我们乳液其中有一些晶粒

而晶粒所形成的那个球

是很大的

因为晶粒本身颗粒就是微米级

或者更大

所以它不可能那个球一包就更大

所以无法达到我们实际应用的效果

所以我的考虑就是

可能得先做成这样一个球之后

再通过一定的方法

把这个药给弄进去

这样的话就使得最终是

药外面是一层具有pH响应性的

一个壳层

这样的话就能保证

中间不会有影响

外面会得到及时的释放

但是具体如何弄进去的话

常见的方法就是渗透法

但是渗透法对于这个体系来讲

我个人感觉

可能无法做到那么高的载药率

所以如果把这个东西药放进去

可能是一个

后面 当然现在很多人

做中空微球

都有这样的考虑

但是我觉得这样考虑之后的下一步

我觉得现在都是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把这个药

给放进去的问题

这个实际上不是放进去

而且也不是我在这样讲

现在有些设计就是说

我在这个核里头

然后外头是智能的

他可以根据体温

或者根据那个时间

或者根据你那个Zeta值的变化

它用什么来输送药物

它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

因为你这个DMA本身呀

它这个药物有这样一个特殊作用

那么我现在在这个内部就会有一个浓度差

比如说跟那个苯乙烯

我是本着交替共聚条件下

我这样做可以捕获很多药物

然后我在外头有一个

可待开发条件下不断的变化的

一个较强的

这样的一个释放这个意思

就是这个我觉得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就是这个我觉得于老师说的很对

就是我们可不可以

就是把这个药

也是相当于通过一个比较

可逆的一个

生物内部可降解的一个键

也接到这个咱们的单体上去

这样做成中间一个核

外面再包覆我们所用的那个

那个智能的

或者是响应的核层

就是这个是可行的

就是我们之前说DMA这个分子

是有很多的化学的修饰的空间

和这个就是方法吧

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药的一部分

这个羧基

也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

键合到这个叔胺基上去

我觉得这个可以的

那么如果假如说

聚合到比如苯乙烯

或者这种

苯乙烯因为是一个生物相容的

没有毒性的一个材料

而且在这个体系中

共聚效果非常好

那把它聚合上去之后

能不能变成一个苯乙烯药物

那我觉得这个是一个

这样做成一个小的核

然后外面再做成一个

智能性的层

同时这个键

这个键我们常见的

比如说抗癌药物

实际上一个键就是二硫键

这个二硫键实际上是在体内

非常常用的一个给药的一个键

因为它自己在氧化环境条件下

就能够降解掉

然后快速的释放

所以用这样的键

把这个药物接到这个苯乙烯上去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然后同时也解决了聚合的

这个问题

同时可能如果你投入量较大

并且可聚合性较好的话

也能提高这个载药量

这就是在表面的一个

一个叔胺基这种条件

完了里头再设计

在过程中来控制他

然后可以保证最大的浓度

谢谢于老师

我提几个问题

这个首先这个工作还是很好的

工作量很大 很系统

提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这个金属络合这一块

你说它是一个络合的体系

跟这个pH值有关系了

就是你测量的时候

有没有调pH值

会不会有这个电核相互作用在里面

这是一个

另外就是吸附上去了之后

有没有办法把这些

吸附的离子再给它放出来

甚至有可逆的过程

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这个光色牢度

我看你这个共聚型的

也是有一定的变化

量也挺大

如果说要改进的话有什么措施

第三个就是你这个

主要做了一些是球型的这种

微球型的这种功能体系

文献中这种类似的聚合物有蛮多的

和文献的比较

这种功能 这种微球型聚合物

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

好 第一个问题就是

这个络合过程

就是这个吸附过程的pH的问题

我们在做的时候是希望

我们需要保证一个络合的反应

所以叔胺基必须在一个

偏碱性的条件下

否则它会质子化之后

没有那个孤对电子

就无法去结合那个金属离子

所以在做的时候

就保证控制在就是7

稍微偏碱的环境中

比如说去离子水的环境中

大概是7.4这样的一个环境中

所以基本能够保证

它不会产生这个质子化的效果

因为如果是酸性条件下的话

就是唐老师第二个问题

就是它是否可脱附

我还没有做这个实验

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

就是需要考察的一个问题

就是在不同的条件下

它这个络合过程

实际上本身是一个可逆过程

这个络合实际上本身是可逆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酸性条件下

这个叔胺和这个金属离子的络合

是可逆的过程

所以如果基于这样的前提的话

我认为它是可以释放的

可以在可逆的释放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

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这里面的金属吸附

它是两个过程

第一个是物理吸附

一个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是存在刚才这个可逆过程

是通过络合 解络合

但是其中物理吸附的部分

我觉得很难

就是它是通过比表面积增大

去比表面积的一个富集

所以产生了一个物理的吸附

那这一部分实际上觉得

脱附可能来讲的话

它本身就不是固定在微球表面

它只是一个吸附上去的

所以这个可能会相对困难一点

因为毕竟是一个热力学的一个作用

然后第二个这个光色牢度的问题

是这样

这个问题就是需要做一个

横向的对比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我们实验室

实际上在前期

已经做了很多种的

这个可聚合型的染料

基本的结构都是这种

蒽醌型的结构

但是唯一的区别在哪儿呢

区别在于这个蒽醌的取代基

那么取代基的不同

一方面是改变了它的颜色

另一方面其实是改变它的稳定性

就包括刚才我讲的这个氧化过程

实际上就是体现了这个染料本身

不是那么稳定

在氧化过程中可以受到

这个可以进攻这个苯胺的

这个基团

使得它变成一个羟基或者是一个氨基

使得它褪色或者是变色

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就是这个染料本身的结构

直接决定了其染料的稳定性

那其实也会影响到后面的光色牢度

那么我们实验室之前的一个结论

就是说如果这个地方是

不是带有胺的这样基团的话

它的分子稳定性较好

也表示了它最终的光色牢度

乳胶膜的光色牢度较好

那么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这个工作只能是怎么比较呢

只能是这个分子本身

和它自己本身的非共聚型的

进行比较

就是横向的我们其实是很难比较的

因为分子本身不稳定性造成

所以在这个比较过程中

我们是比它非共聚的要好

这也是所有的可聚合型的蒽醌染料的

一个统一的规律

都是聚合型的会比非聚合型好

这也是由于我们可以通过高分子链

把这个光的这个能量

很快的传递出去

使得这个染料分子本身的

能量相对降低

所以这个工作呢我们就是说

我在那个 就是我发表论文中

也写了横向的对比

就是它和我们之前的红色和黄色

实际上是分子相对

没有那么稳定

但是相对于蓝色的话

它比蓝色还稳定一点

因为蓝色这个地方是一个伯胺基

它的这个反应能力更强

比苯胺还是要强的

所以它就是作为分子角度来讲的话

存在这样的过程

然后最后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用聚合物微球

主要基于这么一个原因

就是现在的药物载体

确实如唐老师所说有很多种

并且有很多智能化

比如说这种胶束的

包括后面做的这个多肽的

实际上多肽是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

药物载体的一个因素

包括用这个磷脂层的

为什么我们选用聚合物载体呢

有这么几个考虑

当然每一种载体

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那对于聚合物载体而言的话

它最大的劣势是什么呢

就是可降解性是一个问题

就是可降解性的材料不多

我们最经常用的一种高分子

就是聚乙二醇PEG

是最常用的可降解型的

生物相容性比较好的材料

但是我们用这样的一个

我们还依然选择它的原因是

首先我们的这个微粒

就是第一是可以大规模生产的

我们如果用多肽的话

我们可能都是微克级的在做

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很炫的

这样一个工作

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实际应用

还差的很远

那么微球可以通过很简单的乳液共聚合

可以做出粒径非常均一 可控

并且我们还要粒径在100纳米左右

因为只有在小于100纳米的时候

它才能够很好的

在人体中进行一个循环

并且能够得到这个细胞

癌细胞的吞噬

如果较大的话是很难吞噬进去的

所以包括我们多肽这个分子

包括胶束

它都一般都是微米级

或者是几百纳米级

而且它的这个大小很难控制

因为它是一个自组装的过程

这是基于它的一个优势

那么它的劣势就在于降解性的问题

还有载药量的问题

载药量的问题我觉得就是

后面也进行了一些探讨

但是工作没有完全的做完

就是关于载药量这一块

可能还需要后面的

继续的去探讨这样的

就是基于这样两点考虑呢

我觉得聚合物微球

在已有的这样一个载药量的前提下

如果考虑到一定

我们引入一些可降解的

这样一个单体的时候

可能会改善

不能说克服啊

改善我们现在已有的缺点

使得这一部分材料

其实有它独特的应用的价值和范围

第一个问题我们提的建议

用络合的方式

叔胺络合的能力并不是太强

如果你换成离子化的作用

那么吸附能力有可能更强

你再做这样的实验

可以对比一下

谢谢唐老师

我觉得那个各位老师讲的

都挺好的

我也很同意这些老师的意见

工作总的是一个很系统的工作

工作量很大

但是确实如张老师所说

论文有一些小的地方

还需要认真修改

对吧 特别是提交给学位委员会这本

一定要好好改

你的红外光谱图

第二章的图处理的比较好

然后后面几章

有的透过谱有的用吸收谱

然后你做的横坐标

有的没有打出来

打出来和没有打出来

要统一 对吧

然后还有就是核磁共振

1H的1是上标 不能写成下标

Proton

代表的质子 对吧

然后6.16上边分子结构

有时颜色很深 有时颜色很浅

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这个是一个彩色的

当时打成了黑白的

因为有一个是黄色

所以打出来黑白比较浅

这是失误

这些小的地方

工作做的挺好

但是这些小的地方再修改一下

然后最后提交给学位委员会

另外我想提两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说你那个第二章

用的是这个香豆素

作为模型分子

香豆素是传统的荧光

这个也比较容易测

然后第三章你做药的时候用了紫杉醇

那么香豆素当然分子结构

明显不一样的

对吧

所以你第二章所做的内容

对第三章做的工作

有什么指导意义

或者说这两章里头

有什么是相同的 有什么不同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它后面你在算

比表面积的时候

你是用氮气吸附的方法

当然你用BET公式用Langmuir公式 都可以用

当然你测量两次差别很大

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一点

谢谢老师

第一个就是关于

第一是什么来着

香豆素和紫杉醇的问题

首先是我第二章的工作

和第三章的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首先就是我们需要去探讨这个载体

到底在一个怎样的一个DMA

怎样的一个范围内

能够做到释放

并且做到有效的释放

并且它释放规律到底是怎么样的

在多长时间内能够做到释放

所以在香豆素这一块的话

我们对它基本有一个了解

并且可以知道它基本的

释放的机理是什么样子的

那么对于紫杉醇而言

和香豆素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它们都是油溶性非常好的

所以其实水溶性都很差

这样我们在这个体系中

都只能用这样的药物

是因为我们的单体都是油溶性的

所以就要和油溶性的单体

溶解之后

才能做到一个很好的包覆

所以基于这一点的一样话

使得它们两个的释放

我们做乳液聚合的过程中

工艺都是完全一样的

包括最终的释放的这个过程

也是做的时候也是完全一样的

唯一的区别是什么呢

就是之前讲的紫杉醇的结构

和香豆素是非常不一样的

就是如王老师所说

所以它的这个和基体的作用能力

是相对较强

所以刚开始我们在用

相同相似的这个

结构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用紫杉醇的时候

我们刚开始用紫杉醇的时候

发现我们依然用15%的这个DMA的时候

它是释放不出来的

就是这就是由于这两个

虽然都是油溶性

但是它和基体的作用能力不一样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即使pH等于2的时候

它也释放不出来

释放的效果速率非常的慢

所以这就是由于分子结构的不一样

造成最后释放的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

做临时的调整

就是将由于这个pH

也是没有那么严苛

不能到pH2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提升了DMA的比例

提高50%

做到了也有一个很有效的释放

所以这一块是

两部分的一个关系与区别

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个

BET和Langmuir的这个过程

我觉得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BET和Langmuir

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算法

它两种不同的算法

基于两种不同的假设

那么BET的假设就是说

我们的分子吸附的排布

是单分子层的

那么Langmuir的这个排布

是多分子层的

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的区别

哪一个更适用于我这个体系

实际上我认为是Langmuir

更适用于我的体系

因为我刚才之前说了

这个体系中除了有物理吸附以外

还有化学吸附

那么化学吸附实际上

才是紧贴着那一层叔胺基的吸附

那么这一层我相信紧贴着之后

通过物理吸附紧贴上去之后

才有可能接触到叔胺基

进行一个络合进行一个化学吸附

同时这一层吸收完了之后

才有可能再往上再铺一层

才会有一层更多的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

总的结果是我们最终的吸附的量

所以我们最终的这个吸附的量

应该是取决于Langmuir这样一个

这样一个算法

那基于假设了

那BET是单分子吸附

还是Langmuir是单分子吸附

你那个写的

和你刚才讲的可有不一样 你想想

Langmuir是单分子吸附

BET是多分子吸附

说错了

对 所以就是说基于这样的假设

我们认为这种

我们应该是选用这种

多分子吸附的这样的一个模型

去考虑我们最终吸附的金属量的

这样一个分析

所以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是BET更具有考察价值

但是这个地方非常有意思的一点

我们的BET和Langmuir的这个量

都是原来的15倍

所以我这个地方就没有明确的提出来

只是说比表面积增大了约15倍

因为这两种吸附刚好数据是

有点巧合

都是15倍

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BET当然是比较好的

但是哪一种算法更确切一点 你需要确定

到底是单分子吸附还是多分子吸附

你就确定一下吸附的绝对值就可以了

其他的老师和同学还有问题吗

哪位同学提问题

没有的话 没有

我们刚才提了很多问题

再思考一下

现在我们答辩委员会要讨论一下决议

所以暂时休会一下

那我们现在复会

刚才答辩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和协议

现在由我们答辩委员会的秘书

郭老师宣读一下

该论文围绕DMAEMA单体的碱性

和叔胺基的可反应性

制备了一系列

基于DMAEMA单体的功能性

聚合物微球

并研究了其在癌细胞靶向药物递送

金属离子吸附

以及可聚合染料制备等领域的应用

论文选题新颖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一 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可控

可用于药物控释的苯乙烯-DMAEMA

共聚微球

进一步利用氢键作用

将介导分子生物素

固定在微球表面

并采用该微球包载紫杉醇

实现了高效的靶向细胞摄取

以及pH响应性药物释放

使其对肿瘤细胞致死作用显著

二 通过而氧化硅模板包覆

氢氟酸刻蚀法和酸碱分布处理法

制备了形状可控的苯乙烯

DMAEMA共聚中空和多孔微球

并利用微球的大比表面积

和表面叔胺基的配位作用

实现了对多数金属离子的高效吸附

三 通过季胺化反应将生色团引入

DMAEMA分子 将其转变为一种两亲性

可聚合染料

进而以高染料单体转化率

制得共聚型彩色乳液

提高了乳胶膜的光色牢度

论文文献综述全面 思路清晰

数据详实 分析有据

结论可信 写作规范 工作量大

表明作者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

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论文已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

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胡杨同学在答辩过程中

表述清楚 回答问题准确

经答辩委员会表决一致同意

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并建议授予胡杨同学

工学博士学位

胡杨同学还可以继续发言

好 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

唯一想表示的就是感谢

感谢阚老师 蒋老师的悉心指导

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感谢今天答辩委员会的老师

对我这个论文提出了这么多

宝贵的意见

我相信虽然这个博士论文阶段结束

但是未来我还会在这个

大的范围内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所以现在的所有对我的意见

都是对未来这个科研思维的

一种补充

所以我相信自己在未来的过程中

也会因为这次答辩

会深受启发和受到益处

所以也非常感谢老师

今天来到我的答辩现场

谢谢大家

那位老师还有发言吗

没有了

各位老师

今天来参加胡杨的答辩

并且提了好多宝贵意见

其实我们每年的学生答辩

都会有很多这个大问题和小问题

尤其是像我觉得每年每次

王老师都会对这个

因为王老师最终要参加

咱们学校的这个

最后的这个

对 学术委员会的最后的过程

最后的讨论

提出好多问题

大家你们在校的学生呢

更加要注意

包括胡杨后头这个论文回去

还要仔细的再捋一遍

提交的时候把小问题解决了

其实你里头有一个问题

你比如像玻璃化温度

你看所有的都是一个大T小g

其实那个T应该是一个斜体

那个g应该是一个下标

对吧

这些都有好多这个问题

谢谢

谢谢各位老师

好 我们答辩会顺利结束

谢谢大家

一起合个影吧

蒋老师

虽然论文的量只占到二分之一

但前面工作中细胞实验

实际上工作量是比较大的

因为细胞经常会死亡

所以他要做好几次实验

才能得出一次的数据

所以还是比较辛苦的

但是确实也是

再者说这种结合确实也对

工作思路非常好

给我们后面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帮助

也非常感谢阚老师

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

非常全面的指导 谢谢

201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课程列表:

第一周 化学系工程系——胡杨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题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一周 化学系——张淼

-个人答辩陈述

--Video

-问题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一周 化学系——张天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及陈述

-问题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一周 化学系——严波

-个人答辩及陈述

--个人答辩及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一周 化学系——徐俊

-个人答辩及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题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一周 化学系——曹玮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题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一周 化学系——陈骥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一周 化学系——王丽达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一周 化学系——李闯

-个人答辩陈述

--Video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二周 热能系——王翱

-个人答辩陈述

--Video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二周 热能系——付世龙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二周 热能系——余景文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二周 热能系——刘雨廷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二周 热能系——维克多

-个人答辩陈述

--Video

-问题回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二周 热能系——孙宏明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第二周 热能系——徐雷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二周 热能系——袁野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第二周 热能系——宗毅晨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三周 自动化系——Aziz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三周 自动化系——冯会娟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三周 自动化系——刘洋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三周 自动化系——马晨光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三周 自动化系——史建涛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三周 自动化系——吴佳欣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三周 自动化系——王婷婷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题及答辩结果

第三周 自动化系——尚超

-个人答辩陈述

--个人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四周 自动化系——郑小龙

-个人答辩陈述

--Video

-问答及答辩结果

--Video

-个人学术感言

--Video

第四周 机械系——张志刚

-个人答辩陈述

--Video

-问答及答辩结果

--Video

-个人学术感言

--Video

第四周 热能系——王卫良

-个人答辩陈述

--Video

-问答及答辩结果

--Video

-个人学术感言

--Video

第四周 自动化系——祖松鹏

-个人答辩陈述

--Video

-问答及答辩结果

--Video

-个人学术感言

--Video

问题及答辩结果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