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职业选择与发展路径的信息过载化、金钱绝对化、人性娱乐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导致青年学子在学术与职业生涯中面临越来越多的职业伦理问题。本课程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职业伦理跨学科教学团队精心打造,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探讨与鲜活生动的案例剖析,带领学习者成长为一名负责任创新、积极心理行动的职业伦理“实践家”。
开设学校:清华大学;学科:教育教学、其他、
移动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职业选择与发展路径的信息过载化、金钱绝对化、人性娱乐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导致青年学子在学术与职业生涯中面临越来越多的职业伦理问题。本课程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职业伦理跨学科教学团队精心打造,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探讨与鲜活生动的案例剖析,带领学习者成长为一名负责任创新、积极心理行动的职业伦理“实践家”。
-1.1 概念辨析:道德与伦理
--作业:下列关于伦理和道德的描述正确的是
-1.2 常识性道德的局限
--常识性道德的局限
--作业:常识性道德有哪些局限
-1.3 常识性道德的局限:伦理电影解析
-1.4 道德理论:美德伦理学、功利主义
--作业:美德伦理学的主要观点
-1.5 道德理论:义务论、自然权利理论
-2.1 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
--讨论:电车难题
-2.2 伦理原则之一
--行善原则
--作业:以下哪条符合行善原则
-2.3 伦理原则之二
--不伤害原则
-2.4 伦理原则之三
--作业:效益原则
-2.5 伦理原则之四
--自主原则
--作业:请举若干现实中违反自主原则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6 伦理原则之五
--其他几种原则
-3.1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作业
-3.2 科研不端行为的种类之一
-3.3 科研不端行为的种类之二
--作业
-3.4 科研不端行为的种类之三
--作业
-4.1 科技的概念、科技的两面性、科技角色的转换
--科技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4.2 科技伦理的概念及案例
-4.3 相关研究的困境(以无人驾驶的伦理问题为例)
-4.4 人工智能:机器人伦理
--人工智能伦理
-4.5 生物科技与生命伦理
-4.6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技术被滥用的案例
--举例说明其它技术被滥用的案例,并讨论其中涉及的科技伦理。
--对未来技术发展可能面临的科技伦理问题的思考
-5.1 工程伦理基本概念
--工程伦理基本概念
--作业
-5.2 应对伦理问题的基本框架
--作业
-5.3 工程风险与伦理敏感性
-5.4 工程的规范与原则
--工程的规范与原则
-5.5 伦理情境中的方法
--伦理情境中的方法
-6.1 导引
--导引
-6.2 多重关系举例之一
--多重关系举例之一
-6.3 多重关系举例之二
--多重关系举例之二
-6.4 多重关系举例之三
--多重关系举例之三
-6.5 多重关系的界定与评估、界限侵犯与界限跨越
--哪些关系会影响职场关系?
-6.6 胜任力和专业责任感
-7.1 社会固化与不平等:网络反馈与贫困陷阱(Immobility and Inequality: Network Feedback and Poverty Traps)
-7.2 连接,但是群体性孤独(Connected, but Alone Together)
--连接,但是群体性孤独(Connected, but Alone Together)
--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7.3 福格行为模型(Hooked: Fogg's Behavior Model)
--福格行为模型(Hooked: Fogg's Behavior Model)
--解释Fogg Behavior Model
-7.4 数字时代的对话力量(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培养处处长,深圳市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首席专家,深圳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府津贴专家,深圳市人才驿站“双百计划”学者。
现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导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首席科学家(PI),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技术分会理事、副总干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STS)、负责任创新、工程伦理。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美‘负责任创新’跨文化比较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技术范式生态化变迁研究”等课题。在Environmental Politics、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和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科技和社会心理政策的教学和研究,使用行为实验、纵向时间序列、心理测量和干预、行为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与组织问题,包括职业心理健康(OHP)、全面健康组织、流动人口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以及深圳结构性社会发展问题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