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丝路南线民间文学 >  第一章 丝路与丝路南线 >  第五节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 >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

返回《丝路南线民间文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在线视频

下一节:张骞凿空的历史意义

返回《丝路南线民间文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羌戎文化圈层

早期它所体现的文化属性

带有明显的原始部落色彩

也是河湟最古老的文化圈层

虽然文化大约起于夏末商初

下限是汉代末年

但是近两千多年的历史

始终没有形成国家

部落广布在丝路南线

河湟谷地两岸的台地或者是丘陵上

生活区

墓葬区距离并不远

有明显的祭祀标志

从丝路南线

宗日遗址的二人抬物献祭纹盆看

当时已经有了

非常完整的祭祀仪式

它的文化特征

所体现的审美情趣

已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

黄南州《同仁县志》中

藏语的羌字就是姜字来看

姜和羌同出一源

但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古西羌时期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图腾崇拜

比如羊的图腾

到现在丝路南线的藏族中

有留长寿羊的习惯

汉族叫头羊

也就是一群羊中

留一只羯羊

一直养到这只羊自然死亡为止

汉族的丧葬仪式中

羊是作为重要的祭祀品的

在丧礼上有出嫁的女儿

要为逝去的父母献上祭羊的仪式

上个世纪在丝路南线河湟段的

汉族

藏族

土族等民族中

还存在一种祭祀山羊的黑巫术

一般汉语方言

把山羊叫加拉或者是牙麻

他们把山羊作为

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神物

要进行一些巫术活动

人类学中认为

黑巫术是对付仇人

或者报复他人的

是人们在生活中

遇到了因他人而造成的困境

就要以牙还牙

施咒让制造困境的人

得到应有的惩罚

山羊的黑巫术祭

一般会在寺或者是庙里

焚烧白色的加拉

并念动咒语

进行指向性施咒的巫术

这个也应该是古代西羌人的遗俗

汉代赵充国屯田

汉民族大量入迁丝路南线

并逐渐成为这里的主人之一

与原有的羌戎文化圈层

发生了碰撞与融合

相继出现了多个文化圈层

史书和民间都把河西走廊

中心地带的甘肃临泽

安排为月氏人温暖的故乡

在临泽的大鸭村

一个叫半个城的地方

据说就是月氏人的昭武故地

西迁之前

大概月氏人就生活在这里

《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

湟中月氏胡

其先大月氏之别也

旧在张掖

酒泉地

月氏王

为匈奴冒顿所杀

余种分散

西逾葱领

其羸弱者

南入山阻

依诸羌居止

遂与共婚姻

及骠骑将军霍去病

破匈奴

取西河地

开湟中

于是

月氏来降

与汉人错居

河西走廊上

被匈奴人围追堵截的月氏人

一部分沿河西走廊进入中亚

到东汉章帝时

已经建立了独立的王国安息

安息国大致在今天的伊朗

大月氏人

在佛教传入中国方面

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为中国输入了狮子文化

安息国王阿萨息斯一世

给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

它传入中国以后

在春节期间

舞狮子成了民间

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

因匈奴的追杀

还有一支月氏人被迫向西南迁徙

他们沿祁连山

潜入丝路南线河湟地区

史称小月氏

最后被其他民族融合了

从丝路南线

大通出土的东汉驼钮铜印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看

匈奴卢水部

也翻越祁连山

进入了河湟地区

这些古代民族最终在

丝路南线上消失了

但在丝路南线的民间

他们的风俗遗迹还在

总之汉人

匈奴人

月氏人的入迁

在南线形成了新的文化圈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

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兴起于大兴安岭

鲜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对中国北方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魏晋时

鲜卑族分裂为若干个部落

东部主要是宇文部和慕容部

西部主要是秃发部和乞伏部

秃发部中的一部

在匹孤的带领下

逐步西迁到河西走廊

及河湟流域

与河湟地区羌汉各族杂居

建立了南凉

十多年以后

被西秦所灭

在南凉亡国后不久

原属辽东慕容部的

带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的吐谷浑

西迁到了河湟

吸收了大量的外族人

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王国

形成了丝路南线上

重要的吐谷浑文化圈层

《旧唐书•吐谷浑传》记载

吐谷浑

自晋永嘉之末(公元313年)

始西渡洮水

建国于群羌之故地

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

为吐蕃所灭

凡三百五十年

在青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

鲜卑吐谷浑亡国后

他的文化随遗民扩散

融合到丝路南线

其他民族之中了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

青海大部分土族是吐谷浑的后人

在丝路南线有九层妖楼的民间传说

九层妖楼是当地人对

血渭一号大墓的俗称

血渭一号大墓是我国1996年

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都兰县察汗乌苏镇

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

关于这座古墓

在当地藏族人之间

流传着不吉利的传说

称作是有妖怪的高楼

显然是来自古代民间的街谈巷语

墓葬属唐代早期吐谷浑王室墓葬

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谷浑墓葬

6世纪有一位受吐谷浑保护

西行取道青海之路的

北魏使者宋云

他去天竺的途中

撰写了《宋云行记》

这样记录了途径的吐谷浑都城

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

度流沙

至吐谷浑国

途中甚寒

多绕风雪

飞沙走砾

举目皆满

唯吐谷浑城

左右暖于余处

其国有文字

况同魏

风俗政治

多为夷法

文字记载

结合丝路南线

海西州德令哈市南

郭里木出土的文物

吐谷浑确实是

具有独特文化的独立民族

隋唐易代之际

吐蕃王国兴起

7世纪初松赞干布

用武力降服了古羌人之地苏毗

苏毗是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

都城就迁到了逻些(今拉萨)

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

势力逐渐南达尼泊尔

并向今青海甘肃地区扩张势力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

吐蕃 吐谷浑

两国相攻战事频发

吐蕃和吐谷浑

都上书唐朝

诉说是非曲直

请求发兵相助

但因两国都是称臣的藩国

都有公主和亲

所以都没有得到唐朝的帮助

这之后吐谷浑大臣素和贵

投奔吐蕃

吐蕃获知了吐谷浑的内情

于是大举出兵

吐谷浑在河源一带迎战了吐蕃

但因为有内奸通敌

诺曷钵兵败

与弘化公主逃奔到了凉州

众多的部落

人口 畜群 兵马

沦落为吐蕃

吐蕃占领今青海大部分地区

对丝路南线各民族

强制实行吐蕃化

来到丝路南线河湟段的吐蕃人

不仅同化了现在难觅其踪的

西羌人 吐谷浑人

还有大量的汉族也被同化

陈黯在《代河湟父老奏》中这样写道

家为虏有

然虽力不支

而心不离

故居河湟间

世相为训

今尚传留汉之冠裳

每岁时祭享

则必服之

示不忘汉仪

悄悄留着汉服

每年到祭祀的节日时

才穿汉服行汉仪

吐蕃化在丝路南线

保留下来了大量的藏语地名

比如鲁尔加

卡阳

庄隆

加汝尔

加尔蔵等

仅湟中县就有140多个村庄

是藏语命名的

唐人张籍的《横吹曲辞•陇头》一诗中

写了这样一段内容

陇头已断人不行

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

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

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

收取凉州属汉家

河西走廊被阻断

汉人被迫到胡地放牧

诗中说的禾黍

在丝路南线种植的历史非常久远

被称为中国的第一碗面条

就出自丝路南线的民和喇家遗址

诗中的李轻车是李广的弟弟李蔡

擅长打仗

这首诗是大量的汉民族融合到

丝路南线吐蕃人中的真实写照

文化融合是相互的

王建《凉州行》中

也写到丝路南线的吐蕃

与汉因婚姻使文化交融

凉州四边沙浩浩

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征人皆已没

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

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

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疋帛

那将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吐蕃文化圈层

在丝路南线与其他的文化圈层

交融在一起

所以唐及以后的丝路南线

尤其是河湟

逐渐发展成

不同于西藏的文化圈层

据《旧唐书•大食国》记载

其国男儿

色黑多须

鼻大而长

似婆罗门

妇人白晰

亦有文字

出驼马

大于诸国

兵刃劲利

其俗勇于战斗

好事天神

土多沙石

不堪耕种

唯食驼马等肉

当时在亚洲地区

先后崛起了大唐

大食

吐蕃

吐谷浑等强国

他们因领土扩张而角逐

在战乱中

丝路和唐蕃古道时通时断

有阿拉伯

波斯等穆斯林国家的官员

随从人员和商队

长期滞留今甘青藏等地

为了生计他们置产成家

成为地域内的居民

在丝路南线河湟段的穆斯林各族中

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

女子一般不外嫁他族

要娶穆斯林女子的男人

需要改信伊斯兰教

而穆斯林男子

如果与其他民族的女子结婚

女子要改信伊斯兰教

这种族际通婚

迅速地扩大了族群人数

也保留和传播

传承了穆斯林文化

他们及他们的后裔与后来

不断入迁丝路南线的穆斯林民族

形成了穆斯林文化圈层

北宋初年

西夏政权

南下与西向扩张

极力要占领河陇地区

想要控制中原与西域

和卫藏的重要贸易通道

河西走廊与河湟通道

河湟吐蕃各首领割据一方

十一世纪初

河州人何郎业贤

到西边经商

将唃厮啰接到了河州

安置在多僧城(今临夏)

当时丝路南线的河湟段

吐蕃部族分散

人心慌乱

唃厮啰的到来

使河湟吐蕃族各首领们

有了一个统领的人选

因而他们非常看中这位

吐蕃王室的后代

唃厮啰建都青唐(今西宁)后

与宋王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在他执政的30多年间

丝路南线河湟段一片繁荣景象

人民生活安定富裕

唃厮啰为恢复和保护丝路南线

作出了贡献

窝阔台时期

大约在公元1230年左右

他的次子阔端

所统领的蒙古部

以河西走廊为根据地

进入青藏高原各地

元朝建立以后

在西宁和黄河以南的贵德设州管辖

分别治理青海西藏地区

蒙古族进入丝路南线

也用蒙古语命名了许多地方

比如哈拉库图

兰占巴

热月(日月)

茶汉素

巴颜等

仅丝路南线湟源县

就有蒙古语命名的村庄80多处

明代

丝路南线一般是由

军事卫所代为行使政治管辖的责任

由于卫所的设置

大批的汉族等官兵及其家眷

西迁到丝路南线的河湟地区

并在这里开展大规模的屯田生产

以屯养兵

在此间形成了很多的村落

是以屯 寨 营等命名的

比如总寨

田家寨

徐家寨

千户营

合尔营这样的地名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

对河湟地区

不仅是劳动力的补充

也是文化的

再一次大规模地注入

这个时期与稍后的清朝

河湟的民族发展

进一步多元化

也基本形成了

丝路南线河湟段稳定的民族文化关系

丝路南线上民族之间的

文化融合力量非常强大

许多祖上是一个宗族的族裔

但后来逐渐分属不同的民族

比如丝路南线上的阿氏宗族

他们的始祖失剌

本来是蒙古人

元末时曾任甘肃行省郎中

明代时被招抚

携家眷到了大通一带

现在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

高庙镇白崖子村

西宁市大通县黄家寨阿家村

和大通县朔北乡阿家堡村

湟中县李家山镇柳树庄村

这四处阿姓宗族

都是失剌的后裔

但在明清以来

长达六百多年

迁徙变迁的历史进程中

湟中县柳树庄的阿姓蒙古族

被深度藏化

现民族身份已是藏族了

这也是丝路南线上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力量

形成了更加复杂的文化交汇圈

虽然秦汉时期

哈萨克人就已经是丝路民族了

但成为南线主人之一的历史

并不久远

青海的哈萨克

原来居住在新疆

因不堪忍受新疆军阀

特别是盛世才的残酷剥削

和大规模的屠杀

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起

便相继向甘肃青海两省迁移

当时居住在新疆哈密

及巴里坤一带的哈萨克族

有五百户迁移

其中大约三百户

迁移到甘肃酒泉一带

大约两百户

迁到青海湖以西

1936年底又有居住在

巴里坤的哈萨克族

大约四千余户

不堪盛世才的血腥统治

误认为甘青两省的统治者

同属伊斯兰教友

便相约东迁

这次迁移

规模大而且有组织

但途中遭到盛世才

派来的骑兵汽车部队

与飞机的追击拦截

逃到甘肃安西县时

只剩下了大约九百户

由头人沙不鲁巴依

率领迁到了青海湖以西

与两年前来的哈萨克人合居

时光到了1984年

青海的哈萨克牧民

因强烈的思乡情结

卖掉了羊 马 骆驼

乘着政府的特派专列

回到了2700多公里以外的新疆

由于历史的变迁

故乡已由畜牧经济

转化成了农业经济

用牧民的话来说

庄稼种不来

气候不适应

生活条件不习惯

两年后

其中的80户牧民

联合起来雇卡车又回到了

青海省海西州柴旦镇马海村

同学们

青海哈萨克人为什么反复迁移呢

研究者认为

故乡认识是一种寻根情结

不断变迁的地方

升华为故乡

追逐故乡就是

追逐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和对未来的希望

其实无论哈萨克人

把丝路北线的新疆当作故乡

还是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

又把丝路南线当作故乡

不管什么原因

他们反复迁徙的目的

都是在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而这恰恰是华夏民族

比较典型的一个文化特征

青海的哈萨克族

作为丝路南线的民族之一

虽然所占的人数比重并不高

但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圈层

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他们展现了丝路南线

曾经的民族迁移历史

反复迁徙的哈萨克

对丝路南线的家园意识

和丝路北线的哈萨克族一样

都是坚守着华夏民族成员的

故乡文化根基

这是非常典型的

在丝路南线历史上

一定存在过

许多如哈萨克一样的

故乡情结的民族

正是他们才让丝路南线

有了这样多元的文化

他们共同为中华民族增添色彩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丝路与丝路南线

-导言 丝绸之路上的行者

--丝绸之路上的行者

--丝路南线上行者们的贡献

-第一节 丝路形成的原因

--丝路形成的原因

--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价值

-第二节 从“西游”范式到丝路开通

--从“西游”范式到丝路开通

--对“西游”范式的认识与思考

-第三节 我国丝路南线形成的原因

--我国丝路南线形成的原因

--丝路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有什么关联?

-第四节 丝路南线的形成历史

--丝路南线的形成历史

--舞蹈纹彩陶盆上的文化特征

-第五节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

--张骞凿空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丝路与丝路南线--平时作业

第二章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

-导言 礼失而求诸于野

--礼失而求诸于野

--”非文字“交流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

--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

--关于青蛙王子的讨论

-第二节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第三节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生活价值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生活价值

--民间讲述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第四节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关于月亮的祭祀

-第二章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平时作业

第三章 丝路南线上的多民族神话

-导言 渐行远去的神话和仪式

--渐行渐远的神话和仪式

--中国的祭灶风俗

-第一节 神话的概念

--神话的概念

--民间文学中的神话记忆

-第二节 神话的起源与原始神话

--神话的起源与原始神话

--吻兽骑鸡仙人的传说

-第三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实例——哈萨克族的白天鹅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实例——哈萨克族的白天鹅

--精卫鸟和姑获鸟的在神话上的关联

-第四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实例——古羌到羌、藏、汉的猴神话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实例——古羌到羌、藏、汉的猴神话

--羌族中的猴子传说

-第五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价值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价值

--穆天子西游

-第三章 丝路南线上的多民族神话--平时作业

第四章 神话符号在丝路南线上的衍化

-导言 在时空里穿行的神

--在时空里穿行的神

--从青海玄武砚滴看文化仪式

-第一节 从精卫填海到帝女化鸟的符号化过程

--从精卫填海到帝女化鸟的符号化过程

--中国神话中的鸟

-第二节 丝路南线上的季女化鸟类型

--丝路南线上的季女化鸟类型

--青海民间传说中的鸟

-第三节 神话符号与丝路南线的宗喀巴

--神话符号与丝路南线的宗喀巴

--民间传说与史料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 “神”的降临:宗喀巴出生神化传说与中国感生神话原型

--“神”的降临:宗喀巴出生神化传说与中国感生神话原型

--感生神话中的先民思想

-第五节 “神”的化生:宗喀巴佛陀化生传说与中国化生神话原型

--“神”的化生:宗喀巴佛陀化生传说与中国化生神话原型

--古代化生神话模式在民间存在的形式

-第六节 虹贯东西:宗喀巴出生地神化传说与中国四方神话原型

--虹贯东西:宗喀巴出生地神化传说与中国四方神话原型

--彩虹的意义

-第四章 神话符号在丝路南线上的衍化--平时作业

第五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传说

-导言 中国史书里的民间传说

--中国史书里的民间传说

--青海民间的巫文化

-第一节 民间传说的基本问题

--民间传说的基本问题

--传说圈的特点

-第二节 丝路南线的人物传说类型

--丝路南线的人物传说类型

--历史人物成为民间文学讲述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丝路南线的民族融合历史事件的传说类型

--丝路南线的民族融合历史事件的传说类型

--融合了历史人物的民间传说的特点

-第四节 丝路南线的地方风物传说类型

--丝路南线的地方风物传说类型

--地方风物传说的特点

-第五节 丝路南线的习俗传说类型

--丝路南线的习俗传说类型

--风俗习惯传说里的道德观念

-第六节 丝路南线传说中虚构与真实

--丝路南线传说中虚构与真实

--传说中的事实与虚构

-第七节 丝路南线的传说记忆与历史

--丝路南线的传说记忆与历史

--传说记忆的文化

-第五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传说--平时作业

第六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故事

-导言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生活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生活

--丝路上的商贸小镇

-第一节 民间故事的几个基本问题

--民间故事的几个基本问题

--民间故事中的文化传播因素

-第二节 丝路南线的生活故事类型

--丝路南线的生活故事类型

--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

-第三节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笑话类型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笑话类型

--民间笑话中的讽刺艺术

-第四节 丝路南线的寓言故事类型

--丝路南线的寓言故事类型

--寓言故事的寓意

-第五节 丝路南线的童话故事类型

--丝路南线的童话故事类型

--36.根植于现实的童话故事

-第六节 爱情民间故事从华夏的化蝶到丝路南线的化鸟

--爱情民间故事从华夏的化蝶到丝路南线的化鸟

--民间故事中的主题选择

-第七节 丝路南线上“二母争子案”民间故事的多民族化

--丝路南线上“二母争子案”民间故事的多民族化

--鬼子母中国化的特色

-第八节 丝路南线民间故事的地方特征

--丝路南线民间故事的地方特征

--民间故事的教育意义

-第六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故事--平时作业

第七章丝路南线上的民歌“花儿”

-导言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花儿”艺术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花儿”艺术

--丝路上多种艺术的花儿

-第一节 丝路南线“花儿”的概念与来源

--丝路南线“花儿”的概念与来源

--花儿的丝路特点

-第二节 丝路南线“花儿”会与“花儿”的百科性

--丝路南线“花儿”会与“花儿”的百科性

--花儿会上的花儿

-第三节 抒情类的“花儿”

--抒情类的“花儿”

--抒情类花儿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叙事类“花儿”

--叙事类“花儿”

--花儿的修辞

-第五节 “花儿”的语言美

--“花儿”的语言美

--叙事类起兴花儿的特征

-第六节 “花儿”的蕴涵美

--“花儿”的蕴涵美

--花儿的语言美

-第七章丝路南线上的民歌“花儿”--平时作业

第八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谚语

-导言 丝路南线上炼字、炼句的“苦吟诗人们”

--丝路南线上炼字、炼句的“苦吟诗人们”

--民间谚语里的生活性真理

-第一节 谚语的概念

--谚语的概念

--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特点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特点

--民间谚语的地域性特色

-第三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源远流长的文化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源远流长的文化

--谚语里的劝化人心

-第四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类型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类型

--谚语的类型

-第五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现代价值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现代价值

--谚语的现代意义

-第八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谚语--平时作业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