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丝路南线民间文学 >  第二章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返回《丝路南线民间文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在线视频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下一节: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返回《丝路南线民间文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广大民众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

尤其丝路南线上

民众指的是

农民

牧民

脚夫

伙计

各类匠人

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

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

基本用地方

或民族方言土语

去构思

表现和传播

新社会的人民

虽然大多数识字并使用

但不少场合仍需用口头语言

歌咏或者讲述

而且要取得民间文学的资格

必须基本上

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

千百年来

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

比如故事歌谣等

并且能够使得群众

在口头上流传

就丝路南线而言

土族和撒拉族

东乡族

都有各自的语言

但都没有文字

几个丝路民族的民间生活

都以口头的形式传播

后来使用汉语搜集整理

但是都有幸保留了

这些民族的常用词汇

例如土族人有一个民间传说

他们认为

他们的远祖是吐谷浑

当初前燕开国皇帝慕容廆

因为他哥哥

慕容吐谷浑的马

咬伤了自己的御马

一怒之下

迫使吐谷浑

远走千里之外

后来追悔莫及

非常思念哥哥

长史楼冯对慕容廆说

兄弟如手足

你为伤马一事

而抛弃兄弟之情

普天之下

何人与你为亲

慕容廆恍然大悟

急忙下令

快速追回吐谷浑

楼冯追上吐谷浑说

大王令小臣

请您回国

不可远离

吐谷浑说

今因马一事

怒而相别

是上天启示我这样做的

你要请我回去

请牵马一试

如我的马愿意向东

我随你回国

如果马还是向西

我就不能和你回去了

楼冯让随从拥马向东

刚走了几步

马就悲鸣不已

再也不肯向东走

楼冯跪在地上悲怆地说

此乃天意

非人事也

据说后来慕容廆

自作了一首阿干之歌

常常击节自唱

泪流满面

表达对远走兄长的

无限怀念之情

歌是这样唱的

阿干西

我心悲

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

我阿干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

辞我大棘住白兰

我见落日

不见阿干

嗟 嗟

人生能有几阿干

阿干是鲜卑语

是哥哥的意思

《阿干之歌》

在《十六国春秋》

《晋书》

《魏书》

《宋书》

《北史》

都有歌名的记载

但是从没有见过歌词内容

解放前

在国民党统治区

出版了一本小册子

叫《伊犁烟云录》

里面记录了

甘肃兰州附近

阿干镇一带

曾流行了一首《阿干之歌》

作者自称是前燕慕容鲜卑的后人

慕容吐谷浑

在阴山游牧二十年后

在公元312年至313年

又率部到达今甘肃临夏西北一带

公元317 年

吐谷浑已控制了东起洮水

西至白兰(今青海都兰县巴隆一带)

南抵今四川阿坝一带

北达青海湖一带的广大地区

他们就以吐谷浑为国号

族名和姓氏名

这首民歌可能是托慕容廆所做

应该是吐谷浑人西迁定都后

创作的民间文学

民歌中除了阿干是鲜卑语

其他都是汉语

《阿干之歌》好像是吐谷浑的国歌

主题内容是赞扬了

吐谷浑人在都兰一带

开荒辟莽

建设家园的精神

如果不是口头创作

流传的功劳

古风浓郁的《阿干之歌》

也就永远被遗忘了

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

大多是个人的产物

民间文学作品

大体上可以说

是群众集体的创作

集体的创作就是作品内容的

思想

感情

想象

形式

艺术表现

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

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

都存在着特有的集体性问题

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

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

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

但是更多的

也更经常的

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后

在不断的传唱

或者讲述的过程中

受到无数演唱者

或者讲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

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

感情

想象和艺术才能

也包括那些

听众所反应的意见

和情趣在内

同学们

这一点与那种

主要属于个人的

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

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民间文学作品

一般是无法署名的

民间文学作品

有一部分是群众中

具有特殊优秀才能

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

讲故事的人

创作和加工的结果

丝路南线有一部

汉族传唱的曲艺叫

《蓝玉莲挑水》

蓝玉莲这个故事的演变中

就有集体的力量

最早是庄子的《盗跖》篇中

只有这么几句话

尾生与女子

期于梁下

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

尾生跟一个女子

在桥下约会

女子没有如期赴约

河水涌来

尾生却不离去

竟抱着桥柱子被淹死了

庄子认为

尾生是重视名节

轻生赴死

是个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

这在中国逐渐成为了

一个著名的成语

尾生抱柱

指的就是信守约定

但在后世中国民间

逐渐产生了多个版本的

蓝玉莲故事的集体性创作

解释女子没有赴约的原因

在丝路南线上

蓝玉莲类型是

蓝玉莲是一个童养媳

嫁给了一个五岁的小丈夫

婆家怕蓝玉莲挑水偷懒

专门做了两只尖底的木桶

蓝玉莲裹着小脚

只得每天披星戴月地去挑水

村子里她总是第一个挑水的女人

山间猫头鹰的叫声

或者是狼的嘶鸣

都让她感到无比恐惧

她干完繁重的家务活

去河边的时候

恋人已经被水冲走了

从庄子到丝路南线的民间故事

从作家文学到民间集体创作

主题由尾生信守承诺

改变为了蓝玉莲

受尽婆婆虐待而失约

主角的转换

是由集体生活的内容决定的

丝路南线在旧时代

就有富人家娶穷人家的女孩

做童养媳的

实际就是给他的儿子娶了一个保姆

等儿子长大了

可以再娶年轻的

门当户对的女孩

所以童养媳注定

人生是个悲剧

旧社会这种现象

在丝路南线各民族中几乎都有

比如回族中的《马五哥与尕豆妹》

也是类似的悲剧

所以集体性

是民间文学中

某些民族

某个地域

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

共同创作

共同传承

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这种特性一方面

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

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

共同展开的内在的一种机制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

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

所获得的一种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表达了植根于民俗生活的

特定民族

地域或者时代的集体观念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

形式

主题等

在长期口头流传中

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

作品在流传过程中

和具体的讲唱中

常常因时间

地域

民族的不同

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

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

而有所变异

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

经常的大量的

当然

作品的情节

结构

人物

甚至是主题

也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异

在丝路南线上多民族

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

来表现地域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也是某些新作品

产生的一种原因

比如中国古代

有一个孙元觉劝父的故事

说从前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

小时候就十分懂事

可他的父亲

对祖父却非常不孝敬

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爷爷

扔到深山里去

孙元觉哭着

跪倒在父亲面前

恳求他不要这样做

可是父亲却哄骗他说

爷爷年老了

年老了不死会变成妖怪的

来到了山里

父亲把爷爷放下

就要离开

这时孙元觉对父亲说

扔了爷爷把筐子拿回去吧

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

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

我好用它来装你

把你扔到山里来呀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

最终改变了主意

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丝路南线的土族中

有一个叫《贤惠儿媳》的故事

说有一户人家

家里母亲死了

父亲辛勤养育了六个儿子

儿子们长大后娶了媳妇

分房过日子去了

父亲老了

哪个儿子都不愿意养他

每个儿子家只养一周进行轮流

有一次

小儿子家要打算宰一只羊

小儿子等老大把父亲接走后

准备宰羊吃羊

他的媳妇突然把自己的儿子

扔到积水坑里

丈夫赶紧把孩子捞出来

妻子拿了宰羊的刀

要杀掉儿子

丈夫赶紧阻拦

责备妻子

妻子说反正儿子大了

也会把自己赶走

不如趁他小杀掉他

丈夫才悔悟过来

把父亲接来养老送终

我们把不同版本的

同一个原型的民间文学

叫做异文

异文在丝路南线民间文学中大量存在

一般一篇异文

如果咱们知道哪个民族的

采风时

找到这个民族的民众

他们就会告诉我们故事情节

比如东乡族有一个民间故事

叫做《姣姣女》

说美丽勤劳善良的阿娜

十六岁出嫁了

婚后不久丈夫就出了远门

十八年来

婆家所有的农活都是她干

受尽了婆婆的虐待

终于得到了一次回娘家的允许

半路上阿娜遇到了

衣锦还乡的丈夫

夫妻二人变成了蜜蜂

后来丈夫又变成太阳

阿娜变成了月亮

丈夫变成的太阳

射出万道金光

刺瞎了心肠恶毒的母亲

这个故事的异文

其实是出自咱们汉族的《姣姣女》

姣姣女结婚后

亲婆婆死了

公公续娶了后婆婆

虐待鲁郎和姣姣女

鲁郎上边疆去打仗

一走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来

姣姣女没有回过一次娘家

受尽了婆婆的虐待

鲁郎的衣锦还乡

才让姣姣女

摆脱了暗无天日的生活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不是随意改变的

是同一个类型的核心情结

和基本的母题总是不断

被各民族重复讲述

不仅体现了民间文学的

历史传承性

也体现了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从丝路南线每个民族的特征来判断

东乡族的《姣姣女》中

阿娜的丈夫应该是外出经商的

但是汉族的《姣姣女》中

鲁郎应该是上前线打仗的

传承和传播同一个类型的故事

同一个版本的故事

在民间文学原有的

或教育性

或文化性的价值基础上

在不同的民族

不同地缘中又有新的创造性

丝路南线上的民众

在过去由于经济

政治等方面处于底层

有的民族没有文字

有文字的民族

民众大部分因为是文盲

所以不能使用文字这样的工具

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

经验和创造的各种文化

一般这些要靠行动

语言传播和继承

风俗习惯如此

民间文学也是如此

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

也许没有文献

或古物那样

能够经久保存

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

丝路南线上

有些故事或谚语

已经在一两千年前

就被文人记录了下来

但是直到今天

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

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的口头上

例如《魏书》中

吐谷浑的国王

阿柴有二十个儿子

阿柴病笃

命诸子各献一箭

取一箭

授其弟慕利延

使折之

利延折之

又取十九箭

使折之

利延不能折

阿柴喻之曰

汝曹知之乎

孤者易折

众所难摧

戮力同心

社稷可固

言毕而卒

丝路南线的土族和藏族中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叫《十个儿子和他们的父亲》

说有一个官员叫扎西

他有十个儿子

儿子们长大后

扎西希望

他们能一起和和睦睦的生活

儿子们互相并不团结

各行其是

有一天父亲把他们叫来

拿出一把筷子

对儿子们说

我这里有一把筷子

你们把它折断

儿子们使出全身的力气

谁也没有把它折断

父亲又把那一把筷子拆开

一人发了一根

再折断

他们很轻松

一下就折断了

父亲说兄弟之间要团结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无论什么人

也挑唆不了你们的关系

如果不团结

家也就衰败了

土族和藏族中的

《十个儿子和他们的父亲》

也可以称之为折棍之喻

那么在我们丝路南线的蒙古族中

也有由母亲讲折箭之喻的习俗

通过《魏书》知道

一支箭容易折断

聚集成众就难以折断的道理

被称之为折箭之喻

当时也应该是经历了

反复讲述的过程

才逐渐形成了

相对稳定的模式

传播到其他民族中的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

在学校教育全面取代家庭教育之前

民间文学的祖孙传递的这种模式

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途径

民间文学作品

在生活中一旦形成

就可以自我调节演进的方向

并以相对的稳定性

陈陈相因

延续承袭

民间文学不同于作家文学

存在形式是无文字性的

属于无文字阶层的

必须得到反复的复制或者表演

只有在表演中

或者在人们的讲述中

才能够延续下来

一旦停止这种传承

故事叙述也逐渐会被人们

所遗忘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丝路与丝路南线

-导言 丝绸之路上的行者

--丝绸之路上的行者

--丝路南线上行者们的贡献

-第一节 丝路形成的原因

--丝路形成的原因

--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价值

-第二节 从“西游”范式到丝路开通

--从“西游”范式到丝路开通

--对“西游”范式的认识与思考

-第三节 我国丝路南线形成的原因

--我国丝路南线形成的原因

--丝路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有什么关联?

-第四节 丝路南线的形成历史

--丝路南线的形成历史

--舞蹈纹彩陶盆上的文化特征

-第五节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

--丝路南线上历史时期的多民族文化圈层

--张骞凿空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丝路与丝路南线--平时作业

第二章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

-导言 礼失而求诸于野

--礼失而求诸于野

--”非文字“交流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

--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

--关于青蛙王子的讨论

-第二节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第三节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生活价值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生活价值

--民间讲述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第四节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关于月亮的祭祀

-第二章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平时作业

第三章 丝路南线上的多民族神话

-导言 渐行远去的神话和仪式

--渐行渐远的神话和仪式

--中国的祭灶风俗

-第一节 神话的概念

--神话的概念

--民间文学中的神话记忆

-第二节 神话的起源与原始神话

--神话的起源与原始神话

--吻兽骑鸡仙人的传说

-第三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实例——哈萨克族的白天鹅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实例——哈萨克族的白天鹅

--精卫鸟和姑获鸟的在神话上的关联

-第四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实例——古羌到羌、藏、汉的猴神话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实例——古羌到羌、藏、汉的猴神话

--羌族中的猴子传说

-第五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价值

--丝路南线多民族神话的价值

--穆天子西游

-第三章 丝路南线上的多民族神话--平时作业

第四章 神话符号在丝路南线上的衍化

-导言 在时空里穿行的神

--在时空里穿行的神

--从青海玄武砚滴看文化仪式

-第一节 从精卫填海到帝女化鸟的符号化过程

--从精卫填海到帝女化鸟的符号化过程

--中国神话中的鸟

-第二节 丝路南线上的季女化鸟类型

--丝路南线上的季女化鸟类型

--青海民间传说中的鸟

-第三节 神话符号与丝路南线的宗喀巴

--神话符号与丝路南线的宗喀巴

--民间传说与史料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 “神”的降临:宗喀巴出生神化传说与中国感生神话原型

--“神”的降临:宗喀巴出生神化传说与中国感生神话原型

--感生神话中的先民思想

-第五节 “神”的化生:宗喀巴佛陀化生传说与中国化生神话原型

--“神”的化生:宗喀巴佛陀化生传说与中国化生神话原型

--古代化生神话模式在民间存在的形式

-第六节 虹贯东西:宗喀巴出生地神化传说与中国四方神话原型

--虹贯东西:宗喀巴出生地神化传说与中国四方神话原型

--彩虹的意义

-第四章 神话符号在丝路南线上的衍化--平时作业

第五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传说

-导言 中国史书里的民间传说

--中国史书里的民间传说

--青海民间的巫文化

-第一节 民间传说的基本问题

--民间传说的基本问题

--传说圈的特点

-第二节 丝路南线的人物传说类型

--丝路南线的人物传说类型

--历史人物成为民间文学讲述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丝路南线的民族融合历史事件的传说类型

--丝路南线的民族融合历史事件的传说类型

--融合了历史人物的民间传说的特点

-第四节 丝路南线的地方风物传说类型

--丝路南线的地方风物传说类型

--地方风物传说的特点

-第五节 丝路南线的习俗传说类型

--丝路南线的习俗传说类型

--风俗习惯传说里的道德观念

-第六节 丝路南线传说中虚构与真实

--丝路南线传说中虚构与真实

--传说中的事实与虚构

-第七节 丝路南线的传说记忆与历史

--丝路南线的传说记忆与历史

--传说记忆的文化

-第五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传说--平时作业

第六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故事

-导言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生活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生活

--丝路上的商贸小镇

-第一节 民间故事的几个基本问题

--民间故事的几个基本问题

--民间故事中的文化传播因素

-第二节 丝路南线的生活故事类型

--丝路南线的生活故事类型

--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

-第三节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笑话类型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笑话类型

--民间笑话中的讽刺艺术

-第四节 丝路南线的寓言故事类型

--丝路南线的寓言故事类型

--寓言故事的寓意

-第五节 丝路南线的童话故事类型

--丝路南线的童话故事类型

--36.根植于现实的童话故事

-第六节 爱情民间故事从华夏的化蝶到丝路南线的化鸟

--爱情民间故事从华夏的化蝶到丝路南线的化鸟

--民间故事中的主题选择

-第七节 丝路南线上“二母争子案”民间故事的多民族化

--丝路南线上“二母争子案”民间故事的多民族化

--鬼子母中国化的特色

-第八节 丝路南线民间故事的地方特征

--丝路南线民间故事的地方特征

--民间故事的教育意义

-第六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故事--平时作业

第七章丝路南线上的民歌“花儿”

-导言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花儿”艺术

--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花儿”艺术

--丝路上多种艺术的花儿

-第一节 丝路南线“花儿”的概念与来源

--丝路南线“花儿”的概念与来源

--花儿的丝路特点

-第二节 丝路南线“花儿”会与“花儿”的百科性

--丝路南线“花儿”会与“花儿”的百科性

--花儿会上的花儿

-第三节 抒情类的“花儿”

--抒情类的“花儿”

--抒情类花儿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叙事类“花儿”

--叙事类“花儿”

--花儿的修辞

-第五节 “花儿”的语言美

--“花儿”的语言美

--叙事类起兴花儿的特征

-第六节 “花儿”的蕴涵美

--“花儿”的蕴涵美

--花儿的语言美

-第七章丝路南线上的民歌“花儿”--平时作业

第八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谚语

-导言 丝路南线上炼字、炼句的“苦吟诗人们”

--丝路南线上炼字、炼句的“苦吟诗人们”

--民间谚语里的生活性真理

-第一节 谚语的概念

--谚语的概念

--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特点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特点

--民间谚语的地域性特色

-第三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源远流长的文化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源远流长的文化

--谚语里的劝化人心

-第四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类型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类型

--谚语的类型

-第五节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现代价值

--丝路南线多民族谚语的现代价值

--谚语的现代意义

-第八章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谚语--平时作业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