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环境地学原理 >  第十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灾害 >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 >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

返回《环境地学原理》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在线视频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

下一节:11.1 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返回《环境地学原理》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我们下边共同分析一下中国自然灾害特征

我们下边共同分析一下中国自然灾害特征

在这一个知识点里边

我们要了解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自然灾害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这是我们中国自然灾害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中国自然灾害的灾害类型多样

第三个灾害的链发性和群发性一般比较严重

第四个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先关注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危害性严重

第一个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危害性严重

为什么我们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气候复杂多变

地形起伏大人口众多

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农业大国

也是世界上

自然灾害种类发生频率灾情严重的国家

大家对我们国家有一个重要的理解

第二个中国的环境地学特征

第一个中国东边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西边依靠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

内部跨越50个纬度

所以说季风和天气系统复杂多变

中国又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和地中海地震带的交汇带

所以说新构造运动活跃而复杂

加上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

这些都是环境地学因素的相互叠加

使我们国家

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具体的表现

自然灾害的直接的损失严重且在持续增加

中国面临的

中国面临的

旱灾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赤潮地面塌陷病虫害

还有环境灾害多种灾害的威胁

第二个

中国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地区

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地区

这是我们国家的灾害的第二个特征

特别是洪涝灾

害威胁中国东部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盆地

旱灾是影响中国面积巨大的灾害

受灾害严重的地区有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

所以说地震台风热带气旋

及其风暴潮农作物病虫害

再加上环境雾霾这个损失

东部地区是损失严重的主要地区

第三个

自然灾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是造成区域贫困的主要因子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贫困区和贫困人口

集中的地区都是旱灾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所以说自然灾害

也是我们国家致贫的一个重要的根源

第二个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害的危险性大

在中国自然灾害当中

损失最惨重的是洪涝灾害

我们国家是季风气候3D地形

所以说洪涝灾害对我们国家的危害是很大的

洪涝灾害大多发生在七八九这三个月

它的范围集中在中国东部七大江河

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区

大家知道河流中下游地区

是我们国家人口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

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

与洪水灾害基础相互重叠

第二个国土开发适当

与洪水灾害也是有关系的

我们围垦围湖造田都是

第三个与水争地加重了洪水灾害的威胁

第四个

水利工程设施兴建的滞后

也是导致灾害的一个原因

第五个

洪灾的损失的增长

与水利工程的投资不足有直接相关

在中国

地质灾害是伤亡人口多社会恐灾心理大的灾害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所以说

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的混乱

生产的停滞生活的困苦

和人们的心理的惊慌是一个很重要的灾害

再一个灾害损失增长最快的是海洋灾害

中国东部面临太平洋海洋灾害严重

海洋灾害主要有

风暴潮灾害性的海洋波浪海冰海啸赤潮

另外还有海水倒灌地面沉降

究其原因

中国海岸带的经济发展速度快

使承载体本身的价值在增加

第二个

第二个

防灾能力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加强

是中国海洋灾害损失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影响面积广的是气象灾害

一个是旱灾

第二个是热带气旋

第三个是寒潮及其寒冻灾害

第四个是冰雹

中国也是世界上冰雹灾害严重的国家

冰雹的分布

比如说青藏高原地区大兴安岭阴山太行山一带

人为致灾作用强的是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就属于这些灾害

对农业发展影响日益严重的是土壤生物灾害

对环境影响最深的灾害

是森林灾害和洪灾

第三个

中国的灾害链发性群发性危害严重

所以说中国境内有许多自然灾害

尤其是危害程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

常常会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的灾害

形成灾害链

在这些灾害链里危害大的

一个是台风灾害

台风发生了以后

造成暴雨风暴潮泥石流滑坡洪水

这是一个很大的灾害链

第二个就是暴雨灾害链

暴雨常与台风附高的边缘的冷空气

相互交汇作用

暴雨可以引发洪灾触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再一个寒潮灾害

一次大的寒潮发生了之后

从北到南发生暴雨沙尘暴大风冰雹各种灾害

而且还有可能导致环境灾害环境污染

再一个干旱灾害链

干旱可以使得农作物绝收水资源地面下沉

地震灾害链

大地震发生往往引起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比如说火灾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海啸等等

形成一个地震灾害链

多种自然灾害及其链发性的灾害

往往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

灾害群进一步增强了灾害的危害程度

这一点是发挥环境地学的优势

加强综合减灾规划

制定有效的

防灾减灾避灾的综合措施的一个依据

第四个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多种自然灾害

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破坏方式复杂多样

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破坏方式复杂多样

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破坏人群的生命健康

危害人们的正常的生产生活

所以说人群是自然灾害危害的对象

第二个

破坏各种财产生产生活设施

造成的严重的损失

第三个

破坏资源环境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灾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灾害活动也使环境进一步的恶化

两者相互作用同步消长

这是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影响

还对人类所必须的

还对人类所必须的

水土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水土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海洋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

灾害发生了

导致你的资源的状况

可利用程度也会降低

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各方面的条件的制约

其中自然灾害是直接的因素

其中自然灾害是直接的因素

它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不仅对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

构成了直接的危害

还可以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

消弱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而对于后代人的发展构成了一个潜在的威胁

这就是灾害的一个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特征大家都知道

随着不同的发展

社会在发展

社会在发展

自然灾害也在变化

自然灾害也在变化

大致的情况只是一个概括的一个了解

大家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

分析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地学原因

环境地学原因就是地域广

面临太平洋海拔又高气候新构造运动活跃等

这些都是他的地学原因

再一个描述你所熟悉的自然灾害及其环境影响

这个跟上一节是一样的

第三个叙述自然灾害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比如这个地方发生沙尘暴那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我这个地方发生了地震

我这个地方发生了地震

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对水环境有什么影响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好的谢谢大家

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环境地学原理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及其特征

--1.1 环境及其特征

-1.1 环境及其特征--作业

-1.2 环境的类型

--1.2 环境的类型

-1.2 环境的类型--作业

-1.3 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1.3 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1.3 环境问题及其类型--作业

-1.4 环境地学研究方法

--1.4 环境地学研究方法

-1.4 环境地学研究方法--作业

-1.5 学生学后自编—地球与人类就环境问题的讨论

--1.5 学生学后自编—地球与人类就环境问题的讨论

第二章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

-2.1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太阳系

--2.1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太阳系

-2.1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太阳系--作业

-2.2 地球运动

--2.2 地球运动

-2.2 地球运动--作业

-2.3 地球环境的组成

--2.3 地球环境的组成

-2.3 地球环境的组成--作业

第三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大气圈

-3.1 大气圈组成结构

--3.1 大气圈组成结构

-3.1 大气圈组成结构--作业

-3.2 大气圈中的能量

--3.2 大气圈中的能量

-3.2 大气圈中的能量--作业

-3.3 大气运动

--3.3 大气运动

-3.3 大气运动--作业

-3.4 气候及其类型

--3.4 气候及其类型

-3.4 气候及其类型--作业

-3.5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3.5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3.5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作业

-3.6 大气污染源

--3.6 大气污染源

-3.6 大气污染源--作业

-3.7 大气污染物及其转化

--3.7 大气污染物及其转化

-3.7 大气污染物及其转化--作业

-3.8 大气污染类型

--3.8 大气污染类型

-3.8 大气污染类型--作业

-3.9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地学因素

--3.9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地学因素

-3.9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地学因素--作业

-3.10 创新性研讨-密气洁京工程

--3.10 创新性研讨-密气洁京工程

-3.10 创新性研讨-密气洁京工程--作业

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水圈

-4.1 水圈概况

--4.1 水圈概况

-4.1 水圈概况--作业

-4.2 水分循环及其资源环境意义

--4.2 水分循环及其资源环境意义

-4.2 水分循环及其资源环境意义--作业

-4.3 水污染概况

--4.3 水污染概况

-4.3 水污染概况--作业

-4.4 水体污染物的转化

--4.4 水体污染物的转化

-4.4 水体污染物的转化--作业

-4.5 水体污染与自净机制

--4.5 水体污染与自净机制

-4.5 水体污染与自净机制--作业

-4.6 水体溶解氧平衡

--4.6 水体溶解氧平衡

-第四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水圈--4.6 水体溶解氧平衡

-4.7 河段水质模型

--4.7 河段水质模型

-4.7 河段水质模型--作业

-4.8 人类活动对水圈影响概况

--4.8 人类活动对水圈影响概况

-4.8 人类活动对水圈影响概况--作业

第五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岩石圈

-5.1 岩石圈概况

--5.1 岩石圈概况

-5.1 岩石圈概况--作业

-5.2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5.2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5.2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作业

-5.3 岩石圈化学元素丰度

--5.3 岩石圈化学元素丰度

-5.3 岩石圈化学元素丰度--作业

-5.4 岩石圈组成-矿物

--5.4 岩石圈组成-矿物

-5.4 岩石圈组成-矿物--作业

-5.5 岩石圈组成-岩石

--5.5 岩石圈组成-岩石

-5.5 岩石圈组成-岩石--作业

-5.6 岩石圈运动

--5.6 岩石圈运动

-5.6 岩石圈运动--作业

-5.7 地壳演化简史

--5.7 地壳演化简史

-5.7 地壳演化简史--作业

-5.8 构造地貌

--5.8 构造地貌

-5.8 构造地貌--作业

-5.9 外营力地貌1

--5.9 外营力地貌1

-5.9 外营力地貌1--作业

-5.10 外营力地貌2

--5.10 外营力地貌2

-5.10 外营力地貌2--作业

-5.11 外营力地貌3

--5.11 外营力地貌3

-5.11 外营力地貌3--作业

-5.12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

--5.12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

-5.12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作业

第六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土壤图

-6.1 土壤圈概况

--6.1 土壤圈概况

-6.1 土壤圈概况--作业

-6.2 土壤的功能概述

--6.2 土壤的功能概述

-6.2 土壤的功能概述--作业

-6.3 土壤原生矿物及其转化

--6.3 土壤原生矿物及其转化

-6.3 土壤原生矿物及其转化--作业

-6.4 土壤次生矿物及其类型

--6.4 土壤次生矿物及其类型

-6.4 土壤次生矿物及其类型--作业

-6.5 土壤矿质元素概况

--6.5 土壤矿质元素概况

-6.5 土壤矿质元素概况--作业

-6.6 土壤有机质概况

--6.6 土壤有机质概况

-6.6 土壤有机质概况--作业

-6.7 土壤生物

--6.7 土壤生物

-6.7 土壤生物--作业

-6.8 土壤与成土环境的相互作用

--6.8 土壤与成土环境的相互作用

-6.8 土壤与成土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业

-6.9 土壤分类概况

--6.9 土壤分类概况

-6.9 土壤分类概况--作业

-6.10 土壤与人类相互作用

--6.10 土壤与人类相互作用

-6.10 土壤与人类相互作用--作业

-6.11 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

--6.11 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

-6.11 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作业

-6.12 土壤污染概念

--6.12 土壤污染概念

-6.12 土壤污染概念--作业

-6.13 土壤污染修复理论

--6.13 土壤污染修复理论

-6.13 土壤污染修复理论--作业

-6.14 棉花萃取土壤中重金属

--6.14 棉花萃取土壤中重金属

-6.14 棉花萃取土壤中重金属--作业

-6.15 柳树萃取土壤中重金属

--6.15 柳树萃取土壤中重金属

-6.15 柳树萃取土壤中重金属--作业

-6.16 土壤健康

--6.16 土壤健康

-6.16 土壤健康--作业

-6.17 土十条简介

--6.17 土十条简介

-6.17 土十条简介--作业

第七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生物圈

-7.1 生物圈概况

--7.1 生物圈概况

-7.1 生物圈概况--作业

-7.2 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7.2 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7.2 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作业

第八章 地球环境子系统-智慧圈

-8.1 智慧圈及其组成

--8.1 智慧圈及其组成

-8.1 智慧圈及其组成--作业

-8.2 跨流域调水的环境影响

--8.2 跨流域调水的环境影响

-8.2 跨流域调水的环境影响--作业

-8.3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

--8.3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

-8.3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作业

第九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资源

-9.1 自然资源类型及特征

--9.1 自然资源类型及特征

-9.1 自然资源类型及特征--作业

-9.2 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2 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2 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作业

-9.3 旅游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3 旅游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3 旅游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作业

第十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灾害

-10.1 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征

--10.1 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征

-10.1 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征--作业

-10.2 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

--10.2 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

-10.2 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作业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作业

第十一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循环

-11.1 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11.1 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11.1 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作业

-11.2 氟硒循环异常与地方病

--11.2 氟硒循环异常与地方病

-11.2 氟硒循环异常与地方病--作业

-11.3 放射性核素循环

--11.3 放射性核素循环

-11.3p 放射性核素循环--作业

第十二章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的风水理念与实例分析

-12.1 聚落环境及其类型

--12.1 聚落环境及其类型

-12.1 聚落环境及其类型--作业

-12.2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的风水理念

--12.2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的风水理念

-12.2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的风水理念--作业

-12.3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实例剖析

--12.3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实例剖析

-12.3 人类优化聚落环境实例剖析--作业

第十三章 城市环境地学议题研讨

-13.1 城市环境及其特征

--13.1 城市环境及其特征

-13.1 城市环境及其特征--作业

-13.2 城市内涝的环境地学剖析

--13.2 城市内涝的环境地学剖析

-13.2 城市内涝的环境地学剖析--作业

第十四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4.1 环境地学野外调查基础

--14.1 环境地学野外调查基础

-14.1 环境地学野外调查基础--作业

-14.2 环境样品采集点的设置

--14.2 环境样品采集点的设置

-14.2 环境样品采集点的设置--作业

-14.3 环境制图简介

--14.3 环境制图简介

-14.3 环境制图简介--作业

-14.4 遥感技术在环境地学中的应用

--14.4 遥感技术在环境地学中的应用

-14.4 遥感技术在环境地学中的应用--作业

-14.5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14.5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14.5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作业

-14.6 南极环境地学特征

--14.6 南极环境地学特征

-14.6 南极环境地学特征--作业

-14.7 耕地土壤野外快速诊断存储—评价技术

--14.7 耕地土壤野外快速诊断存储—评价技术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4-题干

--5-题干

-期末考试--作业

10.3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