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经济地理与企业兴衰 > 第二章 区位论:经济地理的理论脉络与独特视角 > 第二节 农业区位论 > 2.2农业区位论
如果说经济地理学是一门
人为生存而抗争的地理学
所有这些生存的问题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要素
那就是土地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同学问到我
他说 丽霞
Location Space和Place
在中文的含义里面有什么区别
我想了想
后来就在一张纸上画了告诉他说
Location在中文里面我们译为“区位”
Place我们译为“地方”
而Space我们译“空间”
这三个单词代表了三种不同尺度
不同范围的经济地理学的术语
它们所对应的研究对象和空间尺度
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今天我们所讨论的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论
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
区位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
区位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或者
行为所占有的空间或者场所
区位这个单词含有
位置 分布 布局 位置关系等等
不同含义的理解
当我们说区位是一个位置的时候
指定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点
当我们用区位来描述某种布局的时候
用来描述的是不同经济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
香港著名的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有一句投资名言
他说他的投资理念就是
区位 区位 还是区位
地段 地段 还是地段
以李嘉诚先生在很多城市所投资的
新世界的物产为例
新世界一般都会选择在很多大城市的CBD
也就是商业中心区(中央商务区)
地价最为昂贵
地段最为繁华的地方
他为什么总是选择在这样的地方来投资房地产
自然有他的投资的理念
在我们经济地理学里面
谈到区位论的时候
首先要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就是空间距离衰减
也就是两种物体或者两个经济体之间
它们彼此的经济联系会随着它们之间的
这种空间的距离远近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距离越近 彼此之间的作用就会越强大
距离越远 就会影响越来越小
而这种影响
这种空间距离衰减的规律
很像物理学里面所讲的
万有引力定律
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
I(ij)=P(i)* P(j)/D(ij)^2
来描述空间距离摩擦或者是说
空间距离衰减的这种作用
Pi Pj 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企业的产量
或者两个城市的人口
或者两个城市的经济总量
D(ij) 可以理解为两个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
或者两个城市之间的这种通勤的距离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不同的城市跟 不同的企业
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会受到距离的影响
举一个例子来说
武汉跟宜昌之间的这种经济联系
以前主要受铁路的影响
从武汉坐铁路(火车) 或者坐大巴去宜昌
要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
可是现在动车通车了
从武汉到宜昌只要两个小时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因为通勤时间
因为空间的这种被压缩
武汉跟宜昌之间的经济联系就会
越发地频繁
就会越来越多地互动
会促进这两个城市之间的
人口 货物 资金 技术 信息 资本等等
要素的流动
所以空间 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年代里面
不是变得不重要
恰恰相反
它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托马斯.佛里德曼说的
世界是平的
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并不是如此
几年以前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曾经尝试着用
空间距离的衰减的规律
去预测本拉登的踪迹
后来到本拉登被抓住的时候
人们发现
本拉登被抓住的那个地方 那个区位
就跟UCLA的本科生所预测的地方
相差不过几公里
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空间距离衰减
真的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现实社会中的
距离 空间 区位等等
这样的要素对我们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在我们区位论的这个环节里面
我们要一起来学习
古典区位论 和现代区位论
那么古典区位论 包括了农业地理论
工业地理论 和市场区位论
然后在现代区位论里面
我们要学习 中心地理论
首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农业地理论 有哪些经典的理论
它跟我们今天的生活 还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吗
事实上 这种联系一直都存在
大家知道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
几十户农民按了手印
把田产 分田到户
包干到户
土地在这种分分合合的纠纷之中
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可是最近我国中央政府又推出了
土地三权分置的这样一个改革措施
什么叫三权分置
简单来说
就是农业用地的农村集体所有权
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属于不同的行为主体
农民可以把他的土地承包权
承包 转让出去
然后让更多的大型的农业企业
农业专业化的合作组织
把这些分散的土地流转起来
形成规模化的
产业化的种植结构
这样来提升我们农业的生产力
然后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
但是这种改革跟我们1978年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推行的
分田到户 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的改革
不是相反了么
30年前我们把土地都分给农民
可是现在我们又把土地集中起来
土地到底怎样来使用
才有更高的效率
这好像是中国人到现在为止
都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的问题
可是在差不多200年以前
1826年当德国还处于一个农业社会的阶段的时候
有一位大地主
其实也是一位农业经济学家 和农业地理学家
他的名字叫做冯.杜能
他就尝试着在德国农业社会的背景下
讨论农业的用地到底在什么样的布局规律下
能够产生成最高的经济回报
在这样的一个假设下
他就在1826年出版了一本书
这本书叫做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简称为“孤立国”
也是这本书奠定了杜能在农业地理
在农业区位理论里面的
鼻祖的地位
为了探讨农业用地在空间布局上
到底有什么样的最优化的法则
杜能尝试着去提出了两个核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在均质的土地条件下
农地的分布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
在合理农业的假设下
农业的生产布局在空间上
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格局
带着这两个问题
杜能做了一些假设
他的假设包括六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 在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第二 不存在可以用于航运的河流和运河
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第三 整个平原上的土质条件是完全一样的
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第四 距离城市50英里以外完全是荒野
与其他地方隔绝
也就是说这个平原是个孤立国
第五 人工的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的城市
而城市的食品和其他农作物
则来源于周边的平原
第六 矿山和石岩坑都在城市的附近
不在我们这个均质平原上面
最后的一个假设条件是
所有的这些企业 这些农户
都是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主体
在这六个假设条件的作用下
杜能推导出了决定农业用地的
地租收入的一般公式
公式如下
R=P*Q-C*Q-K*t*Q
其中P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K是距离城市远近的距离
而t是农产品的运费率
也就是说 这个土地上能产生多少的收益
其实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以及生产农产品的区位
距离城市中间的距离
还有把这个产品运输到城市中心
所需要的运费率
在这个公式的引导之下
杜能推导出了农业生产
在地理空间中呈现出
围绕着城市中心
由内自外分别是 自由的农作物
林业区 轮作式的农业 谷草式的农业
三圃式的农业 还有放牧区等等
这样的6种不同的
圈层式分布的同心圆结构
而这种同心圆后来就被称之为
“杜能圈”
杜能发现
在农产品的价格 成本
运费率等变量的影响之下
农作物的空间布局
已经自然的跟它的土地租金联系起来
呈现出这样一个同心圆的布局
后来 杜能又在他的经济学的模型里面
做了一些改变
他尝试着引入了一条河流
如果在这个半径为50英里的均质平原上
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
那么这个农业作物的空间布局
就会沿着这个河流出现变形
可是即使是变形
也没有改变杜能圈本质上
由内自外
随着它的距城市中心距离的远近
单位土地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作物
会分布到离市中心越近的地方
而单位土地面积上收益越低的农产品
会被分布到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
这样的一个规律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在农业地理学上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发现了
不存在对于所有区域而言
绝对最优的农产品的生产布局
也就是说 这种优越性是相对而言的
其次 距离市场越近
单位面积上的收益越高的
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
而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
从农业地域总体上来说是最优的
了解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后
你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
去探索和发现一些
符合杜能圈所描述的
这种农业区位布局的现象呢
-第一节 大千世界
--1.1大千世界
-第二节 企业在哪里
--企业在哪里
-第三节 福特公司
--福特公司
--1.3讨论
-第四节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
-第五节 何为经济地理学
--何为经济地理学
--1.5讨论
-第六节 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思路
-课程回应
--课程回应
-第一节 伟大的半个世纪
--2.1讨论
-第二节 农业区位论
--2.2农业区位论
--2.2
-第三节 工业区位论
--2.3工业区位论
--2.3
-第四节 市场区位论
--2.4市场区位论
--2.4
-第五节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
--2.5
-第六节 新区域主义的四大流派
--2.6
-第二章 区位论:经济地理的理论脉络与独特视角--第二章 作业
-课程回应
--课程回应
-第一节 中国的“中”
--3.1讨论
-第二节 珠三角和华为
--3.2讨论
-第三节 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比
--3.3讨论
-第四节 环渤海京津冀与雾霾
--3.4讨论
-第五节 三线建设
--3.5三线建设
--3.5讨论
-第三章 空间转变:中国工业地理格局与变迁 --第三章作业
-课程回应
--4.0课程回应
-第一节 全球性转变
--全球性转变
--4.1讨论
-第二节 欧盟概览
--欧盟概览
--4.2讨论
-第三节 德国经济简况
--德国经济简况
--4.3讨论
-第四节 西门子企业史
--西门子企业史
--4.4讨论
-第五节 德国的中小企业
--德国的中小企业
--4.5讨论
-第六节 芬兰的企业兴衰
--芬兰的企业兴衰
--4.6讨论
-第四章作业
--第四章作业
-第一节 意大利概览:中小企业的王国
--html
-第二节 意大利产业区的故事
--html
-第三节 浙江的“一镇一品”
--html
-第四节 广东的专业镇
--html
-第五节 产业集群的分类
--html
-第五章 意大利产业区与中国产业集群的对比--第五章作业
-第一节 美国经济概览
--美国经济概览
--讨论区
--阅读材料
-第二节 美国经济地理
--讨论区
-第三节 硅谷:ICT与互联网经济的发源地
--讨论区
-第四节 硅谷的发展演变过程
--讨论区
-第五节 美国的大企业案例
--美国的大企业案例
--讨论区
-第六章 美国力量:硅谷和128公路 --第六章作业
-课程回应
--课程回应
-第一节 企业成长的理论流派
--html
-第二节 日本经济起飞和丰田案例
--html
-第三节 三星与韩国经济
--html
-第四节 HSBC与香港经济
--html
-第七章 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与企业成长 --第七章作业
-第一节 什么是国有企业
--讨论
-第二节 国企改革路径图
--讨论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讨论区
-第四节 央企案例:华润集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