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经济地理与企业兴衰 > 第二章 区位论:经济地理的理论脉络与独特视角 > 第三节 工业区位论 > 2.3工业区位论
刚刚我们学习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事实上
工业区位论它所讨论的工业活动的空间法则
远远要比农业活动复杂丰富的多
农业活动主要考虑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
以及它的运费
可是对于工业活动而言
影响工业企业的价值创造
影响工业活动空间布局的因素 就会要多得多
所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
德国的经济学家 阿尔弗雷德.韦伯
就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提出了工业区位的一般理论
而他提出这个理论的时代背景
其实 正是德国开始经历大规模的工业化
赶超英国的历史时期
在那个时期
德国的大量人口 离开农村 来到城市
工业化和城镇化 大规模地发生
可是 工业活动到底要服从什么样的规则
人们并没有太多的结论 或者是依据
那么韦伯
尝试着把影响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这些原因
分为不同的区位因子
他把这个区位因子叫做 location factors
也就是为了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点
进行得到的利益 即费用的节约
韦伯尝试着把区位因子分为
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 就是跟所有的工业活动都相关
比如说 运费
比如说 劳动力成本
比如说 地租 等等
而特殊因子呢
就跟特定的工业活动相关
比如说
为什么 世界上大多数的葡萄酒厂
都要分布在北纬37°
比如说
为什么 我们的茅台酒一定要用茅台镇的水
那么这些工业活动
它依赖于特定地方的文化传统
或者空气的湿度
或者是生长的地理环境
所以特殊因子在特殊的工业布局里面
起着很特殊的作用
那么除此以外
区位因子还可以分为
区域性的因子
集聚的因子 和分散的因子
局域性的因子就是 只有在某些区域性的地方
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业生产的一些影响因素
而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是导致工业活动
在特定的地理空间集聚 或者是分散的一些
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地点
这些因子 都可能指代不同的事物
为了探索工业活动的空间法则
韦伯同样地借用了经济学的 规范的 假设的方法
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假设条件
第一个
就是工业活动已知的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比如说一个钢铁厂
它所需要的铁矿石的原料供给地是已经知道的
第二个假设条件
就是已知产品的消费地和市场规模
所以这个钢铁厂它生产出来的钢材
要生产多少 卖到哪里去
这些 我们也假设它是已知的
第三个条件
就是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
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
而这种劳动力的花费水平
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一个无限的供应
当然 你会说
这第三条假设条件
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差的太远了
但是 这就是经济学
如果没有严格的假设条件
所有的经济学(结论)都没有办法立足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
在韦伯这三条严格的假设条件下
工业活动到底在空间分布上
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
为了探讨这个规律
韦伯又构建了 工业区位论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他强调
由运费指向
形成的地理空间上的 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也就是说 首先强调的工业活动主要受运费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
就是 在运费指向的基础上
韦伯尝试着去加上一个 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
也就是说
可以使得运费指向所决定的 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发生一次偏移
原来是由运费所影响的这样的一些空间
现在因为劳动力更容易得到
或者说劳动力更不容易得到
所以要进行搬迁
第三个阶段
在前面的运费和 劳动费指向的基础上
韦伯尝试着 加上一个集聚的指向
也就是使前面的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
再一次发生偏移
那么这三种不同阶段的 不同的指向
它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
大量的美国企业 尝试着到中国来投资设厂
可是在近几年里面
你会发现
很多的外资企业 又把他在沿海的工厂关闭
搬迁到中国内地的中西部省份
那么这个背后 这种产业转移的背后
就有着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
共同作用的原理
在这三个指向的基础上
韦伯尝试着用一种空间的构图来描述
不同的指向 对工业区位布局所产生的影响
那么他提出的一个很具体的问题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钢铁厂的原料生产地
S1和S2
然后也知道它的市场所在地M
也就是 Market
然后也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的需求规模
人们每一年需要多少钢铁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
这个钢铁厂到底应该设址在哪个地方
韦伯在我们刚刚所提到的
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
三个阶段的指向基础上 构筑了一个三角形
用这个三角形 他找出了工业区位的最佳选择
就是运费最小的区位
也就是在我们这个三角形里面的P所在的位置
P这个位置 到S1 S2两个原料供给地
和到M这个市场地
它们三个地点之间的这种运费的加权是最小的
也就是说P这个地点
也是一般的工业活动它最佳的选址所在
放在今天 你来看这个三角形 你觉得它很简单
小学生都可以理解
可是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期
西方工业国家纷纷进入工业化
快速发展的阶段的时候
工业活动的空间格局 到底怎么样才是最优的
韦伯的区位三角形具有承前启后的
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很多国家都尝试着
借鉴和运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来指导自己国家的工业生产
其中 日本的三湾一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么 三湾一海呢 其实是指日本的
东京湾 伊势湾 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
这里是日本乃至全世界的港口
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它集中了像千叶 横滨 川崎 东京 名古屋
大阪 神户等等一些世界级的重要港口
而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期间
三湾一海的临港工业区 成为了日本全国的
石油化工 钢铁机械 建材造船等等
一些重化工业的集聚地
从这副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那这样的一个空间格局
其实就是在运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来做理论的指导
日本的三湾一海临港工业区
集中了日本全国96%以上的钢铁总产量
全国100%的石油化学工业和造船工业
以及大部分的汽车工业
今天的日本
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的经济版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跟它工业化起飞阶段
运用科学的空间布局规则 去指导工业生产
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过头来再一想
我们国家也正在经历
高速的工业化 城镇化
那么今天
我们的每一个城市 是不是也在借鉴和运用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来指导
我们自己所在的那个城市的 工业生产活动呢
也许
你可以去看一看 你的城市的工业规划
-第一节 大千世界
--1.1大千世界
-第二节 企业在哪里
--企业在哪里
-第三节 福特公司
--福特公司
--1.3讨论
-第四节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
-第五节 何为经济地理学
--何为经济地理学
--1.5讨论
-第六节 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思路
-课程回应
--课程回应
-第一节 伟大的半个世纪
--2.1讨论
-第二节 农业区位论
--2.2农业区位论
--2.2
-第三节 工业区位论
--2.3工业区位论
--2.3
-第四节 市场区位论
--2.4市场区位论
--2.4
-第五节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
--2.5
-第六节 新区域主义的四大流派
--2.6
-第二章 区位论:经济地理的理论脉络与独特视角--第二章 作业
-课程回应
--课程回应
-第一节 中国的“中”
--3.1讨论
-第二节 珠三角和华为
--3.2讨论
-第三节 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比
--3.3讨论
-第四节 环渤海京津冀与雾霾
--3.4讨论
-第五节 三线建设
--3.5三线建设
--3.5讨论
-第三章 空间转变:中国工业地理格局与变迁 --第三章作业
-课程回应
--4.0课程回应
-第一节 全球性转变
--全球性转变
--4.1讨论
-第二节 欧盟概览
--欧盟概览
--4.2讨论
-第三节 德国经济简况
--德国经济简况
--4.3讨论
-第四节 西门子企业史
--西门子企业史
--4.4讨论
-第五节 德国的中小企业
--德国的中小企业
--4.5讨论
-第六节 芬兰的企业兴衰
--芬兰的企业兴衰
--4.6讨论
-第四章作业
--第四章作业
-第一节 意大利概览:中小企业的王国
--html
-第二节 意大利产业区的故事
--html
-第三节 浙江的“一镇一品”
--html
-第四节 广东的专业镇
--html
-第五节 产业集群的分类
--html
-第五章 意大利产业区与中国产业集群的对比--第五章作业
-第一节 美国经济概览
--美国经济概览
--讨论区
--阅读材料
-第二节 美国经济地理
--讨论区
-第三节 硅谷:ICT与互联网经济的发源地
--讨论区
-第四节 硅谷的发展演变过程
--讨论区
-第五节 美国的大企业案例
--美国的大企业案例
--讨论区
-第六章 美国力量:硅谷和128公路 --第六章作业
-课程回应
--课程回应
-第一节 企业成长的理论流派
--html
-第二节 日本经济起飞和丰田案例
--html
-第三节 三星与韩国经济
--html
-第四节 HSBC与香港经济
--html
-第七章 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与企业成长 --第七章作业
-第一节 什么是国有企业
--讨论
-第二节 国企改革路径图
--讨论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讨论区
-第四节 央企案例:华润集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