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  教学视频 >  教学视频2---花儿怒放 >  单元五讲义

返回《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单元五讲义资料文件与下载

单元五讲义

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

(此讲内容较多,分为三个视频录制)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一讲我们来认识和理解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这一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要弄清楚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基准的内涵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文化的这一概念。

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据相关统计表明,目前可以有据可查的“文化”的定义有二百多种,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他所经历的文化过程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多数人把文化当作是精神活动或者是物质活动中的精神成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的现象。这样的说法比较抽象,因为我们很难把人类活动中的哪些排除在“文化”的范畴之外,所以,我们一般很少会去判断哪些不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而会把我们身边的活动、行为甚至是思维方式中符合文化预期的现象都归结到文化当中,例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文学艺术等等,或按地域,或按民族归结到特定的文化圈子中,并把文化作为划分边界的一种标志。因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大致上讲,可以把一个民族的社会活动方式通称为文化,但很难在真正意义上用一个清晰的概念告诉别人:什么是文化?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对内部成员所有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属性的概括,在文化群体中的人的言行都体现着这个群体的文化特征。

其次,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基准的内涵。

文化本身没有标准,但是文化却可以成为判断和约束社会成员活动的标准。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沟通社会成员共同经验的媒介,使社会成员基于自身需要和判断所采取的行为在社会成员之间起到沟通协调、促成合作的作用。文化可以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恰当的方向和选择,使行动者明了在他所在文化情境中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合适的,有利于选择适宜、有效的行动,引起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共鸣。文化的形成和建立,意味着某种价值观或者行为准则在较大范围的社会成员中被共同认可并被遵守,是被社会成员经过比较和选择以后普遍合理并接受,并形成秩序。秩序的形成,往往就代表着约束力。而文化的形成具有历史性的特点,文化需要积淀,需要多代具有共同文化经验范围的全体社会成员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形成稳定的经验,并且具有传续的价值和意义。

从文化本身的内涵来看,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群体类别,他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要受到教师所处的文化的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受社会文化制约的道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在文化规范下的选择和实施。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历史传承的国家,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历来具有特殊的地位,《学记》中说“三王四代唯其师”,上古时期贤明的君主对教师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荀子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把教师与天、地、君王和祖先并列。可见,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师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承担教育职能的“士”与“大夫”并列,“师”与“天、地、君、亲”共享着世人的尊崇”可以说,中国文化传统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教师文化,关于如何为师与师者何为的文化基准其实古已有之。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与教师所处的社会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丰富内涵,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是必需的。

综合以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基准,就是指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师准入条件、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师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我们依据历史的线索,来说说我国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基准是什么?或者说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是我们应当去学习和继承的历史文化传统?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文化的产物,必然要受教师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制约,师德无法凭空产生,而是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传承和发展,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荡涤和发展中,造就了中华民族悠远灿烂的文化历史。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进入到了文字历史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入到了第一个繁盛期,各种学术思想相互挑战,争夺正统,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儒家文化脱颖而出,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此后的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下面,我们就以儒家文化为主线,考察儒家文化对教师标准、教师素质、教师能力结构的要求,探讨传统文化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传统。

一、先秦孔子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

(一)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态度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般把这句话理解为:经常温习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如果换个思路,“故”不是旧的意思,而是缘由、缘故的意思的话,那么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应该是:寻找缘由,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才可以成为老师。很显然,后一种解释更符合孔子关于教师标准的看法。古语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把知识从课本搬给学生,显然是不合格的。教师需要有研究的精神,应该对所学、所教的知识有负责任的研究态度,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任教学科知识体系、脉络的丰富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的时候游刃有余。

(二)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篇,本是孔子一句自省的话,同时也表明了孔子的求知态度,即勤奋学习而不知道满足。作为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知识和修养,广博的知识是履行好教师职责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如果不学习,不提升自身的水平,就会失去作为教师的资格。教师应当随时保持虚心的学习态度,向他人请教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善于取长补短以完善自己。

(三)德才兼备的君子风范

人才观是教师要把学生培养城什么样的人的总的看法,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师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纲。教师只有具备了清晰的人才观,他所采取的一切行动才有了根由。孔子推崇上古尧舜之世的大同世界,主张恢复周礼,继承了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需要一大批的贤才。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人培养成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而德和才又是必须在君子身上统一的,知道怎么修养己身,也就知道了怎么服务社会,治理国家。

(四)有教无类的培养观念

在应当教授什么学生的问题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不仅是指招收学生的时候不问出身,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就给予他机会,也指在教育中,不应以学生的成绩等单一片面的标准对待学生。学生都是不成熟和完善的个体,教育的意义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某种单一的标准来判断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恰当的。

(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孔子及其后学的记载中,孔子教育学生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非常丰富,也极具效果。一种是启发诱导式的教学,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还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但是表达不完善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继续了。第二种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孔子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学、思、行结合的指导教学,好学精神的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领会。

 

    二、唐代韩愈的教师职业道德观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师说》名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被古今教师奉为圭臬。韩愈的《师说》从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师的标准和师生关系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展开了精辟论述。

1.“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任务

从事教师职业有三项基本任务,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以达到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传道”任务,以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等知识的“授业”任务,以解决学习“道”和“业”中的疑问的“解惑”任务。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标准也以“道”来衡量,“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谁在哪个领域先“闻道”,谁就有资格在这个领域“传道”,当教师,不论年龄、身份地位、背景、贫富贵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要有“道”,就有了担任教师的资格。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教师条件

韩愈的《师说》里开篇即点明了什么是教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不论贵贱,不论年龄,只要掌握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继承了儒家的道统,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或者见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只要知识比别人丰富,学识比别人精深,在别人来请教的时候,能传授知识,这样的人就是教师。是否掌握了“道”就是成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有道就有了成为教师的能力。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相互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师生角色也可以互换,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优势与特长,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学生超过老师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学生不能要求教师什么都会,教师也不应该满足于当前的知识,还必须不断补充,不断学习。韩愈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独树一帜,主张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

 

三、明清儒家师德观的发展

(一)明代王守仁的教师职业道德观

王守仁是明代中期伟大的儒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在各地建书院,讲学授徒,办学讲学足迹遍布广西、贵州、浙江等地,成就极大,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教师职业道德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品德至上是教师的首要条件

王守仁的教师观是从他的“致良知”的思想出发的,他说 :“圣人之学,惟有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教师是首先在德行教育上完成了自我修养的圣人和贤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做到不自蔽自昧,才具备了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

2.强调民主平等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王守仁曾经说过,凡是指责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如果我是对的,那也是学生劝谏和指正的原因,如果我做错了,也能因为大家的指点使我能改正,这就是教学相长。王守仁在师生关系上表现出了突出的民主、平等的思想,与孔子、韩愈等前代大教育家的和谐型师生关系的思想一脉相承,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师生关系和谐,促进了学生天性的发挥。

(二)清代王夫之的教师职业道德观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活动是由教师主导的。

1. 教师是“道义”的化身

王夫之非常注重教师的人选,对于什么样的人才能当教师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教师应该是“道义”的化身,因为教师承担着“正人心”的作用,所以对教师的道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的道德不仅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影响整个社会的人心道德,把师德的高低优劣与学生的成长、教育的成败、国家的兴亡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成为教师的人,除了具备必要的知识以为,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标准和基础。

2.教师是“爱”与“知识”的化身

王夫之曾经说:“经纶草昧太虚,不贷于云雷丽泽,讲习君子,必恒于教事。”意思是说: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坚定自身的教育信念,就像园丁培养花草一样,要善始善终,倾注心血,有高涨的热情和动力。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自己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欲明人者先自明”,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才能向学生讲明道理,胜任教师的工作,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明就里,就不能担当人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王夫之提出“正言、正行、正教”,指出教师应该做出表率,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矩,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

(三)黄宗羲的教师职业道德观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以后的教育思想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年逾八旬仍坚持教育活动,对教师职业有深厚的感情,也发表了许多关于教师的独特见解。

1.主张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

黄宗羲对于什么是教师和教师的标准很高,他认为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教师的,强调“慎重师道”。作为教师首先要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在《续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不能为人师,强以为师,就是“为师者之罪也”。其次是教师要品德高尚,为人师表,“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如果一个人没有符合作为教师的品德,宁愿空缺教师的职位等待符合标准的人出现,也不能将就。同时,他主张教师要有参与“清议”的能力,就是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还要把这种精神传授给学生,强调讲学和议政的结合。

2.主张建立尊师重道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黄宗羲提倡提高教师地位,尊师重教,师生之间既有尊重,也有民主。他在《学校》中讲道:“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其以薄书相会,不至者罚之。”可见他对于学生尊重教师非常重视,受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论是谁,都必须敬重教师。但在强调学生必须尊重教师的同时,黄宗羲也重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他主张教师由学生民主推举,只要满足当教师的条件,就可由学生推选而为郡县的学官。同时,学生如果认为教师不合格,也可以罢免教师。

第三部分我们来探讨一下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基准的现代价值是什么

教师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也是一个历史的角色,不论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如何发展变化,处于文化中的教师,总是不断延续其文化角色和历史角色,回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师的论述,有助于吸取传统文化中关于如何为师以及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的理解,相互印证。文化的传承性和教师道德的继承性,决定了在构建新时期的教师道德体系时,决不可割裂与传统文化和传统师德的联系,应该把新时期师德建设植根于传统文化精华中。

一、优化明晰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基准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必然要遵守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一般道德规范,但是教师又是一个职业,必然也有如何从事这个职业的规范,这两个范畴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中的精华部分,高于社会的一般道德。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我国的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有德行的“君子”,通过教育传递一般社会道德,因此,教师的德行要求比一般道德更加严格,水准更高。当代教师也是处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教师,从纵向来看,是我国古代师德的借鉴者和继承者,从横向来看,是历经东西方教师文化碰撞后交互融合的新教师。因此,当代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和历史的特点。如何在历史和当代、东方与西方教师观的交汇中,凝练共同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基准,离不开从文化的渊源考量。因此,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和培养,必然与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紧密联系,更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优秀品质的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关联。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可以一方面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对于“什么是教师、如何做教师”的经典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明晰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弘扬中国文化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见解,保持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师“重德”、“因材施教”等优秀品质。

二、继承弘扬教师职业道德优秀传统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长教育历史和教育文化的国家,历代学术思想就是通过教育代代传承创新的,无数学术大家也是通过教育活动来传播学术的。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教育的文化,在古代先哲们的教育活动中,形成了关于教师标准、教师职责、教师义务和教师发展的丰富的论断,这些观点或者散见于他们的学术著作中,或者就有专门的教育论著。每个不同的文化,都会产生服务于这种文化创新和传承的教育文化,而教育文化的重心之一就是教师文化。当代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基准,正经历着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观念的激烈碰撞,并且更倾向于西方“重技艺轻传承”的观念,当前所讲的教师职业道德基准几乎就是来自于西方,而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更重视“道统”的存续,“道”与“师”并存,讲究“师道”。从文化中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观,一方面能促进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经典阐释,使当今教师在构建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的时候,保证了文化上的延续性,能从古代经典的教师观和师道观中继承优秀的教师文化;另一方面,能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教师观的模仿和实践,发展出既符合我国教育传统又结合当今教育发展现状的新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

三、合理构建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特色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职业是现代职业中历史最长的职业之一,有丰富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出现了以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来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的教师的情形,以至于当前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解释总处于一个难以统一的境地,总是存在很大的争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教育文化是合而为一的文化表现,古代的学术大师通过教育来传承其学术思想,而所有的学术思想组合起来,也就形成了我国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儒家自古就强调以文化来教化万民,教师在儒家体系中至关重要,在我国的儒家典籍中,有诸多关于“教师是什么、如何做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教师应该具备何种素质……”等等论述,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合理构筑大融合环境下基于文化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重新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中指向教师这个特定群体的道德基准,能使教师职业清晰的与其他职业和人群区别开来,同时也能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合理构建符合我国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体现与西方教师文化不同的、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这一讲的内容较多,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主要观点:

中国的教育与文化历来难以分割,彼此交融。文化在中国古汉语中就有“以文教化”的含义,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其职业道德规范既受制于文化,同时在教化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文化,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主要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出了以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前提,以教师丰富的学识为根本,以教师多样的教学方法为载体的特征。自孔子开启了古代学者为师的先河以来,汉唐时代强调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儒家理想道德观,到明清时期更加注重教师的多元素质,这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古代思想家认为道德素质是教师标准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教师个体的道德修养、作为教师的职业伦理要求、对道德内容的传授等几个方面”。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研究和论证,是中国教师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当代社会,既需要传承教师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要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性,不断推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创新和发展。


返回《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课程列表:

导言:神圣使命 崇高职责 美丽情怀

-导言:神圣使命 崇高职责 美丽情怀(上)

-导言:神圣使命 崇高职责 美丽情怀(下)

-导言习题

-导言讲义

-导言讨论题

模块一 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素

-单元一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单元二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

-单元三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单元四 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习题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习题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习题

-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习题

-单元一讲义

-单元二讲义

-单元三讲义

-单元四讲义

-单元一讨论题

-单元二讨论题

-单元三讨论题

-单元四讨论题

模块二 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准

-单元五 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

-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2

-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3

-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4

-单元六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基准

--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基准1

--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基准2

--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基准3

--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基准4

--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基准5

--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基准6

-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基准习题

-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基准习题

-单元五讲义

-单元六讲义(上)

-单元六讲义(下)

-单元五讨论题

-单元六讨论题

模块三 体悟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

-单元七 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前提1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前提2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前提3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如何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习题

--单元七讲义

--单元七讨论题

-单元八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教师如何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习题

--单元八讲义

--单元八讨论题

-单元九 关爱学生

--为什么说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教师如何关爱学生(上)——教师要懂学生

--教师如何关爱学生(下)——教师要会爱

--关爱学生习题

--单元九讲义

--单元九讨论题

-单元十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内涵

--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习题

--单元十讲义

--单元十讨论题

-单元十一 为人师表

--何为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的外在塑造

--为人师表的内在修养

--为人师表习题

--单元十一讲义

--单元十一讨论题

-单元十二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理论

--终身学习的方法

--终身学习习题

--单元十二讲义

--单元十二讨论题

-单元十三 好老师的标准

--做一名“四有”好老师(上)

--做一名“四有”好老师(下)

--好老师的标准习题

--单元十三讲义

--单元十三讨论题

总结篇:如何真正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如何真正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总结篇讲义

-总结篇讨论题

教学视频

-教育影片1---我的教师生涯

-教学视频2---花儿怒放

单元五讲义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