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  Chapter three: The present life of CADD >  3.5 Homology modeling >  3.5.1 The homology modeling theory

返回《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5.1 The homology modeling theory在线视频

下一节:3.5.2 The homology modeling methodology(1)

返回《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5.1 The homology modeling theory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大家好

这节课开始

我们来学习CADD的同源模建

同源模建是指如果发现一个序列

与另一个

三维结构已知的序列

具有同源性

那么

就可以选择

基于已知的蛋白三维结构

用建模方法

来预测该未知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我们必须明确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预测

是有必要的

因为人类

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

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序列

但是三维结构未知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如果有了结构

我们可以用来预测其功能

以及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毕竟有些时候

我们设计的药物的靶点

我们还没有相应的三维结构

若无靶点蛋白的

三维结构

我们将无法进行后续的一些研究

比如分子对接等计算操作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就不得不从

与该靶点蛋白序列相似的其他蛋白入手

同源模建的可行性在于

同源蛋白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由同一祖先蛋白

进化而产生的蛋白质

同源蛋白

在进化过程中

保持着结构保守性

即蛋白质的同源性

同源蛋白的结构

在进化中更稳定

变化

比序列层面的变化要缓慢许多

因此

一个蛋白质的结构

由其氨基酸序列唯一决定的

通过已知一级结构

理论上足以获取二级和三级结构

第二点

三级结构的保守性远远大于一级结构的保守性

同源模建

实属于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其中一个方法

那么还有几种方法

包括从头预测法

以及反向折叠也叫折叠识别法

那么三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首先

比较建模法

是基于知识的

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

这一方法

目前主要是指

同源结构预测

它是在蛋白质中

有同源结构以参考下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根据同源结构中保守的部分

搭建出未知蛋白质的结构

这也是目前

比较成熟的一种预测方法

而从头预测法

从理论上它是比较理想的

它要求方法本身

可以只根据氨基酸的序列

来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

但是现在的所有方法

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

从头预测法又可以细分为二级结构预测

超二级结构预测

蛋白质结构类型预测

蛋白质折叠模式预测

以及详细的三维结构直接预测等

最后

反向折叠法

应用于在没有同源结构的情况中

它的主要原理

是把结构未知的

蛋白质序列与已知的结构进行匹配

找出一种

或几种

匹配结构好的结构

作为结构未知的蛋白质的预测结构

它的实现过程

是总结出已知的独立的蛋白质结构模式

作为未知结构进行匹配的模板

然后通过对现有数据库的学习

总结出可以区分正误结构的平均势函数

作为判别标准

来选择出最佳的匹配方式

该法的局限性

在于它假设蛋白质折叠类型是有限的

所以只有在未知蛋白质

和已知结构蛋白质结构相似的情况下

我们才能够使用这种方法

如果未知蛋白质

是现在还没有出现过的结构类型

这种方法就不适用

所以我们本课程主要以最为成熟

应用最广的同源模建来讲解

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同源模建的几个应用实例

了解一下同源模建的功能

第一个例子

是G蛋白偶联受体

119活性位点预测

及其与吡唑并嘧啶类激动剂对接研究

本研究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

GPR119蛋白三维结构

在对该模型依次进行Loop 优化

加膜优化以及能量最小化后

最终得到了

Profiles-3D评估校验得分

为134.17的GPR119蛋白模型

该模型的评分已经超过了期望最高值

同时

利用拉氏图进行评估

拉氏图主要用于

指明肽类或者蛋白质中

氨基酸骨架的

非允许和允许构象

拉氏图评估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在蓝色曲线范围内的氨基酸骨架最为合理

该区域含有的氨基酸个数越多

结果的可信度就越高

紫色曲线

范围内的氨基酸骨架是允许存在的

紫色曲线以外的

则为骨架构象不合理的氨基酸

需要进一步优化

对本研究得到的最优的

这一个蛋白三维结构模型的

拉氏图结果进行评估

发现有17个氨基酸在不允许区

经过对氨基酸所在位置分析

那么我们发现蛋白偶联受体119的这种蛋白

属于膜蛋白

这些氨基酸多位于蛋白质中间膜区域内

而该区域蛋白几乎没有活性位点

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该模型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

可以进一步

用于该蛋白与药物分子对接计算

所以

本研究

将目标药物小分子

逐一对接至蛋白的各个活性位点

得到二者相互作用模型

根据作用模型分析了

小分子化合物与活性位点之间的关键相互作用

包括氢键

静电作用力等

接下来再看一个例子

这是虚拟筛选竞争性抑制NDRG3

与乳酸结合的小分子研究

该研究同样利用虚拟建模的方法

构建NDRG3蛋白的三维结构

它同样采用了拉式图

对该预测的三维结构进行了评价

同时根据验证分数着色

蓝色

白色

红色分别对应高分区

平均分区和低分区

色带越细

代表结构越好

结果显示该模型基本合理

从而可以被利用进行下一步的对接研究

因此本研究接下来

将乳酸

对接到NDRG3蛋白的潜在活性位点中

发现乳酸

主要通过与Asn133天冬酰胺

Ala162丙氨酸

His163组氨酸进行关键的相互作用

从而使其结合于NDRG3

这一发现

为我们进一步的竞争性抑制剂的

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种种实例提示

利用同源模建

构建已知氨基酸序列的蛋白三维结构

是合理的

这为基于蛋白结构的药物设计

和药物信息学奠定了基础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课程列表:

Chapter one: The background of CADD

-1.1 CADD-Where am I coming from?

--1.1 CADD-Where am I coming from?

-1.2 CADD-My Value

--1.2 CADD-My Value

-1.3 CADD-Application of CADD in the School of Pharmacy

--1.3 CADD-Application of CADD in the School of Pharmacy

-1.4 CADD-Friendship with undergraduates

--1.4 CADD-Friendship with undergraduates

-Unit test 1

Chapter two: The past life of CADD

-2.1 The mystery of drug structure

--2.1 The mystery of drug structure

-2.2 Drug activity decryption-receptors and ligands

--2.2 Drug activity decryption-receptors and ligands

-2.3 The magical journey of drug discovery

--2.3 The magical journey of drug discovery

-Unit test 2

Chapter three: The present life of CADD

-3.1 Brief introduction of CADD's main methods

--3.1 Brief introduction of CADD's main methods

-3.2 QSAR

--3.2.1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theory

--3.2.2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ethodology(1)

--3.2.3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ethodology(2)

--3.2.4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ethodology(3)

--3.2.5 The operation of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1)

--3.2.6 The operation of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2)

--3.2.7 The operation of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3)

-3.3 Molecular docking

--3.3.1 The molecular docking theory

--3.3.2 The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ology

--3.3.3 The operation of molecular docking(1)

--3.3.4 The operation of molecular docking(2)

--3.3.5 The operation of molecular docking(3)

-3.4 Pharmacophore

--3.4.1 The pharmacophore theory

--3.4.2 The pharmacophore methodology

--3.4.3 The operation of pharmacophore(1)

--3.4.4 The operation of pharmacophore(2)

--3.4.5 The operation of pharmacophore(3)

--3.4.6 The operation of pharmacophore(4)

-3.5 Homology modeling

--3.5.1 The homology modeling theory

--3.5.2 The homology modeling methodology(1)

--3.5.3 The homology modeling methodology(2)

--3.5.4 The operation of homology modeling(1)

--3.5.5 The operation of homology modeling(2)

--3.5.6 The operation of homology modeling(3)

--3.5.7 The operation of homology modeling(4)

--3.5.8 The operation of homology modeling(5)

-Unit test 3

Chapter four: Comprehensive case analysis

-4.1 Comprehensive case I

--4.1.1 Comprehensive case I-Homology modeling

--4.1.2 Comprehensive case I-Operation

-4.2 Comprehensive case II

--4.2.1 Comprehensive case II –QSAR

--4.2.2 Comprehensive case II -Operation

-4.3 Comprehensive case III

--4.3.1 Comprehensive case III -3D-QSAR and molecular docking

--4.3.2 Comprehensive case III -Operation(1)

--4.3.3 Comprehensive case III -Operation(2)

-4.4 Comprehensive case IV

--4.4.1 Comprehensive case IV -Pharmacophore

--4.4.2 Comprehensive case IV-Parameter explanation

--4.4.3 Comprehensive case IV -Operation

--4.4.4 Comprehensive case IV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Unit test 4

3.5.1 The homology modeling theory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