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 1.An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rigin of NSRE >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大家好
欢迎大家继续学习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导论。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章第2节的内容
中国的渐进式发展战略
主要是从中国沿海经济特区
以及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来阐述
首先我们回顾中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这幅图向我们展示了
从1960年到现在 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增长对比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的经济规模非常小
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的缓慢。
这个时期中国人均收入仅处于低水平国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开始取得连续的高速增长
经济规模也逐步攀升
被称作“中国奇迹”
那么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
中国已经连续超过了英国、德国、日本
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截至2018年 中国的GDP为92万亿元人民币
按照2010年的价格来计算相当于107,970亿美元
而美国的GDP为178,564亿美元
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间
中国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一个经济增长态势
另一方面
人均GDP的变化与GDP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1978年以后 特别是2000年以后
中国的人均GDP快速增长
到2018年达到8000美元
而美国的人均GDP增长则较为扁平化
目前已经超过5万美元
但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来计算的话
中国的经济成就更为显著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呢
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
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
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进行合理比较
例如 如果一个汉堡在美国的价格是2美元
而在中国是3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2美元相当于3元人民币
在这个例子中
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是1.5
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
2018年中国的GDP达到了225,360亿美元
而美国的GDP为182,290亿美元
并且中国按照购买力评价来计算的GDP
在2014年首次超过了美国
进一步我们从经济增长速度
来看中国的经济
通过这幅图可以看到 在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
及外部环境的不稳定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波动比较大
但是在1978年以后
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表现相对平稳
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5%
而同一时期
美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仅约为2.72%
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这样稳定的增长
它的经济总量将预计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
在胡焕庸线两侧
中国的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
差距是非常大的
那么,在这种禀赋结构差异条件下
中国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奇迹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索的问题
长时间的高速经济增长
需要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
比如持续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投入
此外,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认为
还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
也就是制定适合本国发展阶段的
区域发展战略
换句话说 区域发展战略
要与区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中国的渐进式区域开发战略
功不可没
首先源于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
进而延伸到以区域板块为主的
区域发展战略
这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
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幅图展示了
以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地区来划分的中国区域板块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实行的
就是从东到西的渐进式的发展战略
具体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实施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主要是基于前苏联的生产力布局理论
进行面状开发
但是
因为中国内陆长期积贫积弱
所以在短时间内
中国政府以区域均衡为发展目标
大量的生产力开始向内陆转移
为中国实现全面工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经济的生产率低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开始实施
以效率为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1978年到1990年
主要是基于古典区位理论
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
进行重点城市开发
主要是让中国东部城市率先发展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
先富带动后富
但是随着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此背景下 1991年到2000年
中国开始逐步着重内陆的经济发展
这个时期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
开展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
点线结合 进行区域开发
到了21世纪
中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因此,2001年到2010年
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等战略
进入区域全面协调发展阶段
主要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以要素禀赋来驱动点轴开发
以要素禀赋来驱动点轴开发
2011年至今
中国进入了新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重点开始转向区域空间治理
区域发展重点开始转向区域空间治理
这一时期
以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变迁理论
和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
进行全国范围的网络式开发
整体来看正是这样渐进式的区域发展战略
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好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谢谢大家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Test
-1.1.2 Hu Line
--1.1.2 Test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Test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Test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Test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Test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Test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Test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Tes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Test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Test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Test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est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Test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Test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Test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est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Test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Test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Test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Tes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Test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Test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Test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Test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Test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Test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Test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Test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6.1.1 Test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6.1.2 Test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6.2.1 Test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6.2.2 Test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est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est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est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6.3.2 Test
- 6.3.3 The Case of Hotan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est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Test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Tes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1 Test
-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est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Test
-Final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