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  6.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在线视频

下一节: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欢迎继续学习

接下来 我们看第四个维度是什么呢

第四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县域资源禀赋结构中

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可以概括性地再进一步细分为

初级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两个子维度

中国人口最多的

普宁市(县级市)达到247.27万人

而排名第十的固始县

也有174万人

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

平均人口为

每个县50多万人

为此 可以将人口规模

小于40万的为人口小规模县

将人口规模在40-70万的县

定义为人口中等规模县

将人口规模在70-100万的县定义

为人口中上规模县

而人口规模达大于100万以上的县

成为人口大规模县

县域人力资源禀赋大体上

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特征:

相对于城市而言

县域集中了大量农村人口

以及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就业人员

这是剩余劳动力最主要的来源

县域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

人力资本相对较低

与此同时 各个县域之间的

人力资源分布也极为不同

在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上

都存在巨大差异

既有许多人口超过百万人的

人口大县

也有人口不到几十万的

小县

不仅仅在人口数量上

而且在人口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人口禀赋结构也相对较为稳定

虽然给定时间点上

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禀赋是稳定的

但会随时间而变动

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

以及通过教育 培育和经验

而不断积累人力资本

一个县域的人力资源需要

跟该县域的产业结构相匹配和相适应

第五 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则是县域资源禀赋结构中

另一个最主要的维度

其包括过去所有的投资

形成的固定资产和金融资源

固定资产的流动性比较低

其专用性程度

视产业类型而定

一个产业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

难以重新投入到

另一个不同的产业中

通过观察固定资产投资额度

及其行业构成

大体上可以估算出

一个区县的物质资本存量及其结构

因此 除了量的差别之外

以固定资产形式积累的物质资本

在各个区县之间由于产业类型的不同

其异质性非常高

金融资源的流动性比较高

其专用性程度较低

几乎可以投资到所有的行业中

衡量县域金融资源的

一个重要指标

是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单从这一指标

我们就能看到各个区县

在金融资源禀赋方面的巨大差异

例如

昆山市2017年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达4379 4亿元

长沙县2017年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

也有1120 1亿元

而2017年

长治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仅有150.2亿元

不论是固定资产还是金融资源

都是过去物质资本

积累的结果

因此 在给定时点上

物质资源禀赋

及其结构是给定的

又可随时间而变动(见图4)

事实上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资源禀赋

物质资源的积累速度却是最快的

第六 技术资源

与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一样

技术资源禀赋

也是资源禀赋结构的重要维度

技术资源禀赋本身

也有不同的结构维度

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 按照可流传性

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不可言传默会知识

表现为工艺经验等

另一种是标准化的科学知识

如专利等

按照通用性程度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所有行业

都可应用的通用技术

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出现的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出现的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

出现的信息化

以及正在风起云涌的智能化

另一种则是特定行业特定领域

才能使用的专用技术

对于大多数县域而言

很难具备原创性的通用技术

更多的只是采纳

目前我国各个县域基本上

已经普及了电气化

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

各不相同

智能化程度差异就更大了

以专利形式表示的专用技术禀赋资源

在各个区县的差异程度非常大

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

在专利数量方面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结构性方面

这种结构性差异

不仅仅是发明专利与其他

原创性程度不高的专利类型的差异

更多是技术路线的差异

因为每一份专利的技术内容都是不同的

仅从专利数量上看

毫无疑问

一些东部区县的专利积累

相对中西部的区县更加丰富

特色产业一般是

跟该县域的技术资源禀赋

相关联的

许多县域的工艺经验丰富

其会形成特色群体经济

进而带动了

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了较长的产业链条

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

再通过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的方式

将特色产业人员聚集起来

形成规模化的特色产业集群

打向市场

才能在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赢得市场

第七 产业基础

我们也把一个县域已有的产业基础

作为县情(禀赋条件)来诊断

主要基于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源于县域已有的产业基础

能够作为前面所讨论的

各种禀赋条件的识别工具

另一方面

县域所拥有的

产业结构及其基础是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

更是决定以后相关产业的

延伸方向

这是进一步分析产业内

升级和产业间升级的基础

如果一个县域已经形成

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

那么说明该地区具备支撑

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相应禀赋条件

同时 在县域层面

由于禀赋支撑条件相对有限

缺乏禀赋条件支撑的

远离现有产业基础的新兴产业

很难在一夜之间

建立并壮大起来

因此 一个区县需要考察其

是否具备支撑产业结构升级

以及延伸已有产业的

基础禀赋

一个县域经济发展要想

取得突破

基本

离不开工业的发展

欠发达县域的产业基础是农业

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

发达县域经济产业是工业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

和潜力所在

最后

我们用用一个庆元铅笔

来结束本部分

我们知道

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

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讲述亚当 斯密《国富论》关于

分工和协调分工的

“看不见的手”

最家喻户晓的寓言

莫过于"I Pencil"这篇文章

该文刊于经济教育基金会

出版之Freeman杂志1958年12月号上

出版之Freeman杂志1958年12月号上

作者Leonard E Read (1898-1983)

于1946年创立经济教育基金会

并担任主席至去世

"I Pencil"是他最著名的文章

1958年

伦纳德 里德在《我是一只铅笔》

这篇著名的寓言故事中无不惊叹地提到

“在美国

每年要生产15亿支我”

如果伦纳德 里德今天依然健在

当他得知

中国一个人口只有20余万的小县

每年生产50亿支铅笔的时候

真不知他有何感想

当他目睹了这个小县的县政府

通过建立工业园区

克服软基础设施的不足

积极招商引资

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

甚至“一企

一策”等

积极有为的措施来

培育 扶持 壮大以及

促进铅笔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时

他又该如何重新撰写这篇关于铅笔的寓言故事呢

上述浙江庆元县的

铅笔产业集群案例

其实只是中国成百上千案例中的一个而已

实际县域经济中

每个所要分析的对象所具有的

资源禀赋类别是极其复杂的

其禀赋结构都是

多层次多维度的

也千差万别的 很难穷尽

不同对象之间的禀赋结构

几乎没有相同的

同一对象的禀赋结构在不同时期

也几乎没有相同的

所以

正是由于禀赋结构的多样性

才决定了生产结构的多样性

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多样性

这正是新结构经济学旨在揭示的结构

安排多样性的根源

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课程列表:

0.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Introduction

1.An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rigin of NSRE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Test

-1.1.2 Hu Line

--1.1.2 Hu Line

--1.1.2 Test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Test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Test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Test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Test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Test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Test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Tes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Test

--Chapter 1 discussion

2. Classical Theori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Test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Test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est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Test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Test

--Chapter 2 discussion

3.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nd Its Policy Application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Test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est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Test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Test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Chapter 3 discussion

4. Principals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Test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Tes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Test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Test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Test

--Chapter 4 discussion

5.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Test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Test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Test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Test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Test

--Chapter 5 discussion

6.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6.1.1 Test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6.1.2 Test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6.2.1 Test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6.2.2 Test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est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est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est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6.3.2 Test

- 6.3.3 The Case of Hotan

--6.3.3 The Case of Hotan

--Chapter 6 discussion

7. A Demonstr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est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Test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Tes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1 Test

-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est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Test

--Chapter 7 discussion

Final Examination

-Final examination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