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 4. Principals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欢迎大家继续学习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导论
本节课 我们重点学习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二
区域禀赋结构转换原理
本节课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产品生命周期
第二是生命周期
与区域禀赋结构变迁
首先
了解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
禀赋结构的转换
与生命周期理论密切相关
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追溯到
最早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弗农教授在1966年提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
一种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
到被市场接受
然后被市场淘汰的变化过程
弗农认为
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上的营销生命周期
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
要经历形成 成长 成熟
衰退这样的周期
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发展
以区域为载体
因此 区域的结构变化也要
经历一个开发 引进
成长 成熟 衰退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
区域禀赋结构也在发生转换
但是
产品生命周期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
发生的时间和过程
有较大差别
这种差距表现为
不同国家技术水平的距离
它反映了同一产品
在不同国家市场的竞争地位差异
从而决定
该国家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侧重于
从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 技术传播的角度
来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将国际贸易中的
比较利益动态化
研究产品出口优势
在不同国家间的传导
经过多年的发展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广泛应用于
国际贸易 产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等等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 尤其是
在产业经济学
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它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正是因为技术变迁
导致产品
行业 产业的生命周期变化
进而导致
区域资源禀赋结构变化
所以
生命周期理论
为区域禀赋结构转换
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矿业经济就是生命周期下的
区域禀赋结构变迁
典型案例
一般而言
矿业经济由矿产开采业
和矿产初加工业共同组成
能源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这就决定了
矿产开采业发展
必然经历着
一个从勘探到到开采高产
稳产 衰退 直到枯竭的生命周期
这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矿产初加工业的
发展轨迹
会受到原料来源地的影响
如果原料
完全依赖本地的矿产初加工工业
其生命周期呈现导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4个阶段
而原料不完全
依赖于本地
主要来自外地原料输入的
矿业初加工工业
其发展周期的成熟阶段较长
只要有充足的原料供应
一般不会随当地资源的枯竭
而步入衰退期
因此 矿业经济的发展呈现
两种不同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
伴随着矿产资源衰竭
经济也逐渐消退
另一种模式则是
在成熟期
产业多元化发展
即便在矿产资源
相对枯竭的时期
也不会影响
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这幅图向我们展示了
以煤炭城市为代表的生命周期变化
在煤炭城市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投入要素不同
产业结构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外部形态
以及扩展模式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进而导致区域禀赋结构
会迅速的发生转换
我们以煤炭城市为例 在煤炭城市中
资本要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所指的要素主体不同
第一阶段是
发生期和成长前期
此时城市
以煤炭采掘业为主导
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结构
短期内数以万计的采煤工人
管理人员在矿区聚集
资本则以矿井为中心
以居住区为主体
形成矿业型城镇的聚集形式
第二阶段进入发展期
煤电 煤化工等
行业迅速发展
与采掘业一起
构成了产业结构的主体
此时 轻纺织工业
食品加工业也开始发展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
产业结构相对稳定
城市发展吸引人口集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阶段是转型期
矿产相关产业
被现代制造业取代
投资主体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面积不断的扩展
更为重要的是
投资主体发生了改变
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的
不同投资人
在城市空间上展开竞争
促使城市内部功能空间
开始发生重构
因此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发现 由于生命周期,
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路径依赖
这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在不发生技术突变
保持原来的技术范式条件下
产业技术进步
呈现渐变的特征
技术成长曲线呈S形
包括研发期 投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伴随着技术进步
产业成长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呈现出形成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等阶段
第1个阶段 技术处在研发期
只有研发投入
没有生产投入
技术投入的
边际效益为0
故产业规模为0
第二阶段
技术进入投入期
产业进入形成期
技术成长更新加快
但由于技术尚不成熟
尚处在不断尝试和纠错阶段
产业发展存在明显不足
市场开拓难度较大
边际成本也很大
第3个阶段
技术和产业
均进入成长期
企业投资迅速增加
此阶段 企业竞争
以技术和产品的差别化为主要手段
第4个阶段
在没有出现新的技术范式情况下
边际技术进步下降
并逐步趋近于零
技术处于成熟期
此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
以规模化生产和降低成本为主要手段
产业边际利润下降并趋近于零
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
第5个阶段
几乎没有技术进步
市场需求进入萎缩阶段
价格竞争成为企业
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价格下降
边际利润为负
产业总利润和总规模均下降
产业进入了衰退期
总体而言
在没有突变的技术进步前提下
就会形成区域结构变迁过程中的
路径依赖效应
而与之相对是路径突破
这也是大多数国家所寻求的
一种发展方式
有些产业当技术达到某一水平极限时
会出现非连续性的技术突破
技术进步转换到
一个全新的或完全不同的知识领域
出现完全不同于原来的
新的技术范式
比如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技术范式
每一次技术革新
都带来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
现在世界各国倡导的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与传统行业相比
会产生新的产业形态
那么 如何把握这种新的技术范式
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
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好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大家可以理解生命周期理论
与区域禀赋结构转换原理
谢谢大家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Test
-1.1.2 Hu Line
--1.1.2 Test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Test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Test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Test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Test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Test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Test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Tes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Test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Test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Test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est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Test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Test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Test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est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Test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Test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Test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Tes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Test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Test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Test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Test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Test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Test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Test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Test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6.1.1 Test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6.1.2 Test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6.2.1 Test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6.2.2 Test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est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est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est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6.3.2 Test
- 6.3.3 The Case of Hotan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est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Test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Tes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1 Test
-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est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Test
-Final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