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 5.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现在我们进入第三节内容
设立经济特区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特区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
设立经济特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正如我在第二节最后提到的
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
成功因素之一
现在 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自己的经济特区的发展
这里列出了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
我们看到第一个经济特区
或者说工业园区于1979年在蛇口启动
然后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城市或省份
被设立为经济特区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2018年
海南省也被宣布为自由贸易区
因此 通过采取渐进的经济改革过程
经济特区的做法已推广到全国
更重要的是
经济特区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发挥了试验田作用
现在我们将详细了解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特点
让我们来看蛇口的例子
蛇口工业园区是
由中国国有企业
招商局集团(CMG)开发的
得到了最高政治领导层的支持
1979年
蛇口工业区一期占地
仅2.14平方公里
1980年 他们克服困难和限制
完成了第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供电 港口
道路 电话等
1984年蛇口工业区扩大到10平方公里
释放了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
吸引了中国香港 美国 日本
丹麦 英国 法国等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1986年蛇口工业区电力 电信
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建成
因此 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保障
帮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
如今蛇口工业园区占地20平方公里
从蛇口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
园区的优势在于
集中有限的资源
满足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
使企业在园区落户后
尽快投产
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园区开始
比如只有1到2平方公里
然后 随着先行者的成功
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公司
逐渐的
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政府就拥有更多的资源来扩大工业园区
这里是蛇口工业园区发展初期
中国政府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地方
例如 为了克服资金的不足的问题
国务院同意开发商
即招商局集团
无需将其全部利润上缴给政府
而是可以保留利润五年
其次 对于少于500万美元的项目投资
开发商可以自行决定
而无需寻求政府的批准
第三 在蛇口工业园发展初期
开发商招商局集团
可以自由决定机构改革和试点变化
因此 除了硬件基础设施
软件基础设施也是必需的
这就需要相应的激励政策
和便利程序
来保证高效率
例如 在关键改革方面
1983年对劳动关系进行了改革
从终身雇佣制到
基于绩效激励合同制
从1981年开始
住房制度改革
也就是从中央计划分配到市场体制的改革
甚至对建造商的选拔程序也进行了改革
从政府指定到招标
银行系统方面也有创新
如中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
中国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
除了银行系统
还进行了保险系统改革
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平安集团成立
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好的保险公司之一
这就是经济特区在中国发挥的作用
让我们再来看看今天对许多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非洲国家来说
经济特区在非洲的重要性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
中国制造业 非洲国家和国际买家
从三方困境向三角合作转型的内容
从三方困境向三角合作转型的内容
正如我在上节课提到的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确实有很多中国公司
希望从中国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非洲的年轻人口多
劳动力非常丰富
原材料也非常丰富
因此 理想情况下 将是一个吸引中国投资的完美地点
而国际买家
他们总是寻找成本最低的地方下订单
因此 理想情况下 在中国投资者
非洲国家和国际买家之间
可以创建一个三角合作模式
然而 在现实中
国际买家没有足够的信心
非洲国家能按时交付合格的商品
对非洲国家来说
它们在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方面
的确具有比较优势
然而 它们也受到一些制约
比如基础设施落后或政府治理不良 公共安全问题
所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私人投资
就中国投资者本身而言
尤其是来自私营部门的投资者而言
他们对非洲国家的了解不够
尽管他们十分需要迁往成本更低的生产基地
但他们不愿冒险进入这些国家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呢
办法是建立经济特区
因为这将有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
确保软硬件基础设施
并提供政策鼓励
以获得“先行者”优势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在这张幻灯片中
我列举了一些与中国政府合作的
非洲经济特区
例如 赞比亚 尼日利亚等
不同国家的一些经济特区
它们也涵盖了不同的行业
如制造业 采矿业 纺织业等
当然
这些经济特区
或者说是工业园区
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难
但现在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在非洲 在埃塞俄比亚非常成功的案例
这个工业园区的名称是埃塞俄比亚东部工业园
这里是工业园区的一些情况
例如
工业园区的总面积大约是4平方公里
有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或者说是工业园的起点阶段
面积非常小 只有2平方公里
目前 园区的基础设施
已基本达到供水 供电 道路 通讯等要求
当然 他们在电力成本方面很有竞争力
与周边国家相比 电力成本非常低
还有水价也很低 等等
现在我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这是在埃塞俄比亚一个私营企业快速成功的案例
这是一家制鞋公司的案例 叫做华坚公司
我们先从世界银行的角度来看看埃塞俄比亚的情况
埃塞俄比亚的劳动力非常丰富
但是基础设施的发展却很差
埃塞俄比亚的发展有三个制约条件
首先 基础设施
第二 经商环境
第三点是国际买家
对埃塞俄比亚按时
交付合格商品的能力没有信心
因此 工业园区的建立
将能够中和前两个制约因素
另一方面 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消除第三点制约因素
林毅夫教授在2011年3月
向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报告了
这一发现
林教授还建议梅莱斯总理
亲自到中国来
亲自邀请制鞋企业到埃塞俄比亚投资
华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鞋类出口商之一
他们的团队于2011年10月访问了亚的斯亚贝巴
最后当场就决定投资
并招募了86名工人
还将这86名工人送到中国进行培训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家公司
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时间线
公司于2012年1月成立两条生产线
员工600人
2012年3月
第一批货物出口到美国
到今年5月
华坚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鞋类出口商
并于2012年10月实现盈利
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时间是2012年10月
这仅仅是决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一年后
因此 如果公司在正确的地点投资于正确的部门
将能迅速取得成功
到2012年12月
就业规模扩大到2000人
2012年 华坚出口占埃塞俄比亚皮革出口
总额的一半以上
到2017年
华坚在埃塞俄比亚雇佣了6000多名工人
当然 随着华坚公司的成功
他们创造了滚雪球效应
为埃塞俄比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今天 在新的工业园区已经有22家工厂
雇佣了大约8000名工人
现在 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华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快速成功的原因:
一是劳动力成本和皮革成本相对较低
第二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埃塞俄比亚制造”的鞋子出口到美国
将享受《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贸易优惠协议
即零关税
第三点 从有为政府的角度来看:
总理本人甚至承诺每两个月
直接会见投资者
听取他们的意见
很快得到解决
各种问题在会议上就会得到解决
因此 拥有与高层的直接沟通渠道
对于增强投资者信心至关重要
今天 我们可以看到埃塞俄比亚不同的工业园区
已经在建起非常现代化的工厂
政府更提供一站式商店服务
政府同时提供一站式服务
已经创造了一万多个就业机会
我们还可以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
找到很多埃塞俄比亚制造的T恤或裤子或服装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虽然一些园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仍有不少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许多经济特区未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成果
有一些主要原因
例如 缺乏软硬件基础设施
和缺乏熟练劳动力等
再例如 错误的地理位置选择
我去过很多非洲国家
比如是一个沿海国家
但是工业园区的位置在内陆
所以 我很好奇
我就问他们
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作为工业园区
而我总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你知道 这是我们总统的家乡 ”
实际上
最需要考虑的不是政治问题
而是基于物流成本的交通问题
和其他设施的便利程度
综上所述
经济特区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有四个核心原则
首先 关注就业和出口
第二 人力资本和能力建设
第三点是与合适的
国际金融资源合作
包括商业银行 特别基金
和国际机构
在这方面 我们不鼓励发展中国家
向其他国家政府借钱
这将使债务线恶化
具有商业回报的商业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
可以保证双方的多赢
最后一点是
始终考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首先
中国在经济特区的经验表明
经济特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新结构经济框架下
经济特区充当地方政府
发挥促进作用的平台
其次 一个理想的合作制造模式
必须包括中国和国际投资者
并建立在中国国有企业
和私营企业的合作上
第三 在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中
应采用高环境标准
或者说绿色项目
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谢谢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Test
-1.1.2 Hu Line
--1.1.2 Test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Test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Test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Test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Test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Test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Test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Tes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Test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Test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Test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est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Test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Test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Test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est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Test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Test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Test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Tes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Test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Test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Test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Test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Test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Test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Test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Test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6.1.1 Test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6.1.2 Test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6.2.1 Test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6.2.2 Test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est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est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est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6.3.2 Test
- 6.3.3 The Case of Hotan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est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Test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Tes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1 Test
-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est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Test
-Final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