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 6.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欢迎来到本小节第三部分的学习
就县域发展战略(比较优势)
分析而言
其主要包括
依发展阶段特征而定的
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依禀赋结构特征而定的
发展战略框架分析
以及发展瓶颈的识别
及其战略对策分析
在县域发展战略(比较优势)方面
具体而言
发展一个产业究竟
需要哪些资源禀赋条件
从自然资源到物质资本
和人力资本再到技术知识
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
与基础设施 就像一个国家或地区
具备哪些资源禀赋条件一样难以穷尽
不同产业所需要的资源禀赋条件
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样
其战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中国有句谚语说
“隔行如隔山”
这意味着每个产业
可能都需要诸多特殊禀赋 例如
不为外人所知的默会知识
产品空间理论就特别强调
每个产业都需要各自相临近产业
所积累的默会知识经验
介绍完县域发展战略
我们这一部分主要阐述
在发展战略基础上的战术举措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发展的
本质是禀赋结构
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
软硬基础设施
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有效市场
和有为政府来共同推动
如前所论述的
不同的县域
由于禀赋结构的不同
相应的发展战略也不同
这也决定了其面临的发展瓶颈
约束也不同
其战略举措也当然不同
这也决定了各地所需要设计的
具体的因势利导举措也各不相同
需要在战略方向和战略思路的
指引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然而 任何战略的落地实施
只有通过层层分解
细化为战术
(也即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具体的工作举措)
并把激活各类要素的配套政策贯穿其中
才能真正形成现实层面的推动效果
因此
一个县域的发展战略要落地
就需要细化分解成
可执行 可操作的若干战术
缺乏战术的辅助
再好的战略也流于口号 难以落地
实施战略
需要充分发挥战术的
支撑作用
这就需要以县情为切入点
以战略为导引
以战术(具体政策设计)为指挥棒
用务实管用的配套政策
来解决发展所面临的具体瓶颈问题
下面
我们来探讨
具体的政策举措设计思路
为结合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提供抓手
在具体的政策抓手方面
各地政府可以根据
这些不同类型产业
面临的不同约束条件
从区域协调举措
企业培育举措 招商引资举措
人才举措 金融举措 创新举措
开放举措 产业链举措
特色小镇建设 乡村振兴举措
以及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配套措施
第一 五类产业
因势利导举措概览
对于第一种追赶型产业
各地政府可以支持所在地的合适企业
到海外并购 设立研发中心
各地政府也可以筛选
我国每年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的
高端制造业产品
根据其地区比较优势
创造这些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
改善营商环境 到海外招商引资
把那些高端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企业
吸引到国内来设厂生产
对于第二种领先型产业
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
用财政拨款设立科研基金
支持所在地领先型产业的企业
与科研院校协作
进行基础科研 支持企业
开发新产品 新技术
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以以资金
支持相关行业的企业
组成共用技术研发平台
攻关突破共用技术瓶颈
在此突破的基础上
各个企业再各自开发新产品
新技术
在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
开发取得突破后
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采购 帮助企业
较快地形成规模化生产
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第三种转进型产业
地方政府可以采取
以下
两种因势利导的政策:
一是提供设计 营销方面的人才培训
展销平台等
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企业
转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经营品牌的企业则可以对其新产品
开发的费用给予税前扣除的待遇
二是协助所在地加工企业
抱团出海 提供信息
海外经营人才培训 资金支持
以及和承接地政府合作
设立加工出口园区等
帮助企业利用
当地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来提高竞争力
创造企业的“第二春”
对于另一类
在我国还有比较优势
但是产能有富余的
钢筋 水泥 电解铝
平板玻璃等建材产业 各地区县政府
可以以同样的方式
支持这些富余产能产业中的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
将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
以及和我国友好
且基建投资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
对于第四种“换道超车型”产业
此类产业的特性是产品
技术研发周期短
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
各地政府可以针对
这类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提供孵化基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风险投资
制定优惠的人才和税收政策
支持国内和国外的
创新性人才创业
利用我国人才多
国内市场大和硬件配套齐全的优势
推动换道超车型产业
在当地的发展
对于第五种
战略型产业
此类产业研发周期长
资金投入大
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应该由中央而不是由地方财政
来承担补贴
但是 这类型产业落户
在哪个省市区县
会间接地促进那个地方
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
和产业升级
所以 各地县域政府可以支持
鼓励配套产业的发展
并改善基础设施 子女教育
生活环境等软硬条件
来争取
战略型产业
落户该县
以实现
战略型产业
和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
双赢
第二 针对性的区域协调举措
一般而言
一个县域的区域协调举措
应该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
首先
对外区域协调举措
在确定了区域一体化战略之后
一个县域便需要进行一系列战术的制定
比如需要考虑制定生产力布局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发展全域旅游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等
若干战术以融入
周边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
而这些战术一方面互相依托
环环相扣
另一方面也对战略
形成了多点多极的有效支撑
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
地区域和资源等优势
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合作
加强与各区域各领域交流合作
进一步拓展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积极实施
区域融合发展战略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资源
生产要素和市场
提高县域综合实力
第二 针对性的招商引资举措
对外引资是
资本积累的高级形态
能够扩大国内资本盈利空间
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
利用外部资金第一选择
其可以缓解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同时
加快招商引资是促进县域
产业结构
调整与升级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要发展县域经济
一个县域需要根据县情和战略定位
选定具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起举措
有效的招商引资
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
比较优势 积极利用
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
招商引资引进的不只是资金
还包括技术
无论是以商招商
还是以产业链招商
引进来的企业除了为本地
带来资本外 还带来技术
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Test
-1.1.2 Hu Line
--1.1.2 Test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Test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Test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Test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Test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Test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Test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Tes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Test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Test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Test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est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Test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Test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Test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est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Test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Test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Test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Tes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Test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Test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Test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Test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Test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Test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Test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Test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6.1.1 Test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6.1.2 Test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6.2.1 Test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6.2.2 Test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est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est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est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6.3.2 Test
- 6.3.3 The Case of Hotan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est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Test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Tes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1 Test
-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est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Test
-Final examination